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期的报纸上说了,以后这两份报纸,都是三天发行一份,很多人早早的就出来了,生怕来晚了来不到。三天前的第一期报纸,哪怕后来加印了五千份,仍然没够卖,很多人都没有买到。 国子监、太学、崇文馆这些地方,是读书人最为集中的,为了担心买报纸的时候生乱,大家都是提前商议好,将钱交给其中的一些人,让这些人将所有人的报纸一起都买了,然后回去再分。 六学二馆,加起来四五千人,需求也是最大的。 等啊等,终于等到报童们来了,大家纷纷围了上去。这个五十份,那个八十份的。 可是,在交钱的时候,这些人不干了,凭什么啊,三天前两份报纸一共七文,现在就变成二十二文了?他们都是帮着自己的同学代买,同学也都是按照两份报纸七文来交的钱,涨价了,这还买个屁啊!总不能自己倒搭钱吧? 原本欣喜而来的报童们,一下子就蔫了,手中的报纸,卖的太慢了。 从早晨到正午,再到晚上,当知道这些报童将大批的报纸送回到报社,魏征和长孙无忌也有些蔫了。一整天下来,只卖出去两千多份,还是加起来。而接下来的两天,销量肯定是比不上第一天的,如此一来,他们各自的八千份报纸,最后恐怕连三千份都卖不出。 两人现在算是清楚了,怪不得萧天将报社交出来的如此痛快,原来这压根就是一笔赔钱的买卖! 派人打听了一番,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一是价格太贵,涨了三倍,再就是这第二期报纸,在内容上,不如第一期,没有任何趣味性,没有让人眼前一亮的东西。三是内容太少,第一期的报纸,上面的字小,所以内容多,而第二期报纸上面的字,足足比第一期大了一倍还多,内容自然是少了一半。 很奇怪的,李世民好些忘记了这件事一般,在朝会上,竟然没有提起有关报纸的只言片语。 李世民不说,这报纸,他们就得继续办下去啊! 第三期报纸,两人吸取了教训,只印刷了三千份。只要有些常识的人就知道,这东西,肯定是印刷的越多,平均成本就越低。于是,第三期的报纸,成本又各自上涨了一文。 又到了三天一卖报的日子,这次更好,还没等去看市场反响呢,这些报童先不干了。开什么玩笑啊,平均每人三天卖出去一百份报纸,得到二十文,每天下来才七文钱,为了卖点报纸,把嗓子都喊哑了,从早忙到晚就赚七文钱,这还不如在街上当乞丐呢! 没办法,两家只能派出自家下人出去卖报!但下人是没有工钱的,直接导致这些下人都是出工不出力。 一整天下来,大唐新闻报卖出了500份,大唐学术报强点,也只卖出了550份左右。 就如之前所说,朝堂上的事儿,根本就瞒不住,很快,长安城市面上就有传言,说这报纸,本来是皇家和萧天一起开办的,皇家体谅广大读书人,所以,从内库拿出一大笔钱,用作报纸的补贴,实际上,七文钱两份报纸,是亏钱的。但偏偏有人认为这报纸卖的这么好,以为能赚大钱,便在朝堂上弹劾萧天,将这报纸,给抢了过去。所以,这报纸便变成了原本的成本价。 传言就是这样,虚虚实实,里面有真的东西,也有一些是大家猜测的内容,但传着传着,不管真假,都会变成真的! 这下,读书人们不干了,特别是那些国子监、太学的学生。他们见不到皇帝,但有人能够见到啊,比如五姓七望。 于是,朝堂上开始有人弹劾魏征,说魏征利用大唐新闻报来大肆敛财。魏征弹劾别人弹劾了半辈子,这次也算体会到了被人弹劾的滋味。长孙无忌地位更高些,算是皇亲国戚的范畴,所以魏征就成了靶子。 而且,大唐新闻报,算是官方报纸,而大唐学术报,算是私人报纸。官方报纸的钱怎么能装进私人口袋呢! 当着李世民的面,魏征解释说,我没敛财,我卖的是成本价,甚至,积压了那么多报纸,我还亏了一大笔钱呢!我有账目! 魏征也算是有准备,连账目都带过来了。文臣们传阅了一遍,发现这账目没问题。但为什么,萧天办报纸的时候就是三文钱一张,到了你就变成了十文? 好不容易躲过第一轮弹劾,紧接着,第二轮弹劾就来了。弹劾的内容就是那些报童,萧天好不容易给他们找了个营生,你们却把人家的饭碗给砸了,这总要有个解释吧?别说什么报童自己不想继续卖报,不赚钱谁给你卖报啊! 不过,两人到底是国公,都有着不少的党羽,双方交锋了一番,算是将这件事给糊弄过去了,这本身也不算什么大不了的事儿。不过,对魏征和长孙无忌的名声却有不小的影响。 朝会结束后,长孙无忌回府后,跟负责报社的人一合计,觉得还是应该将这报纸的价格降下来一些才行。但是,还得想个办法不亏钱。 最后,两人一琢磨,发现了一条财路。谁想将自己的文章登在报纸上,交钱! 魏征的却没法跟人收钱,因为他的是大唐新闻报,是刊载一些大唐发生的大事儿的,不过,魏征也决定降价。为此,厚着脸皮去了一趟户部,因为大唐新闻报是公家的,赚了钱属于公家,亏了钱,总不能让他自己买单吧? 事实上,若是户部再不拨钱,第四期的大唐新闻报就已经办不下去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