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节 花钱买批条
被李昖派去出使倭国和带回丰臣秀吉密信的黄允吉、金诚一就不是一路人,黄允吉属于西人党,金诚一属于东人党,反对向大明汇报此事的以东人党为主,主张向大明汇报此事的以西人党为主。国家大事一旦涉及到派系之争,就会变得复杂起来,这帮官僚很多时候振振有词地反对只是为反对而反对,哪怕他们心知肚明对方是对的,但就因为对方跟自己不属于同一个派系所以就非要跟对方对着干。 高丽的朝堂、军队都烂得一塌糊涂,老百姓也因为和平日子过得太久所以就是一群羔羊,二百年来,高丽只有在北边时不时地跟女真人发生几场局部战事,整体上一片太平,特别是高丽南部地区,“人不知兵二百馀年”,如今,战火即将在高丽南部烧起,李昖虽然下令当地积极备战,但效率是可想而知的,跟懒驴上磨没区别。历史上,高丽提前一年就觉察到危机,在战前准备了一年,有用吗?几乎啥用都没有,倭军一打来,该兵败如山倒还是兵败如山倒。 所以,万历帝没必要给李昖下旨让他领导高丽全国抓紧时间积极备战,一来,李昖已经在干这事了,二来,高丽国的战备工作在下旨前是那个低得令人发指的效率,在下旨后还会是那个低得令人发指的效率。 “其实,高丽被倭国打得越惨,就越有利于我大明。”夏华笑了笑。 骆思恭眼睛一亮:“此话怎讲?还请夏大人赐教。” 夏华分析道:“高丽半岛,既是我大明和倭国展开大战的前期主战场,也是一个让倭军有来无回的天然大陷阱,试想,如果倭军在高丽战场上进展不顺,连连损兵折将、得不偿失,丰臣秀吉那厮还会继续把战争进行到底吗?他肯定会见势不妙,卷铺盖撤军。这对我们一举消灭倭军主力可不太好。因此,倭军在高丽战场上必须打得很顺,打得攻城略地、所向披靡、如入无人之境,让丰臣秀吉那厮确信高丽已是他的囊中物,让他不愿意吐出来,这样,等我大明王师开入高丽与倭军交战,丰臣秀吉那厮就会为保住已被他视为囊中物的高丽而不断地增兵参战,直至把倭国本土的军队主力都掏空。倭国是个四面环海的岛国,倭人缩在他们的小岛上,我们拿他们还真的有点麻烦呢,但他们既然主动伸长了脖子,把脑袋洗干净了伸到高丽半岛这块砧板上,我们岂能不趁机一刀砍下?” 骆思恭哈哈一笑:“引蛇出洞!” 夏华点头:“没错!丰臣秀吉派到高丽的倭军越多,就越正中我们下怀,好让我们对其一锅端,这样,倭国军队主力都被消灭在了高丽,以后我大明王师进攻倭国本土岂不是事半功倍?” 骆思恭称赞道:“妙!” “以上是其一,还有其二。”夏华接着分析,“倭国把高丽打得越惨,把高丽祸害得越狠,高丽人就对倭人越恨之入骨,等我大明王师把高丽境内的倭军全部消灭了,高丽人肯定想要报复倭国本土,但他们没有这个实力,不过,我大明有。到时候,我大明王师进攻倭国本土,如果出动的都是我大明的兵马,一来会给朝廷造成很大的负担,二来会多死伤很多我大明的好儿郎,最好的办法就是武装大批听命于我大明的高丽军,跟我大明王师一起杀上倭国本土。踏上倭国本土的高丽军会怎么样?肯定是仇人相见分外眼红、如狼似虎呀!绝对不用愁他们不肯卖力的问题!如此,我大明王师能省多少力气?又能少死伤多少好儿郎?一举两得呀!” 骆思恭听得猛一拍大腿:“此策大妙也!”他心悦诚服地看着夏华,“夏大人,难怪皇上那么器重您,您确实是我大明的当代奇才呀!” 夏华笑道:“骆大人过奖了。” 骆思恭随即想起一件万历帝特地嘱咐的事:“夏大人,高丽战争爆发后,新安卫可出兵参战吗?”在问这个问题时,他的眼神变得有点幽微,语气也似乎有点意味深长。 夏华心里有数,新安县虽然是个天高皇帝远的地方,但这里毕竟还是大明国土、万历帝治下,他在这里做了那么多“出格的事”,就算进行了各种遮掩,万历帝肯定不会清清楚楚,但也肯定不会完全不知。万历帝虽然怠政,但他只是上班不打卡,不等于撒手不管事,他可不是那种实权被架空的虚君。 “当然!”夏华语气斩钉截铁,“新安卫是听命于皇上的大明军队,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在国家有需要时岂会退缩避战?只要皇上一声令下,新安卫必定赴汤蹈火、勇往直前、视死如归!说起来,新安县这里很平静,没什么外敌威胁,新安卫大部分官兵都可前去高丽参战。就算皇上不下圣旨,新安卫全体官兵也会主动请缨!杨将军他们说了,他们就等着这一天呢!” 骆思恭微笑道:“如此甚好。” 夏华正色道:“骆大人,等你回京面圣复命时,下官有三件事想禀报皇上,烦请你代告。” 骆思恭也正色道:“夏大人请说。” 夏华道:“其一,战事已迫在眉睫,皇上和朝廷肯定需要越多越好的银子,新安市舶司本来是到年底才会上交一年的收入,如今时间紧张,军国大事不容耽搁,我决定在七月初时把新安市舶司上半年的收入先交上去,应该跟去年一整年一样多,大概一百五十万两,年底再上交下半年的收入。” 骆思恭感慨道:“夏大人真是鞠躬尽瘁、公忠体国呀!皇上得知这事后一定会很高兴的。” 夏华笑了笑:“这是为人臣子的本分。第二件事是这样的,我已下令在大明湾新建一座造船厂,本是为打造商船而建立的,如今看来,也很有必要打造战船,因为高丽战争和以后进攻倭国本土的战争都需要水师战船,恳请皇上允许。” 骆思恭点点头:“此要求合情合理,我想皇上不会不同意的。” 夏华又道:“最后一件事是…我近期夜观星象,发现不但高丽、倭国一带血光凶气日益浓重,西北地区也有一缕血光凶气若隐若现,据我推算,西北一带也会在大概一年后有兵灾之祸,不过,此祸大不及倭国入侵之祸,数月之内即可平定,皇上无需忧心,下官请求一旦西北发生兵灾之祸,皇上可降旨让新安卫出兵前去参战,好让新安卫先打一场实战磨磨兵锋,这样,新安卫以后参加对倭作战就能更有战斗力了。” 骆思恭愈发感慨:“夏大人和新安卫主动为君分忧、为国平乱,皇上没有不同意的理由。” 夏华向骆思恭行了一礼:“那就麻烦骆大人您了。” 骆思恭立刻回礼:“夏大人言重了!”他虽然是第一次见到夏华,但心里对夏华大有好感,长期在京师的他看够了那些文官高层整天扯皮扯淡就是不干正事的德行,夏华处处实心眼地为国家做实事,加上夏华见识超群、谋略出众,自然让他敬佩不已。 不管什么时候,手里有些余钱积蓄总是有备无患的,特别是做生意,手里有些周转资金肯定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夏华之所以主动把新安市舶司的收入从去年的一年一交改成了半年一交,只因为万历帝是个爱财如命且不见兔子不撒鹰的主,夏华想要在做一些事上得到他的皇权特许,只能投其所好:送钱,花钱买批条。 夏华在大明湾建了一座造船厂,造商船是合情合理的,造战船是几个意思?这件事必须得到万历帝的允许。 宁夏之役也是同理,夏华想要掌控宁夏之役的局势,避免此战影响到明倭战争的开局和大局,他的军队必须前去宁夏参战才能便宜行事,这也必须得到万历帝的允许。 “摊上这么一个老板真麻烦…”夏华摇头长叹。 送走骆思恭后,夏华看到杨江神色忧虑地过来找他。 “掏钱吧,知县大人。”杨江把一份申请拨款的文书递给夏华。 夏华接过一看,吃了一惊:“七万多两?什么开销?” “安家费。”杨江道,“上个月共有超过四千户外地人口迁入咱们新安县,按照你的规定,从外地迁入新安县永久定居的新居民每户可获得十两银子的安家费,如果不够,还能再申请不超过十两银子的补助费,安家费是不用还的,补助费需在三年内还清并且不收利息。这批新居民几乎户户都申请了补助费,大部分直接申请了最高额十两银子,所以共需七万多两。” “这批新居民里申请补助费的比例居然这么大?”夏华有些诧异。 “嗯啊,”杨江点点头,“我去看过了,大部分新居民都很穷。” 人口永远都是最宝贵的资源。财富是怎么来的?不就是人通过劳动生产创造出来的吗?新安县想要发展得越来越红火,那新安县的人口就必须越多越好,由于新安县原本并非人口大县,所以大量地引进外地人口迁入新安县就是夏华发展新安县的必然措施之一了。自走马上任后,夏华一直大力鼓励外地人口迁入新安县成为新安县的新居民,至于这个“大力鼓励”,靠喊口号、画大饼、灌鸡汤可不行,要靠真金白银,所以夏华明文规定:从外地迁入新安县永久定居的新居民每户可获得十两银子的安家费,如果不够,还能再申请不超过十两银子的补助费,安家费是不用还的,补助费需在三年内还清并且不收利息。如此优惠的政策,正是新安县人口一直高速增长的主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