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老文字,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 据说,甲骨文最早出土于河南安阳市的殷墟,是目前我们能见到的最早的成熟汉字。 它主要是指中国商朝晚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 沉睡地下三千多年的甲骨是在一百二十年前被清代学者王懿荣发现的,发现的经过可以说是一个偶然。甲骨文在还没被发现之前,它的载体——龟甲,被人当成少有的“龙骨”,作为一种药材。王懿荣一次在购入药材“龙骨”时,发现有些骨片上面有许多非常有规律的符号,很像古代文字。当时发现的最早的字是青铜器铭文,而他发现自己从没见过这些文字。于是,他大胆的猜测这些文字是在铭文之前的未被发现的文字,在翻阅了许多古人记载之后他确认了自己的猜想。就酱,甲骨文正式进入人们的视野。 而根据龟甲上的甲骨文,就不得不说一个有趣的词汇了——卜辞。 这两个字听起来好像耳熟,总觉得在初中时的某节历史课上听老师讲过,可动动我们机智的大脑仔细一想,各位书友们肯定想不出这到底是什么。 其实,简单的说,卜辞就是古时候人们用来记录占卜内容的文字。 它是根据在龟甲上占卜得出来的,而占卜在前辈们生活中的作用非常重要。 可为啥咱们的老祖宗要搞占卜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们啥都想知道,又啥都不知道。 三千多年前,商代的先民对天地神明充满敬畏,每当有想要知道的事情,就会“率民事神以求天启”,“卜以决疑”。 女子怀孕的时候占一卦,看看生男生女;外出打猎时占一卦,看看行程凶吉;甚至是喝凉水塞了牙也要占一卦。 想知道啥是卜辞,我们得先知道它是怎么来的,那他们又是如何通过制造甲骨上的裂痕来判断一件事的吉凶? 首先就要用铜钻在甲骨上钻出深而圆的孔,其次是在钻孔的一侧凿出枣核形的槽。然后,用燃烧的树枝或金属在钻凿处灼烧,这样甲骨就会爆裂,继而产生“卜”型的兆纹,后面再根据兆纹来判断吉凶,将卜辞刻在兆纹的附近。 前辞――占卜的时间、地点和人。 命辞――占卜的具体事情。 占辞――占卜出的结果。 验辞――占卜后的应验情况。 例:《甲骨文合集》14002,台湾“中研院”史语所藏)中的一些甲骨文。 前辞:甲申卜,殼贞。 命辞:帚(妇)好娩,嘉? 占辞:王占日:其佳(惟)丁娩,嘉。其佳(惟)庚娩,引吉。 验辞:三旬又一日甲寅娩,不嘉,隹(惟)女。 “殼(ké)”是负责帮殷王占卜的贞人,这样的贞人还有“答”、“争”、“韦”等;这批人专管祭祀,执行占卜。 “王占曰”:“王”即商王;“占”的本义就是分辨兆纹从而问卜吉凶,占辞都是在商王问贞人占卜情况后,再次下的判断。除“王占曰”之外,还有“王若曰,王卜贞”等,但是引用“王占曰”开头占多数。 “妇好”,姓好,“妇”为亲属称谓,商王武丁之妻,祖己引的母亲。她是中国历史上有据可查的第一位女性军事统帅,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女政治家。 这个卜辞就给我们重现了一个场景: 在甲申日,商王的妻子妇好不久之后要生了,商王急的团团转,他心理直嘀咕:这次生娃,能不能生出皇子啊?也没人能回答,所以商王决定去问问神明——就请来了贞人为他占卜。贞人也很给力,立马在甲骨上刻字问神明:“妇好这次分娩会顺利(生男孩)吗?”刻完之后贞人把龟甲烧裂了,商王在问过贞人占卜情况之后,又一次判断,说到:“如果妇好能在丁日或庚日生,就老顺利了!” 贞人把这个占卜结果记录下来刻在了甲骨上。结果后来妇好在31天后的甲寅日生了个女孩,贞人也如实把这个结果记录在甲骨上,写着:嗨,真倒霉,居然生了个女孩。 在这里我们可以知道,商王因为家里有王位要继承,所以他想要个儿子。 看到这里是不是觉得卜辞很有意思? 卜辞并不是是一些枯燥无味的甲骨文的堆砌――它是在真实的记录着先人的生活的,可能比一些历史还真,毕竟先人不会向神撒谎。所以,我们能从这些卜辞中看到很多真实共通的情绪,让这些甲骨文仿佛活过来给你表演当年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