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平安真的不是万能的。 这一点,他自己也很清楚。 只不过,当他弄出来改良之后的造纸术、油墨、活字印刷术、曲辕犁、自行车、三轮车、水力车、小型投石机等等。 还有以工代赈,还有左右肃正使、巡察使、按察使等制度,又站出来支持浑天说,做了铜球铁球落地实验,提出了万有引力和加速度等理念。 甚至是建立起来一个万能的将作监之后,有人真的就觉得陈平安是一个万能之人。 不过,在东瀛用了半年时间建立起来的都城,在一次地龙翻身之后,毁于一旦,这个万能的传闻似乎要被打破了。 不错,贞观六年二月初。 东瀛那边出现了一次高强度的地龙翻身,高大的城墙在这地龙翻身之下,直接分崩离析,成了残埂。 不少唐商、唐人、士卒也是第一次遇上这么强的地龙翻身。 根据最后的统计,这一次的地龙翻身,差不多死去了八千余人。 陈平安不得不承认,自己确实是疏忽了。 以前就给李世民讲述过地震带,讲述过海啸,讲述过龙卷风、火山爆发等自然灾害。 但是却忘记了,东瀛那边就处在地震带上,还是地震最活跃的地方。 不仅如此,还有一个活火山。 所以,在东瀛那边,其实并不适合建造一个又一个高墙围起来的都城。 一旦地震来临,再坚固的高墙,也会轰然倒塌。 还会形成最大的危险。 这一次,大唐损失不小。 不过,东瀛那边损失很大,舒明不得已,派遣了不少使臣。 请求天朝上国大唐能够救援,能够给他们粮食,给他们药材等。 犬上御田秋敬畏的看着坐在那台上的大唐皇帝李世民,行叉手礼,恭敬地道:“东瀛臣下,犬上御田秋拜见大唐圣皇。” 李世民看着东瀛的使臣,审视了一眼,仅仅是一个眼神,就让犬上御田秋感觉到了后背一凉,态度更加恭敬,好在,李世民并未为难他,开口道:“这一次东瀛出现了大地震,以至于朕在那边建立的都城损伤不小,更是有不少子民死在了这一次的地震中。” “东瀛之地,常年出现地震,你们似乎早就知道了,当初为何不上报?!” 犬上御田秋,暗呼自己冤枉,他哥哥不让说啊,连忙解释道:“最近的圣皇陛下,臣下当初见到上国之工匠技术很高,不过半年就建造起来那般坚固的城墙,便以为……上国之都城,可以抵抗地震。” “请圣皇陛下息怒,东瀛之民,是真的对大唐敬重无比啊! 李世民问道:“那你说,大唐的这一次损失,该怎么算?” 犬上御田秋连忙道:“圣皇陛下请息怒,这一次的地震,东瀛也是遭受了非常大的损失。” 说完,还直接在这朝堂之上,当着李世民和文武百官的面,直接哭了出来。 看起来,当真是真情流露啊! 其实,根据苏定方和唐商送回来的奏报来看,东瀛那边的损失确实不小。 东海岸那边,还出现了巨大的海浪。 用陈平安的话来说,就是海啸。 很大的海啸,直接摧毁了东瀛东边的一半海岸。 只不过,李世民才不管东瀛人的死活,在陈平安讲述的那一段史册之后,他也对东瀛人厌恶起来。 是真的生不起一点儿的同情之心。 而在这朝堂之上,却又大臣被犬上御田秋这般深情流露打动了。 也就是圣母心爆表。 “陛下,臣以为,此番东瀛之灾乃是天灾。” “平阳郡王当初解释过,所谓地龙翻身,乃是地震,而地震乃是这犹如鸡子一样的圆形大地上的地壳在运动,形成的大地版块之间的挤压或者是碰撞形成的。” “既然如此,那这就是自然而然发生的。” “东瀛之地似乎是经常发生地震,他们或许早已经习以为常,故此,才没有上奏。” “如今,东瀛乃是大唐之番邦。” “大唐理应伸出援助之手。” 陈平安瞄了一眼站出来说这话的人,乃是王志宁。 瞬间把此人给标记为圣母心的人,也就是老好人,滥好人。 尼玛。 大唐百姓们都还在过着贫苦的生活呢。 不给大唐的子民们谋福利,把粮食和物资都送去东瀛? 你知不知道,什么叫做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陈平安真想要站出来,给王志宁一拳头。 然后再把东瀛使臣犬上御田秋给赶出去,他是真的厌恶那边的人。 把粮食喂狗,都不想给出去。 陈平安神色一沉,想要站出来反驳。 担心李世民一人承受了这些喜欢圣母心泛滥的大臣们的软磨硬泡,最后不得不答应救援。 都城遭受地震,损失比较大,还有那些死在了地震中的戍边将士们,也需要抚恤金。 这时候,应该是问东瀛要白银的时候。 怎么能够反过来,还要自己亏钱呢? 不过,陈平安刚踏出一步。 有人就抢先了一步。 嗖一下就站出来了。 这人,就是治水有功的许敬宗。 “陛下!” “臣以为不妥!” “大唐在东瀛那边的都城因为这一次的地震而损失惨重,将士们还需要抚恤金呢!” “若是倭·人能够在建造都城的时候上奏东瀛之地多地震,我们也能有所防备,建造可以预防地震的都城,以减少损失啊!” “倭·人明显是别有居心,故意看着大唐在东瀛那边建立的都城,最后毁于地震之中!” 许敬宗可是一直都在关注着陈平安的动向呢。 他也是多方打听,了解着陈平安。 知道陈平安对于倭·人似乎有一些厌烦,刚刚,也注意到了陈平安愤愤不平的神色,便立即抢先一步,站出来。 凡是陈平安所厌恶的,那都是他也要厌恶的,凡是陈平安喜欢的,那也是他要喜欢的。 犬上御田秋立即跪在地上,磕头道:“陛下,冤枉啊,倭国人至今还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不少子民甚至是野蛮未曾教化,不知礼教为何物。” “一直都是祭祀天地,依靠着上苍的仁慈和庇佑,才能够养活着一家人。” “我们祖祖辈辈经历过很多次地震,还经历过很多次巨大的海浪。” “往往房子建好了没多久,一次地震来临,就会成为一片废墟。” “后来,都是建最简单的房子。” “我们那里还有经常喷出火焰的大山,那熊熊燃烧着的火水,可以吞噬一切。” “直到有一天,上国的富商来到了东瀛,告诉我们,那白色的石头,就可以换取物资,换取粮食,换取货物。” “倭国人才开始过上了好日子。” “陛下,倭国人对大唐一直都是敬重不已,也一直都是当做是最大的恩人呐!” “臣下这一次来大唐,希望将大唐人的生活,引入到倭国,让我倭国人同样可以如同大唐人一般衣食丰足,也希望陛下可以救援东瀛,就算是要很多很多的白银,我们也都愿意给。” “祈求陛下,请允许倭国的学子们能够在大唐学习,允许我们倭人在很多年后,也过上大唐人的这种幸福的生活。 “拜托了!” 犬上御田秋说完之后,直接双手向前,趴在地上,整个身子匍匐在地上,额头重重地磕在地上。 一声“咚”敲击在每一个人的心口。 舒明之所以派遣犬上御田秋前来大唐,成为遣唐使,可能就是因为他能够说着一口流利的中原汉语。 不仅字正腔圆,还带着一点儿韵律,让人听了,总觉得怪怪的。 但是却又说不上哪里怪,也不是那种让人不舒服的怪。 有的人,还觉得犬上御田秋是真的尊敬大唐,是真的敬佩大唐,是真的把大唐当做是恩人呢! 在场的人,除过陈平安依旧面色不虞。 其余的大臣们,都是投去了怜悯的目光。 李世民似乎也有一些动容,可是……他看到了陈平安的神色,也从陈平安的眼神中看到了打心眼儿里的厌恶。 李世民忽然笑了,瞅着拜服在地的犬上御田秋道:“放心吧,会有那么一天,朕会让人前往东瀛,帮你们教化子民,帮你们的子民也过上大唐的子民一样的丰衣足食的生活。” 犬上御田秋一听,高兴不已,连忙磕头道:“多谢陛下,多谢陛下!” 然而,就在大臣们也以为李世民被犬上御田秋这般爱国之心感动了的时候,李世民的话锋一转,说道:“但……朕要看到你们东瀛人的诚意!” 犬上御田秋愣了一下。 一时间,不知道该如何应对。 他以为自己只要是卖惨,就能够获得天朝上国人的同情心,就能够获得天朝上国的圣皇的怜悯。 可如今,对方的态度依然十分强硬。 而刚刚所言教化,恐怕……是想要出兵征服东瀛吧? 想明白了这一点。 犬上御田秋的身体都哆嗦起来了。 心中的恐惧再也挥之不去。 “圣皇陛下呀,我东瀛愿意把两座白银之山,搬运到大唐,以表诚意。” 犬上御田秋咬了咬牙。 最后伏地高呼。 李世民笑了。 “哈哈哈哈!” “那就这么说定了!” 李世民最后的声音,掷地有声,让人不容拒绝。 那些个圣母心泛滥的官吏,本想要谏言,却被李世民挥挥手,直接散了常参。 偏殿。 李世民喝了一口青茶,对陈平安问道:“倭·人确实是狼子野心!” 陈平安微微瞪了瞪双眼,不明白李世民又是如何看出来的。 李世民冷哼一声,说道:“哼,朕岂会看不出来犬上御田秋是真心,还是假意?” “想要让东瀛民富国强是真心,对大唐敬佩,把大唐当做是恩人,是假意!” “若真是敬佩大唐,把大唐当做是恩人,他早就把银山拱手相让了。” “还何必让朕在东瀛那边建立都城,以至于出现了这一次的损失。” “他们是想要通过银山,获得大唐的物资。” “如今,还想要派来更多的学子,来大唐学习中原的文化、制度、手艺等。” “突厥、吐蕃等,都未曾想到这一点,想到要学习汉语,学习中原之文化、技术。” “只有倭·人想到了。” “这才是真正要严肃提防,也是最大的敌人。” “朕既知历史,岂能还要养虎为患?!” 陈平安佩服道:“陛下圣明。” 李世民摆摆手,说道:“行了,这一次,也是朕和你的疏忽,当初明明聊过地震和地震带,却还是依然选择在东瀛那边建立都城。” “忘记了要防震这件事情,以至于出现了这一次的损失。” “以后,凡是都要三思而后行。” 陈平安起身,抱拳道:“喏。” 他确实是要担责。 但是,这件事情,知道内幕的人,也就只有李世民和陈平安两人。 所以,也只能是两人私下聊一聊。 以作自我警示。 犬上御田秋带回来多好学子,最后又把这些学子给带回去了。 不愿意回去的,直接被金吾卫当场砍了头。 如此做法,引起了朝堂之上的不少官员们的反对,觉得有失天朝上国的礼仪。 然而,陈平安在大唐邸报上的一篇文赋,讨论了突厥、吐蕃、吐谷浑、洞獠、苗族、南蛮等番邦异族之人,和东瀛这个异族之人的区别。 给这些人分门归类,却又站在了更高的高度上,做了一个分类。 那就是突厥等番邦是和大唐疆土毗邻,虽然祖祖辈辈都有过恩怨。 但是,地域上来说,大唐和这些番邦是邻居,是可以慢慢教化他们,最后做到成为大唐之子民。 倭·人不一样,他们最像大唐人,似乎是先秦时期的人过去,在那里定居下来。 却也正因为如此,他们才是大唐最容易疏忽的敌人。 两国之间隔着一片海。 这一片海,就是一道天堑。 大唐对东瀛再好,也养不熟他们,不像是突厥、吐蕃等子民,受教化之后,把自己当做是唐人。 吐谷浑一战,突厥的勇士们冲在了最前面,也能成为大唐士卒们的同袍战友。 突厥勇士心思单纯,不会背刺唐人士卒同袍。 东瀛就说不定了。 陈平安还提出了一个名言,就是站在东瀛那边,提出来的,师夷长技以制夷。 东瀛这是想要学习大唐的强国之策,以后……反攻大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