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0节 打造战船
丰臣秀吉还已经决定好,打下华夏后,他会亲自坐镇宁波,把宁波建成他的军政大本营,从而指挥下一步的进攻印度的战事。 丰臣秀吉的这个决定恐怕会让无数华夏人感到很滑稽:你为啥选中宁波?宁波哪里招你惹你了?宁波一来又不是燕京、南京、西安、洛阳那样的历史古都名城,二来跟印度八竿子打不着,你是地理白痴吗? 丰臣秀吉当然不是白痴,他就像一个认真做事的神经病,虽然是神经病,但认真的态度还是有的,在他看来,宁波是华夏东部最大的通商口岸,海上运输非常发达,他在宁波可以非常便利地指挥倭国本土、高丽、华夏之间的海运用于兵马、钱粮、物资的调度周转,再者,宁波属于江南,江南是华夏最繁华发达的地方,他在宁波可以就近地掌控华夏江南,把华夏江南变成源源不断地为他进军印度提供资源和财富的血库。 丰臣秀吉的征服目标就是高丽、华夏、印度,顺便会带上东南亚,他没考虑过攻打西亚、欧洲、非洲、美洲等地,这倒不是因为他胃口小、太客气,而是因为他地理知识有限,压根不知道那些地方,对没见过地球仪的他来说,世界就是亚洲东部、南部和东南部,至于西亚、欧洲、非洲、美洲等地,只是“不值一提的世界边缘的旮旯角落”。 丰臣秀吉这么自信心爆棚,一是因为他严重地高估了倭国的国力和倭军的军力,当然了,这一点也不能怪他,好歹打了一百多年的内战,久病成良医,倭人现在打仗还是很有一套的,各种兵法和战术都运用得颇为成熟,武器装备也是鸟枪换炮,毕竟在内战期间,倭国发现了多个大银矿,一直不遗余力地用开采出的银子从海外买入先进武器并加以量产和改进,使得倭军的战斗力确实不低,二是因为他严重地低估了华夏的实力。 几十年前,堂堂大明朝被东南沿海的倭寇之乱搞得够呛,丰臣秀吉对此是看在眼里喜在心里的,他看到区区千八百个甚至百十个倭寇就把大明国闹得鸡犬不宁了——这倒不是因为华夏人打仗不行,而是华夏特别是华夏东南地区太平安宁很多年,人们都忙着做生意、读书参加科举,谁整天打打杀杀啊?反观倭国,内战了一百多年,那些倭人武士从小就学习砍人,就是一帮野蛮人,他们流窜到华夏就像杀人犯越狱跑进一个居民区里——要是他出动十几万倭国正规军攻打大明,还不是势如破竹、手到擒来?华夏最能打的狠人就是俞大猷和戚继光这两位战神,但他们俩都已经不在了,俞大猷在十二年前离世,戚继光在四年前病逝,如此,丰臣秀吉还怕什么?他相信他麾下的“倭国战国名将”们足以横扫碾压吊打华夏的土鸡瓦狗。 丰臣秀吉对华夏的了解程度也就这么点,没办法,这是历史环境决定的。 倭人虽然浑身上下都是缺点,但也不是没有优点,比如,做事认真就是倭人的一大优点,这一点在丰臣秀吉的身上被体现得淋漓尽致:明明是个神经病,却又是个非常认真的神经病。后世华夏人都知道,在清末和民国时,华倭还打了两场大规模的战争,这两场战争都是倭人处心积虑地挑起的,在正式挑起前,倭人对华夏进行了持续多年、无孔不入的渗透以此巨细无遗地搜集华夏方方面面的情报,以致于在华夏境内抵御倭军的华夏军队用的华夏地图居然还没有倭军用的华夏地图更精准详细。倭人做事之认真由此可见一斑,不管是策划发动战争还是拍某种颜色跟龙袍同款的电影,倭人都堪称兢兢业业。 然而,眼下的倭人对华夏是没办法进行渗透和搜集情报工作的,原因很简单:丰臣秀吉到哪儿去找到足够多的会说流利的汉语、通晓华夏风土人情、可以伪装成华夏人的倭人特务潜入华夏?现在培训无异于临阵磨枪,根本来不及,况且,经过几十年前的倭寇之乱,华夏上下对倭人的防备心是非常重的,再者,华夏现在还比较保守,只有沿海的宁波、新安等地对外开放,外国人很难进入华夏内地,丰臣秀吉要是派他的部下们潜入华夏,保证刚一入境就被逮住然后被定性为“倭寇的残渣余孽”先游街示众再斩首处死。 综上所述,丰臣秀吉等倭国高层对华夏是很不了解的,两眼一抹黑。 赐死千利休后,丰臣秀吉下令动员九州地区最大限度的人力物力在九州岛最西端的肥前地区修筑一座大型军城名叫“名护屋城”。根据设计,名护屋城在建成后将会是此时仅次于大阪城的倭国第二大城,城内可驻扎居住超过十万军人。 名护屋城位于九州岛最西端海边,和高丽半岛隔海相望,站在名护屋城的最高处可一览无遗地眺望高丽海峡,丰臣秀吉下令修筑此城的目的是昭然若揭的。 在要求名护屋城必须在明年初建好时,丰臣秀吉传令倭国各大名“准备明年春季入唐”。——倭人称华夏为“唐”,所谓“入唐”自然就是入侵华夏之意。 与此同时,丰臣秀吉察觉到本州岛北部的九户政实有点“不安分”,必要时必须剿灭掉,但这不会影响到他的“入唐”大计,因为九户家族对他根本够不成真正的威胁。 也与此同时,夏华正在巡视大明湾造船厂。 大明湾造船厂建于去年冬,截至此时因为夏华不惜血本地持续投入巨额资金所以已建得颇有规模,一开始,夏华建这座造船厂是打着“打造商船”的旗号,在得到万历帝的批准后,他就可以名正言顺地打造水师战船了。 打造商船或战船,需要银子和专门的造船工匠,银子不成问题,造船工匠同样不成问题,华夏海上贸易如此发达——虽然先前一直被明政府打压限制——使得沿海地区的造船工匠是非常多的,先前的禁海政策让他们有这方面的一技之长却没饭吃,如今夏华开出高薪招聘他们,他们自然犹如过江之鲫地来到新安县,除了华夏本土的造船工匠外,还有很多外国的,比如琉球国的。琉球国跟新安县一样,都是靠海吃饭的,该国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一直是东北亚和东南亚进行海上贸易的中转站,号称“万国津梁”,所以造船业很发达,拥有大批技术高超的造船工匠。琉球国极度亲近华夏,夏华派人去琉球国招募造船工匠是非常便利的。 建造船厂,本就耗资巨大,打造商船用于商贸还能回本和赚钱,打造战船用于打仗纯粹就是继续把钱扔进无底洞里。于是,这又是夏华为国家背负上的一个沉重如山的负担。道理不用多说,后世陆海空三军,哪个最烧钱? 明朝的水师原本规模极大、阵容极盛,是全世界数一数二的海上军事力量,据说鼎盛时总规模相当于十个西班牙帝国海军的无敌舰队,但在明英宗在位时逐渐衰退,到嘉靖年间时已经彻底衰败,即便在明末有所回升,也只是昙花一现的回光返照,没有重现鼎盛时的辉煌,更没有再像当年郑和下西洋时那样扬帆航向公海远洋。明军水师全面衰退,不外乎三个原因,一是跟陆师一样,太平时间长了,上上下下都腐烂了,二是明政府缺钱,三是明政府高层们意识不到走向大海的重要性。明军眼下当然还有水师,但已沦落为一支本土近岸海防船队了。 夏华目前当然没能力重建大明水师,但打造一支水师战船队还是勉强能做得到的。 来到大明湾造船厂,夏华看到现场一片热火朝天,高耸的脚手架如云如林,忙碌的工匠如蚁如蜂,各种造船的材料在岸边堆成一座座小山,原始机械的轰鸣声、工具的乒乒乓乓声、人喊马嘶牛吽声震耳欲聋。这年头打造木制船舶跟后世建造钢铁舰船是不同的,但同样极度耗资耗时,特别是安装大炮的战船,沉重的负载和大炮的开火射击要求船舶空间架构与水平拼排的厚木板之间越坚固越好,在西元1800年英国海军开始使用锻铁作为船舶的主要结构材料前,人类几千年来的造船技术没怎么发生根本性的变化,都是用木钉契合船舶的各部位。 此时造船成功的关键是选用已储存好几年、含水量降到20%以下的充分干燥的木材作为原料,理想的情况是用干燥的木材慢慢地造船,让船的框架和外壳自然干燥,如果不这么做,干燥程度不够的船在阴暗、暖和、潮湿的环境里过不了几年就会腐烂,木料连接处强度逐渐降低,框架松动,最后进水沉没。 在这个没有蒸汽机的风帆木船时代,造一艘大船短者需要三年长者需要六年,并且每隔半年就要进行全面维修保养;至于木船能造多大,极限差不多一千吨。西班牙帝国海军里的主力战船一般在五百吨以上,最大的能达到一千吨,再大就造不了了,已经超出木船的极限。据说郑和船队里最大的宝船的排水量能达到两千五百吨,堪称神话,但此说法一直存在争议。 “夏大人!”在现场忙碌着的陈璘看到夏华过来后,立刻喜笑颜开地迎上来。 “陈大人,辛苦了!”夏华笑着跟陈璘打招呼。 “师父好。”跟着夏华的杨江毕恭毕敬地向陈璘行了一礼,杨江志在从军并且钟情水战,所以他在陈璘来到新安县后拜陈璘为师。 “辛苦?”陈璘哈哈一笑,“此二字从何谈起?我巴不得越辛苦越好呢!须知,现在的日子才是我梦寐以求的日子呀!”他被撸掉官职撵回老家赋闲十多年,差点儿憋坏了,如今因为夏华,他得以重新出山,天天高兴得手舞足蹈就跟过年似的,浑身上下有着用不完的劲。 “怎么样?”寒暄一番后,夏华看向那些正在打造中的战船和商船,询问道。那些商船平时是商船,战时就是军用运输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