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传送大唐

第128章:千年之后的医疗体系

传送大唐 余秦唐 5344 2024-09-09 21:55
   说白了,还是那个教会了徒弟,饿死了师傅的思想,阻碍了行业的发展。   别说什么唐朝时期的人不愿意去学医,觉得学医没有前途。   这时候的医师,那都是受人敬仰的。   真正有一些水准的医师,没有人敢惹。   就是山匪拦路抢劫,遇上了医师,也要毕恭毕敬地放人。   为啥?   那些有能耐的医师,手上救活了多少人。   冷不丁,那些人之中,就有不怕死的,想要为这医师报仇的。   啥时候,摸到了你的身边,从背后捅你一下。   你也是防不胜防。   关键是,山匪也不是铁人,不可能不生病、不看病,更为关键的是,他们是山匪啊。   要是万一点子扎手,自家损伤比较大,那不还得找医师救命。   宁愿得罪皇帝,也不愿得罪医师!   可医师既然如此受欢迎,为何想要组建一支军医队伍,会让李世民感觉到为难呢?   也是因为,医师确实比较受人尊敬。   各地都有医馆,也有不少医师。   可让这些医师去从军一起到战场上,给士兵们疗伤?   愿意去的医师没有多少。   除非是能给钱,还要给得让他们满意。   可是,朝廷能有多少钱呢?   每次出征的消耗都是非常大的,军饷和抚恤金要发放到位吧?   可能,请那些医师去从军的花费,还不如士兵死了,直接给抚恤金,还会省一些钱呢。   再加上,医术不是那么好学的。   庸医也会被大家用唾沫淹死,用药吃死了人,可能也会承担刑罚的。   还有一点,一般也都是把医术当做是传家宝,一手传三代。   你想要学医,除非是良家子,然后上交学费,再免费给医馆打工好几年,才可能教你真正的医术。   不然,你一个贫苦之辈,想要学医?   那些医师还要嫌弃自己多养了一张嘴,浪费钱呢。   总之,医师的身份尊贵,却也有着局限性,医术的传承也是受到大环境的影响,从而附加了很多条件。   陈平安则是向李世民说起了后世的医疗情况,“陛下,在千年之后,国家建立了公办医院。”   “几乎每一个县城都有一家公办医院,也就是国家医药局管理和建立的医院。”   “当然,也是因为千年之后的科技发展之后,西医压倒了中医。”   “什么心电图、核磁共振、血液常规检查、脑电图、彩超等等,用的都是电子计算机技术对人体进行一个扫描,查看哪一些脏腑出现了病变。”   “再加上,这些医院通常采取的治疗方案是做手术,还有打药水等治疗方法,所以呢,病人通常是直接住在了医院里面。”   “这就有了护理病人的护士,也有了住院的各种费用等。”   “如此才能撑起一个医院的运转,才有了很多很多生病就要住院的病人。”   “而为了满足百姓们对于治疗疾病的需求,为了支撑各地医院对于医护人员的需求,国家又建立了医学院。”   陈平安先是介绍了一下千年之后的医疗情况,然后讲述从一个医馆,如何演变成为医院,而医院的各种花销,各种规则,从医疗器械、医疗用品、医疗费用、医疗保障、医疗保险等知识点,着重讲解。   仅仅是一个医疗,涉及到的方方面面,是可以讲述出来很多很多东西的。   这里面才是大有作为。   在大唐,虽然没有西医的理念和知识点,也没有医疗器械,更不可能去推广什么西医治疗之法。   但是,可以完善如今的医疗制度啊,从种植药材,再到药馆、医馆、再到医师、病人,形成一条稳定并且有序,还要可持续发展的链条,也不是不行。   不仅仅可以给大唐创造收入,还能够宣传让百姓们能够看得起病,看得了病,增加他们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这才是仁政的正确打开方式啊!   想象一下,一个把百姓们的命当做是命的帝王,又将会多么的得人心。   至于什么,这是吸百姓的血。   试问,若是生病了,却因为没钱,请不起医师看病,更没钱抓药,最后等死。   人死了,可什么就没有了。   好死不如赖活。   若是看了医师,抓了药,治好了病,完全可以劳作,获得收入啊。   特别是男人,作为家中的顶梁柱。   岂能因为药材很贵,所以治不起病,最后等死,然后妻子改嫁,儿子改姓,又或者是妻子改嫁,儿子乞讨?   完善医疗制度,让百姓们治得起病,从长远来看,还是利大于弊。   小病吃药,大病长期吃药,重病那就听天由命。   总好过,小病就直接一命呜呼了强啊。   李世民听完,只觉得受益匪浅。   并且也觉得此法可行,实在是太可行了。   此法不仅仅可以为大唐创收,还能得民心,实在是一举多得的良策。   这要比修路还要有可行性。   李世民当即振奋不已,在郭安召来了几个御医之后,又是吩咐道:“立即去召见高俭、长孙无忌……前来觐见!”   说完,又对陈平安吩咐道:“你把缝合伤口之法,和几位御医讲述一二。”   陈平安对着几位御医抱拳施礼,然后开始讲述缝合伤口的理论知识。   这几位御医中的一位,也算是熟人了。   敬晓月有了身孕之后,李世民还派遣了他去府上,为敬晓月把脉,还看了看孙思邈孙道长开的安胎、养胎的方子,对孙道长的医术也是称赞不已。   孙思邈这时候在医学界已经算是小有名气了,京师的一些御医,也都听过他的名号。   只不过,在这之前,孙思邈一直云游四方,又或者是在钟南山那边和一些道士论道。   历史上,也是后来几次进京为长孙皇后治病,又给那些达官贵人看病,以及云游四方,算是赤脚医师,再到千金方之后,才名扬天下,受世人敬仰。   御医们听完陈平安讲解的缝合伤口之法,一开始,还觉得有一些不可能,做不到,天方夜谭。   可是细细一想,却又很有道理。   若此法可行,便是能够挽救万千之人的性命啊!   “先生大才。”   “我等佩服!”   御医们是真的服了。   你会工匠之术也就罢了。   现在竟然连医术也会一些。   如此博学多才,还是一少年郎,还让不让人活了?!   你这脑子,怕不是有着过目不忘的能力吧?   李世民则是对御医们吩咐道:“你们先不忙着回去实验,还有一事,你们可在旁边听着,到时候,也可建言献策一二。”   御医们抱拳施礼道:“喏。”   不过一会儿。   高士廉、长孙无忌等人匆匆而来。   李世民对陈平安示意道:“陈卿,你再把你的建言,和诸位说道说道。”   陈平安开口道:“诸位上官,臣刚于陛下建言,臣闻医道者,乃民生之根本,国运之基石。今观天下,百姓或有疾病之苦,而医馆寥寥,实乃民生之患。故臣建议,当广建医馆,以保民安。   “夫医馆之建,宜选地之佳,以便百姓就医。且其规模宜大,容纳病患,方能缓解就医之难。又医馆之内,宜设名医良医,以精湛医术,济世救人。如此,则百姓有病可医,有疾可治,其福祉自不待言。”   “再者,医馆之建,亦可促进医药业之发展。医者需药,药者需市,二者相辅相成,共荣共兴。若医馆遍布,则医药业必兴旺,百姓用药更为便捷,医者亦能得其所求,皆大欢喜。”   “且夫,医馆之建,亦能提升国家之形象。国家重视民生,关注百姓健康,乃仁政之举。若医馆众多,百姓安居乐业,则国家之形象自然提升,四海之内,皆称颂我朝之仁政。”   “广建医馆,以保百姓安康,促进国家繁荣。陛下圣明,能洞察此理,施此仁政,则天下幸甚,百姓幸甚。”   “此外,医馆之建,虽可免费看病,却还是要抓药吃药从而治病,只看不治,何以痊愈?”   “如今之药材多为山野之间,若年年采摘,也必会绝迹于山林。”   “臣以为,当在各地,规划药田。”   “药材之商通常因为一些药材之稀少,从而坐地起价,若有药田,人工种植,也可预防一些稀少之药材绝迹山林,从此再无此药。”   “药材从药田到药馆,再从药馆到病人手中,也需要朝廷之监管。”   “此虽繁琐,却能让万千百姓能够看得起病、吃得起药、活得了命!”   “再者,当鼓励药师收徒、也鼓励学子从医。”   “若可行,太医署当为先,广收学徒,传授医术,再于各地建立国医馆,坐诊医馆,为百姓们开方治病。”   “国医馆之药材,为各地药田提供之药材,这药材多了,价格也可便宜一些。”   “到时候,也就可让许许多多的百姓能够看病、治病。”   这就是相当于建立公办医馆,并且把太医署作为一个单独的官署,也并非只是给皇帝和达官贵人们看病,更重要的是,还要负责监管各地国医馆,还要教授学子。   唐朝时期,太医署也确实算得上是早期的医学院,招收一些学子,教授他们医术。   但是那个规模实在是太小了。   陈平安的建议就是扩大规模,打破思想一术传三代的思想约束。   到时候,你科举考试屡屡不中,那就不要还继续寒窗苦读啊。   完全可以弃文从医。   可选择的路多了,也就不会让科举考试成为所有读书人的唯一选择。   也就可以在后续,规定三十五岁以上的读书人,不得再参加考试。   不然,等再过个二三十年,科举考试越来越深得人心。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理念也不自然地形成,很多学子怕是要学到老、考到老。   然后,穷酸秀才遍地走,不事生产,还要浪费口粮,并且还会拉开贫富差距。   只不过,陈平安的这一条建言,过于超前了。   魏徵又是第一个站出来。   “医馆之推广,谬矣。盖医术之道,非口舌所能尽述,亦非昭告所能彰显。医者,应持仁心,施仁术,以救死扶伤为己任,岂可借推广之名,行牟利之实?”   “夫医馆者,乃治病救人之所,非市贾交易之地。若医者唯利是图,只顾推广之名,而不顾医术之精,则病患何所依?医者之职责,在于解除病痛,恢复健康,而非炫耀医术,博取声名。”   “且推广医馆,往往夸大其词,误导病患。病患闻其言,以为神医在世,遂慕名而至。然实则医术平平,甚至误治误判,岂不害人性命?故推广医馆之行为,实乃医者之大不敬。   吾辈当明辨是非,不为虚名所惑。求医者,应审慎选择,勿因读书不成,便去学医之说所蒙蔽。医者,亦应坚守医德,精研医术,以真心实意救治病患。如此,则医道昌盛,病患得安。”   在魏徵看来,让太医署广收学徒,然后再在各地建立医馆,给各地的病人坐诊。   听起来很好,可是,还要建立什么药田,种植药材,然后再卖给医馆,医馆再卖给病人。   若是这些医师没有医德,岂不是让百姓们花了钱,却无效果?   而长此以往,医者也就失去了医德,只为抓药赚钱,很有可能会坏了医者这个行当。   所以,此法不可取也。   李世民一听,觉得魏徵说的也有一些道理。   紧接着,就连一向和陈平安关系还不错的高士廉,也站出来了,抱拳道:“陛下,夫药田种植药材,虽云便捷,实乃悖逆自然之道。药材生于山林之间,吸天地之灵气,沐日月之精华,方得其药性之纯正。若人为种植,虽可提升产量,但药材失去自然之滋养,药性必然大减。况且,药田种植易导致百姓弃粮种药,长此以往,粮食减产,百姓饥寒。”   “再者,药田种植药材,药材之质地难以保证。野生药材历经风霜雨雪,历经岁月沉淀,其质自然非凡。而人为种植之药材,往往因追求产量而忽视品质,甚至以次充好。此等药材,岂能治病救人?”   “故吾以为,推广药田种植药材之论,有待商榷。”   而长孙无忌等人,也是低头沉思,于心中衡量其中的利弊。   李世民也是再一次为难起来。   陈平安所讲千年之后的医疗行业,确实大有可为,也让他见识到什么叫做民生之基石,盛世之良策。   可是,这些良策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水土不服。   就好比那摊丁入亩、官绅一体纳粮一样,这等国策必定会被所有人反对。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