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一番商讨。 最后定下了以李勣为帅,张亮为副帅,李大亮、高甑生、裴行俭、薛万均、薛万彻、谢守方为主将。 在吐蕃出兵攻打吐谷浑之后,趁机北上,围攻吐蕃的大军。 阳光洒落在辽阔的高原上,这里是吐谷浑与吐蕃两国的边界地带。 此时,大地上的平静被远方的马蹄声和呐喊声打破,吐蕃的铁骑如潮水般涌来,他们的目标正是吐谷浑的都城。 吐谷浑,趁着大唐开发出丝绸之路以后,跟着一起喝汤,还真的富裕起来了,只不过,如今在吐蕃的攻势下显得岌岌可危。 吐蕃的军队如狼似虎,他们凭借强大的军力和精良的装备,一路势如破竹,直逼吐谷浑的都城。 只不过,吐谷浑是大唐的盟友,更是大唐在西域的重要屏障。一旦吐谷浑被灭,大唐的西域防线将岌岌可危。 西域丝绸之路也会受到影响。 于是,李世民立即下令,立即调集大军,驰援吐谷浑,抗击吐蕃的入侵。 大唐的军队迅速集结,数十万精锐士兵在将军的率领下,浩浩荡荡地向西域进发。 他们的目标是,不仅要解救吐谷浑,还要一举击溃吐蕃的军队,保卫大唐的边疆。 …… 自从将作监根据陈平安的描述和做出的图纸,研发出来了神奇的“两轮铁马”——自行车,大唐的街头巷尾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种新奇的交通工具,以其独特的魅力,迅速征服了这片古老而繁荣的土地上的居民。 初来乍到的自行车,被大唐的子民们称为“飞马”,因为它们的速度之快,几可与马匹媲美。 刚开始,只有少数富商和贵族能够有钱买下千金的自行车,然后尝试这种新奇的玩意儿,他们在自家的庭院里,小心翼翼地骑着,体验着风驰电掣的快感。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自行车的技术卖出去,自行车厂越来越多,这自行车的价格也就越来越便宜了,而自行车的便捷和实用性逐渐被更多人发现。 在大唐盛世,繁华的街市上,车水马龙,行人如织。 然而,在一个风和日丽的午后,一件前所未见的奇物悄然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那便是自行车。 初见自行车,大唐人无不为之惊异。 只见它两轮并立,一杆横穿,无马而自行,无风而自进。 众人围观,议论纷纷,有的惊叹不已,有的疑惑不解。 然而,当有人骑上自行车,轻轻一踏,便如风驰电掣般消失在人群中时,所有的疑虑都化为了赞叹。 “此乃神物也!”一位长者抚须而叹,“无需马力,不借风力,便能行走如飞,真是奇妙无比。” “是呀,此物既省力又快速,若是用于传递消息,那可比骑马还要快捷呢。”也有一位年轻的官员也忍不住赞叹道。 随着自行车的普及,它的便利和神奇之处更是得到了大唐人的广泛称赞。 商人们骑着自行车穿梭于市井之间,货物运送更加迅速;官员们骑着自行车巡查各地,政务处理更加高效;就连普通的百姓,也骑着自行车走亲访友,游玩赏景,享受着前所未有的便捷和乐趣。 “这自行车真是太好了!”一位农夫高兴地说,“以前去集市卖菜,要挑着重重的担子走好几里路,现在有了自行车,轻轻松松就能把菜运到集市,真是省力多了。” “没错,这自行车不仅方便了我们出行,还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一位文人墨客也感叹道,“你看那街上的风景,因为有了自行车的点缀,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了。” 在大唐人的心中,自行车不仅仅是一种交通工具,更是一种象征着文明发展的标志。 它以其独特的魅力,赢得了大唐人的喜爱和尊敬。 自行车之魅,不仅在于它的便利和神奇,更在于它给大唐人带来的无尽惊喜和赞叹。 故此,随着自行车在民间的普及,大唐的出行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原本需要骑马或乘坐马车才能到达的地方,现在只需一辆自行车便能轻松抵达。 无论是商人走街串巷,还是学子赴京赶考,自行车都成为了他们最得力的伙伴。 毕竟,养一匹马,需要的心思、精力都不小。 当然也有会有着不少的爱马之人,对于自行车还是不能接受,他们更喜欢骑着骏马飞驰,而不是蹬着自行车。 但是,自行车的便利,还有方便,以及自行车如今的价格,都要比马匹便宜不少呢。 如今,随着大唐征服了突厥之地,北地草原上的马匹也都被大唐商贾们买走了。 不少大唐折冲府淘汰的战马,其实都被伢子收走了,然后卖给了地方上,成了耕地的。 突厥不少牧场的马匹,都被大唐的暗探们,教导着突厥十二可汗,以马放南山为由,给放了。 再加上,突厥也不可能开战了。 十二个可汗啊! 谁敢挑起战火,就先灭了谁。 为了发财,为了粮食,为了物资,大家更愿意养牛羊,卖牛羊肉和羊毛。 谁还费力养什么马匹? 根本就不划算好吧! 大唐这边有了自行车以后,也不太愿意养马了。 如今,也就大唐的折冲府军队还需要战马,毕竟,战马冲锋起来的威力,还是远远超过自行车的。 大唐的将士们不可能骑着自行车冲锋,那力道、气势、威力等都不如战马。 不过,自行车的流行,也让大唐的街头巷尾焕发出了新的生机。 每当清晨或傍晚,街道上总能见到成群结队的骑行者,他们或快或慢,或停或行,形成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而街边的商贩也开始为骑行者提供各种便利,如售卖车铃、车座垫等配件,以及提供各种口味的饮品和小吃。 自行车的传入,不仅改变了大唐的出行方式,也促进了文化的融合。 一些善于创新的工匠开始尝试将传统的图案和元素融入到自行车的设计中,使得这种外来之物逐渐融入了大唐的文化之中。 同时,随着自行车的普及,大唐的百姓也开始接触到更多的外来文化和思想,这种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为大唐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自行车的出现,为大唐的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出行需求的日益增长,自行车将会在大唐的街头巷尾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未来的大唐,或许将成为一个以自行车为主要交通工具的繁荣国度,而这一切,都源于陈平安带领将作监们造出来了自行车。 “其实,有了两轮的,还可以改成三轮的,也就是改造人力车,人拉动人力车改成人蹬着人力车。” 陈平安在将作监的工业园,拿出了三轮车的图纸,给工匠们讲解。 他原本以为,这些工匠会在造自行车的时候,会主动去创新,然后造出来三轮车。 结果,到了现在,这些工匠们对于自行车这种新的科技,还是无法做到二次创新。 陈平安仅仅是一句话,就让工匠们眼前一亮。 算是打开了世界的大门了。 “对啊!” “我怎么就没想到呢?” “是啊!” “完全可以再加上一个轮子,改造成为三轮车!” “这样一来,也就不用用双手拉着了。” “三个轮子,肯定比两个轮子跑的快一些。” “少监聪慧,我等真的比不了啊!” 一众工匠们是练练夸赞,更是感叹不已。 真的是打开了一个大门,只觉得自己以前怎么就想不出来,实在是太愚蠢了。 说干就开始干。 陈平安一声令下,三轮车研发项目直接建立,腾出来一个厂房,开始了研发创造。 有着陈平安画出来的图纸,也就有了一个明确的方向,几天时间,零部件就能够造出来,最后直接集成就行了。 很快,可以坐一个人、两个人的三轮自行车就出世了。 以前,人力车的时候,也只能坐一个人,要是两个人,拉起来就费力的很。 而如今,改成了双脚蹬的三轮自行车,就省力多了,也能够拉着两个人。 也算是更为便利了。 春风和煦,阳光明媚。 长安城的市集人声鼎沸,热闹非凡。 陈平安站在樊楼一处高台上,手中握着一份卷轴,目光坚毅,脸上洋溢着自信的微笑。 他的身旁,停放着一辆新奇的三轮自行车,引得不少商贾们纷纷注目。 陈平安清了清嗓子,高声说道:“各位,今日邀请诸位在此,向诸位展示将作监最新研发的一项前所未有的神奇技术——三轮自行车!” 人群中顿时响起一片议论声,有人好奇地打量着这辆新奇的三轮车。 陈平安不以为意,继续介绍道:“诸位请看,这辆三轮自行车,不同于传统的两轮车,它有三个轮子,稳定性极佳,即便是初学者也能轻松驾驭。而且,它的速度远超人力,是出行的好帮手。” “后面还有设置车棚,还有车斗,不仅可以拉人,还能够拉货。” “也是更为方便了。” 说着,陈平安亲自示范,骑上三轮自行车,在高台上转了一圈,留下一片惊叹声。 停下三轮车,陈平安继续说道:“诸位,这项技术是我陈某人呕心沥血之作,今日在此拍卖,也希望大家在获得三轮车制作许可证之后,为天下百姓造福。” 话音未落,人群中便有人喊道:“这等鬼斧神工之作,不管多少钱,我王福都愿意出价,买下这许可证!” 此言一出,人群中顿时响起一片掌声。 陈平安微微一笑,说道:“好。” 便宣布拍卖开始。 这并非是价高者得,而是愿意买的,可以在这第一批的许可证发放之时,签订合同。 第二批许可证,还是和以前一样,需要一年之后才能开放。 陈平安将卷轴交到裴明礼手中,并郑重地说道:“希望阁下能够善用这项技术,为天下百姓造福。” 裴明礼接过卷轴,满脸喜色地说道:“平阳郡王放心,我必定不会辜负您的期望。” 陈平安点了点头,他知道,这项技术的传播才刚刚开始,以后,也一定可以和自行车一样,让更多的人能够享受到它带来的便利。 …… 大唐的大军和吐蕃的大军在吐谷浑的都城附近遭遇。 吐蕃的军队虽然人数众多,但大唐的军队士气高昂,战斗力极强。 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刀光剑影,杀声震天。大唐的军队凭借着精良的装备和训练有素的士兵,逐渐占据了上风。 双方在战场上你来我往,打得难解难分。 李勣早就制定好了作战计划,来了一个围点打援,以四路驰援吐谷浑之都城,围攻都城之外的吐蕃大军。 他和张亮两人也是亲自坐镇,负责慢慢地吞下这一吐蕃大军。 同时,还实行了围三缺一,让被围困的吐蕃大军派出去探子,向松赞干布传递求援消息。 而留下来的两路大军,则是需要埋伏那些驰援而来的吐蕃大军。 既然开了战。 那就要狠狠地打,让吐蕃吃上足够的教训,认识到大唐的神威军有多么的强大。 不然,松赞干布和禄东赞两人,还真的以为自己的吐蕃大军有多厉害,一直龟缩在高原之上,依仗着高原之险要,还有高原反应这一先天优势,侵扰大唐边关,扰的大唐边关不得安宁。 贞观六年十月,从吐谷浑那边,传来了捷报。 传令兵也是先以快马,后以三轮车,持续接力,日夜不停,终于把捷报以最短的时间内,送到了大唐。 “报!” “西征捷报!” “西征捷报!” “大唐阵斩吐蕃贼兵两万余,解救吐谷浑之危,吐蕃求和!” 到了长安城。 传令兵就开始高呼这一好消息。 引得百姓们纷纷驻足,然后互相道贺,更加期待着明天的大唐邸报了。 大唐又一次打赢了。 还是我大唐的将士们厉害,英勇杀敌、护卫边关、扬我国威、镇压四夷! …… 历史上,贞观九年,李靖为帅,侯君集、李道宗为副手,率兵攻打吐谷浑。 最后,吐谷浑的可汗慕容伏允自缢而死。 而如今,贞观六年九月,秋收也才开始,就因为吐蕃攻打到了吐谷浑的都城,吐谷浑三次求援,大唐才出兵。 秋收固然十分重要。 但是如此战机,一旦错过,吐蕃占领了吐谷浑,获得了吐谷浑之地,便壮大了自己。 为了削弱吐蕃的实力,也为了保住吐谷浑,形成对吐蕃的威胁。 大唐毅然选择了出兵。 军令一下。 自然是该出兵的出兵,该从军的从军,该运送粮草的,也要运送粮草。 征招了三万民夫,用上了独轮车、自行车、三轮车、一匹马拉动的大斗车、两匹马拉动的大斗车、三匹马拉动的大斗车等,全力配合。 至于秋收,也由当地官府调度,人手不够的话,朝廷的户部给出补贴,直接招长工。 为了减轻负担,也为了解决内地人手不够,存在的一些隐患。 陈平安也建言,招夷族人。 当初那十几万突厥俘虏,如今还活着的也有九万余人。 一旦折冲府的兵力都去参战了。 这些还在矿山的突厥苦力们若是闹事,那就很难控制了。 不如,给他们一个机会。 只要是愿意参战的,在战争之后活下来的,可以获得自由,在西南那边落户。 死了,也可以立碑,并且若是还有亲人在突厥、大唐的,也能得到一点儿抚恤金。 总之,要把这还在大唐境内的九万余突厥俘虏,给派出去一批,减轻地方上的隐患。 李世民欣然同意了。 然后,陈平安又高速李勣,要在军中宣传一下,由军司马、长史等,给将士们做一做思想工作。 让他们能承认突厥俘虏们的身份,只要是参军了,那就是军人,是战士,理应得到尊重。 再对突厥俘虏们好一点儿,给他们灌输一下大唐将士们的荣耀。 拉拢人心,让他们为大唐而战。 突厥俘虏们在矿山被欺压了这么多年,有了这么一个自由的机会。 只要是利用的好。 那绝对是一支向死而生的杀器。 李世民、李靖、李勣、裴行俭四人,都是微微瞪着眼,看着陈平安。 你小子。 实在是太坏了。 杀人诛心啊! 突厥人遇上你,算他们倒霉。 当然,心下对陈平安还是敬佩不已的。 毕竟,多一个突厥人死战,就能少几个大唐战士为此战而付出生命。 这是真正的利己之谋。 很是爱惜自家士卒的李世民等人,自然是乐意至极。 这也是为何,吐谷浑一战,吐蕃那边惨败的原因之一。 三万余突厥俘虏,为了自由而战。 憋屈了快四年。 已经不知道自由是什么味道了。 在大唐军营之中,感受着同袍们的热情,还有平等对待,还有那种过命的交情。 他们只知道,此战,必胜! 吐谷浑那边的捷报传到了长安。 李世民立即召见了大臣们。 让郭安宣读了捷报。 “陛下圣安: 臣,行军总管李勣,今日特书捷报,以奏我大唐征吐蕃之辉煌战绩。 自陛下英明决策,命我等出兵征讨吐蕃以来,将士们英勇无畏,誓死捍卫大唐疆土。经过数月的艰苦征战,我军已连克数城,斩敌两万余,敌军节节败退,士气低落。 此次征战,我军展现了强大的战斗力和高昂的斗志。在解围吐谷浑之战中,我军将士奋勇杀敌,以少胜多,大败敌军,俘虏众多,缴获战利品无数。此战不仅极大地鼓舞了我军士气,也沉重打击了敌军嚣张气焰。 同时,我军亦注重战略部署和战术运用。在围点打援中,我军采取声东击西之计,成功引开敌军主力,随后突袭其后方,使其首尾不能相顾,最终大败敌军。 此外,在征战过程中,我军严明军纪,秋毫无犯,深受当地百姓的欢迎和支持。百姓们纷纷为我军提供情报和补给,使我军得以在战场上更加游刃有余。 如今,吐蕃已无力再战,我军已全面控制战场局势。臣等谨代表全体将士,向陛下报捷,并请陛下圣裁后续事宜。 臣深知,此次征战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辉煌战果,全赖陛下英明领导、将士们英勇奋战以及百姓们的鼎力支持。臣等将继续发扬大唐国威,为保卫疆土、守护百姓而努力奋斗。 望陛下保重龙体,国家昌盛,百姓安康。 臣、李勣、奏报!” 大臣们也都是连忙躬身道:“恭喜陛下,贺喜陛下!” 也都是随即纷纷议论起来,整个皇宫都沉浸在一片喜悦之中。 “陛下英明,决策果断,方能有此大捷!”魏征首先发言,他的声音洪亮而有力。 “是啊,陛下,此战不仅扬我国威,更为我朝边境带来了长久的安宁。”房玄龄也附和道。 李世民微笑着摆摆手,谦虚地说道:“此战之功,非朕一人之力。诸卿齐心协力,将士们奋勇杀敌,方有今日之胜。朕深感欣慰。” 大臣们纷纷表示赞同,并纷纷表示要继续努力,为朝廷的繁荣稳定贡献自己的力量。 李世民看着大臣们斗志昂扬的样子,心中也充满了信心。 捷报的传来不仅让朝野上下欢腾不已,也让百姓们倍感振奋。长安城内的街道上,人们纷纷走出家门,相互传颂着捷报的消息。 茶馆里、酒楼中,人们围坐在一起,谈论着前线的战事和大唐的国威。 又是一场胜仗,这是贞观年以后的第三场。 第一场是贞观二年年底的北征突厥,取得了最大的胜利,连突厥的颉利可汗都被活抓了。 如今还在长安享清福呢。 然后就是贞观五年的时候,出海作战,打败了东瀛。 东瀛的皇帝舒明都俯首称臣了。 听闻,大唐如今在那边建立了一座大都城,不少货物都送到那边卖出去。 然后,每一次从东瀛归来,都得到了不少白银呢。 东瀛那边有银山的消息也都是不胫而走,传的沸沸扬扬,吸引了不少商贾。 这出海的商贾是越来越多。 一个东瀛,已经有一点不足以支撑起如此庞大的海商商队的货物外销。 只不过,现在也就只有一个东瀛离得比较近,而且,交流起来,也不是那么的困难。 东瀛那边也不是蛮荒之地,还是有一点儿制度存在的,也就能很顺利地把货物销售出去。 接着,就是这贞观六年年底的西征,解决吐谷浑之危机,打败了吐蕃。 自从这贞观四年之后,吐蕃就经常扣关,一边打,一边求和,请求大唐的帝王能够答应和亲。 等到了贞观五年初,李世民明确了不和亲,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圣言之后,吐蕃也就再也没有请求和亲了。 不过,吐蕃却已经开始筹备,想要攻打大唐,却被李世民派去的一些人鼓动,最后选择了攻占吐谷浑。 而大唐则是趁机把战场设置在吐谷浑,不仅仅是打压了慕容伏允,还咬住了吐蕃的十万大军,让他们有来无回,再也不敢叫嚣了。 …… “你们要知道,探寻真理,那么假设和实践都是可以同时存在的,不一定非要实践在前,也不一定非要实践在后,生活中处处都是真理,需要我们去探查。”陈平安掷地有声的说道。 “下官明白了。”田季将这些都记录了下来。 “算术一道,确实是博大精深,九章算术、算经等,也确实是晦暗晦明,不是那么好理解。” “但是正是因为难以理解,才需要我们慢慢地实验,慢慢地学会,慢慢地理解,慢慢地掌握。” “在往后的实验中,我们就要学会用大量的数据来佐证我们的猜想,佐证我们的实验,并且,根据这些数据,继续推算,得到更多有用的数据出来。” “比如,勾股定理,勾三股四,这个叫做术数的语言。” 田季挠了挠头,疑惑道:“术数的语言?” 陈平安想了想,继续道:“我们这里研究出的一些学问,多数都是为了让更多的人在生活中得到实际的运用,什么是勾股定理,什么又是勾三股四?” “这是一个直角三角形,而这个直角三角形的一条边为……。” “像是这些,我们可以用术数的语言来书写的话,就是用一个符号代表勾、一个代表股、一个代表弦的话,那么这个公式的表述就为这样。” 说完,陈平安在黑板上写下了一个勾股定理的公式。 之前陈平安给田季等将作监的高级工匠们教过一些数字和简单的运算符号,但是今天的阿拉伯数字,让田季等高级工匠又看到了新的东西。 陈平安说道:“这几个符号是我临时随便自创的,这样就能够更加方便我们计算,并且,可以用来数出亿一级别的数字,只需要在一后面加零就可以了。” “一个零,代表着十,两个零,代表着一百,三个零,代表着一千,四个零,代表着一万,五个零代表着十万……。” “这样,我们就可以开始非常大的数字的加减乘除。” “比如一万五千六百三十七减八千九百二十六,以前是怎么算?” “需要我们的时间,是不是比较多?” “就算是算珠,可能也要一点时间。” “现在,我们可以比一比。” “快速列出竖式出来。” “然后各位相减,不够借一位。” “……” “今日我将教授大家一种新的计数方式,它简单易学,却能大大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陈平安的声音清晰而有力,迅速吸引了众人的注意。 他拿起一根木棍,在沙地上画出了0到9这十个数字,并逐一解释其含义。 工匠们初看之下,都觉得这些数字奇形怪状,与大唐传统的计数方式大相径庭。 但陈平安耐心地解释,每一个数字都有它独特的形状和含义,通过组合,可以表示任何数字。 为了加深理解,陈平安又举了几个简单的例子,如用阿拉伯数字表示日期、数量等。 工匠们逐渐开始理解这种新的计数方式的便捷性。 田季等高级工匠们眼睛一亮,瞬间就明白了陈平安的意思,大赞道:“真的是妙啊!” 陈平安继续道:“我这就是举个例子,我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以后将会有更多的定理、公式诞生,而这些公式,就要通过这些符号和数字来表示,我称其为术数的语言!” “你们现在也要快速学会这种用简易数字来计算的方式,方便我们可以快速地算出万以上的加减乘除,可以快速地得知我们想要的结果。” “这在以后的发明创造中,也能够更为精确,也更为快捷!” 众人连忙抱拳道:“喏!” “这最后一点,就是规范化。”陈平安继续道:“这一点上,就更偏向实际运用方面了。” 接着,陈平安开始教授基础的数学知识,如加减法、乘除法等。他采用直观的教学方式,用木棍、石头等物品作为教具,让工匠们亲手操作,感受数学运算的魅力。 起初,工匠们对这些陌生的概念和运算感到困惑,但陈平安不厌其烦地解答他们的疑问,鼓励他们多尝试、多思考。随着时间的推移,工匠们逐渐掌握了这些基础知识,并能够进行简单的数学运算。 在教授的过程中,陈平安还注重培养工匠们的数学思维。他引导工匠们用数学的方式思考问题,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例如,在建造宫殿时,他教工匠们用数学方法计算材料用量、测量尺寸等,使工程更加精确高效。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工匠们对阿拉伯数字和数学有了深刻的认识。 他们不仅掌握了这些新知识,还将其运用到工作中去,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质量。 陈平安的教导得到了皇帝李世民的高度赞赏和工匠们的深深感激。 以前以为不提出阿拉伯数字,用汉字也能让人习惯于计算。 但是,陈平安后来发现,大家是学会了算经,也有不少突破,但是在万以上的加减乘除计算的时候,还是非常的不方便。 所以最后还是决定,提出这个阿拉伯数字,用来方便工匠们计算各种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