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红色玛利亚

711.德国战役第三阶段,南下

红色玛利亚 符华 5410 2024-09-09 23:53
   在制定德国战役的时候,玛利亚还是约瑟夫的参谋长,她特意德国战役分成了三个主要阶段。   第一阶段,闪击柏林。   柏林对于整个德国的重要性,不亚于巴黎对于法国的重要性。   当然,德国是敢将柏林化作成一个军事堡垒,而法国是不敢将巴黎当成战场。   可即使如此,柏林所能拥有生产总值,都足够让这个国家稳步发展。   而且更重要的是,柏林就是一个象征。   完全可以提高己方士气,压垮对方士气的核心象征,所以要想发起一个好的开头,拿下柏林。   第二阶段,冲破敌军封锁线。   一开始,玛利亚并不能完全推断出对方的封锁线究竟什么,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必然是一条组织苏军继续西进的防线。   这条防线必然具备不弱的防御性能,如若强攻,苏军需要付出很大代价。   而到了战争时期,德军确实如玛利亚所推断的那样,在易北河这边建设了大量的防线。   第二阶段也就成为了‘强渡易北河’。   如今到了第三阶段。   第三阶段,同时也是最后的一个阶段。   一直西进,拿下德国的西部主要工业区,将nazi主义完全粉碎。   自从将英军困在港口之后,苏军便能安心地执行第三阶段的进攻方案。   但是,要想发起全面进攻,就得先了解这里的地形和前线作战情况。   侦察兵自然是最好的选择,但玛利亚决定跟随着前线的主力部队,只有亲眼所见,她才能了解得更多。   于是乎,她坐上了萨姆森科的t34/76。   只不过在往前推进之前,他们还得先解决掉另外一件事,那就是对德军的强势反扑进行防御。   就在德国的中部地区,由曼斯坦因所率领的集团军群,已经与崔可夫的大部队进行了长时间的激战。   虽然说,崔可夫的部队因为缺乏装甲力量,导致在前期作战的时候吃了不少亏,阵线不断后退。   势如破竹的德军几乎认为,他们将要接触到柏林,来到玛利亚和朱可夫的大后方。   却不料,他们还是低估了崔可夫。   如果要说谁最合适打这种劣势局的硬仗,崔可夫的名字必然在其列。   由于大部分装甲力量都集中在玛利亚和朱可夫的部队中,缺乏装甲优势的崔可夫,开始专研其了迂回战术。   因为他们所在的地区,其地势十分复杂,山路不少,又有各种丛林,非常适合步兵机动工作。   所以,崔可夫采取了另外一种特别战术,夜战。   一般而言,拥有装甲优势和空军优势的一方力量,都会选择白天的时候进行战斗。   因为白天的光线充足,能让陆军和空军的理论行军路程大幅度提升。   可一旦到了夜晚,便是劣势方的主场了。   崔可夫将部队拆分成各个作战连,并通过复杂的地形不断对后方迂回。   然后,到了晚上,崔可夫的部队就会发起全面进攻。   先是迫击炮的犁地,然后是步兵的冲锋。   尽可能与敌军拉近距离,以此来阻止德军使用重火力还击。   由于夜战来得十分突然,又有德共的同志给予地理上的帮助,所以前几次夜战都给德军带来很大伤亡。   即使德军有意防备苏军的夜袭,但因为这个时代严重缺乏夜视装置,这使得德军在防范夜战的工作上十分捉急。   最终,在古德里安的部署下,他们以环形防御阵地进行夜间防守。   所谓的环形防御阵地,是由四个圈组成。   最外围的圈是以地雷场。铁丝网所组成。   铁丝网上悬挂着照明弹,一旦有人触发,就会第一时间做出示警,给德军部队做出警示。   第三围是以散兵坑连在一起的堑壕阵地线,散兵坑之间还会有机枪阵地,能够对冲杀而来的苏军进行交叉火力,不断射杀苏军士兵。   第二围内圈,是以坦克等装甲部队组成,上面往往会架设机枪火炮,可以对苏军的后方进行炮击,杀伤苏军的有生力量。   而最后一个圈便是指挥部,同时也是主要的炮兵阵地,架设的火炮多为88炮。   这样的环形防御确实给崔可夫的部队带来了不少麻烦,毕竟他们严重缺乏重火力武器。   凭借着这样的防御手段,德军虽说推进速度变得缓慢无比,但确实能达到步步逼近,步步为营的情况。   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玛利亚带领着有三个装甲师组成的装甲师群支援到来了。   当她来到这里时,便立即下车,与崔可夫进行了一次军事会议。   会议中崔可夫道出了他们现在所要面临的困难,但同时也道出了,玛利亚这个装甲师群的到来,给他们带来了巨大帮助。   只不过,要如何摧毁德军的防御工事,就得重新计划。   为了能够近距离观察德军的环形防御阵地,玛利亚便乘坐着自己的专车t34,直接来到距离德军环形防御阵地的五百米外。   使用军用望远镜,她观察到德军的这个防御工事确实不简单,就像是一个乌龟壳一样,易守难攻。   但同时,这个乌龟壳的漏洞依旧很大。   那就是他们的机动性,被死死地锁在这个圈子里。   一边观察着德军阵地的情况,玛利亚一边借用车内的微弱灯光,在红色的小笔记本上进行图画。   萨姆森科像是一个好奇宝宝似的,探头偷看,其他车组人员也同样带着好奇的目光,小心翼翼地默声观看。   突然地,玛利亚一拍脑门,三个可行的战术从脑海中浮现而出。   “走,我们立即回去,对于这些乌龟壳,我们需要重新改变战术。”   指令下达,萨姆森科迅速执行下去。   t34迅速后撤,带着部分掩护车组和步兵,快速撤离。   当她重新回到指挥部时,便立即将自己所看到的内容都告知给崔可夫。   然后,她说出了自己的三个方案。   “第一方案,用空军轰炸,这个乌龟阵地要想使用陆军方向进攻,只会付出很大代价。”   “第二方案,以我所带来的装甲师群作为装甲力量,将其分配到各个主攻部队当中,以此来弥补装甲上的不足。”   “第三方案,采取大规模炮轰,对该阵地进行犁地式轰炸。”   这三个方案说完后,崔可夫脸上露出了一丝犹豫的神色,尔后摇头问道。   “司令,能够调给我的空军轰炸机,能有多少?”   “停泊在柏林的轰炸机有七百余架,但因为前线各处都在调动空军,所以能够给你们调动的轰炸机,只有一百架。”   “一百架……”   听到这个数目后,崔可夫无奈摇起了头。   “在此之前,其实空军就已经给予了我们很大帮助,但德军在防空方面十分上心,所以德军的环形阵地内,往往都会先架设防空炮。”   “而且德军的空军力量并不弱,他们随时能呼唤己方的空军力量进行掩护。”   “所以,在失去制空权之后,我们连大规模炮击都无法实现。”   说道这里,崔可夫即使没有明说,但关于犁地式炮击轰炸这件事他算是间接性地否决掉了。   结合崔可夫所提供的情报,再加上刚才自己所观察到德军的环形防御阵地,留给苏军的选择只剩下一个。   以空军进行覆盖式打击。   归根到底,失去制空权的他们,就不可能赢得了战争。   制空权的重要性,是能左右一场战争的胜负。   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能够如此顺利,就是因为他们把控住了制空权。   先今第三阶段的作战,同样也离不开空军。   咬咬牙,玛利亚打算先对付曼斯坦因的部队。   做出如此决定之后,玛利亚立即向朱可夫那边发送了一份电报,要求先行一步行动。   与此同时,玛利亚还考虑到正协助意大利的罗科索夫斯基。   于是乎,她向罗科索夫斯基也一同发送了电报,要求他配合进攻,如若有特殊情况无法进攻,则给予敌军压力。   这个时候的罗科索夫斯基确实遇到了不少困难。   原本与意大利交战的部队,只有奥地利和奥地利一带地区的nazi守军。   可随着英法的介入,埃及和希腊也介入到这场战争里面,开始对意大利派兵出击。   甚至在地中海战场上,意大利舰队和埃及舰队还展开了激战。   如果不是意大利舰队更具规模,恐怕意大利连制海权都会丢失。   在如此压力之下,意大利正处于最艰难的时候,而罗科索夫斯基的红四方面军,也只能给他们提供防守。   属于是防守有余,进攻不足。   但是在了解到玛利亚的那边情况之后,罗科索夫斯基也没打算什么都不做。   强攻奥地利是很难实施了。   但是,对埃及和希腊的部队发起强攻却是可行的。   而且不单单意大利内部战场,非洲也能成为他们的战场。   无论是英国还是法国,他们国内的大量自然资源都是需要从殖民地那边进口得来。   如果能够切断英法两国的殖民地,那么对整个战局而言,都会有极大帮助。   这个思路跳跃得很快,但他并没有立即去实施,而是将自己的想法写出来,直接发送到玛利亚和约瑟夫手上。   当这份来自罗科索夫斯基的战略建议落到玛利亚手上时,她陷入了一段时间的沉默。   开辟新战场并不是一件好事,因为这就代表他们需要远渡大洋,对距离苏联五千到六千公里远的地区进行远距离补给。   这可不是什么容易的事情。   无论现在的苏联工业能力再怎么强,它也不是无限的。   单单是对付德国还有英法联军,苏联的工业就已经全功率运转。   如若还要开辟新的非洲战场,恐怕会高负荷运作,对国内的经济会造成极大损伤。   所以,稍作思考过后,玛利亚便暂时性否决掉这样的决议。   至少得解决掉欧洲战场再做打算。   但她没想到的是,约瑟夫也看到了这份战略建议。   心里的火焰,正熊熊燃烧。   对此一概不知的玛利亚,已经重新制定作战计划。   计划的本身并不是固定不变,那是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去进行改变。   现在,英国远征军被困死在港口那边,最大威胁的反而是从奥地利支援过来的曼斯坦因军团。   既然要展开全面进攻的第三阶段,这支精锐的曼斯坦因军团就必须率先解决掉。   很快,在玛利亚的战略修改之下,对崔可夫这边的空军力量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原本只能提供一百架轰炸机的情况,如今能提供三百架。   与此同时,对于崔可夫这边的部队还增加了二十个师的兵力增援,总人数在二十五万之众。   再加上崔可夫本身的部队与华西列夫斯基的预备队,苏军人数已经在三十万之众,格式类坦克加起来一千零二十辆,在这其中的t34/76就有一百八十辆,大后方对t34/76的生产正在加快。   与此同时,德军这边的规模也同样不弱。   从南部支援而来的德军,是以第五装甲师、第六装甲师、第七装甲师、第八装甲师和第十装甲师,总共五个装甲师组成的装甲军群。   除了装甲军之外,还有十五万步兵军团和格式类火炮。   单单是数量上面去分析,苏军就占据着绝对优势。   对于军队上的优势,那肯定是越优越好,所以空军方面,苏军更是占据着绝对优势,两千多架飞机直接被安排到这里来。   由于大规模的兵力调动,那是不可能隐瞒得了德军的侦察机或者侦察兵的眼睛。   所以,在侦察到苏军有大兵团调动时,率先得知这一情况的曼斯坦因,立即改变原有的作战计划。   其实他一开始的作战计划已经在崔可夫的防守下,彻底破产了。   他的打算在敌方毫不知情的情况下直接穿插到苏军后方。   中部地区的山地丘陵确实是穿插成功了,可是他们也遇到了严阵以待的苏军。   尽管兵力占据着绝对优势,可崔可夫实在是太难缠。   他甚至以装甲劣势的情况下,发起了好几次大规模夜袭,让他们损失惨重。   所以,曼施坦因计划已经失败,他需要改变战略部署。   一封电报直接飞到了如今的本体总司令龙德施泰德手上。   他的需求只有一个。   “坦克和飞机,有多少给我多少。”   无论是身为进攻方的德军,还是身为阻击方的苏军,谁都没有想到,这将会是一场大规模战役。   因为双方都知道,这场战役是决定德国中部的控制权,一旦苏军取胜,巴伐利亚门户大开。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