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女生 古装言情 乡村日暮有人家

第199章 北京的秋天

乡村日暮有人家 嘎嘎和呷呷 2898 2024-12-24 20:58
   等到了初秋,早晚就有了些凉意。   京城的风景到了何济源所说的最好时节,不过风沙也来了。   远见半尺沙,碰上不期而至的秋风,便是漫天黄沙,若不及时关闭门窗,桌几上便积了厚厚一层沙土。   天气阻挠不了京城女子外出赏景的脚步,自然也阻挡不了她的。   南城的南边除了天坛、山川坛外仍然空旷,有大片的水面海子、稻田、树林、垂柳,离得近走路可达。   像金鱼池就离得很近,不过三四里路,走路不过半个时辰,权当散步。   那里据说是金时取土烧砖瓦之所,窑坑积水后形成许多池塘,民人慢慢汇聚在此种花养鱼,围池植柳,称为“鱼藻池”。是都人入夏至端午时跑马观鱼之所。旁边还有一些精致园林。   至秋日,自然不会少了观赏之人。   或赁车去西城的积水潭看荷花,尝莲蓬,泛舟,隔着墙可看到旁边的皇亲勋戚富家大户的园林。   或到城外高梁桥泛舟。   若是不嫌远,还可到北城外的满井或寺观中一览,或到更西的西山录峰寺上香,同时赏西山的秋景,当然,此时还未到秋叶的最佳观赏期。   或是逢五去城里逛城隍庙市,内市是进不去的,只有托何济源跟友人去时回来讲给她听。   她知道里面有许多织品或绣品,有一些还是宫人制的,甚至是内造的精品。   何济源有一次去逛回来带了两匹满绣衣料,虽然绣法算不上精细,但颜色浓烈,配色鲜艳,加上一些花样用金线绣制,做成衣裳流光溢彩,是十打十的华服。   那两个店铺也有了些进项,特别是印子铺,每月有了三四十两的利息。   倩倩才弄明白原来当价竟然才是货品本价的一半不到,有的甚至才三成。   这样一算,按利息三分来算的话,三年时间就赚了本金,怪不得印子铺、当铺开得到处都是。   许多人家家中储备不足,一有急事就只能跑印子铺周转,若是家中用度本来宽裕还行,不过是付点利息,若是用度不够的,越当家境自然就越差了。   所以家里还是不能进当铺,手头还是不能太松散。   这北边的螃蟹竟然从七月中就有了,听说还是城西、城东、城南及京郊到天津那一带产的,有大有小。   大的叫高粱红,以其多食高粱又壳呈红色的缘故。小的叫灯笼蟹。   竟然还很肥美,倩倩让人买了两次来,一次尝鲜,一次取了膏黄和肉做蟹黄酱。   到九月初的重阳,便到西山登高观红叶。庐山的红叶听说也是很绚丽的,但倩倩从来没有去看过,甚至都没见过大小孤山。   这回见到这漫山遍野、重重叠叠、深浅不一的红、橙红,中间还带点深绿、墨绿,大受震撼。这简直是层林尽染,是大自然的造化神功啊。   再加上秋风起处,凉爽异常,天高气远,湛蓝一片,他们跟游人一样在树间草地上搭了个围幛,铺上布毯,于幛中将带来的冷食酒水点心摆好,边赏景边宴饮。   北京城内的民房大多阴暗逼仄,又不通风,易让人染病,而室外天气高远,景色优美,所以都人好游,妇女尤甚,屡禁不止,这是有原因的。   重阳过后,为过冬计,他们从官菜园的菜户那里买了好几担青菜回来,或晒干菜,或腌酸菜,用芥菜头整个晒蔫了用盐揉透后垒在大坛子里。   又从鸡鸭行里买鸡鸭,从鱼行里买鱼虾,从猪牛行里买了一头猪、一头牛。猪花了三两银子,牛花了五两。   在行里杀了,猪血做成灌肠,肥肉切了一部分熬成油,剩下的做成咸肉、腊肉、熏肉、酱肉,还做了些肉肠。   牛则剥皮将皮卖了五钱银子,肉用盐腌了后切成条挂在屋檐下,晾成风干肉。   另外还买了几只羊,除了用于秋冬进补,大部也晒成肉干,羊皮则请硝皮匠硝熟抻好,做成一张羊皮毯。   听何济源说过这里的冬天极冷,他们在中秋后就开始买煤作煤饼,买炭做炭墼、储柴。   光是煤就买了一百担正好一万斤,花了十两银子,加上混的黄泥,院子的地上和墙上都贴满了煤饼。这个小院子是没有地炕的,若有怕还得多存点。   煤饼陆续晒干,将整个装柴的杂物房占了大半,装煤饼的大竹篓子堆了一面墙。   炭太贵,她没舍得买太多,只备了两千斤,就花了十二两银子。   但是听何济源说屋里烧煤不太透气的话人易生病,或昏沉无力,尽管灶上有铁盖子也不行。   这就有个问题,土炕的火灶都是在室内的,有大人在还行,小孩子睡觉时没有大人或者乳娘睡太死,那岂不很危险?解决办法是加烟囱或通气孔。   最后请人在屋门上方加了几个圆形径尺的透气孔,用镶有云母片的竹木盖覆住,有绳,可开可闭。   通风时打开,用竹竿撑住,既有光线透入,又可透气通风,就是贵。听说还有镶螺钿的那种更贵。   若用完全是竹木镂空的倒是便宜,就是封不太严实,风老从外面灌进来,屋里冷。   还有备了好些干菜、干肉、干果,像夏日晒的大棵干菠菜、干芹菜、黄瓜干、菜瓜干、葫芦干,自家泡制的甘露子、银苗菜,外面买的核桃、红枣、松子、榛子、杏仁、荔枝干、桂圆等。   麦豆自不必说,光是黄豆就攒了两石,还磨了三板豆腐晒成豆腐干。摇了两石芝麻油。给驴备了三石黑豆和几担干草、干苜蓿。   衣服方面,之前从家里带来的棉衣怕不够暖和,给经常外出的几人一人做了两斤重的棉袄棉裤,孩子们的棉袄从半斤到一斤不等。   貂裘是买不起的,太贵。给何济源做了件狐裘,花了十五两,又做了貂皮暖耳和风领,一个暖耳就花了八两银子,风领价格九两。   这是没办法的事,京城的大小官员,不论贫富与否,貂裘、貂暖耳少不了,没有便会被讥讽,少不得咬牙置办。   倩倩又给何济源的哆罗呢大氅里絮上十两丝绵,便可抵御室外严寒。   还想着钱攒够了买了貂皮来请毛毛匠在家里做,她可不想到当铺里买那些半旧或脱毛的貂裘给自家相公穿。   至于她自己呢,因为不用外出,便不需要纳极厚的棉絮,不过何济源还是送了她一件长毛狐裘,一条貂皮卧兔。   印子铺里一件活当的貂裘,颜色有点老旧,外衣面也不太好看,倩倩便拒绝穿这件。   她还带来了两件保存得很好的棉袄,一件大绒面的,在大绒衣裳里絮上棉里子,暖和得很,比那件半旧的貂裘都保暖。再加上入十月要烧炕烧炭盆,想来不至于会挨冻。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