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德之间的第一次交手,是发生在这个101无名高地上。 卡在最前方的七个小高地多次易手,双方在这里已经投入了不下十个营的兵力。 得知这个101高地在短时间内无法攻下之后,负责这次战斗的指挥官古德里安,准备派出更多的增援部队。 而这其中,就有大量的二号坦克提供协同作战。 考虑到这些山头的布防严密性,古德里安还给他们提供了五辆野牛自行火炮,这是在b型底盘上直接安装了150mm重步兵炮的大杀器。 只不过,在古德里安派往大量坦克准备支援前线部队时,他的对手罗科索夫斯基也同样有这样的想法。 101高地的战斗激烈程度,远远超出他的预料之内。 特别是空战规模,根据统计他们已经损失了六十多架飞机,对飞机的补充已经成为了当前的核心任务。 除了飞机之外,陆地上的战斗也同样惨烈。 单单是那七个小高地的战斗,几乎每天都上演着易手情节。 考虑到德军不会放弃对这个高地的进攻,罗科索夫斯基打算给那边提供装甲部队的支援。 而目前为止,苏军所携带的坦克是t-26轻型坦克。 率先支援到前线的是德军,当他们得到了自己的二号坦克支援之后,凭借协同作战的功效,在进攻势头上更加激烈。 而且德军所携带过来的野牛自行火炮也同样给予了强大的火力支援。 虽说在使用过程中,有一辆野牛自行火炮因为出现了机械故障而被迫回收维修,但野牛自行火炮所带来的可怕轰炸中,确实让小高地上的苏军难以承受。 短短的几次轰炸,就给守在小高地上的苏军带来很大伤亡。 为了解决这些自行火炮,架设在高地上的火炮也开火了。 由于是居高临下,苏军的高地火炮可以打得更远,再加上精准的瞄具和测量仪器,在火炮精准方面更具优势。 所以在几轮高地火炮之下,底下的德军也同样出现了不少损失,除去因为机械故障而被迫回收,剩余的四辆野牛自行火炮损失了两辆。 这对于他们而言是非常大的损失,毕竟这玩意本身就没造出多少辆,一下子损失两辆,古德里安脸色都青了。 只不过德军也开始在附近部署起了大量的重炮。 考虑到这是高地,苏军在高地上部署了不少火炮,德军便在合适的地方部署了不少105榴弹炮。 105榴弹炮最大射程是10675m,理论射速是5-7发每分钟,但考虑到各方面不稳定情况,射速都以5发为主。 在《凡尔赛条约》的约束下,德军的105口径火炮只被允许保留84门,可随着苏军的威胁日益剧增,英法两国便有意无意地放开约束。 更何况元首本身就是一个大炮控,在英法的默许之下,他要求克虏伯大量生产这样的火炮。 所以,在这场101高地战役中,德军就搬来了88门105榴弹炮,只为对这高地实施战略轰炸。 只不过针对这样的做法,参谋部提出了异议,因为至今为止他们都无法拿下这里的制空权,从军事层面上考虑,贸然部署大量火炮,会有风险。 但古德里安反驳了他们的担忧。 “我们确实还没拿下制空权,但苏军也同样如此。” 最终德军还是安排了火炮部署,这确实是一次冒险行为,因为苏军的火炮有高地优势。 正所谓高打低打傻逼,如果德军不能清理苏军的高地火力,或者对高地火力进行压制,他们就不可能冲得进去。 所以当这88门105榴弹炮被安置在指定位置之后,属于德军的火炮压制开始了。 第一轮火炮压制持续了四个多小时,苏军的101高地确实遭到了巨大压制,一时间难以给予还击。 失去了101高地的火力支持的过程中,德军向那七个小高地发起了强攻。 这一次,为了扩大进攻规模,德军从原来了的排级作战单位,转变为连级,再加上有二号坦克的装甲支持,德军很快就推过了被临时搭建的铁丝网防线。 但苏军的顽强完全出乎了德军意料。 在缺少101高地火力支持下,苏军硬是在这些小高地上,使用巴祖卡、集束手榴弹、燃烧瓶阻挡了德军的好几次攻势。 在近距离肉搏战中,苏军更是凶猛异常,绝不畏死。 双方都在这战场上杀红了眼,在这里只有双方之间的厮杀,没有留情可言。 事实上,除了101高地的战场之外,其他地区也同样爆发了惨烈的战斗。 由于101高地十分重要,但却又是一个易守难攻的防线,真要强攻下来恐怕得付出很大的代价。 考虑到损失问题,古德里安便有意从其他地方突围,例如距离101高地五十公里处的一片丛林。 这片丛林地势算不上平坦,从军事意义上来判断,对行军要求过高,一般都不会从这里经过。 然而古德里安却打算往这里派兵,只要冲出这片丛林就能绕过101高地。 一旦切断101高度的后勤补给,单靠空中投送,几乎不可能守得住德军的攻势。 为了实现这一战术部署,德军派遣了两个步兵师进行突破,古德里安甚至给他们安排了一个装甲师。 这个装甲师下辖一个装甲团,两个摩托化步兵团,一个摩托化炮兵团。 一个装甲团下辖三个装甲营,以二号坦克为主,数量在115辆。 一个摩托化步兵团下辖一个摩托车营,一个侦察营。 一个摩托化炮兵团共有36门牵引式榴弹炮,一个37炮和50炮的反坦克营。 穿越这片森林的作战代号名为‘狂怒’。 古德里安的作战思路是清晰的,既然强攻101高地不成,那就迂回作战,切断101高地的后勤补给线。 但他没想到苏军的指挥官也有同样的作战思路。 罗科索夫斯基考虑到101高地的战况惨烈,要想在短时间内有所突破,就必须有一支新力军加入战场。 但是这支新力军不能直接加入到101高地战场,应当发挥迂回作战,从侧面打击德军。 所以罗科索夫斯基安排了三个师的兵力,准备进入距离101高地一百多公里的地方,迂回而去。 古德里安的战术是切后勤,罗科索夫斯基的战术是侧面打击。 尽管两人战术目的并不相同,但行军路线却高度一致,这导致苏德部队被迫在距离101高地一百多公里处的地方,开辟新的战场。 一开始,双方都只是派出了几个侦察连对前方路线进行侦查。 这几个侦察连接触之后就立即发生火拼,一些地方的接触是德军取胜,有些地方的接触是苏军取胜。 一番试探性交战之后,双方侦察连回去交差,然后便是接下来的更大规模作战。 尽管在一开始的时候,苏军并没有往这里派出装甲部队,这使得初次交战时,苏军吃了大亏。 但随着苏军的装甲部队加入,在这片狭窄的战场上便开始了苏德坦克之间的较量。 就是在这个捷克与斯洛伐克之间的交界处,苏联与nazi德国的战斗进入了白热化。 然后,作战最为激烈的情况下,维也纳也出兵了。 此事的奥地利与意大利也同样爆发了战争。 意大利的军队作战十分勇敢,他们的作战意志顽强且坚定,几乎能一个意大利士兵打三个奥地利士兵。 可是,意军却有一个缺点,那就是装甲部队的羸弱。 在很久之前,墨索里尼就已经注意到意军的装甲部队问题,并有意改善意大利的装甲力量。 然而,对装甲部队的改进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对国家工业的改善,这却成为了束缚意大利的一大重点。 例如对工业发展起到至关作用的煤产量和钢产量的问题。 在1938年的时候,英国煤产量有2.3亿吨,法国煤产量有3.3亿吨,德国有1.6亿吨,美国有4.25亿吨,意大利只有500万吨。 钢产量上,英国1400万吨,法国2000万吨,德国2500万吨,美国5400万吨,而意大利只有400万吨。 在石油生产上,意大利就更糟糕了,他们的石油基本是靠进口,或是从美国那边购买,或是从苏联那边采购。 反观英法美三国,他们拥有庞大的殖民地资源,石油产量上完全能做到自给自足。 正因如此,严重缺乏资源的意大利,在工业发展上远不如英法美德。 这是客观条件导致的发展迟缓,最终使得意大利的军工发展方面,略显缓慢。 虽说如此,可意大利的还是发展了属于自己的装甲部队,甚至还向加泰罗尼亚出售了不少。 而意大利现在的主战坦克,便是l3/35轻型坦克。 只不过为了扩大战争需求,意大利兵工厂升级了l3/35,从原来了超轻型坦克升级为轻型坦克,装配了7.92mm机枪和20mm机关炮。 火力规模上,已经有了质一般的提升,用作在西班牙战场和奥地利战场上,是完全够用的。 苏军从华沙进入斯洛伐克的时间段,意大利军队就凭借自己的装甲优势,与驻扎在奥地利那边的德军步兵打得有来有回。 然而,整个欧洲局势已经朝着他所无法预料的方向发展起来了。 随着101高地战役开始,英法联军也开始给予自己的助攻。 与德国签订秘密协议的时候,英法联军就做出过承诺,他们会默许德军进攻捷克斯洛伐克,但他们不会给予德军任何帮助。 也就是说现在的德军需要靠自己的力量,完成对捷克斯洛伐克的侵略,完成自己对大德意志的统一。 然而这份协议针对的是捷克思路伐克这个不听话的‘国际联盟成员’,对于奥地利他们依旧会给予一定的照顾。 虽说现在的奥地利已经与德国合并了,但为了让奥地利成功加入‘国际联盟’,从而让联盟里面有两份属于他们的声音,元首还是保留着奥地利名义上的独立主权。 这份主权,让奥地利获得了英法的保护支持。 所以当意大利在进攻奥地利的战况取得优势时,英法进行了干预。 出兵是不可能出兵的,英法联军真不愿意这样出兵,所以英法联军以其他方式给予干预。 英国先是做出警告,然后要求距离意大利最近的埃及,对其进行出兵。 同样,法国也做出了相对应的措施,但法国所针对的不是意大利,而是波兰。 法国要求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内的苏军立即撤退。 他们的理由是:‘波兰与捷克斯洛伐克都是国际联盟成员,而非社会主义成员,如若苏军不进行撤军,国际联盟将会视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对国际联盟的入侵。’ 对于这番理由,约瑟夫嗤之以鼻。 他对身边的朱可夫嘲笑道。 “他们说要保护‘捷克斯洛伐克’不受入侵,然而漠视捷克斯洛伐克被nazi德国入侵的,恰恰又是他们,这实在是虚伪的很。” 话语中尽是对英法的不屑,但约瑟夫并不想在这个时候跟英法撕破脸皮。 &nbzi德国之前,苏联都不应该进行多线作战。 苏联虽大,也不是无敌。 为了避免战线过长,竖敌过多,约瑟夫亲自给英法两国的领导人张伯伦与达拉第发了一份电报。 电报内容是关于他们之间的贸易问题,还有关于捷克斯洛伐克的处理问题。 对于这件事,约瑟夫有了一个出于‘地缘政治’的想法,那就是让捷克斯洛伐克分裂。 捷克分出去,而斯洛伐克则由他们来掌控。 这个想法自然也写在了电报上。 张伯伦和达拉第都对此十分上心,唯有丘吉尔与戴高乐做出了反对。 丘吉尔认为,这是苏联的权宜之计,他们不可能放弃与答应,这是在拖延时间。 &nbzi德国,他向总理达拉第说道。 &nbzi德国与奥地利合并之后,国力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增长,如果捷克也被他们掌控,到时候nazi德国将会失控。” 这二人的意见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张伯伦与达拉第却依旧坚持以‘和平’的手段,解决掉这件破事。 绥靖的心态,在二人心中生根发芽。 除了他们二人之外,苏联那边也同样掀起了反对意见,而做出强烈反对的,正是玛利亚。 玛利亚本想以电报的方式直接发送到约瑟夫手上,但考虑到有些事情需要当面去讲才行,于是便将这里的指挥权交给了罗科索夫斯基。 当罗科索夫斯基问起原因时,玛利亚直接说道。 “我要避免历史重演,哪有苏德瓜分捷克斯洛伐克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