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无论是英国还是法国,都自命不凡地认为自己是世界中的武力巅峰了。 特别是军方内部,已经开始贵族化。 如法国的军方内部,甘末林、魏刚和贝当,其地位之稳定,从一战持续到现在都不曾有过任何动摇。 这样的事情也同样发生在英国内部。 而且英法两国都是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都是殖民地国家,上位者都有着很深刻的殖民者局限思维。 法国看不起非洲,英国看不起印度,但法国离不开非洲,英国也放不开印度。 在如此矛盾且复杂的关系之下,英法两国开始走入了这场新的世界大战。 然后,率先暴雷的并不是法国,而是英国。 从第一起印度士兵刺杀案,第二远征军内部便逐渐出现问题。 负责调查此事的专案小组什么都查不出来,因为每当他们需要去咨询情报时,印度人之间都会互相打掩护。 在宗教和种族上,英国人确实把他们给分化了。 但是,经历了好几次对苏冲锋的战斗后,再加上阶级思想的传播,印度人内部开始有了微妙的变化。 尽管阶级思想依旧不是印度人脑海中的主导,但他们却在英国人的高强度压迫剥削之下,有了共同感情。 这感情很复杂,或许是阶级之间的微弱感情,又或许是对英国人的愤怒,又或许是大家都是袍泽之情。 在如此复杂的情感之下,印度人的怨恨不断积累。 然后,在总司令官开始执行自己的两条大聪明政策后,出现了一次小规模爆发。 那是发生在某个战区防线的大罢工行为。 一支由波洛族土著和印度穆斯林组成的部队,要知道这两个人群是互相看不顺眼,恨不得对方赶紧去死的存在。 可是,就是这么两支本应互相敌对的人群部队,却率先发起两次停战。 第一次停战,是关于他们之间的种族问题,应当先放下。 第二次停战,是拒绝再发起对苏联的无意义送死冲锋。 除去停战之外,他们还要求获得正常的食物,正常的饮用水。 这两个停战和两个最基本的要求立马引起英国军方的高度关注。 像绵羊一样温顺的他们,此时此刻居然学会了反抗,这确实出乎了英国人意料。 英国人也不会惯着他们,直接拒绝了这样的基本诉求,并且要求他们立即捡起枪,重新投入战斗。 这个防区的印度人不肯答应,依旧罢战。 这件事迅速惹怒了第二远征军司令,他对此破口大骂道。 “一群骡子还有资格罢工?” 然后便下达命令,抓捕这些敢罢工的印度士兵。 然而这个防区的印度人有三千,而英国士兵只有两百。 让两百人去逮捕三千人,这确实有些难度,所以该防区的英国军官提出请求。 “可不可以只逮捕闹事者,只要杀鸡儆猴了,其他印度人就会害怕,然后重新归顺。” 总司令不肯答应,他认为这是对自己的侮辱。 “我给这群印度人妥协?这不是要玷污我家族的名誉吗!” 于是乎,这个防区便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两百名士兵押送着三千名印度士兵到俘虏营去。 押送到俘虏营后,英国人也没有遵守日内瓦公约,毕竟在他们判断思维中,这些印度士兵压根就不是俘虏,而是不肯遵守指令的工具罢了。 既然如此,那就把他们丢到这里来自生自灭就行了,然而押送期间的冲突还是发生了。 先是踩踏的发生,然后是人与人之间我的推攘,最后演变成斗殴。 虽说他们签了第一次停战,但说到底也只是部分领头者的理性而已。 这三千人可不是所有人都心甘情愿地接受这个停战,再加上这段时间的高强度压抑,最终在这押送路上爆发了。 几个人的冲突立马蔓延开来,然后直接发展成三千人互殴。 如果只是单纯的押送,两百人的英军士兵其实还是够的,然而面对三千人互殴那就不是那么容易了。 为了维持秩序,这两百名英国大头兵直接开枪警鸣。 这不开枪还好,一开枪直接把冲突蔓延到他们那里去。 直到宪兵队伍的到来才制止住了这场冲突,但他们是在冲突尾声后才到,这就像是‘主角打完后,警察来收尾’一样。 宪兵队伍把这场冲突的结尾总结汇报到了总司令那边去。 一场冲突,三千名印度士兵死了三百二十人,两百名英军士兵死了二十五人,三人重伤,其余人或多或少都挂彩了。 但这位总司令依旧不着调地认为,这依旧是一场意外。 站在这位总司令的角度去进行理性分析,这样的分析并没有任何错误。 因为,他的思维方式是殖民者的思维方式。 而且这场率先爆发冲突的就是这两个人群的殴斗,这种斗殴本来就很常见,被卷入进去的两百名英军士兵纯粹就是倒霉。 当然他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那就是关押这三千名印军士兵实在是浪费,所以他执行了参谋的建议。 ‘改变关押方式,转而处置领头者。’ 就这样,三十多名有着直接关系的领头者又一次被公开枪毙。 按理说这又是一次常规性的‘杀鸡儆猴’而已。 但这件事,却成为了一次导火索。 如果说,第一次印军刺杀案是给火药桶添火药,那么这场公开枪毙三十名印军士兵的事情,就是在火药桶边上抽烟。 这三十人直接被看做成侠客。 印军内部将他们宣传成罗宾汉一样的存在,把他们塑造成‘反抗英国人压迫’的英雄。 然后,大罢战开始了。 三十万印度士兵,纷纷丢下手上的武器,并用着他们各自不同的语言和宗教,朝着印度的方向进行各自的宗教仪式。 或是穆斯林的朝拜,又或是印度教的跪拜。 整整三十万人,而且都是不同的宗教方式,那场景十分壮观。 壮观归壮观,但这样的事情却让英国人头痛了。 他们恨不得拿出鞭子,用以前对待黑奴时的方式去对待这些印度人。 但是,经历了之前的事情之后,英国人却多了几分投鼠忌器。 反而是那位总司令,他直接下达指令要求对他们的宗教行为进行驱逐。 本身就是基督教徒的他,对于这种非基督教行为是本能性的抵触,更重要的是,他对印度人的看法从来都是带着歧视的态度。 身边的参谋又一次发出劝阻,既然这位参谋也同样是站在殖民者的思维去思考,但相对于自家总司令,他反而没那么大的抵触。 更何况现在的印度士兵已经用实际性行动去抵抗了,再压下去恐怕到时候的反弹会更恐怖。 奈何总司令已经气昏头了,在他的强令要求下,宪兵队开始执行任务。 令人感到意外的,宪兵队的驱逐并没有遭到任何抵抗。 只不过,亲自下场驱逐的宪兵队士兵,却能感受到那一双双带着冷漠的目光。 他们就是这样,以一种冷漠到极致的目光,将沉默贯彻到底。 宪兵队的工作完成了,但印度人仍旧没有下场,甚至原本制定好的进攻计划,也在印度人的罢工行动中被迫停止。 当天晚上,某些地区英军出现了士兵失踪的事情。 一开始他们只是认为,这些失踪的士兵是逃跑了,但很快他们就在粪坑里找到了这些失踪士兵的尸体。 而且这些士兵尸体上,还刻了看不懂的图案。 随后,便是印度人跟英国人之间的冲突。 这样的冲突又一次引爆了双方的火药味,更有甚者还出现了伤人事故。 英印双方士兵开始变得紧张起来,毕竟谁都能看出,这些印度人并没有想象中的顺从。 直到这个时候,第二远征军的总司令才开始做出让步。 他依旧是看不起这群印度贱民,但为了大局着想他才会考虑让步。 但他的让步无关痛痒,印度人的罢战依旧持续着。 特别是饮食方面。 由于英国人对猪油并没有太大的抵触,而且猪肉确实是产量很大,所以他们给前线提供了很多猪肉。 但他们却忽略了一件事,那就是这群印度士兵里面,有很大一部分是穆斯林。 当他们拿到带有猪肉的食物后,便立即怒了,认为这是英国人对他们的侮辱。 而提供带有牛肉的食物时,印度教教徒怒了,他们同样认为这是英国人的侮辱。 这也不能吃那也不能吃,本来打算退让的英军总司令也怒了,一扫桌子上的东西,大声怒骂道。 “一群低种姓的杂种还有资格要这要那,将所有敢反抗的人全都给抓起来,然后施以鞭刑!” 有所退让的英军又立马强硬起来,开始对印度士兵进行各种不做人的操作。 所以在第三天的时候,第二远征军内部爆发了一场内战。 那是一支由印度穆斯林组成的反抗队伍,他们拒绝英国人进入自己的阵地,并且扣留了原本的军官,要求获得非猪肉的食物和水。 英国人哪能容忍这些印度工具对他们指手画脚,于是乎双方便爆发了战斗。 毫无疑问,印度人压根不是英军的对手,一下子就被打萎了。 但是这场英印之间的小内战却再一次加深了双方的不信任。 而朱可夫则是在这份不信任上面,浇了一层热油,再将其点燃。 从第一次印军士兵刺杀案开始,朱可夫就一直对他们那边高度关注。 别看那是发生在第二远征军内部的事情,但因为里面有朱可夫安插入去的间谍,所以他对内部的事情,一直都有着了解。 一开始,朱可夫对印度人的了解程度很低,他以为这会是英国人的王牌,但现在他对印度人的感官就是‘菜’。 当然,菜归菜,印度人确实是他最重要的一步棋子。 通过印度裔同志的了解,朱可夫可算是知道印度在英国这边究竟扮演着怎么样的角色。 正以如此,朱可夫打算利用这个机会,挑拨印度人和英国人之间的矛盾。 原本朱可夫认为这会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他对此并不抱有太大希望。 但万万没想到的是,这件事会如此顺利。 负责混入进入的五名印度裔同志,开始了各种工作。 这五名印度裔同志在加入苏联之前,就一直生活在各自的宗教或者民族氛围里面。 他们的思想觉醒都是各种机缘巧合之下而成。 正因他们都有着相同的特征,所以他们开始了离间工作。 这份离间工作十分顺利,他们甚至不需要做出太多思想工作就成功了。 由于太过于顺利,这些印度裔同志甚至认为他们是不是被钓鱼了。 但细想一番后便能理解,因为印度人苦英久矣。 随着第一次小规模内战的开始后,印度裔同志便偷偷摸摸地将这些消息带了出去,由外围接应者接收,然后转达到朱可夫手上。 朱可夫看完后沉吟了好一段时间。 他知道英国人一直以来都不做人,但没想到他们居然会这么不做人。 反观自己这一边,尽管大部分的印度人都还是太过于顽固,但也有极少个别的印度人,有着鲜明的特征。 至少,这些极少个别的印度人并没有出现太强烈的奴性。 于是乎两位印度裔的政委来到了这里,给他们上一种与众不同的课程。 而这两位印度裔政委所持物的书籍,正是《国家与革命》。 这些极少个别的印度人自然是听不懂,但他们却能听到一个宛若神话故事里的词语。 公平。 能理解多少,又能自我感悟多少,全凭这些人的造化。 既然那群英国人不做人,那朱可夫就给他们来点碳基生物的活了。 第二天到来了,苏军这边又释放了一大批印度士兵。 这些印度士兵回去后同样遭受到英国人的为难,毕竟现在的英印双方士兵十分紧张。 但他们没想到的是,这些印度士兵回到各自部队之后,又带来了一种不同的东西。 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