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游戏竞技 全球停电:我有核动力手机

第六章 同情心

   饱呗生活超市,此刻已经空无一人,货架上的商品琳琅满目,码放得整整齐齐。   迪蛮走进超市,雪橇上的另外两人也跟着进去,开展初步的现场评估。   考虑到雪橇的载货量有限,只能携带有限的物资,但饱呗生活超市的物资太多了,三人出现轻微的选择困难症。   干脆询问核动力手机吧,迪蛮点开“自然灾害避险指南”智能问答系统。   “请问当前应该储备哪些物资呢?”迪蛮发起语音对话。   【经本系统综合测算,应优先保障粮食和蔬菜的供应】   “超市里没人,可以进去直接拿东西吗?”   【可以,当前情形属于紧急避险,不属于盗窃,但应该在事后对超市的主人给予补偿。】   “为什么这家超市没有上锁?”   【因为这家超市的主人已经回家避险了,撤离过程中,来不及上锁。】   “需要事先通知超市的主人吗?不事先通知可以吗?”   【这取决于您的道德观念,如果您认为应该事先取得对方同意,那么本系统可以为您通知对方。】   “好吧,那就通知这家超市的主人吧,告诉主人,我们现在急需物资,不得不将超市的物资占为己有,后续再赔偿损失。”   【已为您转述消息,对方手机处于没电的状态,估计暂时无法阅读消息,还请耐心等候。】   “等候?怎么等得及?浩然大学的同学们嗷嗷待哺呢。”   【那就直接拿嘛,先吃饱喝足了再说。】   “行,那我先装车,后面有事情再来咨询。”   【好的。】   迪蛮开始指挥装车,三人一起把雪橇叠得满满当当,只剩三人的容身之地,才启程回校。   物资的问题解决了,同学们在宿舍里吃饱喝足,难免有些烦闷,憋得慌。   本来是计划带领同学们修炼辟谷法门,培养同学们的挨饿能力,可是眼下物资充沛,压根不需要辟谷啊,除了辟谷,还能干点啥好玩的。   带着困惑的心情,迪蛮再次点开“自然灾害避险指南”智能问答系统。   “我想知道,如何缓解同学们的烦闷情绪?怎样给同学们解闷?”   【这个不难,烦闷是修行的开始,既然还知道烦闷,那就还有修行的欲求。】   “具体怎么做?”   【具体来说,是什么都不要做,无为而治,才是最高的治。】   “无为,难道就是不管吗?”   【不是不管,而是要相信别人也有自我管理的能力。】   “那为什么我从同学们的脸上看到了烦闷和抑郁呢?”   【你看到了别人的问题,那说明你自己也有问题,应该要做好你自己。】   “具体怎么操作?”   【可以尝试念诵: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迪蛮关闭手机,按照要求,认真念诵。   果然很有效,迪蛮在念诵的过程中,慢慢体会到自他不二的深妙原理,内心里法喜充满。   再去观察身边的同学们,发现情况变好了,有的同学开始练习舞蹈,有的同学开始与人聊天解闷,还有的同学尝试打坐歇息。   种种的奇妙景象,让迪蛮有点惊讶,他忍不住又点开“自然灾害避险指南”智能问答系统,发起语音对话。   “为什么在我开始从自身寻找原因时,外在的情况也开始变好了?这是什么原理?”   【这叫吸引力法则,也叫因果律,你自身的行为是因,外在的情况是果。】   ”那就是说,当我们遇到困难时,不应该抱怨,而是内省,从内在反省自己,对吗?”   【很好,就是这样,人要学会深信因果,此为根本大道。】   “有没有一个恰当的比喻,可以形容因果律的真实不虚?”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多种多得,少种少得,不种不得。】   “种瓜就一定得瓜吗?如果被人偷了瓜呢?”   【在根本大道层面,并不存在偷盗一事,存在的只是人心的丰盛与匮乏,偷盗行为表面上看起来是得到了,实际上是种下了匮乏的因,必然收获贫穷。】   “那被偷瓜的人,有损失吗?”   【表面上看,是有损失,实际上是种下了布施的因,必然收获富足,必然体验丰盛。】   “那就是说,当我们产生损失时,不应该过于抱怨,而是视损失为布施,对吗?”   【对啊,与其自寻烦恼,不如创造快乐。】   “这是不是一种自我安慰?”   【不仅仅是自我安慰,世界的本质是一体的,是纠缠的,善恶感应,如影随形,不可须臾离也。】   “如何证明好人一定有好报?”   【凡事寻求证明,本身也是一种病态,说明内心里不敢相信。】   “难道要不加区别地相信吗?这样会不会陷入迷信?”   【既不能蹑手蹑脚,踌躇不前,也不能盲目相信,而是要信解行证四位一体。】   “请详细解释四位一体的概念。”   【信解行证,首先要相信,接受事物的合理性,所谓存在即合理,然后再去试着理解,并在理解中行动,通过行动的成果,来证明所相信的事物是否值得继续相信。】   “为什么在有的宗教传统里,是说三位一体?”   【不同宗教传统,只是理论框架的差异,而内在思想是连贯的,是相通的。】   “举例来说。”   【比如,有的宗教传统是说,爱人如己,也有的宗教传统是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还有的宗教传统是说,非己所安,不加于物。】   “这三者,哪个更高级?”   【本系统认为,非己所安,不加于物,更高级。】   “请解释原因。”   【爱人如己,容易把自己的喜好强加给别人,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是为了别人好,实质可能是满足自己的执着心,自以为是。】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惠及的对象还仅仅是人,而对于人以外的物种,乃至物体,则未可知。】   【非己所安,不加于物,惠及的对象扩展到物,更加包容,更加广大,也就更能体现用心良苦。】   “这三者的共同点是什么?”   【要说共同点,那就是同情心。】   “同情心是否也有三个不同的层次?请详细论述。”   【爱人如己,可以看作是同情心的初阶次第,自己喜欢的好东西,也愿意送给别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以看作是同情心的进阶次第,自己不想要的东西,也避免强加给别人。】   【非己所安,不加于物,可以看作是同情心的高阶次第,自己不想要的东西,不仅不能强加给别人,甚至也不能强加给人以外的物。】   “人以外的物,举例来说。”   【比方说,被别人惹恼了,想打人,却又不敢打人,只敢拍桌子,砸东西,这种就属于把不良情绪转嫁到物体,强加于物体。】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