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女生 古装言情 热疗养生

第9章 人体经络与穴位(五)

热疗养生 花明楼热疗养生馆 11230 2024-09-04 16:58
   手阳明大肠经起于商阳穴,别名绝阳,为手阳明大肠经的井穴,出自于《灵枢·本书》。商阳在手食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指寸)。主要治疗耳聋,齿痛,咽喉肿痛,颌肿,青盲,手指麻木,热病,昏迷等疾病,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解剖定位:此腧穴处有指及掌背动、静脉网;布有来自正中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桡神经的指背侧神经。   功效机制:清泻阳明,宣肺利咽,开窍醒神 此穴为手阳明大肠脉气所发,可调节大肠经气,清泻阳明火热,具有清热解毒、泻火消肿、利咽止痛之效,治疗阳明热盛所致的各种头面五官疾患。此穴为手阳明大肠经井穴,五行属性属金,又与肺经之络脉直接相连,故可清宣手阳明与手太阴两经郁热,有泻实祛邪之功,用于热病汗不出,以及热邪壅肺,肺气不宣的胸中热闷、咳喘。此穴为井穴,为阴阳经气相互交贯之处,具有泻热启闭,调和阴阳气血的逆乱,开窍醒神之功,可急救晕厥、中风昏迷。因井穴为脉气所发之处,气血交会之所,具有很强的活血通络之效,可治疗气血运行不畅,经气不通所致的手指麻木。   主治病症:咽喉肿痛、齿痛、腮肿、目赤、耳鸣耳聋;热病汗不出、胸中热满、咳喘;晕厥、中风昏迷;手指麻木;牙痛,咽炎,喉炎,扁桃体炎,腮腺炎,脑出血,高烧等。   配伍应用:中风昏迷:商阳、少商、中冲、关冲、少冲、少泽(《针灸大成》)。   咳嗽汗不出:商阳、鱼际、窍阴、胆俞、上星、肺俞、心俞、肝俞、曲泉、孔最(《针灸集成》)。   气喘:商阳、喘满、三间(《神应经》)。   胸中满闷:商阳、华盖、紫宫、中庭、神藏、灵墟、胃俞、侠溪、步廊、上廉、三里、气户、周荣、上管、劳宫、涌泉、阳陵泉(《备急千金要方》)。   热病汗不出:商阳、合谷、阳谷、侠溪、厉兑、劳宫、腕骨(《针灸聚英》)。   咽喉肿痛:商阳、风池、鱼际、液门、肺俞、合谷、少商(《针灸十四经穴治疗诀》)。   颐颔肿:商阳、阳谷、腕骨、前谷、丘墟、侠溪、手三里(《神应经》)。   下牙齿痛:商阳、阳谷、掖门、二间、四渎(《备急千金要方》)。   耳不闻声:商阳、听会、少冲、中冲(《针灸大成》)。   青盲无所见:商阳、巨髎、上关、承光、瞳子髎、络却(《备急千金要方》)。   二间,经穴名。出《灵枢·本书》。别名间谷。属手阳明大肠经。荥穴,五行属水。位于手指,第2掌指关节桡侧远端赤白肉际处。微握拳取之。布有桡神经的指背神经,正中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桡动、静脉的指背及指掌侧固有动、静脉。主要用于头面五官疾患等。—般直刺0.2—0.3寸。   主治病症:现代常用于身热头痛、咽喉肿痛、齿痛腮肿、目痛鼻衄、口眼歪斜;手指肿痛、麻木、屈伸不利;咽炎,喉炎,扁桃体炎,牙痛,鼻出血,麦粒肿,肩周炎等。   解剖定位:右指浅、深屈肌腱;有来自桡动脉的指背及掌侧动、静脉;布有桡神经的指背侧固有神经,正中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   配伍应用:鼽衄:二间、风府、迎香(《神应经》)。   目痛红肿不明:二尖、合谷、肝俞、足三里(《神灸经论》)。   齿痛:耳尖、颧部(《针灸甲乙经》)。   伤寒头痛身热:二间、合谷、神道、风池、期门、间使、足三里(《类经图翼》)。   肩背相引:二间、商阳、委中、昆仑(《神应经》)。   眼目昏花,视物不明:二间、上星、心俞、肝俞、肾俞、足三里、光明(《杨敬斋针灸全书》)。   口眼喎斜:二间、颊车、水沟、列缺、太渊、合谷、地仓、丝竹空(《神应经》)。   多卧喜睡:二间、三间(《针灸资生经》)。   三间穴是手阳明大肠经的常用腧穴之一,出自于《灵枢·本输》,别名少谷。位于手背第二掌骨桡侧,掌骨小头后方凹陷处,握拳取穴。布有桡神经浅支,手背静脉网和第一掌背动脉的分支。主治咽喉肿痛,齿痛,目痛,胸腹满,气喘,热病,手背红肿等病症,直刺0.5~0.8寸。   解剖定位:此腧穴处有第1骨间背侧肌,深层为拇内收肌横头;有手背静脉网(头静脉起始部)、指掌侧固有动脉;布有桡神经浅支。   功效机制:清泻阳明,通调腑气,通经活络 此穴是手阳明大肠经脉气所发,具有清热解毒、清泻阳明火热、散解头面风热、消肿止痛之功,可治疗阳明热盛、风热上扰的头面五官疾患;手阳明大肠经循胸络肺属大肠,此穴通过清泻阳明郁热,宣畅气机、通调腑气的作用,可用于治疗热邪壅滞、气机不畅的胸闷气喘、腹胀肠鸣、泄泻痢疾等;此穴为大肠经输穴,五行属性属木,木通肝气,性善条达,通经活络、舒筋利节之力较强,长于疏调手阳明大肠经气血,治疗上肢痿痹、瘫痪;又因此穴位于手部掌指关节处,能祛风除湿、舒筋利节,可治疗手部肿痛、麻木、瘫痪等。   主治病症:身热头痛、咽喉肿痛、口干齿痛、鼻衄目痛;胸闷气喘、腹胀肠鸣、泄泻痢疾;肩臂疼痛、上肢瘫痪;手指及手背肿痛、手指屈伸不利。扁桃体炎,牙痛,三叉神经痛,急性结膜炎,青光眼,手指肿痛,肩关节周围炎等。   配伍应用:肠鸣而泄:三间、神阙、水分(《神应经》)。   下片牙痛:三间、承浆、颊车、合谷、列缺(《针灸逢源》)。   喉痹咽如哽:三间、阳溪(《备急千金要方》)。   头热鼻鼽衄:三间、中管、偏历、厉兑、承筋、京骨、昆仑、承山、飞扬、隐白(《备急千金要方》)。   口干:三间、少泽、太冲(《针灸资生经》)。   目急痛:三间、前谷(《圣济总录》)。   伤寒热病:三间、曲池、合谷、关冲、少冲、委中、太溪、间使(《杨敬斋针灸全书》)。   胸满:三间、经渠、阳溪、后溪、间使、阳陵、三里、曲泉、足临泣(《神应经》)。   喘息:三间、商阳(《神应经》)。   合谷,出《灵枢·本书》。别名虎口。属手阳明大肠经。原穴。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或以一手的拇指指骨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是穴。而有桡神经浅支,深部有正中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并有手背静脉网,近侧为桡动脉从手背穿向手掌之处。主治发热,头痛,目赤肿痛,鼻衄,血渊,咽喉肿痛,齿痛,耳聋,面肿,口眼z斜,中风口噤,热病无汗,多汗,消渴,黄疸,痛经,经闭,滞产,等。直刺0.5—0.8寸。   解剖:在第一、二掌骨之间,第一骨间背侧肌中,深层有拇收肌横头;有手背静脉网,为头静脉的起部,腧穴近侧正当桡动脉从手背穿向手掌之处;布有桡神经浅支的掌背侧神经,深部有正中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   配伍:合谷配颊车、迎香,有通经活络止痛作用,主治牙痛,面痛,面瘫。有疏风解表,宣肺利窍作用,主治感冒,头痛,发热,鼻塞。   合谷配列穴,为原络配穴法。   合谷配太冲,称四关穴,有镇静安神,平肝熄风作用,主治癫狂,头痛,眩晕,高血压。   合谷配风池、大椎,有清热凉血,截疟作用,主治皮肤瘙痒,荨麻疹,疔疮,疟疾。   合谷配三阴交,有调经活血催产作用,主治月经不调,痛经,经闭,滞产。   主治病症:身热、头痛、眩晕、目赤肿痛、鼻衄鼻渊、咽喉肿痛、齿痛面肿、耳聋、失音、牙关紧闭、口眼歪斜、痄腮;发热、恶寒、咳嗽、无汗或多汗、疟疾;脘腹疼痛、呕吐、便秘、痢疾;小儿惊风、抽搐、癫狂、癫痫;痛经、闭经、滞产;瘾疹、皮肤瘙痒、疔疮、丹毒;肩臂疼痛、手指肿痛、麻木、半身不遂。   阳溪,经穴名。出自《灵枢·本书》。别名中魁。属手阳明大肠经。位于腕区,腕背侧远端横纹桡侧,桡骨茎突远端,解剖学“鼻烟窝”凹陷中。当拇短伸肌腱、拇长伸肌腱之间,有头静脉,桡动脉本干及其腕背支,布有桡神经浅支。主治头痛、目赤肿痛、耳聋、手腕痛。直刺或斜刺0.5-0.8寸。   解剖:当拇短伸肌腱、拇长伸肌腱之间。有头静脉,桡动脉本干及其腕背支。布有桡神经浅支。   主治:1、头痛、目赤肿痛、耳聋等头面五官病症。   2、手腕痛。   配伍:1、配下关穴、关冲穴、掖门穴、阳谷穴治耳聋鸣。   2、配少海穴、掖门穴治咽喉肿痛。   3、配曲池穴、少海穴、阳谷穴、二间穴、掖门穴、颊车穴、内庭穴、吕细穴治齿痛。   4、配阳谷穴治目痛赤。   5、配攒竹穴、尺泽穴、间使穴治心邪癫狂。   6、渴配太白穴、少冲穴、通里穴治热病心烦。   7、配丰隆穴、解溪穴治偏头痛。   8、配前谷穴、后溪穴治臂重痛肘挛。   9、配阳池穴、肩髃穴、曲池穴、腕骨穴、合谷穴、鱼际穴治手腕无力。   10、配临泣穴、尺泽穴、中渚穴、五处穴治五指拘挛,伸缩疼痛。   偏历,经穴名。出自《灵枢·经脉》。属手阳明大肠经。位于前臂,腕背侧远端横纹上3寸,阳溪与曲池连线上。在桡骨远端,桡侧腕短伸肌腱与拇长展肌腱之间,有头静脉,掌侧为前臂外侧皮神经和桡神经浅支,背侧为前臂背侧皮神经和前臂骨间背侧神经。主治耳鸣、鼻衄、手臂酸痛、腹部胀满、水肿。直刺或斜刺0.5-0.8寸。   解剖:在桡骨远端,桡侧腕短伸肌腱与拇长展肌腱之间。有头静脉。掌侧为前臂外侧皮神经和桡神经浅支,背侧为前臂背侧皮神经和前臂骨间背侧神经。   主治:1、耳鸣、鼻衄。   2、手臂酸痛。   3、腹部胀满。   4、水肿。   配伍:1、配合谷穴、上间穴、昆仑穴、通谷穴治鼻衄。   2、配肾俞穴、听会穴治耳聋。   3、配阳溪穴、商阳穴、洛却穴、腕骨穴、前谷穴治耳鸣。   4、配商阳穴、二间穴、三间穴、合谷穴、阳溪穴、温溜穴治齿痛。   5、配神庭穴、攒竹穴、本神穴、听宫穴、上星穴等治癫疾呕。   温溜,经穴名。出自《针灸甲乙经》 。别名逆注、蛇头。属手阳明大肠经。位于前臂,腕背侧远端横纹上5寸,阳溪与曲池连线上。在桡侧腕短伸肌腱与拇长展肌之间,有桡动脉分支及头静脉,分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与桡神经深支。主治急性肠鸣、腹痛、疔疮、头痛、面肿、咽喉肿痛、肩背酸痛。直刺0.5-1寸。   解剖:在桡侧腕短伸肌腱与拇长展肌之间。有桡动脉分支及头静脉。分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与桡神经深支。   主治:1、急性肠鸣、腹痛等肠腑病症。   2、痔疮。   3、头痛、面肿、咽喉肿痛等头面病症。   4、肩背酸痛。   操作:侧腕屈肘,于阳溪与曲池连线的中点再向前1寸处取穴。直刺0.5-1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配伍:1、配曲池穴治喉痹不能言。   2、配仆参穴治癫疾。   3、配掖门穴、筋骨穴治狂仆。   4、配期门穴治项强伤寒。   5、配陷谷穴、复溜穴、阳纲穴治肠鸣而痛。   下廉,经穴名。出自《针灸甲乙经》。别名手下廉。属手阳明大肠经。位于前臂,肘横纹下4寸,阳溪与曲池连线上。在桡骨的桡侧,桡侧有桡侧腕短伸肌及桡侧腕长伸肌,深层有旋后肌,有桡动脉分支,分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及桡神经深支。主治肘臂痛、头痛、眩晕、目痛、腹胀、腹痛。直刺0.5-1寸。   解剖:在桡骨的桡侧,桡侧有桡侧腕短伸肌及桡侧腕长伸肌,深层有旋后肌。有桡动脉分支。分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及桡神经深支。   主治:1、肘臂痛。   2、头痛、眩晕、目痛。   3、腹胀、腹痛等肠腑病症。   操作:侧腕屈肘,在阳溪与曲池连线的上1\/3与下2\/3的交点处取穴。直刺0.5-1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配伍:1、配幽门穴、太白穴治泄利脓血。   2、配阴市穴、承山穴、复溜穴、中封穴、大敦穴治腹痛胀满,小腹痛。   3、配五处穴、神庭穴治头风。   4、配太溪穴、兑端穴、阴谷穴治小便黄。   5、配昆仑穴、太渊穴、阳溪穴治狂炎。   上廉,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别名手上廉、强壮、手之上廉。属手阳明大肠经。位于前臂背面桡侧,,阳溪和曲池的连线上,肘横纹下3寸,左右计2穴。主要用于脘腹及本经脉所过处的疾患。如肠炎、腹痛、腹泻、小便黄赤、头痛、眩晕、半身不遂。上肢神经痛及麻痹等。一般直刺0.5-1寸;可灸。   解剖:上廉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肱桡肌、桡侧腕短伸肌、旋后肌、姆长展肌。浅层有前臂外侧皮神经分布,深层有桡神经肌支和骨间后动脉分布。   主治:肠炎、腹痛、腹泻、小便黄赤、头痛、眩晕、半身不遂。上肢神经痛及麻痹等。   功效:该穴属手阳明大肠经,位居前臂外侧前缘。除主治上肢不遂、手臂麻木、肩臂疼痛外,还可用于肠鸣走痛、大肠气滞,有调腑气、除窟瘀滞之功效。   配伍:配天枢、足三里治肠鸣、腹痛;配下廉治小便难;配肩髎、曲池治肩、肘、臂痹痛。   手三里是人体腧穴之一,属于手阳明大肠经,出自《针灸甲乙经》。此腧穴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有疏经通络,消肿止痛,清肠利腑的作用;临床上主要用于配合治疗手臂无力、上肢不遂,腹痛,腹泻,齿痛,颊肿等病症。   解剖定位:在桡侧短腕伸肌肌腹与拇长展肌之间;有桡返动脉的分支;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与桡神经深支。   功效机制:疏经通络,消肿止痛,清肠利腑 此穴为手阳明脉气所发之处,且脉气较深,针刺此穴针感很强;其疏通经络、消肿止痛的作用强,故可治疗手阳明经的各种疾患;由于此穴通泻的作用强,具有清泻阳明经郁热、化痰散结的作用,可治疗面颊肿痛、齿痛失音、瘰疬等;此穴通过调理大肠经气而具有清肠利腑的作用,可治疗腹胀、肠鸣、泄泻等肠腑气机紊乱之疾患。   配伍应用:齿痛:手三里、阳溪、悬颅(《针灸资生经》)。   喉痹:手三里、温溜、曲池、中渚、丰隆(《备急千金要方》)。   肩背疼痛:手三里、肩髃、天井、曲池、阳谷(《增订中国针灸治疗学》)。   妊娠水肿:手三里、足三里、肾俞、脾俞、胃俞、悬钟、气海、交信、三阴交、阴陵泉、关元(《新针灸学》)。   瘰疬:手三里、肘尖、肩髃、支沟、足三里(《简易普济良方》)。   曲池是人体腧穴之一,属于手阳明大肠经之合穴,出自《灵枢·本输》。此腧穴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有清热解表、疏经通络的作用;临床上主要用于配合治疗手臂痹痛、上肢不遂、热病、高血压、癫狂;腹痛、吐泻、咽喉肿痛、齿痛、目赤肿痛,瘾疹、湿疹、瘰疬等病症。   解剖定位:当桡侧腕长伸肌起始部,肱桡肌的桡侧;有桡返动脉的分支;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内侧深层为桡神经本干。   功效机制:清热解表,散风止痒,消肿止痛,调和气血,疏经通络 此穴为手阳明大肠经穴,大肠经与肺经相表里,肺主皮毛。此穴位于肘部,乃经气运行之大关,能通上达下,通里达表,既可清在外之风热,又能泻在内之火邪,是表里双清之要穴,具有疏散风热,解表散邪之功,善解全身风热表邪,主治外感热病、风热上扰的头痛、咽喉肿痛,风热犯肺的咳嗽、气喘;此穴不但疏散表热,还可清解里热,具有清泻热毒、通经止痛之功,治疗阳明积热所致的头痛、齿痛、目痛等五官疾患;此穴为手阳明大肠经合穴,五行属性属土,合治内腑,故可清泻阳明,清利湿热,调理大肠气血,调节大肠功能,治疗湿、热、气、血壅滞大肠,肠腑传导失职的腹胀、腹痛、吐泻、痢疾、便秘、肠痈及阳明郁热的乳痈等;大肠经与肺经相表里,故此穴具有清热解毒、凉血祛风、消肿止痛之功,可泻除热毒郁遏肌表的各种皮肤疾患;此穴属土,还具有清热化痰的作用,加之可以解表热、泻内火,用于治疗痰火扰心或热扰神明的胸中烦满、善惊、癫狂等神志病,甚至热极生风的抽搐,以及风阳上扰、气血上冲的头痛头晕;此穴位于肘部,具有通经络,调气血、祛风湿、利关节、止痹痛之功,用于治疗上肢痿痹、瘫痪诸疾。   配伍应用:便秘(实证):曲池、中脘、足三里、内庭(《针灸学简编》)。   肠痈:曲池、阑尾穴、足三里、上巨虚(《针灸学概要》)。   呕吐,肝气犯胃:曲池、肩髃、中脘、足三里(《针灸学简编》)。   痰厥头痛:曲池、丰隆、风池(《增订中国针灸治疗学》)。   目红肿生翳:曲池、睛明、攒竹、瞳子修、太阳、合谷(《新针灸手册》)。   齿痛:曲池、少海、阳谷、阳溪、二间、液门、颊车、内庭、吕细(《神应经》)。   颈肿:曲池、合谷(《增订中国针灸治疗学》)。   痔疮:曲池、合谷、三里(《针灸大成》)。   半身不遂、中风:曲池、绝骨、昆仑、合谷、肩髃、手三里、足三里(《针灸大成》)。   胸中满:曲池、人迎、神道、章门、中府、临泣、天池、旋机、府俞(《备急千金要方》)。   手五里,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别名大禁、五里、臂五里、尺之五里、手之五里。属手阳明大肠经。在臂外侧,当曲池与肩髃连线上,曲池上3寸处。主要用于胸肺及局部疾患。咳嗽、咳血、心下胀满、中风偏瘫、治肘臂疼痛挛急、寒热疟疾、身黄嗜卧、瘰疬等。是穴位诊断肺炎的定性穴。直刺0.5~1寸;可灸。   解剖: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肱肌。浅层有臂外侧皮神经和壁厚皮神经分布,深层有肌皮神经肌支和肱深动脉分布。   主治:主要用于胸肺及局部疾患。咳嗽、咳血、心下胀满、中风偏瘫、肘臂疼痛挛急、寒热疟疾、身黄嗜卧、瘰疬、肘臂疼痛挛急等。   功效:本穴为本穴属手阳明大肠经,穴居上臂外侧前缘,故可治疗肘臂疼痛麻木,刺之有疏利关节之功效。此外尚可治疗痎疟、颈疬,《类经图翼》:“腹满气逆,寒热瘰疬,目视?? ,痎疟。此之渭也”。   配伍:配常配肩肩髃、曲池疏利关节、通经止痛治疗肘臂挛痛;配扶突、合谷化瘀散结治疗颈项瘰疬。   臂臑,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别名头冲、颈冲。属手阳明大肠经。在臂外侧,三角肌止点处,当曲池与肩髃连线上,曲池上7寸。布有臂背侧皮神经,桡神经,及旋肱动、静脉的分支和肱深动、静脉。主治肩臂疼痛,颈项强急,瘿气,瘰疬,及肩关节周围炎,急性结膜炎等。直刺或向上斜刺0.8—1.5寸。   解剖: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三角肌。皮肤由臂外侧皮神经分布。皮下筋膜稍厚,富为脂肪组织。针由皮肤、皮下组织,穿过三角肌中点。该肌由臂丛后束腋神经支配   配伍:配强间主治颈项强;配手三里、大迎主治颈部淋巴结核   肩髃是人体腧穴之一,属于手阳明大肠经,出自《灵枢·经别》。此腧穴在肩部,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时,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有疏经通络,理气化痰的作用;主要用于治疗肩臂挛痛、上肢不遂,瘾疹等病症。   解剖定位:在三角肌上部中央;有旋肱后动、静脉;布有锁骨上神经、腋神经。   功效机制:疏经利节,祛风通络、理气化痰 此穴属手阳明大肠经,位于肩关节,并与阳跷脉相交会,故疏经活络、通利关节的作用甚强,为治疗上肢痛、麻、凉、瘫诸疾要穴;此穴还具有祛风通络、清热止痒的作用,可治疗外感风邪或风与血分之热相搏于肌肤之间所致的风热瘾疹;此穴的通经理气、化痰散结的作用可用于治疗瘰疬、瘿气。   主治病症:中医病症:肩臂痛,半身不遂,手臂挛痛,不能上举,手背红肿,四肢热,瘿气,乳痈等。   配伍应用:背及肩臂肿痛:肩髃、风门、中渚、大杼(《针灸大成》)。   臂细无力,手不得向头:肩髃、臂臑(《针灸大成》)。   半身不遂:肩髃、曲池、列缺、合谷、手三里、环跳、风市、委中、绝骨、丘墟、阳陵泉、昆仑、照海(《神应经》)。   隐疹:肩髃、曲池、合谷、曲泽、手三里、环跳(《针灸逢源》)。   瘰疬:肩髃、支沟、足三里、手三里(《简易普济良方》)。   瘿气:肩髃、大空(《世医得效方》)。   巨骨是人体腧穴之一,属于手阳明大肠经,出自《素问·气府论》。此腧穴在肩上部,当锁骨肩峰端与肩胛冈之间凹陷处;有通经活络,化痰散结的作用;主要用于治疗肩臂挛痛、臂不举,瘰疬,瘿气等病症。   解剖定位:在斜方肌与冈上肌中;深层有肩胛上动、静脉;布有锁骨上神经分支、副神经分支,深层有肩胛上神经。   功效机制:此穴属手阳明大肠经,位于肩关节,并于阳跷脉相交会,其疏经活络、通利关节的作用甚强,为治疗肩背上肢沉重、酸痛,屈伸,抬举不利、功能障碍诸疾要穴;此穴具有通经理气、化痰散结的作用,可用于治疗瘰疬、瘿气。   主治病症:中医病症:瘰疬,瘿气,瘾疹,惊痫,吐血,肩背痛,不得屈伸,半身不遂等。   西医病症:肩关节周围炎,肩关节及肩部软组织损伤,吐血,胃出血,颈淋巴结结核,高热痉挛,下牙痛等。   配伍应用:肩背痛:巨骨、天牗、缺盆、神道、大杼、天突、水道(《备急千金要方》)   臂不举:巨骨、前谷(《备急千金要方》)   咯血:巨骨、孔最、尺泽、鱼际(《针灸学》   天鼎是人体腧穴之一,属于手阳明大肠经,出自《针灸甲乙经》。此腧穴在颈外侧部,胸锁乳突肌后缘,当结喉旁,扶突穴与缺盆连线中点;有清咽,散结,理气,化痰的作用;主要用于治疗暴喑气哽、咽喉肿痛、吞咽困难,瘰疬,瘿气等病症。   解剖定位:在胸锁乳突肌下部后缘,浅层为颈阔肌,深层为中斜角肌起点;有颈升动脉;布有副神经、颈横神经、耳大神经、枕小神经,深层为膈神经的起点。   功效机制:理气化痰、清咽利膈 此穴属手阳明大肠经,位居颈部,内应咽喉,具有疏经通络、理气化痰、消肿止痛、祛瘀散结之功,并可降逆泻火、清燥存阴,可用于治疗颈部及咽喉诸疾。   主治病症:中医病症:咽喉肿痛,不得息,暴喑,气哽,喉中痰鸣,食饮不下,瘿气,瘰疬等。凡咽下困难者,均可取用。   西医病症:甲状腺肿,颈淋巴结核,扁桃体炎,喉炎,舌骨肌麻痹症。[1]   配伍应用:暴喑:天鼎、合谷、间使(《增订中国针灸治疗学》)   喉痹哽噎,咽肿不得消,食饮不下:天鼎、气舍、膈俞(《备急千金要方》)   瘿气:天鼎、臑会、合谷、足三里、天突、天容(《针灸学讲义》)   扶突,经穴名。在喉结旁开3寸。出《灵枢·本输》,别名水穴。属手阳明大肠经。在颈外侧部,结喉旁,当胸锁乳突肌的前、后缘之间。布有耳大神经,颈皮神经,枕小神经及副神经,深层内侧有颈升动、静脉。主治咳嗽气喘,咽喉肿痛,吞咽困难,暴喑,瘿气,瘰疬等。直刺0.5—0.8寸。   解剖:在胸锁乳突肌胸骨头间颈阔肌中,深层为肩胛提肌起始点;深层内侧有颈升动脉;布有耳大神经,颈皮神经,枕小神经及副神经   主治:咳嗽,气喘,咽喉肿痛,暴喑,瘰疬,瘿气。   配伍:配合谷穴治瘿气。   口禾髎是人体腧穴之一,属于手阳明大肠经,出自《针灸甲乙经》。此腧穴在上唇部,鼻孔外缘直下,平水沟穴;有疏风清热、通鼻利窍的作用;主要用于治疗鼻塞、鼻衄、口歪、口噤等局部病症。   解剖定位:在上颌骨犬齿窝部,上唇方肌止端;有面动、静脉的上唇支;布有面神经与三叉神经第2支下支的吻合丛。   功效机制:疏风清热,通鼻利窍 此穴属于手阳明大肠经,位于口鼻之间,其经脉人下齿龈,回出环绕口唇,交人中,抵鼻旁,故此穴善通鼻窍治疗各种鼻子疾患;并可疏面齿风邪,以治疗面口疾患。   主治病症   中医病症:鼻疮,息肉,鼻塞鼻衄,鼻流清涕,牙关紧闭,口噎等。   西医病症:鼻炎,鼻出血,嗅觉减退,鼻息肉,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腮腺炎等。   配伍应用:鼻塞,不辨香臭:口禾髎、迎香、上星、五处、水沟、风府、百劳、太渊(《针灸大成》)   息肉:口禾髎、风池、风府、迎香、人中(《增订中国针灸治疗学》)。   鼻衄:口禾髎、上星、合谷、鱼际、少商(《针灸医案集要》)。   口噤不开:口禾髎、合谷、列缺、颊车(《针灸资生经》)。   尸厥:口禾髎、攒竹(《针灸资生经》)。   迎香是人体腧穴之一,属于手阳明大肠经,出自《针灸甲乙经》。此腧穴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当鼻唇沟中;有疏散风热、通利鼻窍的作用;主要用于治疗鼻塞、鼻衄、口歪,胆道蛔虫等病症。   解剖定位:在上唇方肌中,深部为梨状孔的边缘;有面动、静脉及眶下动、静脉分支;布有面神经与眶下神经的吻合丛。   功效机制:疏散风热,通利鼻窍 此穴属手阳明大肠经,位于鼻旁,脉气直通鼻窍,故通经活络、通利鼻窍之作用甚强,是治疗各种鼻子疾患的要穴;此穴为手、足阳明经的交会穴,可通调两经经气,疏泻两经风热,故通利鼻窍、疏面齿风邪的作用较强,是治疗各种颜面疾患的要穴。   主治病症:中医病症:鼻寒,鼻衄,鼻息肉,多涕,目赤肿痛,口眼歪斜,面痛,唇肿,面部如蚁走感,丹毒,荨麻疹等。[1]   西医病症:急慢性鼻炎,鼻窦炎,鼻出血,面神经麻痹,面痒,面肿,胆道蛔虫症,便秘等。   配伍应用:鼻塞不闻香臭:迎香、人中、上星、太渊(《杨敬斋针灸全书》)。   多涕:迎香、上星、肺俞、风池、风府、风门(《新针灸手册》)。   鼻渊:迎香、囟会、合谷、太冲(《简易针灸学》)。   鼻息肉:迎香、上星、合谷、神门、肺俞、心俞、尺泽、囟会(《针灸集成》)。   鼻衄:迎香、合谷、上星(《简易针灸疗法》)。   目赤肿痛:迎香、太阳、上星、攒竹、睛明、合谷、委中、肝俞、行间(《针灸学简编》)。   丹毒:迎香、水沟、风池、支沟、合谷、曲池、委中(《针灸学简编》)。   口眼歪斜:迎香、承泣、四白、巨窌、禾窌、上关、大迎、颧窌、强间、风池、水沟(《备急千金要方》)。   面部如蚁行感,面浮肿:迎香、合谷、陷谷(《类经图翼》)。   面痛:迎香、下关、翳风、上星、攒竹、人中、颊车(《简易针灸疗法》)。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