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章 大规模进攻计划
日耳曼帝国陆军东线部队在战场上重创了沙俄帝国陆军,歼灭了沙俄帝国超过六十万的部队。 这对于沙俄帝国而言,无疑也是一个极为沉重的打击。 好在,沙俄帝国陆军西南集团军群在喀尔巴阡山脉东部的加利西亚地区,打败了奥匈帝国陆军,让奥匈帝国损失超过五十万人,不得不退守喀尔巴阡山脉,依托地形进行防守。 也算是让沙皇尼古拉二世保住了脸面。 不过,丢掉了俄属玻蓝,还损失了几十万军队,这对于沙俄帝国而言,打击实在是太大了。 再说了,几十万战斗力强悍的日耳曼帝国陆军陈兵边境,让沙皇尼古拉二世寝食难安,生怕日耳曼帝国会大举进攻,攻入沙俄帝国境内。那样的话,他们可就麻烦了啊! 尼古拉二世只得让四十万近卫军继续驻防,抵挡住日耳曼帝国可能会发起的新的攻势。同时,从南方集团军群抽调两个集团军北上增援。 奥匈帝国已经遭受了重创,在短时间内已经无法对沙俄帝国构想威胁了。 另外,沙俄帝国的军队动员也在加速,前线的不利形势需要他们投入更多的部队,或许这样才能够逆转局势。 日耳曼帝国在西线和东线战场上,都取得了大捷。 这让日耳曼帝国陆军再度名声大噪。 四十多年前,普鲁士陆军就打败了高卢陆军,让他们得到了天下第一的称号。 而现在,这一称号无疑再度被确立了。 经过了四十多年,日耳曼帝国陆军不仅没有实力衰退,反而似乎变得更加的强大了啊! 世界各国也都为之侧目,原本很多不太看好日耳曼帝国的国家,也都逐步改变了看法了。 战争爆发之前,绝大部分国家几乎都是看好日不落帝国和高卢国以及沙俄帝国的,认为他们一定能够打败日耳曼帝国,获得胜利的。 但现在看来,日耳曼帝国虽然是以寡敌众,但实力却不容小觑啊!说不定,他们还真的能够成功,一举打败这些老牌强国,打破旧有的国际秩序,建立起新的世界秩序。 当然,作为日耳曼帝国的盟友的奥匈帝国,就有些不够看了。不仅仅在塞尔威亚王国境内没有讨到便宜,被塞尔威亚人给打败了。连带着在东线战场上也遭受了重创。 这也就让奥匈帝国烂泥之名,更加的名符其实了。 不过,这场战争打到现在,距离分出胜负,甚至于距离战局明朗都还有很长的时间。 参战的各方,实际上都还没有拼尽全力。 不管是占据优势的日耳曼帝国,还是处于失利情况下的日不落帝国,高卢国和沙俄帝国,都还有很多力量没有展现出来。 随着时间的流逝,各国完成动员。他们将会出动更多的军队到战场上。这场战争,也将会变得更加的惨烈。 日耳曼帝国集结在西线的六个集团军,在吃掉了比利士王国境内的联军之后,已经开始向南转进,进驻比利士王国南部边境,同高卢陆军和日不落帝国远征军对峙。 高卢陆军紧急抽调了7个集团军,一百四十万人在前线布防。并且,还有更多的部队正在组建当中。日不落帝国远征军的数量,也已经达到了三个集团军,六十万人。 这使得联军一方部署在高卢国北部的军队已经高达两百万人了。 日耳曼帝国要以一百二十万人进攻两百万联军的防线,还是非常有压力的。 不过,即便这样,日耳曼帝国总参谋部也认为,日耳曼帝国陆军并非不能胜利。 更何况,这一次在西线,并非以打败高卢陆军和日不落帝国远征军而为目的,而是尽可能的将他们有生力量吸引到北部地区来,为一举吃掉他们的主力部队创造条件。 日耳曼帝国陆军第7集团军,第13集团军,已经集结起来,等候命令了。 除此之外,新组建的第14集团军和第15集团军,也很快就会形成战斗力。这两个集团军,将会进入比利士王国,部署到比利士王国南部战场上,进一步的增强日耳曼帝国陆军的兵力。 为了发动这场大战,需要耗费的弹药都是一个天文数字。 日耳曼帝国不得不暂停东线战场,将大量的物资运往西线,以便于一旦大规模的进攻发动之后,西线战场能够有足够多的战争物资消耗,不至于出现物资紧缺。 日耳曼帝国陆军第1、2、3、4、5、6集团军之前在战场上的损失,也纷纷得到了补充。 另外,第1、2、3装甲师损失的坦克和装甲车,也得到了补充。使得这些装甲部队再度恢复了强大的攻击能力。 高卢国北部地形平坦,交通设施完善,无疑非常适合这些装甲部队的突击。 可以说,日耳曼帝国率先装备大量的坦克和装甲车,在其他国家都还没有进行这方面的研究的时候,绝对是大杀四方,在战场上取得了极为亮眼的成绩。 哪怕是现在,虽然那些敌人们都已经意识到了日耳曼帝国的装甲部队的强悍之处了,但却没有应对的办法。他们唯一能够做的,或许就是挖反坦克战壕,以及埋设反坦克地雷,或者直接用集束手榴弹以及炸药包炸毁坦克。 只不过,这样的效率未免太低下了一点。 高卢国和日不落帝国已经在抓紧时间研究反坦克枪和反坦克炮,以便于能够在战斗当中对付日耳曼帝国陆军的装甲部队,制止这些装甲部队的横冲直撞。 但是,武器的研发,是需要时间的。从设计到制造,再到定型量产,需要的时间可不短。 哪怕现在正处于战争期间,各项工作都尽可能的简化了。但是,至少在近期内,高卢人和日不落人拿日耳曼帝国的装甲部队没有太大的办法。 这也使得日耳曼帝国在比利士王国南部集结大军后,再度让高卢国和日不落帝国都紧张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