第400章 国学之正本清源
得到了朱万年的允许,徐尔路有些紧张的从座位上站了起来。 这还是他第一次在课堂上发言。 起来之后,大脑有一瞬间是空白的。 不过,当他再次注意到黑板上几个字的时候,就立即清醒了过来。 然后正色道:“先生,您出身儒门世家,满腹学问又出自儒家,而今为何要说天下本无儒?” 当然,还有一些言辞更激烈的词汇,他没有说出来。 不过话里话外的意思已经很明显了,这是在说朱万年忘本。 然而朱万年却毫不在意,面带笑容道:“这‘天下本无儒’的意思其实是指天下本不应该有儒家,它的出现只是庸人自扰而已。” 这……这解释之后的意思,好像比之前更过分。 “您是在说孔圣人是庸人?”徐尔路抓住了要点。 在他看来,太平军这里虽然反儒,但始终是针对当今士大夫,最多也是指董仲舒独尊儒术之后的事情,而对孔子并没有太多的直接批评。 相反,太平军在占领曲阜之后,除了对孔家人进行审判之外,并未恶意毁坏孔府的一草一木,孔林也没有出现什么挖坟掘墓。 毕竟孔家各种的圣山圣水,与孔子没啥关系,只是后人借机敛财弄权。 当然这些只是徐尔路的个人想法,而萧云之所以没有破坏孔府,也只是因为出于文物保护的心态而已。 然而,朱万年接下来的话却让徐尔路目瞪口呆。 只听到对方一字一句的说道:“不错!儒学是庸学,孔圣人自然是庸人。” 徐尔路提孔子也是为了辩驳,没想到对方真敢这样说,当即说道: “先生之言是否欠妥,学生认为儒家之祸的根源只是后来者曲解,和孔圣人关系不大,即便当年李卓吾先生也只说‘不能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 徐尔路口中的李卓吾指的是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李贽。 这位以儒学异端自居的思想家,对被士大夫奉为金科玉律的儒家经典和孔孟之学进行抨击。 但他没有针对孔圣人,而是先说儒家经典的《六经》《论语》《孟子》这些不都是圣人之言,是经过后人吹捧拔高形成的,不能当做万年不变的真理。 朱万年为这堂课做了诸多的准备,这样的反应也在他的预料之中。 当然,更重要的是萧总管的书册之中写的甚是详细。 于是,他立刻回答道:“那李卓吾也错了,并非是后人曲解,而是儒家自孔圣人开始,就错了。” 说着,朱万年突然想起了徐尔路的身份,就朗声念道: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你可知这句话出自何处?” ……徐尔路有些懵,不知道对方怎么突然来了这么一句,不过他还是很快的回答道:“朱先生,这是《论语-学而》篇里的一句!” “嗯!”朱万年点点头,然后继续问道:“那你觉得孔圣人的这句话有没有问题?” 这?徐尔路仍然感到困惑,不知道对方为什么这样问,也不知道如何作答。 见此,朱万年就直接把话点透,道:“役使百姓要避开农忙。难道你不觉得孔圣人把百姓服徭役说得好像天经地义一样?” 这下,徐尔路琢磨过味儿来了,当即辩驳道:“‘使民以时’中的‘使’可作‘让’解!” “这有区别吗?”朱万年反问。 ……徐尔路语塞。 的确!无论是‘役使’还是‘让’都改变不了里面那种上位者的嘴脸。 这时,朱万年又想起了之前对方提到的李卓吾,又接着道:“你该不会也觉得《论语》不是圣人之言吧?” 这话说的徐尔路有些尴尬,他的确有这么想过。 只不过他还没来得及说什么,就又听对方说道:“的确,有些事情时间太久了,的确说不清。” 接着,朱万年看向教室里学生,肃然道:“但你们要记住,一个人有问题,通常不会只有一个地方出错。就比如孔圣人常以父子对比君臣关系也是不对的,因为父子之间是有养育之恩的,而君臣之间有什么?” 说着,他转头朝着徐尔路笑道:“你知道缺了什么吗?” 徐尔路并不笨,之前只是看问题的角度有些偏差,现在经过朱万年的引导,自然也能明白其中的问题,点点头说道:“君臣之间少了百姓,因为无论君臣都是由百姓供养。” “很好!”朱万年笑着点点头。 然后一边示意对方坐下听讲,一边说道:“他们总是会用一些似是而非的话来遮掩和欺骗。所以儒家从孔圣人开始,就忽视了百姓的利益,即便后来有什么‘君轻民贵’的说法也不会有人真的当回事。。” “诸位都是大学堂的学生,对于我们华夏的历史应该都有所了解,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和现在没有什么区别,诸子百家其实和我们今天一样也是身处乱世。那么诸位现在可知道这乱世如何终结?” 众人陷入沉思。 然而,朱万年没有留给学生们太多的思考时间,便直接质问道:“这还需要想吗?这答案就在诸位眼前,在诸位坐着上课的这个教室里,在外面辛苦劳作不需要担心饿肚子的百姓,在训练场上挥汗如雨没有后顾之忧的战士们!” “而孔圣人是怎么做的?他认为春秋乱世的根源是礼崩乐坏,所以要克己复礼,讲忠孝,讲仁义,教出来的却是一群假仁假义的伪君子。何为儒?仁义是儒?还是忠孝是儒?” “其实都不是,本就没有儒,我们的华夏文明既有忠孝仁义,也有礼智信,更不能缺了法家的法、墨家的‘兼爱’。华夏文明本是一个兼收并蓄、兼容并包的整体,所以诸位请记住,从今往后不再有什么一家之言,有的只是两个字:‘国学’!” 说到这里,朱万年的神情变得肃穆,高声道:“从今天开始,这门国学课程由我来讲,我会带着诸位同学读遍华夏典籍,不过不是拜读,而是审视,是评判。我们要学会分辨书和古人的善与恶,对与错。以此来完善自己,让我们的文明真正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