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军事动员
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被刺杀,在全世界都引起了轩然大波。 全世界都知道,奥匈帝国绝对不会善罢甘休的。他们肯定会对塞尔威亚王国发动激烈的报复的。 如果塞尔威亚王国仅仅是一个小国的话,那也就算了。但最关键的在于,塞尔威亚王国背后站着协约国集团的几个大国啊!这也就意味着,奥匈帝国一旦向塞尔威亚王国宣战的话。那么,塞尔威亚王国背后的靠山是不会善罢甘休的。 而奥匈帝国也同样不是单打独斗的,他们背后同样有日耳曼帝国的支持。甚至于,名义上凯撒王国也是奥匈帝国的盟友。 这也就意味着,当世的几个强国,除了大洋彼岸的灯塔国和位于遥远的东方的东洋帝国之外,全部都会被卷入到这场战争当中。 一场人类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战争,极有可能在这个时候爆发。 全世界都为之而人心惶惶了。几乎所有的目光都盯着巴尔干半岛,想要知道这个火药桶在这一次会不会爆炸。 奥匈帝国一方面进行军事动员,一方面向塞尔威亚王国发出了最后通牒,要求逮捕此次刺杀事件背后的策划人员。并且,取缔那些敌视奥匈帝国的组织和刊物,配合奥匈帝国在塞尔威亚王国境内镇压那些企图巅峰奥匈帝国领土完整的活动等等。 众所周知,塞尔威亚王国一直在企图分裂奥匈帝国南部的领土,将那些斯拉夫人占大多数的省份从奥匈帝国治下脱离出来,和塞尔威亚王国一起组成一个斯拉夫人组成的王国。 奥匈帝国这么做,无疑是要从根本上彻底解决这一问题了。 塞尔威亚王国虽然惧怕战争,但是也不可能答应奥匈帝国的这些条件的。否则的话,他们怎么像民众交代?怎么向他们背后的靠山交代? 沙俄帝国之所以支持塞尔威亚王国,就是希望他们去遏制奥匈帝国的野心的。如果塞尔威亚王国做不到这一点,那就完全没有任何的作用了。 一旦棋子没有了作用,那后果就可想而知了。 对于奥匈帝国提出的要求,塞尔威亚王国采取了拖延战术。他们也需要时间来进行动员,集结军队,他们背后的靠山,也同样需要时间等等。 但是,奥匈帝国的耐性显然没有那么好,直接要求塞尔威亚王国在一个月内做出答复。或者说,要求塞尔威亚王国接受这些条件。如果塞尔威亚王国拒绝的话,那就意味着战争。 面对奥匈帝国帝国的咄咄逼人,塞尔威亚王国没有办法。他们在不可能接受奥匈帝国提出的这些条件的情况下,只能够采取武力应对了。 尽管,奥匈帝国很强大,但塞尔威亚王国也不是泥捏的。更何况,经过两次巴尔干战争的洗礼,塞尔威亚王国的军队战斗力也还算是很不错的。 最大的短板,就是人口太少,军队太少了。但凡塞尔威亚王国是一个人口超过一千万的大国,奥匈帝国也不敢对他们这么嚣张的。 当然,这也是塞尔威亚王国的目标,希望能够成为一个拥有一千万以上人口的大国。 要不然的话,他们也不会一直对奥匈帝国动手了。 这一次战争,对于塞尔威亚王国来说,无疑是一个极大的威胁。但同样的,威胁当中也意味着极大的机会。如果塞尔威亚王国能够在背后的靠山的支持之下打败奥匈帝国的话。那么,他们就能够顺理成章的战局奥匈帝国南部的那些领土了。这将使得塞尔威亚王国完成数十年来的梦想,一跃成为巴尔干半岛上的霸主,成为一个一流强国。 时间一点一点的过去,塞尔威亚王国一点接受奥匈帝国的条件的迹象都没有。 明眼人都知道,战争已经是不可避免的了。 奥匈帝国的军事动员,越来越迅速了。大量的青年应征入伍,一支支的军队正在迅速的组建当中。一个接着一个的军团,开始调动起来。 以奥匈帝国的工业实力和人口而言,动员十个军团,即两百万人参加战争,对于他们来说并不是什么问题。 而塞尔威亚王国,即便是撑到死,竭尽全力也就只能够动员五六十万人而已。 双方的实力差距,可想而知。 作为塞尔威亚王国背后的靠山,沙俄帝国自然不会见死不救了。 尽管军事改革还没有完成,但现在的局势已经非常的危急了,没有足够的时间给他们了。沙皇尼古拉二世也下达了军队进行动员的命令。 要知道,沙俄帝国的常备兵力本来就是世界上最多的。在之前,为了应对日耳曼帝国和奥匈帝国的威胁,尤其是在输给了东洋帝国之后,沙俄帝国已经将总兵力扩充到了两百万人了。 但是,鉴于沙俄帝国的军队战斗力太糟糕了,在战场上往往需要依靠兵力优势才能够获得胜利。因此,仅仅两百万人是绝对不够的。 好在,沙俄帝国的人口已经达到了一亿七千多万了。 这样的人口,绝对是整个欧洲第一,乃至于西方世界第一。 对于他们来说,动员几百万军队根本就不是什么大问题。 甚至于,如果竭尽全力进行动员的话,哪怕是动员上千万的军队,也绝对不是什么问题。 不过,前提条件是沙俄帝国要有足够的武器装备来武装这些军队才行。 但沙俄帝国没有足够强大的工业实力,可他们的盟友有啊!不管是日不落帝国还是高卢国,都算是工业强国。 更何况,在大洋彼岸还有一个工业实力极其强大的灯塔国,等着战争爆发,好大发战争横财呢。只要沙俄帝国需要,只要给得起钱的话,灯塔国就可以向沙俄帝国提供足够多的武器装备。 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沙皇尼古拉二世直接宣布,将陆军的兵力从现在的两百万人提高到五百万人。老毛子的人多势众,体现的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