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六章 才思敏捷
朱标迈步而来,端着美酒说道:“此情此景,岂能无酒?” 朱标与士兵分别将美酒,美食,案几等摆放在船头以后,刘伯温笑道:“许久未曾有如此的闲情逸致了呀。” 朱元璋豪迈地灌了一口酒说:“伯温可有诗否?” 刘伯温捋着胡须,故作高深的思考片刻,忽然说道:“有了。” 只见刘伯温高举一碗酒,朗声吟唱道:“一抹斜阳沙觜,几点闲鸥草际,乌榜小渔舟,摇过半江秋水。风起,风起,棹入白苹花里。” :“妙呀,妙极了。”宋濂拍手叫好。 处在一旁的朱标也情不自禁地赞叹,洪武大帝看着宋濂问道:“轮到你了,宋学士。” 宋濂咧嘴一笑,缓缓说道:“天上多春色,人间迥不同。花翻鳷鹊殿,莺过建章宫。云旂鸾被影,月扇雉含风。遥瞻翠华近,红日照盘龙。” 三个年过半百的老人,你一句我一言,尽情的用诗词抒发着心中的才情,反倒是朱标像个仆人一样,尽心侍奉着三人,不是倒酒,就是拍手叫好。 时间总是在不经意间悄然而去,洪武大帝与宋濂,刘伯温等人谈笑间,船只已抵达在了镇江渡口。 夕阳西下,渡口处停放着许多拉满货物的舟船,工人们来来往往的搬运着货物,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使得洪武大帝也是心满意足。 这天底下也不仅仅只有贫寒,亦有繁华之处。 身着普通衣服的几人行走在镇江街头,闲来无事,左看看右看看,嘴馋的洪武大帝还让朴无用买了些糕点,分给了宋濂,刘伯温与朱标。 宋濂苦笑道:“臣还从未像今天这般边走边吃。” 洪武大帝笑道:“那时候打仗,天天都是这样,一边追击敌人,一边吃着馒头,有时候宁愿被敌人追上杀了,也不能让馒头丢了。” 刘伯温脱口道:“正是有圣上当年的勇猛,才有了如今的大明呀。” 兴许是走的累了,洪武大帝随意找了间茶馆坐了下去,朴无用自然是寻了店家,上了些可口的饭菜。 :“嗨,你听说了吗?皇孙殿下如今就在镇江呢。” :“皇孙殿下在镇江与你何干?” :“哎呦,贤弟呀,你孤陋寡闻了吧,可知殿下今日在游玩龙游寺时,作了一篇赋?” :“什么赋,我怎么不知?” :“哎呦,贤弟呀,殿下那赋磅礴大气,气势不凡,通篇下来只有一个意思。” :“什么意思?歌颂龙游寺?歌颂芙蓉楼?” :“哎呀,都不是,殿下所作的赋,通篇都是号召咱们青年读书人以身报国呢。” :“哦,还有这样的赋,你读来我听听。” 忽然听见邻桌的两个青年在谈论自己的大孙子,洪武大帝很感兴趣,便问道:“嗨,两位小友,你们在讨论什么呢?” 一人说道:“老人家,我们在讨论皇孙殿下所作的赋呢。” 洪武大帝一愣,问道:“皇孙作了什么赋?” :“少年大明说。” 说着,少年就声情并茂的开始诵读,朱雄英今日在芙蓉楼所作的少年大明说。 只不过才读了三两句,就停顿了,急得洪武大帝说道:“哎呦,你咋不说了?” 少年抓耳挠腮道:“我给忘了。” 洪武大帝气的呵斥道:“你这脑袋真他N的不顶用。” 刘伯温捋着胡须轻轻一笑说道:“老爷是否急了点?” 洪武大帝说:“先生呀,咱就是想知道那小子作的什么赋?” 朱标说道:“爹,您都来镇江了,吃罢饭就可以见到英哥儿了,何不当面询问?” 洪武大帝嘿嘿一笑说道:“不急,不急,咱们吃完饭就找那小子。” 找人的事情,自然不用洪武大帝亲自去做,等一顿饭吃完后,洪武大帝就得到消息,自己的宝贝孙子被镇江县令请去衙门了,陪同的还有兵部侍郎陈铭。 于是,洪武大帝等人浩浩荡荡的奔赴镇江衙门。 此时的衙门后院大堂内,县令郑玉山笑道:“殿下莅临镇江,下官略尽地主之谊,若有唐突之处,万望殿下海涵呐。” 朱雄英笑道:“你该不会是担心我回京以后。把姚小五的事情告知给皇爷爷吧。” 郑玉山急忙说道:“哎呦,事情已经了结了,下官自然是不担心的。” 郑玉山话落才才落下,一道声音自远处传来:“你果真不担心吗?” 听的这道熟悉的声音,朱雄英,徐妙锦,绣娘,徐辉祖,汤鼎纷纷站了起来。 洪武大帝高大的身影,瞬间出现在众人眼前,陈铭眼疾手快的跪在地上喊道:“臣陈铭叩见圣上,太子殿下。” 眼前衣着朴素的老人竟然是洪武爷?郑玉山吓得急忙跪在地上说道:“臣叩见圣上,太子殿下。” 洪武大帝旁若无人的坐下,挥手说道:“起来回话吧。” 郑玉山擦着脸上的冷汗,站在哪里发觉大腿不停的哆嗦,脸上的冷汗一滴又一滴的流淌着。 洪武大帝理都没理郑玉山,看着朱雄英说道:“大孙呐,咱刚来镇江,就听到有人说你今日作了一千篇赋,可否给咱读一读?” 徐妙锦笑道:“圣上,可不用麻烦殿下的,我给您读来。” 洪武大帝说道:“哎呦,那也行啊。” 于是,徐妙锦一口气把朱雄英今日趁兴所作的《少年大明说》读了出来。 听罢以后,洪武大帝得意的看着刘伯温说道:“瞧瞧,你的学生不错吧。” 刘伯温捋着胡须说:“才思敏捷,才情斐然,臣佩服。” 朱元璋深吸一口气看着朱雄英说道:“大孙呐,你这篇赋作的极好,就连宋学士与你的先生都挑不出刺,说明是真的好。” 看着朱雄英不明所以的样子,刘伯温看着宋濂笑道:“宋兄,圣上又在埋汰我两了。” 宋濂笑道:“谁让咱两当初口无遮拦指责圣上所作的诗词呢。” 朱元璋哈哈大笑一声说道:“咱当时兴致阑珊作的诗词,被你们说的狗屁不通,咱可忘不了的。” 朱雄英插嘴说道:“诗词歌赋小道耳,两位先生在前,我可不敢托大。” 宋濂轻声说道:“殿下有此雅兴,作了这样一首赋,恐怕传之天下,会激起天下青年书生拳拳报国之心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