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孙家和侯家的人来到松州,还没等见到长孙无忌和侯君集,便听到了一个噩耗。 唐军战败!李世民生死不知! 事前,谁也不会想到,西突厥会突然多出二十万援军,还是绝对是精锐之师。 如果说有人能猜到,也就是萧天在战前,猜到了一点点,但也不确定,甚至萧天也认为,西突厥这次必败无疑。 援军来自阿拉伯帝国! 自从上次阿拉伯的使团来了大唐,见到大唐的繁荣富庶,兵甲之强,便意识到,大唐将是阿拉伯帝国的劲敌。 于是,在回去的路上,便联系了西突厥,然后,迅速回国,将这件事上报了上去,上层经过一研究,毅然决定出兵! 西突厥在去年一年,加上今年的大半年,一直被压着打。一方面,他们的确不是大唐的对手,另一方面,也是在等待阿拉伯的援军,并让大唐产生松懈心理。 很显然,他们的预谋成功了。一开始,大唐还防备着西突厥的后手,但一年多过去了,西突厥一直没什么后手,这让李世民,甚至是李靖、李绩等人,都对西突厥放下了戒备,认为西突厥是在苟延残喘! 大唐一方面输在了防备不够,一方面输在了对阿拉伯军队的战法了解不多。 本来,即便这样,大唐有火药的帮助,也不惧西突厥和阿拉伯的援军,但是,在大战的时候,李世民亲自上阵,被一个西突厥的射雕手给偷袭了,一箭射穿了肺叶。 即便有出发前带去的烈酒来消毒,又有萧天之前传授给那八百士兵的战场急救,让李世民保住了性命,但一路长途奔波,让李世民的情形仍不容乐观,一天下来,能有一刻钟清醒。 李世民不能理事,军中便没了主心骨,李靖、侯君集等人,各成一派,就连长孙无忌,也和一些随行的文官,成了一派。 本来,如果李绩在,虽然他和李靖不合,但两人都有大局观,共同掌事的话,无论是侯君集,还是长孙无忌,都得靠边站。 但是,现在的李绩,带着七万大军断后,然后便不知所踪,人在哪都不知。是生是死也不知道,七万大军还在不在,也没人知道。 双方一共差不多八十万大军的混战,只要是想想,就可以想象出那种规模,那种大战的惨烈。有时候,一万人填进去,不到一个时辰,就会被磨光。漫山遍野到处都是人,一旦战败,绝对是大败。若非有李绩舍命断后,唐军主力休想安然撤回。 即便如此,大唐和周边国家联军三十五万,撤回到松州城的,只有十四万!余下的二十二万大军,要么被杀,要么被俘虏,要么被打散。 现在几派之间主要的分歧在于下一步该如何。 李靖认为应该反击,他相信李绩能够带着七万大军安然撤走,最不济也能保存下来五万人。 如果两军汇合,那么,还有和西突厥、阿拉伯援军一战的实力。 侯君集也认为应该反击,但侯君集所提出的方案,却太过冒险,稍有不慎,就可能让大唐这边的联军全军覆没。 长孙无忌代表的文官不用说,肯定是不赞成继续出兵,想要静观其变。 偏偏,李世民现在重伤,每日清醒时间有限。 萧天得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有些难以置信。如果说大唐会战败,这个虽然难以置信,但他多少有一些心理准备。但是,李世民亲自上阵,然后被人射雕手给偷袭,这就难以理解了。 拜托,你是皇帝啊!你亲自上阵,本身就是对几十万大军的安危置于不顾。 原本,按照他的计划,准备这两三个月内,便偷偷带着一家人,离开大唐,他在大唐的产业,都已经秘密的转到了地下。 尽管李世民战败,会让他的计划更容易完成,但他并不希望大唐战败,毕竟,大唐士兵,都是华夏子民。 李世民这一败,弄不好就会丢掉大唐国运。首先,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下,高句丽那边,肯定不会消停,吐番肯定会再次独立,什么土谷浑、党项之类的,以他们的秉性,肯定转头投入到西突厥的怀抱中。还有北方的东突厥残部,以及近几年实力大增的薛延陀也不会老实。 这会让大唐陷入到群殴当中,到时候,哪怕大唐再强,几面用兵之下,这战乱,也要持续个五六年以上才能平息。 何况,这还只是外患,还有内忧呢? 按照密信上所说,李世民最多还能坚持十天。算算时间,弄不好现在已经挂了。 到时候,就算李承乾能够上位,他能压制住长孙无忌、李靖、李绩这些重臣吗? 这么一想,萧天心情不由有些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