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 四州之牧
七月末,雒阳城。 董太尉,已气疯。 在袁绍和袁术逃出雒阳城的次日,董卓就得知了消息。 董卓虽然很生气,却也并未放在心上,两条杂鱼而已。 反正袁隗和袁氏嫡长子袁基还在雒阳,董卓丝毫不惧。 原本,袁氏兄弟需待朝廷刻制印绶,二人领取印绶后,才能赴任太守和国相。 至于朝廷何时刻印,袁氏兄弟何时领印,董卓说了算。 所以董卓对于袁氏兄弟,自信能够完全掌控,没问题。 然而大朝会的次日夜晚,就出了问题,袁氏兄弟跑了。 董卓很生气,一想起袁氏兄弟在大朝会上的态度,恨不得立刻下发海捕文书。 不过在李儒的劝说下,董卓勉强赦免了袁氏兄弟,却也没有为二人刻制印绶。 这个李儒,乃是在董卓率兵进入雒阳城后,登门拜访董卓,毛遂自荐的博士。 天下乱象已现,李儒不愿蹉跎一生,中年壮志犹在,不如博一场不世之功名。 好似冥冥之中,脑海里有一个声音,在不停地告诉他,辅佐董公,扬名天下。 对于李儒的投效,董卓表示赞赏。虽然李儒只是个博士,但却是很好的开端。 在李儒的建议下,董卓进入雒阳城不过短短数日,国贼事业就开始蒸蒸日上。 李儒首先建议董卓,务必尽快掌握雒阳所有禁军,尤其是西园军典军校尉典韦,以及羽林骑;再次建议董卓,立刻征召凉州安定太守盖勋、北地太守曹操入朝,委任心腹任职二郡太守;最后建议董卓,征辟天下名士,尤以蔡邕、郑玄等人为主。 董卓原本以为,这个李儒只是个徒有虚名之人,没想到,这家伙有点儿东西。 三条计策,条条切中董卓脉门。 即使李儒不说,董卓也准备收服雒阳所有禁军。否则,他每日都要提心吊胆。 不过由此可见,李儒可堪一用。 依照李儒的建议,董卓任命牛辅为光禄勋,执掌禁军。同时下发州郡征辟令。 由于大将军何进已死,袁氏兄弟已逃,无论是雒阳南军的虎贲骑和羽林骑,还是雒阳北军五营,还是西园军,此时都处于真空状态。 在这些禁军中,最高武官不过校尉,中郎将都没有,所以董卓顺利收编禁军。 董卓又以天子名义,任命亲信为司隶校尉和执金吾。至此,雒阳城尽在掌握。 董卓再以朝廷名义下诏,征召安定太守盖勋、北地太守曹操入朝,调任议郎。 董卓想过征召聂辽入朝,不过他有点儿害怕,左思右想,决定暂时搁置一边。 然而还未待盖勋和曹操回京,董卓突然听闻一个惊天消息。 李儒连夜禀报后,董卓温软怀中惊坐起,坚硬胯下恐萎靡。 袁绍和袁术,这两个狗贼,竟然分赴豫州和兖州就任州牧! 更让董卓费解的是,豫州和兖州对于袁氏兄弟,并无排斥。 奇了怪了,难道袁氏兄弟红口白牙,说是州牧,就是州牧? 豫州和兖州的士族、豪族,就全无一人反对?董卓不相信。 他觉得,此事绝对不简单,但想不明白究竟哪里出了问题。 在李儒的提醒下,董卓恍然大悟,问题出在皇宫中的幼帝。 虽然刘辩留有遗命,但并无亲笔诏书。 如今朝廷中,所有反对他的人,非死即逃。 只有幼帝刘协,可以名正言顺地下诏! 董卓顾不得是否阳痿,立刻披甲入宫。 待他满脸怒容,见到刘协,心中怒火更盛。 刘协很委屈,问他是否得知,袁绍和袁术已分别赴任州牧? 董卓立刻拔剑,指着刘协,坦白从宽! 刘协脸色无辜,一副可怜兮兮的模样,表示此事与他无关。 乃是光武皇帝托梦,命令他遵循先帝遗命。 他不敢违逆祖宗,惟有遵行皇兄遗命。 刘协如此说辞,将董卓气得脸色涨红,大宝剑差点儿脱手。 董卓逼问,共有几封诏书?诏书写了什么?诏书如何出宫? 刘协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真中有假,假中有真,就是编。 董卓大致明白,共有四封诏书,被刘协称之为“衣带诏”。 四封诏书的内容,相比刘辩临死前的遗命,不能说是一字不差,起码也是一字不漏。 董卓脑瓜子嗡嗡的,他立刻挥剑,欲斩刘协,被李儒劝阻。 在李儒建议下,董卓命令刘协下诏,征召聂辽、曹操、袁绍、袁术四人,入朝为官。 刘协摇头,表示不太行,违逆祖宗之事,他不敢做。 刘协强调,即使董卓废杀他,再重新扶立一个新帝,光武皇帝依然会托梦新帝。董卓躲是躲不过去的,逃避无法解决问题。 刘协表示,董卓不应该逆天而行,还是想吃点儿啥,就吃点儿啥吧。 气得董卓哇哇大叫,挥剑劈砍刘协寝宫中的案几、瓷器,疯狂发泄。 董卓完全没想到,竟然被一个九岁的娃娃给耍了,无边愤怒在心中。 好半晌,在李儒的劝慰下,董卓稍微冷静下来,开始思虑如何应对。 以他本心而言,不太相信光武皇帝会托梦后世君臣,然而事有万一。 万一此事为真呢? 而聂辽多次以事实证明,光武皇帝托梦,也许会迟到,绝不会缺席。 这是董卓不愿去想,不敢去想的原因。 董卓心烦意乱,命令牛辅,严守天子寝宫,不允许任何人接近幼帝。 董卓回府第一件事,杀个爱姬助助兴。 杀完爱姬,董卓立刻命令吕布,率领二万西凉军步骑,驻守旋门关。再命令董旻、胡轸、徐荣、张济、李傕、郭汜、樊稠等人,各率所部西凉军,驻守其余雒阳关卡。 董卓命令,无他手令,任何人不得离开雒阳,但有违逆,杀无赦…… 聂辽对此,表示赞赏。 聂辽数年前,曾斩杀益州刺史郤俭。 他斩杀郤俭,既是为民除害,也是绝了刘焉这老小子的天子之梦,割据之实。 当时,聂辽只是为了防微杜渐,避免刘焉入主益州。 真实历史上,第二次黄巾起义爆发后,宗室、太常刘焉上疏灵帝,请求罢刺史,置州牧,史称“废史立牧”。 然而由于聂辽的蝴蝶效应,并未爆发第二次黄巾起义。 有问题要解决,没有问题,创造问题也要解决。 没有州牧,那还是汉末吗? 刘焉可以无,州牧必须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