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星云

卷三 星空来客 第四章 生化武器危机

星云 秋叶-2021 5027 2024-07-10 00:50
   这些顽强的微生物γ-2-B星“血花”,在吸纳了乙醇溶剂以后所形成的这一种新的形态,在高倍数电子显微镜的镜头前,这些原本呈现出血红色的“血花”却又变成了透明无色的微小个体。这是γ-2-B星“血花”在自身原有的碳硫化合物的结构被破坏以后,利用吸收医用酒精溶剂中的乙醇,重新组成的一种新的结构形态所致。    乙醇是一种有机物,俗称酒精,酒精是带有一个羟基的饱和一元醇,在常温、常压下是一种易燃、易挥发的无色透明液体,它的水溶液具有酒香的气味,并略带刺激的辛辣微甘滋味。医用酒精的主要成分是乙醇,并且它是混合物。医用酒精是用淀粉类植物经糖化再发酵经蒸馏制成,相当于制酒的过程,但蒸馏温度比酒低,蒸馏次数比酒多。酒精中的乙醇含量高,制成品出量也高,含酒精以外的醚、醛成分比酒多。不能供人类直接饮用,但可接触人体医用。属于一种植物原料产品。    对于γ-2-B星“血花”这样一种微生物来说,这一种利用植物淀粉发酵所产生的植物原料产品乙醇,远远要比由火山喷发所带来的大量硫分子所能为自己提供吸取的养分,要好了很多,最起码口味就很鲜美。完全就不是一个等级的不是吗?    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γ-2-B星“血花”的基本生理结构,并不是大家直接可以看到的以碳硫化合物为基础的生物构成形式,而是另有一种被碳硫化合物所掩盖的基本生物构成。而这些表现出来的碳硫化合物形态,只不过是它平常用来吸收养分的某一种方式。这一点与太阳系中的海王星蓝藻很是有些相似。因为海王星蓝藻最核心的部分,并不是因为大量吸收了海王星中大量存在的碳氢化合物甲烷后,所表现出靓丽蓝色的外层。其实,对于海王星蓝藻这样的微生物来说,它的核心部分之所以能够承受住接近绝对零度的-218?℃的极低温度,和海王星核心层裂缝中的1000℃的高温,主要还是由于有这样一层外层吸收了大量碳氢化合物后所形成的外层膜的严密保护。当这一层外层膜随着碳氢化合物结构的外层组织被破坏以后,核心层的内膜就起到了关键作用,但是,这一层内膜所能维持的时间很短,在高温或者极低的温度条件下,仅仅只能维持几分钟。只要在超过外层膜承受极限的1000℃的条件下再继续烧灼下去,这些微生物的生物活性组织的结构就一定会被破坏。所有的这种结构物,也都被还原成为碳原子和氢原子而消失在海王星大气层中。    从这样的情况分析,γ-2-B星“血花”的基本生理结构也应该和海王星蓝藻类似,在其血红色的外部组织结构的核心,一个也有一种类似海王星蓝藻一样的核心组织。当实验室的条件超出了其碳硫化合物所组成的外层以后,及时的为它补充乙醇一类的有机化合物,它就能在极短的时间内,生成新的外层组织。就像这一次实验所发现的,γ-2-B星“血花”很快的转变成为一种碳氢化合物所构成的外层结构组织。以此类推,如果提供足够量的,类似海王星大气层同样成分比例的,带有一定比例淡蓝色的甲烷和氨气混合气体以后,这一种微生物是不是也有可能转变成为与海王星蓝藻类似的一种微生物。    海王星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中距离太阳最远的,体积是太阳系第四大,但质量排名是第三。海王星的质量大约是地球的17倍,而类似双胞胎的天王星因密度较低,质量大约是地球的14倍。海王星大气层85%是氢气,13%是氦气,2%是甲烷,除此之外还有少量氨气。甲烷是创造适合生命存在的条件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有机分子。在大气层中的甲烷,只是使行星呈现蓝色的一部分原因。因为海王星的蓝色比有同样分量的天王星更为鲜艳,因此应该还有其他的成分对海王星明显的颜色有所贡献。天王星的大气层也存在甲烷和氢气。据德国核物理研究所的科学家经过试验发现,植物和落叶都产生甲烷,而生成量随着温度和日照的增强而增加。另外,植物产生的甲烷是腐烂植物的10到100倍。他们经过估算认为,植物每年产生的甲烷占到世界甲烷生成量的10%到30%。    当《圣托里尼号》科学考察船的生物实验室中根据已知的海王星大气构成比例,模拟出海王星大气层模型以后。再将一些被去除碳硫化合物结构外层组织的“血花”快速地置于这样的模拟环境中时。很快的这一种“血花”就开始生成另一种外层组织,并在这一层重新生成的外层组织的外膜上显现出与海王星蓝藻同样的而亮丽的蓝色。这一次的试验,获得了完全的成功。微生物“血花”其实就是一种与海王星蓝藻相似的微生物结构。也许这样的微生物结构在茫茫的宇宙太空中就是一种普遍的存在。只不过人类过去的探索还没有涉及这样的领域。知其然而又知其所以然,当人类真正的了解了这些宇宙太空中的微生物以后,就不会像原先那样的恐惧了。    也许这些碳硫化合物形成的微生物并不可怕,可怕的只是一种可能,某些别有用心之人,利用这种生命力顽强的宇宙太空中的微生物,通过一定的基因改造方法,它们改造成为一种生物武器,并被用作对人类族群进行一场生物战所带来的危机。    在人类发展的漫漫的历史进程中,使用生化武器来打击敌方的战例比比皆是。特别是游牧民族在与农耕民族生死厮杀的战争中,就有过大量使用将病死的牲畜投掷到饮用水的水源中,制造疫病阻止敌军的进攻。传说中,中国古代的西汉汉武帝时期,冠军侯骠骑将军霍去病,在年仅23岁的时候,就死在匈奴人的这种暗算之中。到了成吉思汗岁统帅的蒙古大军西征的时期,病死的牲畜和士兵的尸体,也被大量的使用。这些残忍的蒙古铁骑,将这些染病的尸体用投石车投进被围困还在继续坚守的城池里。用这些尸体引发的大规模疫病来发动生物战,迫使守军逃离此地。    生物武器过去被称为细菌武器,指以细菌、病毒、毒素等可以使人、动物、植物致病或死亡的物品所制成的特别类型的武器。作为一种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至今仍然对人类构成了重大威胁。生物武器是生物制剂及其施放设备所构成的特殊武器的总称,它的杀伤破坏作用靠的是有毒生物制剂。生物武器的施放设备包括炮弹、航空炸弹、火箭弹、导弹弹头和航空布撒器、喷雾器等等。用有毒生物制剂消灭敌军和敌方的基础人口,以及毁坏地方的种植农田上的植物,这一类的武器统称为生物武器.    生物制剂是交战双方在军事行动中用以杀死敌人的军队、平民、牲畜和破坏农作物的:致命微生物、毒素和其他生物活性物体的统称,它们也被叫做细菌战剂。生物战剂是构成生物武器杀伤威力的决定因素。致病微生物一旦进入机体(人、牲畜等)便能大量繁殖,导致破坏机体功能、发病甚至死亡。它还能大面积毁坏植物和农作物等。    研制和使用的生物战剂主要是细菌,20世纪初称为"细菌武器"。开始时的战剂仅限于少数几种细菌,如炭疽杆菌、马鼻疽杆菌和鼠疫杆菌等。生产规模很小,施放方法主要是由特工人员潜入敌方,用装在小瓶中的细菌培养物秘密污染水源、食物或饲料。    从30年代开始,研制生物武器的国家增多,主要有日本、德国、美国、英国等。生物战剂种类增多,生产规模扩大,施放方式改为用飞机施放带菌媒介物,包括带菌的跳蚤、虱子、老鼠、羽毛甚至食品,攻击范围扩大。    臭名昭著的731部队就是二战时期日本在中国建立的生物武器研制机构之一,日军使用细菌武器杀害了大量中国军民。德国主要研究鼠疫杆菌、霍乱弧菌、落基山斑疹伤寒立克次氏体和黄热病毒等战剂和细菌悬气机喷洒装置。美国于1941年成立生物战委员会,进行空气生物学实验研究。英国于1940年建立生物武器研究室,曾在格瑞纳德岛上用小型航弹和炮弹施放炭疽胞菌。加拿大也研究过肉毒毒素的大规模生产方法,并用飞机进行过喷洒试验,以测试其致病作用。    70年代末,生物武器进一步发展,出现病毒武器、毒素武器等。生物战剂种类增多,包括细菌美国?E120?生物(细菌)炸弹剖面图、病毒、衣原体、立克次氏体、真菌和毒素。剂型除液体外,还有冻干的粉剂。施放方式以产生气溶胶为主。除用飞机抛洒、投弹以外,还可用火箭、导弹发射生物弹头。杀伤范围扩大到数百至数千平方千米。美国的生物武器研制水平远远领先于其他国家。    80年代以后,系统研制生物武器是微生物学和武器制造技术有了一定发展之后才开始的。在现代技术条件下,利用微生物学方法可以大量制取生物战剂,使用方式也由简单的人工撒布逐步发展为利用远距离投射工具进行规模撒布。随着基因工程其他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利用遗传工程、脱氧核糖核酸(DNA)重组或其他分子生物学技术调控、构建和改造微生物及毒素,研究和发展新的生物武器,其中备受注目的是基因武器。    生物战剂的形态和病理    1、细菌类生物战剂。主要有炭疽杆菌、鼠疫杆菌、霍乱弧菌、野兔热杆菌、布氏杆菌等。    2、病毒类生物战剂。主要有黄热病毒、委内瑞拉马脑炎病毒、天花病毒等。    3、立克次体类生物战剂。主要有流行性斑疹伤寒立克次体、Q热立克次体等。    4、衣原体类生物战剂。主要有鸟疫衣原体。    5、毒素类生物战剂。主要有肉毒杆菌毒素、葡萄球菌肠毒素等。    6、真菌类生物战剂。主要有粗球孢子菌、荚膜组织胞浆菌等。    生物战剂的应用    在人类战争史上,利用生化武器作为攻击手段的记载很多。著名的例子是1346年鞑靼人进攻克里米亚战争中利用鼠疫攻进法卡城。原来鞑靼士兵中有人因感染鼠疫而死亡,他们把死者的尸体抛进法卡城里,结果鼠疫在守城者中蔓延,终于放弃了法卡城。18世纪英国侵略军在加拿大用赠送天花患者的被子和手帕的办法在印地安人部落中散布天花,使印地安人不战而败,也是殖民统治者可耻的记录。    作为生物战剂至少有6类23种病原微生物及毒素。这些生物战剂的使用方式也已发展成以气溶胶形式大规模散布。在现代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中,生物武器的面积效应最大。据世界卫生组织测算,1架战略轰炸机使用不同武器对无防护人群进行袭击,其杀伤面积是:100万吨当量核武器为300平方公里;15吨神经性化学毒剂为60平方公里;10吨生物战剂可达10万平方公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在格鲁尼亚岛试验了1颗炭疽杆菌炸弹,至今该岛仍不能住人。    生物战剂的传播途径    1、空气:最令人感到恐慌的是通过空气进行传播。    2、城市供水系统:流程如下:水源→主要管道→分支→家庭用水→人体。    3、食物供应:流程如下:土地→粮食→各种食物→人体。    生物战剂的传播手段    1、通过炸弹或导弹将化学或生物制剂传播到一个很广的区域。    2、利用作物喷洒机或其他飞机在城市上空喷洒毒剂。    3、由驶过城市的汽车或卡车沿繁华地段的街道喷洒毒雾。    4、在人群聚集区域(如地铁、体育场所或会议中心)释放小型炸弹或毒气罐。    生物战剂中的病毒制剂:    1、天花:天花是一种病毒。在二十世纪被疫苗控制住之前,它一直是威胁人类的主要杀手之一。天花已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根除,但令人担心的是**可能会散布新的变种。炭疽不同,天花的主要危害在于它的高传染性。它的传播和致人死亡的速度都极快。在感染这种病毒的人中,高达40%的人会在两周左右死亡,并且针对这种疾病没有很好的治疗手段。疫苗是主要的防护措施,但只有在感染之前接种疫苗才有效。    2、肉毒杆菌毒素:肉毒杆菌可产生肉毒杆菌毒素;此毒素只需极少的剂量就能致人死命(少到十亿分之一克)。该毒素会抑制神经细胞中促使肌肉收缩的化学物质的释放,从而导致肌肉麻痹。    3、埃博拉病毒:埃博拉病毒凭借汤姆·克兰西所著的有关生化武器的两本小说而知名于世。埃博拉病毒成了人们最熟悉的生物战争制剂之一。这种病毒能在一周左右使感染者死亡,并可通过直接接触传播。埃博拉病毒是一种在苏丹南部和刚果(金)埃博拉河地区发现的高危型病毒,它能引起人类和灵长类动物产生埃博拉出血热这样的烈性传染病,死亡率在50%至90%之间。致死原因主要为中风、心肌梗塞、低血容量休克或多发**衰竭。埃博拉病毒的生物安全等级为4级(艾滋病为3级,SARS为3级,级数越大危险性越高)。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