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章
只是无关紧要的小事。 这点小事现在成了她和艾尔海森合作中难得的一点声响。 语言是沟通的桥梁,是表达自己想法的渠道,但对她和艾尔海森而言,语言是他们相处中最匮乏的东西。 除非必要的询问,其他事情上,不是知道答案就是不需要问,已然有了足够的默契。 互相有隐瞒之事,这点不需要为此升起一星半点的好奇心,是必然会有之事。 游学会有无法袒露的收获,正常,有些知识不适宜对方过分接触,知识的理解同样会产生偏差。 不会用语言影响对方对知识的解读,这是一种美德。事后可以交流意见,但务必不要强行将自认为正确的知识灌输进对方的思维里,这种事发生一次便意味着合作的破裂。 自己带来的麻烦应当自己解决,遇到危险时应当互相帮助,下班时间不要打扰对方的生活——这条随着合作次数的增加条件放宽了一点,在打扰对方的生活的判定上。 可以闲聊,但不要太久。 提问时直接询问,不要有太多的交际语,大家的时间都有安排。 …… 在此种默契下,交流是不得已的手段,一般意味着无法自我解答的疑问、难以解决的危险、越线后的提醒。 最近渐渐多出来一些时事评论以及正常的提醒。 至于在评论过程中出现的难以令人接受的评价,这是在指“学习不会让人变得聪明”还是“暴力可以取得知识”,这种客观事实的表述并不存在让双方无法接受的可能性。 事实会造成痛苦,这是正常的。 他们不会为被对方指出的事实而感到不愉快,这也是真的。 为了表示严谨,他们限定了范围。 综上所述,他们这次沙漠之行到现在除了这几句话,基本上没有更多的交流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可以节省说话时所用的水分,也可以专心致志的赶路,提前抵达目的地进入休息阶段。 还有就是,看天色,离艾尔海森的下班时间并不遥远,风沙止息一片安宁的沙漠里太阳仍旧在炙烤着旅人,有什么事可以下班之后交流。 所有的事情应当在上班时间解决。 包括且不限于搭建帐篷、制作食物。 在升起的火堆里,沙漠的夜晚来临,凉意同夜晚一起降临,白日里滚烫的沙子成了沙漠里生物保存水汽的一种手段。 沙漠上没有黑色的沙暴,天空之上是明澈的星子,天空之下是升起的一堆火光,和围着火的两个人。 空旷,渺小。 白日所见之景成了黑色的影子,倒是能看见远方也有一点火光,来自沙漠里的镀金旅团。 这种光线条件并不适宜阅读书籍,会损害视力,知识可以随时随地取用,不会溜走,而保存足够的体力和充足的睡眠,是抵御白日的热度的有效手段。 夜晚的食物是菌菇汤,以及没有汤汤水水的炖肉。 两个人的心情都可以称得上平静。 这种两个人相处的事,他们经历得不少。 第88章 清心和艾尔海森最初的合作是因为课题,关于两个人之间会不会随着相处时间的增加会出现过度的分享欲的课题的。 非常奇怪的一个课题。 但考虑到这只是一个导师费尽心思,让自己的学生可以停留在须弥不会因为游学和各种意外而选出来的一个课题,便也不那么奇怪了。 做天才的导师并不是一种容易的事,尤其是对于一个道德感过强的导师来说,每一次都想丢下自己的逆徒,然而转头就想起这毕竟是自己的弟子,真要就这么不管了,他良心实在是过不去。 清心那段时间是游学回来不是性命垂危就是状态极其差劲,一副生命被过度消耗,人快承受不住自己求知欲的样子。 导师那段时间捞人捞到每天做梦都梦到他速度慢了一步,自己的学生就在沙漠在雪山在稻妻……在任何一个他忽视的地方为了研究而死去了。 他实在没办法了,就整出来这个课题。 对时间有最低限度要求,涉及人际关系,又是来自导师的任务。 导师不相信这个论文能让自己的学生在人际关系上会有任何态度的改变,甚至都没要求这个课题必须有一个结局,他的目的是让清心停留在须弥一会,而不是强迫对方浪费自己的时间研究她最不想见到的人际关系。 “你需要休息一会,一直奔波会过度消耗你的学术生命。” 又觉得这语气不太严厉,直接换了个说法,“我不管你这段时间怎么研究我交给你的课题,用什么方法,你必须要在须弥。” 这句话没什么必要。 只要手里存在一个课题,清心就会交出相关答卷,无论最后是没写还是没写完。 如导师所想,这个课题上清心是不存在效率的。人际关系的构建需要时间,寻找配合的目标也需要时间,而且还需要分出心思去验证研究对象是否具有的是限定对象的分享欲还是单纯的客套和热情。 ……… 清心列出了研究目标需要具备的条件,将寻找研究目标需要时间这句话划去,其他分辨条件随后也被划去。 毕竟条件列出来,清心便知道研究目标具体的样子了,是知论派的学者艾尔海森。 理性,人群之中的旁观者,不会在自己不高兴的时候为了纯粹的客套而保持着与陌生人的社交联系。从他身上可以很直白的得到时间带来的结论。 至于是否需要先与研究目标构建相关社交联系然后再提出要求,清心从未考虑过这种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