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道衍被红薯给惊到了
毛骧的兴致越来越高,嘴中没把门似的,各种胡吹乱侃,从蒸汽船的下水,到火枪营横扫大漠,道衍的模样,就跟什么都不懂的孩童一般,满满一副难以置信的样子。 大漠异族,从上古的北狄、大汉的匈奴、大唐的突厥,再到宋时的契丹、女真,再到蒙古,哪一个不是对中原王朝的严重威胁? 如果北方异族那么容易就被清除了,那还至于从先秦时期就修建长城,一直修到现在么? 至于毛骧所说的,如今大明百姓,根本就不用担心饿肚子了,顿顿都能吃饱饭,他更是不敢相信。 元末那千里饿殍的惨景才过去多久,大明开国才短短十六年,难道就能解决粮食问题了,这怎么可能? 朱元璋索性决定,就不坐马车回宫了,干脆带着道衍,在应天府里走一走,看一看。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有些事情,还是亲眼见一见,才会有具体的印象。 一路来到江东门外,这里是应天府重要的粮食集贸区,道衍倒是知道这里,以前也没少来过,这里除了向应天府各粮坊供应批发粮食外,也有不少粮店卖零散的粮食。 这里的粮食,多以未舂过的稻谷为主,相对大米而言,价格也便宜不少,许多家中贫苦的百姓,便会推着独轮车,来这里买便宜的稻谷,然后自己再去舂。 虽说辛苦了不少,但架不住价格便宜嘛。 而如今道衍再从这里走一遭,却是发现,除了原来卖稻谷粮食的粮店外,还多了不少卖其他东西的铺子。 那东西褐红色的表皮,圆圆的,周身还沾满了泥巴,就跟个土疙瘩似的,其貌不扬,也不知道是干什么之用。 而还有的店铺,卖的东西就更奇怪了,圆噔噔,黄橙橙的,成堆成堆的放在一起。 道衍觉得好生奇怪,驻足看了许久,朱元璋和毛骧对视了一眼,然后相视一笑。 “走了和尚,那玩意没见过是吧,也不稀奇,没什么好看的,待会儿我请你尝尝。” 毛骧说着,便带着道衍继续向前走去,道衍心中疑虑,“毛指挥使,莫非那东西还能吃?” “能不能吃,待会儿你就知道了。” 毛骧卖了个关子,然后又带着道衍从江东门外,来到了大中桥,这里可就热闹了,是应天府有名的坊市,各种卖日用杂货的,胭脂水粉的,茶水小吃的,应有尽有。 沿街不少小贩都在叫卖着。 “烧饼嘞,麻将烧饼嘞,又香又酥的麻将烧饼便宜嘞。” “糖葫芦,酸酸甜甜的糖葫芦,好吃不沾牙。” “烤红薯叻,正宗本地产的大红薯,又香又甜的烤红薯叻!” “陛下,您要不要尝尝?”毛骧嘿嘿一笑,他还不用开口,只要眼珠子一转,朱元璋就知道他心里在打什么鬼主意了。 “去吧,也让大师也尝尝鲜。” “好嘞,陛下,大和尚,请稍等。” 一会儿后,毛骧便买了三个又大又香的红薯,“陛下,您尝尝,大和尚,你别愣着了呀,也尝尝,这玩意儿你以前可没吃过的呀。” 在李晗把红薯土豆送过来之前,道衍就已经被抓进诏狱了,他自然不知道啥是红薯土豆。 不过他也不是迂腐之人,顺手就接了过来,学着毛骧的样子,剥开那层被烤得红黑的表皮,顿时露出了金灿灿的红薯肉。 紧接着,一股特殊的甘甜香气扑鼻而来,这让在诏狱里吃了近一年残羹冷炙的道衍,此时不禁食指大动起来。 他喉咙鼓动着,咽了咽口水,然后轻轻咬上一口,顿时,那甘甜的味道,充满了嘴腔,软糯的滋味,充分刺激着他的味蕾。 如此新奇的食物,他还是第一次吃到,味道一绝,吃一口便停不下来了,越吃越有味,也顾不得烫了,三两下便将手中的烤红薯吃了个精光。 直到将手指舔了一干净,他还有些意犹未尽,毛骧见状,笑眯眯的又给他买了一个。 直到吃到打嗝都是满嘴红薯味时,道衍才停了下来,然后看着朱元璋道: “陛下,此名为红薯之物,味道甘甜,也极易果腹,未想贫僧只是被关了一年,应天府便多了一味美味的小食。” “大和尚,如果要这么说,你未免就有些太小看红薯了啊!” 看着毛骧那得意洋洋的样子,毛骧有些诧异道:“依毛指挥使的意思,莫非红薯此物还有大用?” “行了毛骧,你就不用拿大师寻开心了,大师被你关了近一年,不知道红薯也正常。” 朱元璋瞪了毛骧一眼,毛骧缩了缩脖子,这事可不能怪他呀,当初是谁下令把道衍给抓入诏狱的? “大师,此红薯,可是好东西啊,不光能当小吃零嘴,在粮食短缺的时候,还能用来作为主食。” 做主食? 道衍愣了一愣,“红薯香甜可口,而且极易果腹,用来做主食再合适不过了。” 毛骧又忍不住说道:“大和尚,你还是没了解红薯的真正用处,此物如今已在两广和琼州全面种植了,而且正在逐步向整个大明推广,一旦北方地区都种上的话,那咱大明的百姓,就再也不用饿肚子啦!” “的确如此,只是农家在种植了此物后,何来土地再种粮食?”道衍不解道。 “大和尚你不懂,这红薯,不用水田,用旱地便能种,只要有土,在哪都能开垦种植,而且一年可以两熟,在两广和琼州,一年三熟到四熟都不成问题呢!” “一年三熟甚至是四熟?” 这下子真把道衍给惊到了,如此高的成熟率,而且还不用挤占稻谷的水田,这简直是天赐给大明百姓的粮食啊! “不光如此,大和尚,你猜猜,此物一亩产多少斤?”毛骧故意卖关子道。 “八百,九百?”道衍见毛骧的样子,便尽量往高了猜了,谁知毛骧的一句话,差点惊掉了他的下巴。 “非也非也,此红薯,最少亩产四千斤,种得好的话,一亩六七千斤也不是问题!” “六七千斤?” 道衍彻底傻眼了,他虽出身行医世家,年少时又当了和尚,但并非不懂农桑之事,相反,他熟读农桑书籍,对百姓农桑之事,那是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 这个世界上,怎会有亩产好几千斤的粮食,吹牛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