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7章
弘治帝只得无奈的说:“好吧。此事作罢。” 常风心中唏嘘:唉,试问今日之朝堂,真不知是谁说了算。 都说厂卫是皇帝豢养的恶犬。 但如果恶犬的主人是个仁慈(或软弱)的人,从不放恶犬咬人。恶犬也没有办法。 杨廷和出班道:“禀皇上。福建永宁镇抚尤天爵血战殉国,实乃忠勇之人。” “臣与锦衣卫指挥左同知常风,联名请求皇上赐尤天爵之子尤敬武世袭指挥佥事衔。” 永宁血战,悲壮至极。弘治帝却牙根不知道这件事。 相比于庞大的帝国,永宁之战只是一件小事而已。 左春坊的大学士跟心腹家臣联名的奏折,弘治帝是一定会给面子恩准的。 弘治帝道:“把奏章给内阁票拟,再交给朕朱批吧。” 杨廷和拱手:“是,皇上。” 早朝结束。这就是如今的朝堂形势。文官将皇权压制的死死的。 常风下了早朝,没有去锦衣卫,而是回了家。 从古至今,任何一个衙门也好,单位也罢,小卡拉米都要按时点卯、打卡。 大领导却可以来去自由。 这两年常风一般不怎么去锦衣卫。若有大事,钱宁、王妙心、石文义那帮人,会来找常风禀报、请示。 回了家,常风看到刘笑嫣正在前院舞一柄倭刀。 在大明的封贡制度中,倭刀是倭国最重要的贡品。 常风随口道:“这柄刀不错啊。” 刘笑嫣夸赞:“的确是好刀,吹毛即断。” 常风问:“哪儿弄的?” 刘笑嫣答:“左军叶都督家的小妾送我的。你瞧瞧,削铁如泥呢。” 常风拿过了倭刀。他发现了异常。 倭刀都是通过封贡运来大明。倭刀的刀身上,会刻上倭国某某藩敬贡。 这柄倭刀上却未刻一字。显然不是通过封贡来的大明。 不是封贡,那就只能是......走私过来的。 常风道:“刀身上没刻字。这是私刀啊。” 刘笑嫣坐到石桌旁,喝了口茶:“私刀有什么稀奇的。” “现在京城的兵刃铺子里,有得是倭国来的私刀。武人、富户争相购买,供不应求。” 大明一禁甲胄,二禁弩,三禁火器,但不禁弓弩刀枪。京中有不少兵刃铺子,出售刀枪。 尤天爵刚死在倭寇手上。常风一听这话来了气:“私运进大明的倭刀犯禁。” “那些沿海走私商人,跟倭寇搅合在一起。把倭刀走私到大明,换取大明的丝绸、瓷器、茶叶。” “为了缉私,多少沿海卫所将士被倭寇所杀,以身殉国?” 刘笑嫣问:“你今儿是怎么了?跟吃了铳药似的?” 常风道:“没怎么。” 说来也巧,常风的妹妹,宛平郡主常恬来了前院。 常恬早就不是当年那个贪吃的小糖糖了。她时年二十三岁,颇有妇人风韵,与丈夫黄元如胶似漆。 她手里也拿着一件倭国货,一把精美的和扇。 常恬笑道:“嫂子,我刚得了几把倭国来的好扇子。上面人物画的着实有趣。特地给你送一把来,孝敬孝敬你。” 常风嘴里嘟囔了一句:“又是倭货。” 他从妹妹手中拿过扇子:“哪儿弄的?皇后娘娘赏的嘛?” 常恬答:“黄元逛扇铺时给我买的。” 常风蹙眉:“扇铺?倭国和扇都是贡物。扇铺里怎么会有?” 显然,这把和扇也是走私而来。 他将和扇递给刘笑嫣。直接出门去了锦衣卫。 锦衣卫还是老样子。指挥使牟斌不怎么管事。钱宁、石文义管北司。王妙心管南司。 常风以前的跟班张采,如今已高升了千户。在锦衣卫中风头正劲。 常风将众人召集起来,下令道:“张采,交给你一件差事。” “最近京中商铺,似乎有不少倭国来的走私货物。给我查清货源。” “看哪个胆大包天的商人敢分销走私货物。” 张采拱手:“得令。” 钱宁有些奇怪:“常爷,您怎么对这种小事感兴趣?” 常风反问:“你也以为这是小事?那些走私货物上,沾着沿海卫所军将士的血呢。” 徐胖子插话:“明白了。你还在为尤天爵的事伤心。” 常风道:“嗯。始终是一起并肩共过生死的弟兄。他殉国了,我心里难受的很。” “哦对了,沈周告老了。北镇抚司的千户缺了一员。不要递升了,空出来。” “等尤天爵的儿子进了京,让他实补这个千户缺儿。” 常风在厂卫的权势仅次于东厂督公钱能。连指挥使牟斌都要让他三分。 锦衣卫千户的人选,他可以直接拍板。 钱宁心里咯噔一下。他刚收了一位副千户三千两的贿赂银子。正准备让那副千户补缺呢。 常爷发话,他不好提出异议。三千两银子得退还。 钱宁是个仗义人。办事要收钱,办不成会退。 常风看了一眼张采:“你怎么还坐在这儿,赶紧出去办差。一个月内,我要让倭国走私货在京城大大小小的商铺中消失。” 张采连忙起身:“是,常爷,我这就去办。” 实补锦衣卫的缺额,需要兵部武选司走个选任程序。 常风又吩咐:“来人,去街对面把兵部武选司主事王守仁叫过来。就说我请他喝茶。” 王守仁踏入官场已有三年,仕途一帆风顺。 之前弘治帝就有旨意,若兵部缺员,就把王守仁调到兵部。 武选司是京城四大油水司之一。另外三个是吏部文选、考功司;兵部考功司。 王守仁却在任上清廉自守。从不靠手中权力敛财。 王守仁已经三十一岁了,更加沉稳、智慧。 他来到常风的值房,常风将事情说予了他。 缇骑人事,一向是锦衣卫内部决定。兵部只是挂个牌子备个档走个过场。 再说殉国忠良之后补入锦衣卫是常例。王守仁自然点头应允。 常风跟王守仁喝茶聊天。 聊着聊着,就聊到了沿海倭患上。 常风抱怨:“洪武、永乐两朝便有倭患。但那时的倭患不过是小打小闹。” “到了本朝,却有愈演愈烈之势。” 王守仁微微一笑:“没办法啊。真倭后面站着假倭,假倭身后站着东南沿海的士绅豪族。” “东南又是大明文气最盛之地。士绅豪族们身后站着大批的朝廷官员。” “要我说,倭患发端并不在沿海,而在朝堂。” 常风道:“说的好!我以前有位师傅,曾跟我说过,成化朝时朝廷打击泉州海商。” “就是因为海商一头勾着倭寇,一头勾着朝廷里的人。先皇认为,长此以往必酿成大祸。” 王守仁道:“可惜大明的封贡制度决定了海商走私有暴利可图。” “商人重利。为了暴利敢干任何事。海商走私自然屡禁不止。” “前几日,我遇到了一件事。” 常风问:“什么事?” 王守仁道:“宁波卫一个毫无战功的千户,被浙江兵备道衙门、都司衙门一路举荐到了武选司,要升他指挥佥事。” “我粗略一查,发现他有海商背景。” 常风皱眉:“宁波是市舶司的所在地。宁波卫分管稽查走私。要让他当了指挥佥事,不成了自己查自己了?” “你怎么办的?” 王守仁道:“保他升官的人太多。我要是拒绝给他升官,会得罪一大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