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铜香炉非常讲究,仿制的宣德炉都能拍出八十万。 那,一炉难求的巧生炉究竟为何会如此受欢迎? 巧生炉制作起来非常复杂,首先制作的原料就十分珍贵,炼烧的次数更是繁多。 铸炉,除铜材外必须要经过十二次的炼烧,炼烧的过程中分别加入银、锡、镁等贵重金属,这样可以使得炉体细腻、炉质纯细,然后在宣德炉的烧制过程中,要加入核心技术——“失蜡法”。 “失蜡法”就是先制作一个蜡模,然后取出蜡模进行修整与雕刻,做好铜炉的模型。后面通过挂砂的手段形成可以进行浇铸的硬质模壳,将蜡模包裹起来,再经过高温烘烤后,在里面的蜂蜡模型就会变成液体流失掉,从而形成一个铜炉的空壳。此时,将铜材和贵金属炼成的炽热铜水,倒入铜炉的空壳。直到铜水注满,模壳开始冷却,等待一个小时后,就可以将模壳敲碎。 当粗糙的模壳被切开后,出现了未经抛光的巧生炉,之后就需要师傅用不同的型号、形状各异的锉刀为铜炉打磨光滑,打磨好的铜炉就到了最后一步——皮壳上色。 大红袍皮色调制方法极其复杂,配料中仅是名贵中药就用到了雪蛤、朱砂、绿砂等十多种药材。先将铜炉放到火上加温到四十摄氏度左右,待温度快速下降前,就开始用包着颜料的布袋在铜炉表面不断的拍打和摩擦,一层非常明显但很不真实的颜色就会被附着在铜炉表面。待到一个月后,再次拿出铜炉打磨,这样附着在表面上的颜色就会随着打磨全部脱落。 其实,上色的大部分颜色是上不去的,就需要工匠们打磨一遍、上色一遍,在接下来的一年中都要不断对铜炉进行上色打磨,直至颜色逐渐渗透进了铜炉的表面。 …… 合着树皮是这样变成蓑衣的啊! 中国古人的千年雨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拥有此等名号的它,就是古人最朴实的避雨工具——棕编蓑衣。 全靠树皮却能滴水不漏,制作起来更是相当不易。 首先是割棕榈皮,蓑衣的全部材料都取自于棕皮,然后将割好的棕皮晾晒、清洗,使用铁抓将棕叶弄成棕绒,后面再将做好的棕绒捻成线,把两条捻线搓成绳子用来缝制蓑衣。蓑衣要先从领口开始做起,将十几张棕叶排列,折叠制作领口。然后,用棕绳缝制领口,用圆碗来固定领口的大小,之后就要开始定位。蓑衣定位先穿针、后引线,蓑面和蓑底要靠细线一针一线的缝合连缀而成,整面都要用棕线来缝制,这样蓑衣的上裙就基本完成了。而整件蓑衣就像一只大蝴蝶,两翼略微上翘,中间用蓑骨来做圆领口。 蓑衣分为上裙和下裙两个部分,下裙的两边连着两块儿片裙,作为胸襟。从胸前垂下,把下腿肚围起来,还是将棕叶排列折叠,用棕绳缝制。蓑衣有表面和里面,两面都要缝线,里面间距较大。蓑衣表面缝线密密麻麻,没有间距。最后给蓑衣梳边,蓑衣主要靠拼接,给蓑衣锁边后,就将蓑衣的上下裙拼接起来,防雨还能御寒的蓑衣就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