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4章 重办科举!
话音落下,所有人便马不停蹄的出了皇宫,忙得脚不沾地。 上次朱由检成立军政府,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清洗干净北方的毒瘤之后,衙们能够正常运转。 但现在要用人的地方,实在是太多了! 西南、辽东、南方。 朱由检目前的当务之急,是尽快举办文武科举,往自己的身边储备更多可用的人才! 恰好如今快到春天了 历代科举也刚好在春季举行,又被时人称作春闱。 考试分三场。 每场三天,一共持续九天! 每当这个时候,各处前往参加会试的举人和监生们,都会千里迢迢的赶来京师。 为的正是一展平生所学,成就功名! 说起来,这也是三年之内商贩们最喜欢的九日。 因为前来参加会试的读书人。 会在这几天暂时居住在京师,也会购买大量的日用品和衣物,继而带动整个京畿一带的商贸发展。 不过……虽然科举制度延续了这么多年。 但条条框框当真是不少! 这次举办科举,朱由检可不能像上次那样仓促。 简单来说,大明朝对延续千年的科举进行了明确规定,共分四级,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 考试内容几乎都是千篇一律。 基本是所谓的儒家经义,规定以四书文句为题,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还必须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准。 为了取得参加会试的资格,全天下的读书人首先要在各地参加院试,又称之为童试。 参加童试的人称为童生,录取入学后便为生员,又称为生,俗称秀才! 到了秀才这一步,往少了说,是已经拥有了读书人最基本的特权的人了。 往大了说,这就他们殷殷期盼功名利禄的起点! 当然,朝廷为了能让这些读书人得到良好的培养,可谓下足了本金。 仅官办最著名的就有府学、州学和县学,可以让他们进入学习! 生员选择地点入学后,即受朝廷指派的教授、学正、教谕、训导等人管教。 而生员又分为三种。 成绩最好的是廪生,名额有限,但有个好处,他们可以享受朝廷发给粮食资助! 其次是增生,名额依然有限,资助较少。 至于新入学的,则称为附生。 没有资助…… 每年各处由学政负责考试,按成绩依次升降,严格来说,其实院试根本算不得正式的科举,顶多算是个入门考试而已。 正式的科举考试只分三级,乡试,会试和殿试。 乡试第一,称为“解元”,会试第一,称为“会元”,殿试第一则为状元。 连中三元者极其少见,但并非没有,后世的朱由检特意查看过卷宗。 千百年的历史,据说只有十七个人得到过连中三元这份殊荣! 唐代三人,宋代六人,金、元各自只有一人,有明一朝,至今不过也才出了三人…… 上面的那些都是文三元,目前为止连中武三元的人只有两个,而且全都在大明! 第一位是嘉靖年间的尹凤,连中武科三元,官拜参将。 辅名将俞大猷在福建、浙江沿海的抗倭战争中屡建战功,功勋卓著! 第二位则是神宗万历年间,浙江永嘉人王名世连中武科三元,官授锦衣卫千户。 据说此人不仅武科贯时第一,却也博通经史,工诗善书,时人称其武艺、诗词、书法为三绝。 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他秉性刚介,不媚权贵,颇有直道君子之风! 有趣的是,明代至今武举时办时废,但每当武举成功进行之后,选出来的一武进士,几乎都会为朝廷效死! 赶赴各地,成为军将中年轻有为之人。 对于朱由检来说,眼下情形,武举和文举的作用,都是相等的。 他需要将才,也需要文官! 可惜的是,崇祯朝至今已经十七年了,武举没有几次,多半只是形式上糊弄过去的。 选出来的所谓举人也都是世袭勋戚,由于种种原因,竟然只在崇祯四年时出过一个农民出身的武状元…… 崇祯四年,参加武会试的举子中,大部分人都是世家勋戚子弟。 这些宗亲几乎都是油头粉面,挥舞起刀枪就像耍猴,能运百斤大刀者竟只有王俜,徐髋两人。 发榜后徐髋榜上无名,取而代之的则是一个身材瘦弱的世家子弟,议论腾起。 当时正锐意重武的崇祯帝认为有人作弊。 于是将考官、监试御史等一大批官员下狱、撤职,令户部尚书倪元璐、国子监祭酒方逢年等主持武科复试。 复试成功督办,选取百人,依照文榜例,分三甲传胪赐宴。 崇祯亲自调阅前三十名试卷,钦定一甲三人,王俜居一甲第一名,为武科状元,授登莱副总兵职。 自崇祯四年之前,朝廷武举一直没有殿试,也没有设立一、二、三甲的区分和鼎甲名号,正式有武状元之设,王俜是第一人。 不过更为可惜的是。 王聘在一年之后孔有德的登州之乱中身先士卒奋战阵亡,并未在历史上写出有关自己的一页。 而崇祯四年以后至今。 朝廷再也没有办过一次像样的武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