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0章 唐铎的难处
国子监,汇集着天下学子。 他们与翰林院不同,国子监是民,而翰林院是官。 朝廷,总能收着些来自百姓的请愿。这些请愿,大多时候,朱元璋也只是浅浅的看上几眼,留给丢在一边。 与其说,这是普通百姓的请愿,倒不如说是国子监监生们的请愿。 里面的内容,并非天时,也非农事,而是那些被人所诟病的科举与籍典。这两点,都是学子们,一直所希望朝廷去改变的两点。 不过,朱元璋对此嗤之以鼻。 唐铎渐渐的放慢脚步,不禁有些错愕的看着声音传来的方向。 在这些国子监监生的口中,唐铎成了大明奸佞。这个词很重,哪怕是被一家问斩、被朱元璋恨之入骨的胡惟庸与汪广洋两人,朱元璋都是念及旧情,未给他们两个人,加上这所谓的“奸佞”二字。 一时间,唐铎有些气短,走路时,只是几步路,他也会觉得气喘吁吁。 “唐大人,他们...”此时的唐铎,内心十分的不好受。当身旁有人说话时,唐铎更加难受。 为官一任,唐铎自诩饱读圣贤书。从政十几年,唐铎也从未做出对不住百姓、对不住国家的事。即便如此,还是有一顶“奸佞”的帽子,扣在了他的头上。 唐铎不禁摇头,深叹一口气,“咱们走吧,从后头绕。” 他们不懂,不懂自己为何这么做。他们也不理解,自己的苦衷,究竟是什么。君国一体,君国一体,终究是君在前,国在后。 侍郎张垦,师出名门。自打为官时,便入了兵部。 军国大事,他甚至要比唐铎还要清楚。此刻,张垦也深知,唐铎做这个兵部尚书,多么的不易。 从兵部主事这个位置时起,张垦便深知,一个王朝,要真的走向强盛。 那么,国土之外的敌人,就必须要让他们偃旗息鼓。你可以蹦跶,但我必须时刻拥有消灭你的能力,同时我也必须要做到随时消灭你。 只有这样,一个大一统王朝,才是真正的强盛。 世人皆言,新吴王好战,老皇帝昏聩。但世人所不知的是,这祖孙三代,为这个王朝,做了多少。每个百姓,夜里能够安然入睡,这定是前线将士,有一次把蒙古鞑子给打服了。 唐铎轻轻的咳嗽,手里攥着朱标刚刚给他的旨意,他要用最快的速度,给大宁府、金州、雁门关各发去一份,一刻也不能耽误。 国子监有眼力好的,他看见本早应该从奉天殿出来的唐铎,此时却不见了踪影。 他的目光,汇集在了奉天殿后殿,通往景仁宫再绕行兵部的一条路。 “诸位,那个唐铎,怕不是从那条路跑去了。此人花言巧语,蒙蔽圣上。咱们要把他给揪出来,绝不能让他坏了咱们读书人的名声!” 这个国子监监生,名叫郭存已,福建泉州人。乙丑科科举落榜,只得再回国子监,做这个监生。 有了郭存已说话,一群国子监监生纷纷起身,跟着郭存已,往奉天殿后头的那条路过去。 唐铎年纪大了,脚力自然是不如这些年轻监生的。 很快,唐铎便被这些监生追上,团团的围住。看着周围的一圈人,唐铎只觉得气涌翻心。 “唐大人,学生敢问您,朝廷时局已是如此。河南、山西两省百姓受灾,前线将士,吃不饱肚子。为何,唐大人仍然执意在这个时候北伐。” 郭存已紧紧抓住唐铎的手腕,厉声喝问。 唐铎胸口不停的起伏,下巴上的胡子上下抖动,怎么也说不出话来。他瞪大眼睛,右手指着郭存已,半天才憋出几句话,“你...你放肆!宫城禁地,岂能容你如此无礼!” 也是觉得自己不妥,郭存已冷哼着松开紧抓唐铎手腕的手,“那请唐大人说明,朝廷为何还要北伐。” 唐铎冷笑道,“朝廷商议既定的事,为何还要与你们这些监生说个明白。陛下的旨意,太子的旨意,本官收到的是两份旨意。” “你们既然问为何,奉天殿就在你们身后。而太子,也就在奉天殿里头。你们要问,就去问太子去吧。” 说完,唐铎转身要走,突然又被拦住。 唐铎痴笑几声,“好好好,这便是大明学子所为。” 接着,唐铎从袖子里,拿出朱元璋从河南送来给他的圣旨,高高举起,“圣旨在此,有谁敢拦!本官奉旨回兵部,处理军国大事。” 见到圣旨,监生们不再敢再胡来。 而打首的郭存已,冷着脸,“这既然是圣旨,那必须是要让唐大人您过去的。可这若不是圣旨,或者唐大人您是假传圣旨,那又该如何。” “我等乃大明学子,不能看着有朝廷奸佞,置国家于危难而不顾!” 一句话,引起不少监生的共鸣。 郭存已甚至动手,去抢夺唐铎手中的黄色绸布。几番推搡,唐铎失力,重重的摔在墙上。 “唐大人。”张垦连忙的扶起唐铎。 此情此景,张垦不由的摇头叹气。说到底,这都是朱元璋给了读书人太多的特权。以至于在深宫之中,这些国子监的监生,就敢如此的放肆。 唐铎哆哆嗦嗦的站起来,不禁大笑,“好好好,抢去吧,抢去了便好好的看一看。看一看这究竟是圣旨所言,还是我唐铎装模作样。军国大事,岂实你等乳臭未干的小儿能胡乱来的!” 这边动静不小,招惹来了殿前军。殿前军副指挥使傅忠,攥紧刀鞘,一步一顿的走过来。 “唐大人?”傅忠被眼前这一幕给怔住了。 唐铎拍去身上的泥土,深深的叹气,“鞑子一日不除,大明便永无宁日啊。如今大明国力强盛,兵强马壮。若是不趁此机会,来一次北伐。再拖,拖到什么时候去。” “你们只看着自己的书,看着自己的乌纱帽。却根本不知百姓的死活!河南为何会如此,山西又为何会如此。” “鞑子犯边,百姓难逃。一下子这么多的人口去了河南,河南粮食当然是不够吃的。如今,朝廷的大计,那便是打回去。帮那些背井离乡的百姓们,帮他们打回故土。” “只有他们安分了,大明边境才能安分。大明边境安分了,那大明其余各省才能安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