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大明:开局万历找上门

第418节 军屯区

   纷纷扬扬的雪花和浓浓的喜庆气氛中,西元1592年结束了,新的一年1593年到来了。    夏华心情很好,因为没有理由不好,在刚结束的一年里,万历三大征基本上都爆发了,都打得比原先历史上的好出很多很多,西北的哱拜被干脆利索地铲除,西南的杨应龙被痛打一顿后老老实实地趴了下去,既无力也无心更无胆再给打外战的国家添乱拖后腿,明倭高丽战争同时也是明倭全面战争爆发了,从四月到十二月,这半年里,高丽战场上的倭军被明高联军打得损兵折将、满地找牙,死伤和损失比历史上同期大得多,高丽八道只剩一个庆尚道大部分还在倭军手里,对华夏而言,高丽战争大局可谓一片大好,方方面面都朝着万历帝和夏华战前设想中的发展,形势喜人。    夏华很忙,因为有太多的事需要他操心,主要是让华夏通过这场高丽战争从此彻底地控制高丽以及为明军在高丽战争结束后发动登陆倭国本土战争打好基础,外加他本人在高丽境内不显山不露水地发展他的个人势力。    夏华先后当过新安县、延长县的知县,但新安县、延长县都只是他当官时的治下辖区,绝非“他的地盘”即万历帝分封给他、属于他的领地,如今,他拥有了一块变相的私人领地,正是高丽国咸镜道北部即咸镜北道。    咸镜北道,这块面积约1.6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在主权上仍然属于高丽,但被李昖租借给了万历帝,又被万历帝移交给夏华管治,换而言之,这块土地的治权接下来是属于夏华的。咸镜北道境内,军事、政务、民生、经济…都是夏华说了算,官员任命也在他的权力范围内。    夏华忽然有点理解古今中外那些形形色色的军阀、诸侯、藩王、土司、大名了,因为…拥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地盘建立自己的“私人小王国”当个土皇帝,感觉挺不错的,太自由了。    汉城大捷后,李昖率领高丽朝廷上下官员欢天喜地地“还都王京”,接下来一方面派遣多批使者前往燕京、亲自上表对大明和万历帝千恩万谢,各种表达感激、恭维、崇敬、仰慕的话洋洋洒洒说了不知道多少万字——李昖派遣的使者基本上是空着手去燕京的,毕竟高丽本就穷弱,经过这场战争的破坏和摧残,更是一穷二白,实在没有拿得出手的好东西能用于上贡谢恩——同时又拐弯抹角地请求“天朝大军乘胜追击、一鼓作气地收复庆尚道,把高丽境内的倭寇统统赶出去”。    对李昖“一毛不拔的感激谢恩”,万历帝很大度地给予理解,对李昖“急于求成的请求”,万历帝给予拒绝,告诫李昖“天朝自有打算,高丽不必多虑”“经过去数月之战,莫非高丽还在担忧或怀疑天朝抗倭援高的决心吗”,吓得李昖连连表示“一切全凭天朝皇帝圣意定夺”。    另一方面,李昖和高丽朝廷的官员们开始艰难地着手高丽的战后重建。虽然战争还未全面结束,庆尚道大部分地区还在倭军手里,但李昖等高丽君臣坚信不疑高丽此战已经必胜,最后的那块沦陷区也被收复只是时间早晚问题,大势已尘埃落定,倭军绝无卷土重来的可能,所以,除了庆尚道,高丽另外七道的战后重建工作都可以按部就班地展开了。    这场波及高丽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战争就像一场十八级的超强台风横扫过高丽,造成了难以估量的破坏和损失,财富和物资无需多言,大量被倭军掳掠搜刮去了倭国,大量损毁于、消耗于战争和战乱,人口也一样,不少于三十万人死于倭军的屠杀和虐待,更多的死于因为倭军抢光粮食而爆发的饥荒、死人太多产生的瘟疫等等,还有起码十万人被倭军抓去了倭国,主要是知识分子、手工艺者、有一技之长者等,满打满算,高丽足足损失了超过一百万人口,战争前,高丽约有八百万人口,此时降到了七百万不到,包括庆尚道的处于倭军沦陷区内的。——原先历史上,高丽战争给高丽造成的人口损失非常大,此时因为战争得到改善而大大地减少了。    农业是民生、国家和百业的根本,况且,高丽就是一个农业国,手工业、商业等都很落后。为掌握耕地状况、重建农业经济、恢复国库财政收入,李昖下令对全国耕地进行全面重新丈量,先丈量已收复的七道,庆尚道的丈量工作等该道被收复后再补上。在这场战争前,高丽朝廷掌握的耕地面积有两千多万亩,折算约1.34万平方公里,这个数字约占高丽全国领土总面积的6%,看似不算少,实际上相当大比例的耕地良田在那些皇亲国戚、公卿大臣、达官贵人、名门望族、豪强大族的手里,这种不被朝廷官府直接控制的土地的粮食物产财富基本上流入了这些大地主的腰包里,进不到国库里。    不破不立,战争虽然打烂了一切,但正因为打烂了一切,也给了高丽朝廷一个“全面推倒重来”的机会,道理是这样的:那些皇亲国戚、公卿大臣、达官贵人、名门望族、豪强大族以前占据了大量的本该属于朝廷官府的土地,朝廷官府以前拿他们没辙,因为他们已经形成了一个个庞大的、错综复杂、根深蒂固的既得利益集团,牵一发而动全身,如今,外敌打过来,经过战争战乱的涤荡,那些皇亲国戚、公卿大臣、达官贵人、名门望族、豪强大族在战争期间要么抛弃家产逃命了,要么死了,等国家收复了这些土地,难不成还会还给他们?开玩笑呢,当然是趁机收为国有了。    老一批的大地主倒下,就会产生新一批的大地主,也就是原先的土地兼并结构被摧毁,接下来又会产生新一轮的土地兼并。不过,战后——虽然战争还未全面结束——高丽的新的最大的地主并非高丽本国势力,而是外来的明军。    高丽的地形以山地为主,平原主要集中在西部沿海地带,城市、人口聚居地、农业区…也主要集中在西部沿海地带,这一点从这场战争的进展态势就能看出来:平壤、开城、汉城…都在高丽西部,明军、高丽军与倭军爆发交战的地点和双方军队的进退路线也都在高丽西部。进入高丽的明军是在高丽西部由北向南推进的,一路上依次通过高丽的平壤平原、载宁平原、汉城平原即汉江平原等高丽境内主要的较大的平原,这些本是农业区的地方在被明军收复时可谓“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当地民众或背井离乡、流离失所或饥寒交迫、奄奄待毙,历史上明军在收复这些地方后“没怎么管”,一是明国明军高层们没有意识到要把高丽建设成为长久抗倭的后勤基地,二是明军的后勤补给十分吃力,携带的粮食自己吃都不够,无力大规模地帮助高丽民众,眼下“管”了。在夏华的统筹、组织以及投入大量物力人力财力下,明军在沿途收复区内适合农耕的地方大规模地设立“军屯区”,招募高丽流民屯垦开荒种田。    明军的这种“军屯区”数量很多并且与日俱增,大大小小近百块,星罗棋布地分布在平壤平原、载宁平原、汉城平原等高丽境内主要的较大的平原,大者几万亩,小者也有上万、数千亩,总计几百万亩,大量的高丽民众在这些“军屯区”内分到了土地、有了新家,高丽朝廷官方对这些被明军控制的军屯区是无权过问和干涉的,以后世目光看,明军设立的这些军屯区就像在高丽境内占有的“租界”。夏华对李昖、柳成龙等高丽君臣解释道:明军设立这些军屯区可以一举多得,一能安置流民、解决吃饭问题、缓解社会动荡、重建农业经济等,二能为高丽境内的明军提供粮草物资,减轻明军的后勤压力,让明军能更好地对倭军作战等,军屯区内的高丽流民相当于为明军“打工”。    夏华还向李昖、柳成龙等高丽君臣承诺:设立这些军屯区的一切开销,都是明军自己承担,不需要高丽朝廷掏一个子儿,这些军屯区在有了粮食收成、钱财收入后会分为三部分,一部分属于那些流民,一部分属于明军,一部分送交给高丽朝廷。换而言之,在这件大事上,高丽朝廷啥也不用做,坐着等收钱粮就行了。    对明军的这项措施,李昖和柳成龙等大部分高丽大臣觉得没问题,这怎么看都有利于高丽,所以欣然批准了——不批准也阻止不了——并表示感谢,但也有一部分高丽大臣强烈反对和深深忧虑,在他们看来,明军此举“十分可疑”“用心险恶”“简直就是借助军屯之名蚕食高丽的土地”“那些军屯区还是高丽的国土吗”,不过,他们也只能反对和忧虑,却没法阻止,别的就不说了,只说一个很简单的道理:明军设立那些军屯区用的高丽的东西有两样,一是高丽的土地,二是高丽的人口,土地,是明军收复的,没有明军,高丽全国都要沦亡了,明军帮高丽收复了八道里的七道,“占一小部分地方”设立军屯区,难道不是理所当然的事?人口,明军不管的话,高丽朝廷自己现在有能力养活这么多张要吃饭的嘴吗?那些高丽流民被组织起来屯垦开荒种田,在他们的耕种劳动获得粮食收成前的几个月,一直是明军用军粮养活他们的,明军不管,那些高丽流民就要饿死,因为高丽朝廷现在的运转所需的钱粮物资大部分是明朝援助的。明军此举不但合情合理,也非常合道义,是善莫大焉、功德无量之举。谁反对?好啊,让那些流民去你家吃饭。    有了这些军屯区,到明年夏秋时,高丽境内的明军所需的粮草就不怎么需要再从国内运来了,大部分可就地得到解决。毫无疑问,这项工程的意义是极大的。    除了这些军屯区,明军在高丽境内还有一座大粮仓,就是拥有湖南平原的、已被刘企及其幕后老板夏华实质性控制的全罗道。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