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你能不能…也成全我?” 李康听后,再也无法忍受的放声哭了起来,这一路走来,万千险阻,他追寻心中的道,从未敢做过多的奢望。 一直看着前方,也从未想过要回头,直至走到生命的尽头,才发现自己一直被理解着。 陈氏起身,替李康擦了擦泪眼,眼神变得异常坚定,“走吧。” 李康直起腰身,向妻子伸出了手,陈氏将自己手轻轻搭于他的掌心。 他将妻子扶起,“好。” 彭城王府北院的屋宅冒起了浓烟,几乎为木构的房舍,火势一但蔓延开来,便不受控制。 烈焰之下,燃烧断裂的门窗失去支撑,不断倒塌。 两个白色的身影依偎于榻前,陈氏将一块碎玉拿出,于掌心中拼凑,“这块碎了的玉,终于可以拼凑完整了。” 李康将她的手掌包裹住,十指紧紧相扣,“我心匪石,不可转也。” 她靠在他的怀中,“现在,再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将我们分开了。” 大火吞噬了一切,带走了所有的痛苦,悔恨,与不甘的爱意。 世间的枷锁太多,太沉重,无法挣脱的,是人,困不住的,是心。 ※ ※ ※ ※ ※ ※ ※ ※ “火,是火。” “着火了,彭城王府着火了!” 附近的百姓看着滚滚往外冒的浓烟,惊恐的大喊道。 王府的火,惊动了全城百姓以及城防的士卒,因是夜里,官员与幕僚纷纷从梦中惊醒,听闻消息,连衣衫都来不及穿齐整便匆匆往外赶。 当他们看到府邸熊熊燃烧的大火时,无不捶胸顿挫,号啕大哭。 即使今日之结局为必然,这些忠贞之士也无法接受李康如此死去。 为君权、父权所迫,不得已起兵造反,而后又因战事所引的祸端而自责,不忍身侧相随的忠勇同他一起葬送于此,于是便想到了了结自己的性命。 “光禄大夫,王府的火实在太大了,若是大王在里面…”救火的武将粗喘着气找到光禄大夫说道。 “王,一定在里面。”老臣看着府邸的火光,面如死灰,“今日的安排,就像是在交代后事,我早应该察觉的。” “下官今天明明看到了柱国大将军之女,陈娘子。”武将又道,“还以为…” “谁不是如此以为的呢。”老臣悲痛道。 “将军,光禄大夫。” “我们在三大王的府邸中发现了两个身影。” 火场外,已确认李康葬身后,群臣与百姓跪地痛哭,并指着西侧仍未还京的天子大骂,“君主将你逼得走投无路,朝廷将你视作反贼,可是楚国在危难时,是你撑起了这个国家。” “这世道,怎会变得如此。” “君臣猜忌,父子相疑,兄弟反目。” “血浓于水的情啊,为什么最后会成为相向的刀剑。” 太康七年三月,南阳王李隆引大江之水,水淹夷陵,夷陵城陷,彭城王李康只得退守楚京,得知夷陵惨迅,引咎自杀。 李康死后,朝廷顺利收复楚京,然而现在的楚京城只剩下一座空城,彭城王府的属官与门客除去殉葬者,几乎全部出逃。 至于一些朝廷官员,皇帝本欲诛杀,为几个老臣以国家朝政不稳劝阻,遂下令赦免。 ※ ※ ※ ※ ※ ※ ※ ※ -- 太康七年四月,夏,平定彭城王李康之乱后,南阳王李隆前往涪陵迎驾。 怎料一直在涪陵皇帝却并不打算即刻启程回京,他在等齐国的消息,在等武安侯萧怀玉得知李康自焚后的态度。 然而齐国一直迟迟未有动静,加上平阳公主在齐国所做的事。 忧心忡忡的皇帝不但没有册立李隆为太子,反而想让李隆代替自己前往齐国宣召。 此举引来了李隆的恐慌与不满,一场新的风波即将在涪陵掀起。 第318章 内战(二) ——涪陵—— 南阳王李隆平定李康之乱,虽未被立为太子,但却因功重新回到了朝堂,并受到了皇帝的重用,李康死后,群臣也将李隆视为了国家的继承人,纷纷暗中讨好。 至此,李隆都一直尽心尽力的侍奉,未敢生反意,直到武安侯灭齐后,大军凯旋却迟迟没有消息,这让皇帝很是恐慌。 “齐国的战事,早在一个月前就结束了,然而前线的大军不但没有回来,反而自行占据了齐国,武安侯灭齐时,正是李康之乱,朝廷无瑕顾及前线,武安侯每攻破一座城池,都会自行安排人手接纳,而不是上报朝廷,依臣看,武安侯在齐国不肯班师,有自立之嫌。”李隆分析着前线的局势,“况且他还是李康的朋党。” 铲除李康之后,李隆在皇位的继任上,已经没有明面上的威胁,但他深知平阳公主的野心,而恰好平阳公主又在齐国,与萧怀玉一起。 远征齐国的楚军,经过一年之久的战争,早已疲惫不堪,此时的齐国满目疮痍,李隆觉得,朝廷对此,是不足为惧的。 然而皇帝的想法,却与年轻的李隆不一样,他已过天命之年,因为战争,让他终日惶惶不安,在蜀中数日,苍老了许多,便想起了从前的宁静。 并且北边的燕国,田氏之乱已尽尾声,燕君动用了武力来结束纷争。 战争的风险实在太大,而他一统南方的功业已经完成,只要武安侯没有明显的反心,这笔功绩,便永远是太康年间所立。 现在的皇帝,只想用平缓的方式来解决武安侯这个隐患,哪怕是赐封地与异性王爵。 “楚国刚刚从内忧与外患中走出来,国家不堪重负,如果再掀战争,天下一定会大乱,况且北边来了消息,新的燕君已经平定了田氏之乱。”皇帝将探子所呈燕国的消息递给李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