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
这才是康熙初期,中国便有了这般强大的火炮,据他所知,南怀瑾研制的火器远不止这一门铜炮,还有适应各种地形,不同兵种,形制威力各不相同的其他火炮。 他虽然没见过同时期世界其他国家的火炮,但南怀瑾说过,他所研制的火炮,即便是在他的祖国葡萄牙,也是最先进的。 可为什么葡萄牙能满世界的殖民,而两三百年后的大清,却被洋人的火炮所平呢? 这样的重炮要是能装在大清的海军船上,英国军舰又凭什么能轻易踏上中华大地! 胤礽的心扑腾扑腾的剧烈跳动,他突然感觉,能改变历史的契机仿佛就在眼前。 没有一个中国人能抵挡住这样的诱惑,有一个能御敌于国门之外,不让中华大地沦陷在战火的硝烟中的机会就摆在那里,哪怕是为之付出再多也值得。 “汗阿玛,请您为这门铜炮赐名!” 胤礽抬头看向康熙,“这是国之重器,值得被所有人记住!” 现场早就备好了纸笔,康熙提笔而书,写下四个大字—— 【武成永固】。 第84章 这门铜炮最终被命名为武成永固大将军炮,共制得十八门,暂且安置在京城周围,护卫京师。 不是康熙舍不得多铸,而是如今的大清军队,暂且还用不上这个。 胤礽最近一直沉迷于研究南怀瑾的图纸,试图找出其中最适合装配水师的重炮来。 康熙对于儿子突如其来的好战之意表示不太理解,试探着问道:“你为何非要往船上装炮?” 胤礽自然而然的答道:“□□啊。” 对于打不□□这件事,朝中其实是有不同声音的。 以福建总督姚启圣为首的一派主战,认为台湾自古便是中国的领土,大清一统天下,不该任由郑氏盘踞台湾,画地为王。 而主和派却是认为,台湾不过小岛,食之无味,大清刚刚平定三藩之乱,该休养生息,不该为了弹丸之地浪费精力。 这台湾打还是不打尚且没有定论,可胤礽却已经进到如何打的这一步了。 康熙忍不住失笑:“朕以前一直担心你太过仁善,不肯擅动刀兵,会被人所迫,没想到你竟然是个主战派。” “我不是主战派。” 胤礽认真道,“我希望在大清的疆土之上,再无刀兵。” 康熙挑眉:“那你还要炮轰台湾?” 胤礽也学着挑眉:“台湾现在是大清的疆土了?” 康熙:…… 说的很对,台湾还是郑氏的,算不得大清的疆土。 康熙捏着下巴盯着儿子看,琢磨着儿子这话的意思。 他一直以为儿子是悲天悯人的菩萨,敢情还是个会护短的菩萨? 自己家里不动刀兵,对外人就直接上炮火,这恩怨分明的性子—— 随他。 康熙其实并不在乎台湾那点地方,大清太大了,如今还有太多的地方需要治理,远不到开疆拓土之时,所以之前康熙也是想着台湾可以再缓缓,并不着急。 可现在儿子想打,那—— 就打呗。 “来人,宣姚启圣进宫。” …… 福建总督姚启圣是趁着过年回京述职,又借着阅兵之事留在京城没走,就是想趁机劝说康熙□□的。 相比于大清来说,台湾是没多大,或许康熙并不怎么在乎台湾是不是姓郑,可福建却是苦台湾久矣。 台湾人有事没事就在沿海骚扰渔民百姓,有郑家海军的护持,福建那点兵船根本无法阻拦。 之前郑家军趁着三藩之乱上了岸就是前车之鉴,虽然他们如今被赶了回去,可谁也不想日夜提防着他们暗中放冷箭啊! 最好的办法就是能斩草除根,让台湾彻底归于大清,福建才能长治久安。 姚启圣想着,就算是康熙不同意攻□□,至少也得求来兴建福建水师的圣旨,大清得有一支能跟郑家水师抗衡的海军,百姓才能放心。 好不容易等到了康熙的传召,他劝说的话还没出口,康熙就递给他几张图纸道:“这是太子挑选出来的适合安装在军舰上的火炮,你看看上面的数据,可合用?” 姚启圣顿时就乐了。 他还担心皇上不想打仗,没想到竟然都已经开始设计军舰了。 火炮好啊,郑家军就是仗着几门重炮威胁他们,但那威力,远比不上阅兵试验的武成永固大将军炮,若是能在福建沿海摆上一排,那还怕什么郑家水师! 百丈射程就足够叫郑家军抱头鼠窜的了! 姚启圣翻了翻手中的图纸,发现并没有武成永固大将军炮,试探着开口问道:“皇上,武成永固大将军炮不知可有存余?” “你倒是一点都不客气!” 康熙笑骂,“眼界就这么浅,只盯着武成永固大将军炮?那玩意太重,能上得了船吗?” “上不了船也无妨,百丈呢,摆在岸边就够用了,” 姚启圣见康熙没有直接拒绝,觉得有戏,“皇上,咱们就在岸边摆上一排,郑家军敢过来,直接轰了他!” 康熙嗤了一声:“姚启圣,你闹腾半天,就想着将炮架在岸上等郑家军来犯?还不如朕的太子有抱负!太子说了,要御敌于国门之外,等到他们敢打过来,那就晚了!” 姚启圣惊喜:“太子殿下如此高瞻远瞩?” 他在京城也听闻了不少关于胤礽的传说,主要是赈灾祈雨之类的事迹,听着就像是那庙里的菩萨。 这让他不由得也有跟康熙一样的错觉,以为太子悲天悯人,宽容善良,绝不会愿意动刀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