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风起辽东
九月十三,诸事不宜。 随着新帝继位,肆虐京畿之地数月之久的燥热天气便是一扫而空,清晨的徐徐微风中更是夹杂着一抹寒意。 十余天的时间过去,笼罩在紫禁城上方的\"阴霾\"已是渐渐散去,生活在京师的百姓们已然逐渐接受了,在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内,大明便是接连换了三位天子的事实。 故此,京师百姓在茶余饭后所谈论的话题也不再是先帝的\"夜御八女\",而是不由自主讨论起了与传闻中\"生性怯懦\"截然不同的新天子。 紫禁城从来没有不透风的墙。 随着时间的流逝,昔日发生在紫禁城内的诸多变故,终是渐渐传了出去,虽说其中不免夸大其词,但无形间却也帮助朱由校树立了英明果决的形象。 不少百姓都认为,大明好似终于迎来了一位好皇帝。 ... ... 乾清宫暖阁内,身着常服的朱由校端坐于案牍之后,望着眼前如小山般的奏本,不由得皱眉苦笑。 十余天的时间过去,在茫然和兴奋的感觉渐渐褪去之后,他终于体会到了皇帝的\"辛苦\"。 每逢天不亮,司礼监便会先行自文渊阁处取来等待批示的奏本,而他便需要在两日之内做出批示,否则便会被外朝的御史言官们扣上一个\"怠政\"的帽子.. \"有无辽镇奏本..\" 轻叹一声,终是打算接受现实的年轻天子轻轻敲击着身前桌案,扭头朝着身旁躬身肃立的司礼监掌印太监王安问道。 自从改名为\"魏忠贤\"的李进忠被朱由校擢升为御马监掌印太监之后,王安便负责在朱由校身旁伺候。 \"陛下,辽东巡抚周永春奏请回乡葬母守孝..\" 见天子问起,身着红袍的王安便是完美履行了司礼监掌印太监的责任,有条不紊的取出了一封奏本,并双手呈递至朱由校面前。 这几日的相处下来,他已是逐渐适应了眼前天子的脾气秉性,知晓朱由校对辽镇战事多有关注。 \"哦?\"听闻果然有辽镇的奏本,且事关辽东巡抚周永春,朱由校顿时来了精神。 相比较动辄数千字,但内容却是枯燥乏味的奏本,朱由校宁愿多处理些事关边陲的奏本,也能借此提高对大明当下局势的认知,尤其是重兵云集的辽镇。 迫不及待接过王安递过来的奏本之后,朱由校便是赶忙将其翻开,并一目十行的阅读起来,脸上的表情也是愈发深邃。 啪。 半晌,朱由校将手中奏本轻轻搁置于一旁,深邃的目光不由自主望向窗外,仿佛能够一眼千里,直达辽东。 \"大伴,周巡抚在辽东任职多年?\" 相比较大名鼎鼎的辽东经略熊廷弼,朱由校对于\"周永春\"并不熟悉,仅仅是模糊记得曾在\"后世\"史书上见过其名讳。 \"启禀陛下,周巡抚是万历二十九年的进士,初授山西洪洞知县,因政绩斐然先后升任礼部给事中,太常寺少卿,督查院左都御史,任内多次巡按辽东,并最终于万历四十六年被擢升为辽东巡抚..\"简单思索片刻过后,司礼监掌印便是小心翼翼的说道。 \"经验丰富呐..\"闻声,朱由校便是轻轻点头,但神情却没有太多变化,毕竟仅从履历来看,实在难有更多了解。 但很快,朱由校便是意识到了什么,近乎于有些急切的追问道:\"萨尔浒之战过后,周巡抚仍在辽东任职?\"此时的朱由校,再也不复刚刚的淡然,眼眸中满是愕然。 在去年春天结束的萨尔浒之战中,除却由李如柏率领的右路中军因行动迟缓的原因侥幸得以幸存,余下三路大军皆是全军覆没。 消息传回京师,满朝皆惊,就连幽居深宫二十余年不问政事的万历皇帝也拖着病体,亲自做出批示。 战后,作为此战主帅的辽东经略杨镐当即被朝廷拘押回京,改由熊廷弼担任辽东经略一职。 按理来说,朝廷经历如此惨败,作为辽东战场彼时仅次于经略杨镐的二号人物,周永春纵使没有被论罪下狱,也免不了被罢官回乡的下场,为何仍然能够在辽东任职? \"陛下,奴婢愚钝,不敢多加置喙..\"事关重大,王安虽是司礼监掌印,却也不敢胡言乱语,遑论彼时他不过是太子朱常洛身旁的随侍宦官,自是不清楚这其中的\"弯弯绕绕\"。 但不待朱由校面露失望之色,王安便从案牍另一侧,轻轻拿起了几封略显枯黄,有些褶皱的奏本,将其递至朱由校身前,轻轻道:\"陛下,这些分别是周巡抚战后自辩的折子及朝中巡按御史调查过后的折子。\" 听得此话,朱由校先是一愣,随即便面露赞赏的朝着王安点了点头,不愧是宫中老人,这心思实在是细腻。 深吸了一口气,朱由校便是略有些激动的翻开了眼前的奏本,他内心隐隐觉得自己怕是即将揭开一桩隐藏于历史长河中的\"悬案\"。 但约莫小半炷香过后,随着奏本被缓缓闭合,年轻天子朱由校的脸上写满了错愕之色。 他怎么也没有料到,在\"萨尔浒之战\"中作为辽东二号人物的辽东巡抚周永春竟然对经略杨镐的作战计划,公然持反对意见,甚至不止一次上书万历皇帝,诉说其中隐藏的诸多隐患,只可惜始终未能得到万历皇帝及朝中大臣的重视。 除此之外,在\"萨尔浒之战\"中,周永春虽然不赞同杨镐的作战计划,但仍是一丝不苟的完成了后勤任务,保证了大军需要的粮草辎重。 正因如此,辽东巡抚周永春在\"萨尔浒之战\"结束过后没有受到朝廷的半点责罚,依旧担任辽东巡抚一职,并开始与熊廷弼搭档。 \"人才啊..\" 待到清楚了辽东巡抚周永春在萨尔浒之战过后,依旧留任的始末过后,朱由校便是忍不住感慨,清瘦的脸颊上写满了惊喜。 因为知晓眼前天子对于辽镇的重视,司礼监掌印犹豫再三过后,终是小心翼翼的补充了一句:\"陛下有所不知,自熊经略到任辽东之后,已然连续两次上书朝廷,替周巡抚请功..\" \"就连先帝,\"提及前些时日才刚刚驾崩的泰昌皇帝,王安的声音也是一滞,脸上露出了些许哀伤之色,但很快又恢复镇定,眼神真挚的说道:\"就连先帝也曾专门下旨夺情,宽慰周巡抚..\" 依着大明的丁忧制度,每逢官员家中有双亲去世,必当上书朝廷,回家乡葬亲守孝。 待到孝期结束之后,方可上书朝廷,奏请重新任职。 而所谓\"夺情\",便是丁忧制度的延伸,作为一国之君的天子有权利为国家夺去臣子的孝亲之情,使臣子不必去职,以素服办公。 一般来说,有资格被天子\"夺情\"的朝臣,皆是六部九卿这等重臣。 \"既然父皇已然下旨夺情,为何周巡抚还要上书?\"听闻泰昌皇帝曾专门下旨,朱由校的脸上转而露出了些许不解。 \"或许,或许..\"迎着朱由校若有所思的眼神,司礼监掌印突然为之语塞,好半晌之后方才断断续续的的说道:\"或许与朝中近些时日的奏本有关..\" \"督查院的御史言官们近些天接连上奏,弹劾周巡抚贪恋权柄..\" 言罢,司礼监掌印便是略有些心疼的盯着案牍后好似不敢置信的年轻天子,心中很是无奈。 因为\"国本之争\"的缘故,万历朝可谓是纷争迭起,分属于不同党派的朝臣们更迭不休,足足持续了二十余年,始终没有得到妥善的解决。 先帝虽是御极不足一月,但却提拔了不少出身\"东林\"的官员,导致如今\"东林党\"风头正盛。 如若没有例外,近些时日如雪花般的奏本便是\"东林党\"的手笔,这些\"东林党\"已然不满足于在朝中挥斥方遒,开始将目光对准了九边重镇。 \"哼,倒是好手段.\"沉默半晌,大明天子朱由校终是缓过了神,他还是低估了这些东林党的底线。 为了排除异己,竟是置国家安危于不顾,将代天巡狩的封疆大吏视为权力角逐的筹码。 深吸一口气,强压住心中的不满和愤懑,朱由校抬起御笔,默默于奏本上做出了批示:不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