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熥那点点小高兴,很快就被深深的担忧取代了。 “十七叔,你是不是误会了,我没准备做那个位子。”朱允熥开口解释道。 “这个已经不重要了,你觉得你生在帝王之家,这种事你自己能做主吗? 你这么说,你觉得别人会信吗? 你皇爷爷一旦下了这个决心,你觉得你有反抗的余地吗?”朱权直接发出三连问。 “我知道你担心什么,不过你放心,我和你十四叔是肯定站在你这边的!”朱权不给朱允熥回答的机会,直接表明了态度。 朱允熥沉默了,虽然他觉得朱权算是跟自己掏心掏肺了,可是他能真的信任朱权吗? 如果是别的事,朱允熥或许会选择信任朱权,但这可是涉及到皇位的大事,尤其是朱棣加上那个被传说的跟妖孽一样的姚广孝,从在河南开始,他就发现,朱棣看似老老实实镇守边疆,可是他却看到朱棣在全国做了不知道多少暗子。 朱权呢? 他这么做会不会是朱棣安插在自己身边的一枚暗子呢? 毕竟朱权都这么看自己了,那个志在皇位的朱棣,肯定会早早做准备的。 不过很快他就否定了这个想法,甚至觉得自己太小人了。 就算朱权是被朱棣安排好的,那这些信件朱权就肯定不会给自己,有了这个把柄,他随时都能把朱棣给收拾了。 而且自己一旦决定争夺皇储之位,这种消灭对手的机会,除非是他傻了,否则绝对不会放过。 “十七叔,我真的没想过争夺储位,不过你现在这么说,我似乎已经没有别的选择了。”朱允熥开口说道。 他虽然现在依然不想加入这个局,可是他也知道,他现在似乎已经身不由己了。 “看样子你还没想好,不过我劝你一句,生在帝王之家,你这样很危险。”朱植在边上开口说道。 朱允熥先是一愣,不过很快他就明白朱植的意思,身在帝王之家,如果他真想置身事外,他就必须表现出不争的态度,就像那些藩王。 大明的藩王,要么就是闭门不出,在自己的王府过自己的小日子,就算是别人说他想要图谋什么,也不可能,没有足够的实力支撑,就算心里再怎么有想法,也只能是个想法。 要么就在封地为非作歹,没有一点好名声,这就是相当于把自己从得民心中脱离出来,自古以来,大一统王朝里,还没有人在失去民心的前提下登上皇位的,即便是后来的朱棣,也得到了封地百姓的支持。 而朱允熥做得这些事,似乎和这两样一点关系都没有。 他不仅没有逆来顺受,自从他穿越之后,就不断反抗来自朱允炆母子的欺压,虽然他是为了让自己过得好一点,但也释放出一个信号,他不是一个逆来顺受的人! 接下来就是最重要的,河南赈灾,让他在河南,乃至全国有了非常高的人望,尤其是他带着十万老弱病残离开灾区。 据方孝孺说,自从他在河南回京之后,虽然有人暗中阻挠摸黑他,但依然有很多人道方山,方孝孺说的这些人可都是读书人。 然后就是他为了给大明留下一些精锐,保下了蓝玉一种淮西将领,加上在大明有着极高声望的方孝孺,他现在已经搭建了一套不容小觑的班子。 这套班子表面上虽然脱离了朝廷的核心,但是只要给他一个机会,或者是朱允熥自己创造机会,这些人就是一股极其强大的力量,甚至这股力量已经超越了储君朱允炆! 这也让朱允熥对朱允炆有些无奈,自己已经足够忍让了,而且他也知道,在朱元璋的默许下,朱允炆几乎毫无阻挠地在朝中培植势力。 即便如此,朱允炆身边绝大多数都是黄子澄这样的文官,这本来没有什么,朝廷的武将,在封建王朝的冷兵器时代,代表了王朝的武力值,是维系一个王朝稳定的基石,可朱允炆身边竟然没有几个武将。 朱允熥觉得,这完全是因为朱允炆身边的那些文官的原因,那些为数不多围在朱允炆身边的武将,也都是一些投机之徒,他们可以低声下气地俯身在黄子澄等人身后。 自古以来,封建王朝文臣和武将之间就存在矛盾,除了开国的时候,大部分时间双方的矛盾都是摆在明面上的,武将嫌文臣鼓足姿态,只知道纸上谈兵,文臣经常拿唐末时武将乱朝说事。 而统治者似乎也乐见其成,只要不威胁他们的统治,他们甚至还会故意让双方矛盾计划,这就造成文武之争,双方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盖过东风。 朱允炆因为对黄子澄等人的依赖,让他对武将有着很深的成见,加上蓝玉这些淮西武勋对他也有偏见,自然就造成了现在这个局面。 如果不是这样,朱元璋也不会在朱允炆坐上皇储之后,对蓝玉等开国武勋进行血腥清洗。 虽然朱元璋从立国以来,就不断清理开国的文臣武将,尤其是武将,但是那些人一大部分是咎由自取,毕竟敢造反的人,大部分都是活不下了,但凡是有口饭吃,能活下去,没人愿意造反。 后来随着朱元璋不断壮大,到最后一统天下,这些人就觉得天下都是他们打下来的,他们就可以恣意妄为,甚至是胡作非为了。 但是他们忘了自己的过往,也是因为被压迫无奈才造反的,他们忘了,可朱元璋没有忘,作为一个白手起家,缔造一个王朝的男人,他清醒地认识到,可以马上打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 所以,对于那些恣意妄为的人,不管是文臣还是武将,他都会毫不犹豫地清除掉,只是因为出身的原因,朱元璋选择了最直接的办法,直接抹杀! 当然,这也可以看成是朱元璋的自信,他自信能掌控这个天下,不过这不是朱元璋盲目,大明朝的文官武将,尤其是那些开国的官员,都是他一手提拔起来的。 朱元璋完全有能力掌控他们,就拿蓝玉来说,在原本的历史上,蓝玉是因为造反谋逆被诛杀的。 可绝大多数人都知道,这是朱元璋为了给朱允炆保驾护航,不得已下手的。 蓝玉在回师攻打喜峰口的时候,朱元璋将蓝玉的‘梁国公’改为‘凉国公’,虽然只是一字之差,但却是在敲打蓝玉,那个时候蓝玉可是带着十万大明精锐在外边的! 如果蓝玉想要造反,那个时候他就直接造反了,还会等到回到京城,被朱元璋不断敲打再动手? 蓝玉虽然被誉为大明当代战神,可人们忽略了一个人,朱元璋! 在朱元璋自封吴王之前,甚至是在他登基之前,朱元璋才是真正的统帅,他或许武力值不如常遇春、蓝玉等人,但是战略眼光,和统帅能力,朱元璋能甩这些人几条街。 这可不是瞎说的,根据明史记载,当初陈友谅率领几十万大军,顺着长江杀来的时候,很多大臣甚至已经做好了投降的准备,因为双方的力量根本不在一个水平线上。 只有少数一部分死忠,坚定地支持朱元璋。 那个时候除了陈友谅的几十万大军,朱元璋背后还有一个张士诚,而且这俩人关系还极好。 就是这样一个在别人眼中必输的局面下,朱元璋以惊人的魄力和手段,将自己手下的文武官员重新聚拢起来,做好了背水一战的准备。 如果仅仅是这样,只能说明朱元璋魄力和手段高明,接下来朱元璋展现出来的就是高超的战略眼光了。 当时几乎所有人都建议朱元璋先收拾掉实力较弱的张士诚,解决自己的后顾之忧,然后集中全力和陈友谅决战。 可是朱元璋却否定了这个看似最合理的建议,他说‘张士诚此人目光短浅,陈友谅虽然人品不佳,但眼光却是极高。 如果他们攻打张士诚,陈友谅必定会派兵攻打自己,到时候就是要两线作战,一线作战都是人心惶惶了,要是两线作战,那他就输定了。 即便是他们可以在短时间内灭掉张士诚,也不用付出多少代价,可到时候他们一支疲惫之师,怎么对付养精蓄锐实力更加强大的陈友谅。 而张士诚此人目光短浅,如果朱元璋先和陈友谅决战,张士诚肯定不会派兵策应,最多也就是派点人马装装样子,不会用尽全力。’ 事实证明,朱元璋是对的,他在鄱阳湖和陈友谅大战了几个月,张士诚果然只是派出几万人马骚扰了一下,和当时的吴军不痛不痒的打了几场之后,就撤回去了。 知道朱元璋击败陈友谅,甚至是打下陈友谅的都城,张士诚都没有一点出兵的意思,完全是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样子。 就这样一个人,但凡是有点脑子的,就肯定不会在朱元璋面前造反,他才是真正造反的行家,还是独一档的那种。 朱元璋有这个能力掌控大明文武,但是朱允炆显然就差太多了,除了黄子澄为首的那些文臣之外,朱允炆对武将的掌控或者影响力,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这样下去,朱允炆就算是登上皇位,也肯定坐不稳,没有战力的加持,朱允炆根本不可能坐稳江山,就算是朱棣不造反,那其他藩王甚至是武勋也不会闲着。 朱元璋对这个结果要是满意才怪! 朱允熥陷入了沉思,这不是一件小事,这是关乎他自己,以及他身边人身家性命的大事,他需要考虑清楚,只是留给她考虑的时间不是很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