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大明:开局万历找上门

第420节 慢慢稳定的高丽局势

   汉城战役结束后,明军一路追杀倭军直至忠清道和庆尚道的边界处便不再继续前进了,在这同时,在这个冬天里,明军第二批东征部队也陆续进入了高丽。    明军首批进入高丽的部队约有六万人,截至此时,不算受伤、生病后完全痊愈康复的,已阵亡和伤残了四千余人,另有近万人在养伤、养病中,第二批进入高丽的明军部队有五万多人,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从南方内地调来的当地驻军,以刘綎部为代表,二是宁夏之役结束后在西北完成休整和补充的边军比如董一奎、董一元部等,统领他们的是前河南布政司右参政、太仆寺少卿现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李化龙。    李化龙也是一位名将名臣,历史上他是明军平定播州之乱的主将,眼下被调到了高丽战场上,其军职相当于仅次于李如松的明军东征部队二号主将,跟李如松一起受宋应昌节制。    第二批进入高丽的明军部队之所以“姗姗来迟”,一是因为前线战事不太吃紧,靠首批部队就能遏制住倭军的攻势了,二是因为他们押运携带了大量的军器辎重、粮草物资。算上这第二批东征部队,明军在高丽境内已有“十万大军”。    这么多“天兵”来到高丽,李昖等高丽君臣又是惊喜、激动、期待又是疑惑又是稍许不安,在他们看来,“天朝大军”靠第一批部队就已经把倭军打得全面败退了,收复庆尚道靠第一批部队也差不多够了,为什么还要派来足有好几万兵力的第二批部队呢?这不是画蛇添足、浪费钱粮吗?虽然有了第二批部队后,这场战争的胜利就更加没有悬念了,但…明朝此举略显得牛刀杀鸡啊,莫非明朝有什么别的目的?    疑惑归疑惑,不安归不安,反正李昖等高丽君臣是万般不敢质疑和反对的,他们只得把疑惑和不安都埋在心里。    十万明军一大半聚集在忠清道和庆尚道的边界处,剩下的分散在汉城、开城、平壤等高丽重要地区和那些军屯区以及主要的交通线上。    忠清道和庆尚道的边界处西面,明军大兵压境,两道边界处东面,倭军心惊胆战同时强征了数十万高丽老百姓没日没夜争分夺秒地加固城池、修筑城堡、修建工事、构筑防线等外加囤积兵器军械辎重粮草物资,时刻准备迎战大举来袭的明军。高丽海峡上一片车水马龙,来回于倭国本土和高丽庆尚道之间的倭军战船运输船络绎不绝、昼夜不息,源源不断地运来倭军后续部队和各种军用物资。    高丽的地形以山地为主,平原主要集中在西部沿海地带,庆尚道既在高丽境内东南部,自然而然,该道的地形基本上是山地、丘陵,少量的、零散的平原有的在海边,有的在山地丘陵间的沟壑盆地,这种地形跟倭国本土非常相似,正有利于倭军发挥筑城、守城、防御战、山地作战等优势。    经历半年多的战争、战乱和动荡后,原本混乱至极的高丽局势开始慢慢地稳定了下来,忠清道和庆尚道的边界处,明高联军和倭军进行着对峙,一方在积攒着进攻的力量,另一方在积攒着防御的力量;另外七道内,高丽朝廷在明朝、明军的帮助下整顿和恢复着社会秩序,流离失所的高丽民众有的返回故乡,有的前往不受高丽朝廷控制的明军的军屯区、咸镜北道、全罗道,重建家园、修复或新建房舍、掩埋战争死难者、抚平战争带来的伤痛、为军队服务、协助军队、屯垦开荒种田、做工、经商、从军…陆续展开战后的新生活,高丽军队也积极地整军练兵,清查战争期间的叛-国-投-敌者,统计战争战乱损失,方方面面林林总总无需多言。经过这场战争,高丽朝廷和官府的办事效率明显提升了一大截,这就像一头懒驴在突然挨了一鞭子后变得勤奋起来一样。    “这场浩劫总算要过去了,原本荒无人烟的地方又变得鸡犬相闻了,真好啊!”忠清道南部牙山湾平原边缘处的一座小山丘上,一个年约十八岁的青年看着山下炊烟袅袅逐渐恢复人气的田野乡镇,发出由衷的感叹。    站在这个青年身边的夏华笑了笑:“多难兴邦,高丽太平安逸了二百年,全国上下暮气沉沉、积重难返,经过这场浩劫,我相信高丽肯定能脱胎换骨、焕然一新。”    “嗯,我也相信。”青年目光炯炯,他随即想到什么,正视看向夏华,“对了,夏大人,您不是说要带我见一个很重要的人吗?究竟是谁?人在哪里?”    夏华微微一笑:“请跟我来,光海君邸下。”——高丽为表示自己对明朝的恭敬,国王不称“陛下”而称“殿下”,王子等不称“殿下”而称“邸下”。    这个青年不是别人,正是高丽王李昖的二儿子、高丽国二王子和王世子、光海君李珲。    战争初期,高丽军兵败如山倒,李昖逃到鸭绿江边打算渡江去明国当难民,众多大臣极力反对,经商议,李昖采取折中对策——分朝,即把高丽朝廷一分为二,他本人带着一批大臣在鸭绿江边随时准备渡江去明国当难民,同时正式册封李珲为王世子,留在高丽境内“权摄国事”。临危受命后,李珲表现出色,他不畏艰险、风餐露宿,亲自奔走平安道、咸镜道、江原道等地安抚军民、鼓舞人心、收拢官军残部和民间义军抗击倭军等,极大地振奋了军心民心,为这场战争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同时,他的付出也让他赢得了大批军民的爱戴和拥护,积攒下了含金量十足的资历和声望。    李昖是不喜欢李珲的,册封他为王世子只是迫于大形势,加上战争初期明朝态度不明,李昖已经做好高丽亡国的心理准备,在他看来,让李珲当个快要灭亡的国家的王世子没什么大不了,只是一个“空头衔”,但明军出兵后,高丽局势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亡国危机一下子烟消云散,高丽被光复了,李昖可以继续当国王了,然而,李珲对李昖来说也已经“尾大不掉”了。通过这场战争,李珲拥有了很高的支持率、资历、声望,从而对李昖造成了“某种威胁”。身为君王,自然会对权力深深上瘾,容不得别人威胁到自己的权位或分走自己的部分权力,典型例子就是乾隆帝,乾隆帝当了六十年的皇帝,最后退位给儿子嘉庆帝,当了三年太上皇后驾崩,但他在当太上皇时仍然牢牢地掌控皇权,让嘉庆帝只是一个虚君,直到他死了,嘉庆帝才真正地君临天下。    李昖跟乾隆帝一样,完全容不得别人威胁到自己的权位或分走自己的部分权力,哪怕是自己的亲儿子。因为这场战争,李昖威望大跌,高丽民众对他失望乃至怨愤不已,都认为他治国无能,导致倭国入侵时高丽不堪一击,要不是明朝派军救援,高丽就亡在他的手里了,与之相反的是,李珲则威望大增,以致于高丽官场上和民间甚至出现了“拥立李珲取代李昖”的声音。如此一来,李昖岂能不猜忌、嫌恶李珲?汉城被收复后,李昖立刻剥夺了李珲的“权摄国事”权限,打算将其禁足在汉城,不让他再出去“刷资历”了,要不是宋应昌非常欣赏李珲,多次向李昖要求把李珲派去高丽南部刚被收复、局势还不稳定的地方安抚军民,李珲是不可能来到忠清道的。    跟着夏华,李珲步入附近山林里,只见山林深处有间被废弃的农舍茅屋,几十名夏华亲卫严密地警戒在茅屋四周。    在夏华的示意下,李珲走到茅屋窗户边瞥了一下屋内,顿时,他瞳孔紧缩、心神一惊,因为屋内那个神色落寞惶然的人是他非常熟悉、他以为已经在战争中死了并且他内心里十分盼着对方死了的一个人。    深深地吸口气后,李珲勉强稳住心神,走回十多步外的夏华的身边,低声道:“夏大人,原来…我王兄没死?”    屋内那个人正是李珲的大哥、李昖的长子、高丽国大王子、临海君李珒。    夏华脸上似笑非笑:“是啊,他命挺大的,落入倭军手里居然还平安活了下来,怎么样?光海君,你心里是不是有点失望?”    听到夏华这话,李珲的脸色变得难堪而复杂。    李珒和他的六弟、六王子顺和君李×(左王右土,生僻字)本来在咸镜道沦为了倭军加藤军团的俘虏,接下来一直被加藤清正带在身边,后来,加藤军团移师全罗道攻打李家寨,被刘企部、秦良玉部打得大败,秦良玉在追击加藤清正时误打误撞地救出了李珒和他的六弟,就这样,李珒和他的六弟落入了夏华的手里,但夏华并未把他们俩送还给李昖,而是扣押着。    李×(左王右土,生僻字)没什么利用价值,有利用价值的是李珒,夏华如果把李珒送还给李昖,那李珒的命运就跟原先历史上的一样了,不能让夏华从中谋取到最大化的收益。    “夏大人,请开门见山吧!”李珲明智地选择跟夏华直奔主题。    夏华不紧不慢地道:“光海君啊,李珒虽然劣迹斑斑、名声不佳,你则功绩累累、有口皆碑,但没办法呀,他投胎比你快一步,是长子,你是次子,所以,他是你继承大位的重大威胁之一,他死了,对你是有百利而无一害,偏偏他没死,还在我的手里,你说该怎么办呢?”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