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公元721年到公元725年。 李隆基登基为帝已经有十三年了。 而这五年之中,有着姚崇和宋璟等能臣忠臣,大唐也得以休养生息。 开元十三年的十月十一日,李隆基还在泰山封禅。 可谓是风光无限了。 不过,在这五年之中,李隆基也做了一些影响比较大的事儿。 那就是废死王皇后。 正所谓,糟糠之妻不下堂。 李隆基早年过得什么日子? 要不是有着王皇后一直陪着他,照顾他,说不得,还没有今天这般辉煌。 可惜,李隆基当了皇帝之后,就想着废了王皇后。 这事儿,一旦有了苗头,那就再也按耐不住。 最终,废了王皇后不说,还赐死了。 而王皇后死了之后,李隆基却又有一些后悔。 可这后悔也还是一时的,过了一段时间,后宫的莺莺燕燕就让他忘记了王皇后这位糟糠之妻。 再然后,就是姚崇这位丞相也病死了。 只剩下一个同样上了年纪的宋璟,还在朝堂上撑着。 李世民看完了史册,放在了旁边。 “李隆基生性薄凉,这往后,若是定下储君,那太子的日子怕是不好过吧?” 到底是帝王,李世民很快就根据李隆基废了王皇后一事,看出来李隆基生性薄凉,太子会跟着遭殃了。 陈平安只是简单地回道:“陛下,史册上记载着开元时期有一冤案,叫做李隆基一日杀三子。” 李世民不敢相信地看着陈平安,最后直接拍着桌子,叫骂道:“畜、生!” 虎毒尚且不食子。 李隆基竟然一天杀三子。 这等薄情寡义之人,又如何守得住大唐之江山国祚? 李世民恨不得能够去开元时期,找到李隆基,抽出腰带,好生地教导一二。 不过,随后却又泄了气。 李隆基一天杀三子。 和贞观年的太子李承乾谋反,又是何等相似呢。 他也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罢了。 “唉……。” 想到这里。 李世民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好像,教训李隆基,他也不配。 要不是他晚年糊涂,不好生地教导太子也就罢了,竟然还想着换太子,一直于释放出去不好的信号,给了皇子、朝臣们不太实际的希望,以至于出现了争宠夺嫡之事。 也就不会还有‘武氏之祸’,也就不会有李隆基的神龙政变,自然也不会有李隆基一天杀三子的事儿了吧。 一切的祸事的源头,可能就在于玄武门之变,在于李承乾被迫谋反。 就相当于是历史上的汉武帝一般,太子刘据被迫谋反。 以至于权臣当道。 李隆基明明知道,后宫干政的危害,是经历过‘武氏之祸’的李家子。 可他竟然还会重蹈覆辙,学着高宗皇帝李治,废了王皇后,宠信武氏。 而李隆基的后宫中,也是独宠武惠妃。 一国之主,却听信于后宫一贵妃之言语,废了糟糠之妻王皇后?! 李世民是真的被气的咬牙切齿了。 最后还是平复了一下心情。 “天下大势分分合合,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也是你的原话。” 李世民斟酌了一下,继续道:“所以大唐就算是有了你,也无法保证传万世。” 说完,仰起头,心下谋算了一下。 “最多,五百年左右吧。” 李世民以前听过陈平安说起过,大唐国祚两百八十九年。 这个数字,他一直记在心中。 故此,他在心中谋算了一下,有着陈平安努力发展科技,提升民智,开拓万民之视野,用以教化万民,减轻士农工商之间的矛盾。 然后呢,他好生地教导李承乾,再教导李承乾的儿子,让这座下皇位,可以顺利传个三代。 等到了李承乾的儿子快登基为帝的时候,他可能就要老死了。 至于这之后的历史进程,恐怕就难以掌控,也是无法预测,是好是坏,都很难说。 不过,最起码的,他建立起来的制度,以及朝野上下万民们的民智提升,眼界开阔,航海盛行。 这中原不再只是大唐一国之地,在西方还有着广袤的大陆。 矛盾的激化可能不会那么的快吧? 所以,最好的预测是五百年左右,和周王朝差不多。 最坏的预测,那自然是四世、五世而亡了。 陈平安回道:“陛下,天下大势分分合合是必然趋势,千年之后的一些学者,也把这种趋势取名为王朝周期律。” 李世民疑惑道:“王朝周期律?” 陈平安道:“陛下,王朝周期律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叫做建立阶段,即每个新的王朝都是通过战争或政治手段建立起来的。这个阶段可能会持续几十年不等,取决于多种因素,如统治者的才能、军事力量的强弱以及政治环境的稳定性等。” “第二个阶段,叫做兴盛时期,在政治上王朝通常拥有强大的政治中央集权,确保国家稳定和政策的统一执行。” “经济上,经济繁荣,生产力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文化上,文化繁荣,艺术、科学、教育等领域取得显著成就。社会上,社会环境和平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第三个阶段,叫做衰落时期,政治上,政治中央集权减弱,内部矛盾加剧,政治斗争频繁。” “经济上,经济疲软,资源枯竭,农业危机频发。文化上,文化发展停滞,甚至出现倒退现象。社会上,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社会不平等现象加剧。” “第四个阶段,叫做灭亡阶段,政治上,政治混乱,中央权力分裂,地方割据势力兴起。” “经济上,经济崩溃,财政赤字严重,人民生活陷入困境。文化上,文化被摧毁或融合,原有文化特色逐渐消失。社会上,社会动荡加剧,战乱不断,最终导致王朝灭亡。” “这一周期律在中国历史上已经发生了多次,每个王朝的兴衰都与其统治者的政策、社会制度、文化传承等因素密切相关。” “具体来说,不同王朝的开局和结束往往有其特定的原因和背景,如秦朝的军功分资源、汉朝的六国贵族豪强、唐朝的关陇军阀等。这些因素共同影响了王朝的发展轨迹和最终命运。” “总之,王朝周期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现象,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特点和历史发展的规律。” “通过研究这一周期律,我们就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长河中王朝的演变和发展趋势。” 李世民沉思了一会儿,问道:“为何王朝周期律中,只以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四个点的变化为主?” “若是天灾不断呢?” “若是皇帝昏庸,而权臣当道,如东汉末年汉灵帝、董卓之流呢?” 陈平安回道:“陛下,这是因为在王朝周期律中,这四个方面在王朝兴衰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所谓政治因素,表现在中央集权的变化,即政治稳定与否直接影响王朝的长治久安。” “中央集权的强弱直接关系到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力,以及应对内外压力的能力。” “例如,秦朝的高度集权带来了深刻的社会撕裂,而汉朝的官僚制度在后期因内部官僚集团的分裂导致王朝的倒台。” “而所谓皇帝昏庸和权臣当道,其实统称为政治腐败与内部分裂,政治腐败和内部分歧的加剧往往会导致政令不畅,降低政府的效率和公信力,进一步引发社会不满和动荡。” 李世民听完,恍然大悟。 陈平安继续道:“经济因素又有主要两点,第一点是经济发展与衰退。经济繁荣可以为王朝提供稳定的税收来源,支持国家建设和军事扩张。” “而经济衰退则会导致财政困难,加剧社会矛盾,威胁王朝的稳定。例如,汉朝的贡赋制度虽然加强了中央集权,但也造成了财富集中和土地兼并,最终引发民变。” “第二点是资源枯竭与农业危机,资源的枯竭和农业生产的危机会直接影响王朝的财政收入和民众的生活水平,加剧社会的不稳定。” 其实,经济和政治也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政治上政吏清明就能促使经济发展的又好又快,百姓们也能安居乐业。 而政治上若是出现了权臣当道,那自然是朝令夕改,庙堂之上,朽木为官,殿陛之间,禽兽食禄;狼心狗行之辈,滚滚当道,奴颜婢膝之徒,纷纷秉政。 这样一来,经济的发展自然也是迟缓,甚至是滞后,也就是倒退的。 陈平安继续道:“文化因素上,也有着文化融合与冲突,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和冲突会影响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文化冲突可能导致社会分裂和动荡,而文化融合则有助于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稳定性。” “以及文化停滞与进步,文化停滞可能导致社会缺乏创新和活力,而文化进步则可以带来社会文明的发展和进步,提升民众的精神满足感。” “社会因素分为社会结构与矛盾。社会结构的变化和矛盾的加剧会直接影响王朝的稳定。封建等级制度下,贵族和平民之间的利益矛盾可能导致社会动荡。” “还有民生问题,民生问题如贫困、失业、疾病等直接关系到民众的生活水平和社会稳定。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就会引发民众的不满和反抗。” “故此,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四个方面的变化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它们共同构成了王朝兴衰的复杂过程。” “这四个方面的变化不仅决定了王朝的内部稳定性,也影响了王朝与外部世界的互动关系。” 李世民呆滞了片刻,才回过神来。 原来,天下大势还能从这几个方面分析,并且跟能够引人发醒。 “所以,王朝之更替的因素很多,并非是昏君无能、权臣当道这一点。” “朕就算是再想办法,规避这一点,却也还有政治上的、经济上、文化上、社会上的诸多因素,导致国祚倾覆?” 陈平安点了点头,回道:“是的。” 停顿了一下。 陈平安继续道:“不过,也不全对。” 李世民问道:“可有什么说法?” 陈平安回道:“陛下,如今之大唐以两年之功,平定了突厥之患,以六年之功,使得王朝兴盛,并且还在持续兴盛。” “政治上,君明臣贤是一定的,然后最大的一个点,在于臣这一只蝴蝶来了。” “陛下了解了大唐之后的史册,了解了千年之后的政策,眼光自当和以前不同。” “这不是臣在自夸,而是事实如此。” 李世民点了点头,认同地说道:“确实如此。” 陈平安继续道:“故此,修建了宽大的官道,方便京师对地方上的掌控,这就是最大的中央集权。” “再然后,就是教导储君,稳定军心、民心。” “还有大唐邸报对于舆论的把控,对于提升民智的作用等,以及科举制度、以工代赈、白银货币等制度。” “这些也都在不断加强着中央集权,加强着陛下手中的皇权。” “至于经济上、文化上、社会上这三点,也都在做着改变,在定下一个长远之策。” “故此,大唐之国祚,原本就有两百八十九年,如今,必然可以有五百年之久。” 李世民听了,还是很高兴的。 而陈平安看了看李世民,最后没忍住,说了句。 “陛下,其实,臣觉得,就算是大唐之国祚没有五百年,却也让中原之汉民,有了民族之意识。” “不仅如此,还有了超越时代的对于脚下这个大地的认知,了解到了大地有多大,其目光也就不再只是盯着中原的一亩三分地。” “这中原也就可能不会再遭受异族入侵,中原百姓遭遇屠城之祸,如人间炼狱。” 大唐国祚没了,不重要。 重要的是,坐在李世民座下的这个位子上的人,是汉人。 也是最大的成功! 李世民听完,也是思索了片刻。 理解了陈平安之心,他站着的高度,更高一些。 李世民并没有因为陈平安站着的高度看待国祚之态度而生气,反倒是笑着道:“好一个赤子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