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9章 鼓励与刺激
除此之外,朱由检已经明确规定。 这批新型教师将享受正八品官员待遇! 而且以后随着教龄的增长,他们的待遇也会相应提高。 享受官员待遇意味着,除了正常的月薪外,他们也会有各种奖金,并且在几十年后领取到退休金。 也就是说,他们单靠俸禄也可以确保一家人衣食无忧了…… 等到义务教育全面普及后,教师们将会执行职级薪资,按照职称领取对等的俸禄。 初创阶段,为了鼓励和刺激更多人投入到教育事业中。 官员身份还是十分必要的,但必须是师范大学毕业的从业者才可以! 现在的学堂先生只能领取俸禄,但不会有官身。 不过,为了酬功,这批现任教师也会在三年后。 与新教师一样领取退休金,他们的退休年龄会由各地官府根据个人实际情况而定。 这批先生是特殊时期的特殊产物,大部分人的年纪都超过五旬。 不管出于何种目的,他们也是为大明的教育事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绝不能亏待他们。 此外,师范大学还将从社会公开招录学生,鉴于目前的教育体系还处在草创阶段,生源十分稀缺。 所以,朱由检已经建议招生时要不拘一格,尽量从平民和工匠阶层获取生源。 招生条件要适当放宽,比如,识字达到一千五百字者皆可入校学习就读。 没办法,现代教育制度的建立需要漫长的过程,很多事只能临时凑合…… 规范化、制度化要在大明识字率提高到至少五成时才能健全。 师范生入学后的待遇也是相当之好。 食宿全免,被褥免费发放,着装也是按照单衣冬衣每年各发放一身。 衣帽鞋袜也一样;每月每人还有一枚银币的补贴,用于购置其他物品。 在教育体系的建立做好了相应规划和配置后,接下来就是完善医疗体系。 在朱由检的规划里,未来的大明只有公立医院的存在,个人行医也可以。 但仅限于诊所类的微型医疗机构,绝不允许个体建立医院。 医疗体系是关系百姓切身利益的社会系统中极为重要的一环,绝不能搞成产业化。 一旦放开私立医院的建设,那就意味着产业化的萌芽。 等到它将来树大根深再去整治,就会动用更多的社会资源和力量! 在既得利益集团暗中对抗下,极有可能酿成不可知的巨大风险,使整个社会陷入动荡之中。 受制于从医人员严重匮乏的窘境,公立医院的建设速度和范围异常缓慢。 偌大的京城也只建起了四所医院,职业医护人员只有六百余人。 相对于京师接近一百五十万的总人口来说,人均医疗资源少的可怜…… 但是比起更多偏远落后地区的百姓来讲,京城的百姓已经是够享福的了。 至少生个病不用跑多远就能有郎中医治,并且一般家庭只需付出一点点费用,这种自古未有的大好事上哪去找? 近水楼台先得月,皇城根地下过活,总得有点不一样的福利不是? 与师范大学正式建立筹备工作同时展开的还有医学院的创立。 不过,与后世门类齐全、生源充沛的现代制度下的医学院相比,正在筹建中的医学院显得寒酸无比。 从严格意义上讲,与其说是医学院,实际更像是一个地区卫校的规模。 这个也是没办法的事。 医学院最大的问题倒不是生源。 就拿京城来说吧,这个当今世界规模和人口最大的巨城里,从医人数并不少。 原先各种药铺诊所中,上至东家,下到抓药的伙计小厮,这些林林总总加起来足有上千人。 尽管这些郎中水平参差不齐,伙计们也只是粗通医理。 但都是医学院潜在的生源,只要召入学校认真培养。 这些人里的绝大多数,在将来都可以成为一名有行医资格的郎中。 但学医可不是一件容易之事,要想培养一名合格的…… 甚至是优秀的郎中,那可是需要相当漫长的时间的,没个三五七年很难具备行医资格! 人命关天,这可不是闹着玩的。 尤其是刚推行几年的外科医术,这里面的诸多细节每一个都不容轻忽,稍有不慎便会酿成大错。 自从将个体从医人员全部强行收录进体制后,在经过初步考核和筛选后,一部分医术不错的郎中被分配到京城各所医院里开始坐诊…… 而大部分医术平庸的,还有众多原先的伙计小厮则被集中起来,在尚未挂牌的医学院校舍中开始上课。 给这些学员授课的当然就是太医院以及一些医术精湛的郎中,所用的教材以太医院新编外科教材为主。 至于传统中医学那套医术,因为牵扯到个人资质和领悟力的问题,只能通过大课泛讲。 然后将诸如千金要方、伤寒论、本草纲目之类的传统医学书籍下发给每名学员,让其自修为主。 想要精研传统医学理论,那可是极为耗费精力和时间的,这里面的个人因素占据着主要地位。 要不然,千百年来,学医之人如过江之鲫,成为名医的为何只有极少部分? 刨除一些主客观因素,个人天赋还是非常重要的! 基于传统医学太难又耗费时间,卫生署在培养学员的时候,有意识地将外科教学作为了重点。 在学员们通过标本和图册对人体结构有了详细了解后,其中一部分胆大心细的学员在几名御医的带领下,加入到了剿灭扶桑各地的游击队当中去。 因为在战场上有更多医学解剖资源可供利用,并且还可以用伤员做为施展所学医术的实验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