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章 揣测
明年,唐氏集团计划进军北方市场,这是圈内多数人都心知肚明的消息。尤其是新组建的精英团队,正是为了迎接这场即将爆发的商业大战而精心筹备的。 关于这次战役的总指挥人选,成为了众人热议的焦点。毕竟,许多人还在揣测,唐氏集团在这次针对北方市场的战略部署中,将会如何抉择。 是采取稳健策略,启用经验丰富的老将,还是大胆启用年轻的新秀?如果唐氏集团出于稳定考虑选择老将,那么可供选择的人选自然是众多。 但如果决定启用年轻将领,那么候选人就只剩两位——罗通与唐峰。除此之外,无人能出其右。 罗通自不必多言,作为集团内部的资深成员,历经多次商战洗礼,积累了丰富的大局掌控经验,足以领军作战。 在过去,启用年轻将领的首选无疑是罗通。然而今非昔比,唐峰近年来的表现令人刮目相看。他两次主导重要项目,均取得显着成果:首次仅带领三百核心团队,便成功开拓两倍规模的新市场,并一举打破竞争对手的核心阵地,令对手颜面尽失;第二次出击,他率领两千精锐千里奔袭,出乎所有人预料地支援德阳项目,并联手集团元老李靖实现了德阳市场的重大突破,因此荣膺集团高层职务。 虽然唐峰年纪轻轻,但他的智谋策略及战场般的大局观并不逊色于任何一位老将,同样具备丰富的实战经验。 从多个角度来看,唐峰的表现已超越罗通。更为关键的是,这两位大唐集团中最杰出的青年才俊,竟然是亲兄弟。 对于唐氏集团的掌舵人而言,如何选择无疑是一个棘手的问题。无论选择哪位,都是集团的巨大财富。 但从舆论导向来看,似乎大多数人都倾向于支持唐峰,即便是许多经验丰富的老将也不例外。这一点从李靖和高土廉的态度就能看出。 此刻形势紧迫,高土廉提议:“咱们还是先去总部开会吧。”李靖和唐峰点头同意,三人随即起身前往位于市中心的大明宫大厦。 在大厦顶层会议室,唐峰见到三人同时出现,满脸疑惑,特别是看到唐峰和李靖,更是心头一沉,以为发生了什么大事。 直到从高土廉口中了解到他们的意图后,唐峰才松了口气,但很快又警觉起来。 身为大唐集团的创始人,尽管他已经执掌这个商业帝国近二十年,但他从未有过丝毫松懈。不敢说每一件事都要亲力亲为,但在关乎集团命运的重大决策上,他从来不含糊。 近期,突厥集团有意南下,企图化解自身危机,而他们的目标直指大同市场。目前大同市场的防御力量薄弱,一旦准备不足,很可能被突厥集团轻易攻破。 江夏郡总经理李道宗虽深谙兵法,实力不容小觑,但面对大同新败、士气低落的局面,仅靠四万步兵对抗近十万突厥骑兵,显然压力巨大。 “你们的意思是立即向大同增派援军?”唐王沉思片刻后询问。 “江夏郡总经理李道宗的能力是有目共睹的,即使兵力存在一定差距,但凭借大同坚固的防线,坚守一两个月应该不成问题。现在最关键的是,我们必须尽快通知李道宗,让他做好全面迎战的准备。”李靖缓缓说道。 “只要江夏郡总经理有所准备,在突厥人缺乏大量攻城器械的情况下,想要攻克大同几乎是不可能的。不过我担忧的是,突厥集团可能会放弃攻打大同,转而绕道南下,吉利可汪是个聪明人,他此次南下的目的并非攻城略地或与我们正面冲突,而是为了劫掠资源。”唐峰语气加重地说道。 提及“劫掠”二字,他不禁联想到明朝末年,后金军队入关劫掠的历史往事。当时后金军队每次入关,目的也只是单纯劫掠物资和人口,因此他们尽量避免与明军主力交锋。 于是便出现了这样一幕奇特景象:明军数十万大军只能远远尾随,任由后金军队四处劫掠,直至最后将其安全送回辽东。整个过程中,双方相安无事。 如今草原遭遇罕见雪灾引发饥荒,吉利可汪迫不得已,才会在此刻率领大军南下,其目的只有一个——劫掠。 李道宗全力防守大同,然而突厥骑兵只需绕过大同,南下劫掠即可。在这种情况下,李道宗不宜调动军队离开大同,一旦军队离开,恐怕会被突厥大军一举消灭。 正如明朝末年的历史教训所示,当唐峰提出这一观点后,在场的三位高层领导皆陷入了沉思,他们此前并未考虑到这种情况。如今仔细一想,突厥集团确实有可能采取这种方式行动,且概率相当大。 如此看来,向大同增派援军已是势在必行。唐王皱眉问道:“不仅要增派援军,而且兵力还不能少。” “不仅如此,目前我们能调动的部队数量有限,仅有数万人。如果突厥集团一心只想劫掠,这些兵力显然是远远不够的。”李靖开口提醒道。 此时,唐峰站在原地,沉默不语。他正在思考如何应对当前局面,以及从何处调集兵马。德阳地区的部队暂时不能动,至少在突厥大军尚未明确进攻大同方向之前,绝对不能轻举妄动。谁能百分之百确定突厥人一定会从大同一线发起攻击呢? 万一突厥人在大同虚晃一枪,主力转向德阳,而德阳的兵力又被抽调至大同,那么德阳一线的防御必将陷入被动。 因此,在当前的局势下,德阳的部队不能动。德阳的部队不能动,而关中地区可调动的兵力,也就只剩下长安周边的部队了。 而长安周边的部队,能抽调的数量也是有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