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2章 李承乾择日省亲
“我等参见陛下、太子殿下!”三位世家代表立即见礼。 “诸位家主免礼!” “谢陛下!” 李世民扫视太极殿广场马车,与上次进入皇宫的马车的不同。这两多辆马车上面只覆盖着空麻袋,并没有填充杂草。 “李家主,商队人员及马车尽数返回大唐了?途中可有意外或人员伤亡?” 李世民浅浅关心询问道。 “劳陛下惦记,商队随行人员和马车无一损伤,此行颇为顺利!”陇西李氏恭敬答道。 李世民满意点点头,“如此甚好!” “禀陛下,商队共计七百五十辆马车。这是二百一十三辆马车。”李善怀此意为提醒李世民,按照约定比例分黄金。 李世民会意,豪爽道:“嗯,如同上次那般,不必过秤。你们提走对应数量马车便是!” 李善怀恭敬一礼,道:“陛下容禀,此次马车所载黄金与前次不同,这些马车上装有一百斤至五百斤不等数黄金,因此恳请陛下派人过秤。” “哦?也好。”李世民闻言,看了一眼王德发。 老王手一挥,立即有一群早有准备的内侍和侍卫,立即上前。 “先将黄金分拣出来,而后统一过秤。”老王轻车熟路指挥着。 在等待称黄金之睱,李善怀上前一礼,“敢问陛下,今日苏侯可曾来到皇宫?” 李善怀有些疑惑,午时之前就派人送信去庄园了,这会儿竟然没见到苏尘。 李世民摇了摇头,“他今日并未入宫,你们可有送信于他?” “回陛下,我等午时之前已派前往庄园送信。” 李世民点点头没多想,道:“兴许他有事耽搁了。” 半个多小时后,侍卫将马车上的黄金已全部清理好,整齐摆放在地上,只等称重。 四人一组,共十组开始称黄金。 “325斤!” “512斤!” “265斤!” “125斤!” 果然如李善怀说的那般,每辆马车上所载黄金重量相差很大。 又两刻钟过后,称出黄金共计:斤。 平均每辆马车运载260多斤的黄金。 “陛下,黄金数量已得出,请过目!”老王将称重的记录交给李世民。 李世民随意扫了一眼,将记录交给李善怀,道:“李家主,你们将所得黄金提走吧!” “谢陛下!” 李善怀接过称重记录,与其他两位家主默默计算着三成是多少黄金。 计算了差不多半盏(约7分钟)茶时间,终于算了出来。“陛下,我等应得黄金一万六千八百六十斤。” 李世民点了点头,“嗯,无差!”抬手向称重的侍卫吩咐道:“从中称出斤。” “谢陛下!”李善怀再次一礼。 不多时,侍卫从一大堆黄金中称出一万六千八百六十斤。 “陛下,若无他事我等先行告退!” 世家带来的人将属于他们的黄金装车后,李善怀向李世民告辞。 “好,诸位慢走!” 李世民按捺着心中激动之情,淡然开口相送。 “老王,此处便交给你了,知晓如何安排?”李世民平静的对王德发吩咐道。 “陛下放心,老奴晓得!两成作税上交财政。”老王心领神会。 .李世民点点头,“高明,回丽政殿边走边说。” “好的父皇!”李承乾一脸谄媚讨好,搓着双手跟在李世民身后。 …… 两人回到丽政殿时,长孙皇后和苏妍用餐结束,正在客厅闲聊着。 “观音婢,你猜世家又送来多少黄金?” 李世民回到殿内,迫不及待向长孙皇后显摆。 “呵呵!”长孙皇后笑了笑没有回答。 “除去世家应得,足足三万九千斤啊!”李世民夸张的伸出四根手指。 长孙皇后点了点头,盯着李世民看了一会儿。 “放心,两成交税,余下一半是那小子的。”李世民知道长孙皇后眼神所指,“高明,等会再拟欠条一张。” “好的父皇!” 长孙皇后摇了摇头,笑道:“陛下,此次东宫留下三万两黄金可好?” 这些黄金不属于国库所有,因此长孙皇后不算是干政,之前所有内帑收入也都是长孙皇后掌管。 李世民瞄了一眼李承乾,又看向苏妍,点了点头道:“好!” 李承乾大喜,三万两黄金那就是四十八万贯。 不少了,算是巨款! “儿臣多谢父皇、母后!”李承乾立即谢恩。 “陛下,臣妾打算让高明过些时日,陪同苏妍回武功省亲,陛下以为如何?” 商量完黄金的事情,长孙皇后向李世民提出请求。 李世民闻言稍有愣神,这会才意识到,由于以前疏忽了李承乾。加上登基后穷得叮铛响,一直不曾召见过太子妃双亲入宫。 李世民略带歉意看向苏妍,道:“是朕疏忽了!”而后怒瞪李承乾,“混账,为何从未听你提起此事!” “嗯?” “呃,父皇恕罪,是儿臣大意了。”李承乾立即起身背锅。 李世民点点头,很满意李承乾的表现,“这次便算了,明日安排好东宫所属事务后,与太子妃前往武功县苏府省亲。” “另外,传朕口谕:秘书监秘书丞苏亶,恪尽职守,赏黄金百两!” 这是李世民赏赐最大的一次,以往赏千金是指铜钱一千枚,这次是真的黄金。 苏妍迅速起身和李承乾并列,欠身一礼,道:“谢父皇!” “不必多礼!”李世民抬手虚托。 “苏妍,我们一旁说话。”长孙皇后起身叫上苏妍走到另一边去闲聊。 “好的母后!”苏妍向李世民欠身一礼。 “明日你和高明前往武功县,莫忘了带两个炭火锅去。让高明去御膳房调一熟练御厨随行,注意调料保密只在苏府自家人享用便无碍。” “对了,还有毛衣也准备些带回去……” 长孙皇后细心交待一些事情。 苏妍整个人都有些懵圈,虽然以往长孙皇后对她也是极好,但今日似乎太过寻常。 “多谢母后,儿媳记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