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了留守分舰队指挥权限的黄秋铭上将,上任伊始就发布了几条命令:第一条:命令在北京星空域待命的所有大功率拖轮,除了两艘正在稳定行星自转的外,全部在十二艘护卫舰护送下,返回半人马座α星系中C星空域,在这一带尽可能多的寻找各种资源星。没有大的行星,矮行星也行。并将这些寻找到的资源星尽快送往北京星空域待用。第二条:命令全部留在北京星附近的科考船、各类战舰全部带着泡泡球立即出发,前往探测半人马座α星系中A星和B星的空域。分区划片的仔细探测,每一处的引力场的分布以及各个点位各种宇宙空间的物理参数数据。重点探测半人马座α星系中A星B星双恒星引力场交汇之处的引力场的分布以及各个点位各种宇宙空间的物理参数数据。在双恒星引力场交汇重叠区域,各个点位距离不得超过五公里。所有探测数据严格保密。直接送入超级智脑进行核算,以求找到双恒星引力场交汇的中心点。这个中心点或许就是北京星将来最适合的藏身之处。而且这个中心点还必须是随着双恒星系统,各自运行轨迹不断改变之中的动态中心。由于北京星周围没有其他类似行星一类的资源星,如果遭到围困,将会给北京星带来资源的短缺。派出全部空余的大功率拖轮尽可能多的为北京星备上一些,将有助于北京星缓解这一困难。 在前往北京星的漫长旅途中,为了打发自己无聊而又无趣的日子。校长黄秋铭又在给学员们上课了。这次他要讲的主题,依旧是乱七八糟的:“脚踩西瓜皮,话到哪里算那。”由于大家的兴趣都在寻找那个具有弯曲光线能力的中心点位置上面。所以黄校长的话题也从太空空间与此有关的内容开始: “我们听说过这样的话;“在强大的引力或者极端的高温条件下,时空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波动。”时空,是时间与空间的简略集合名词(时间+空间)。时空一般被用来描述一种:“物质运动的方向和速度。”比如光线经过引力场时,光子会改变其运动的方向和速度。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描述只是借用了时间和空间这个概念。“时、空”都是绝对概念,是存在的基本属性。其数值却是相对于参照系而言的。时间和空间都是抽象的绝对概念。既然是绝对概念。就不可能有物质的属性。” “有一种描述是这样讲的:“空间是与时间相对的一种物质客观存在形式,由长度、宽度、高度、大小表现出来。”我认为这是一种故意的错误表达方式。作者只是在一堆正确的话句中,夹杂了一点错误的内容:“一种物质客观存在形式”。时间和空间既然是概念,怎么又有了物质的含义呢?空间只是被人们用来定义:长、宽、高、大小的一种度量的概念,并不包含在此区间存在质量的物质。同样,时间也只是用来衡量一种物质运动,经过某一段空间过程长短的一种度量。自身也不包含它所描述的,处于运动状态的物质。然而有许多自认为是很懂科学的人,却经常故意把这一基本的要点混淆了。以借此来推导出来一些混淆是非的理论。这些理论自身也是很有问题的。” “当我们把时间和空间相加以后,这两个名词的组合就被附加上另外的含义。首先需要说明的是:时间是无法在计算公式里被加上空间的,反之亦然,空间在计算公式中也是无法被代入时间的数值。两者的组合形成了另外的东西。在这里我们只是借用这两个概念的组合来描述:“某一种物质,在某一空间运动的轨迹。”这个物质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一定空间距离的运动。描述的是这个“运动”所包含的速度和方向。这才是“时空”的真正定义。在这里,我们描述的对象依然是这个“物质的运动轨迹”,而跟它所在空间的大小和时间坐标的长短无关。” “在宇宙空间里。各种天体以及产生它们的星云涡旋,在各种引力场相互作用下呈现出复杂多变的面孔。有的互相的远离,也有互相靠近。一旦进入相互引力圈范围时,就会发生一些有趣的互动现象。这种互动的天体会构成双星体系,或者三星体系,甚至多星体系。就如同我们正在前往的半人马座α星系中A、B星双恒星体系一样,我们可以把半人马座α星系整体看做是一个三星系统。虽然在整个半人马座α星系里C星也在围绕着A、B双恒星体系作有规律的运动,但是由于半人马座α星系的C星距离由半人马座α星系中的AB双恒星体系过于遥远,相互之间的引力场作用也很微弱,使得半人马座α星系中的C星围绕半人马座α星系AB双恒星体系运行一周需要花费五十万年之久。所以在实际上计算时,我们通常不把半人马座α星系的C星当做稳定的三恒星体系中的一员来看待。半人马座α星系的A星和B星这两颗恒星之间的距离约为0.12个光年。双恒星相互作用,保持着相对稳定的相互吸引又排斥的状态。这是一种由两颗恒星的引力场相互作用并达到某种微妙的动态平衡。如果没有遇到外来的力量干预,它们或许会永久的保持着这种对舞。而且在整个宇宙空间里,这样的双星体系中,一般只会由恒星、白矮星、中子星这样的质量较高的大型天体所组成。由于行星都是受恒星的引力场作用,围绕着恒星运转,他们的自身质量以及所产生的引力场,相对于恒星来说是十分渺小可怜的。所以一般很难发现互旋的双行星体系。” “黑洞和太空中常见的空间涡旋很相似,要形成黑洞这种具有强大吸引力的空间涡旋,就必须是具有较大质量的大型天体构成的双星系统或者是被打破稳定平衡的多星体系所引发。这一点通过引力波的探测可以证明。目前人类所能够探测到的引力波,都只是因双星系统发生巨变所产生的。在某些外部力场的影响下,构成双星体系的平衡被打破,双星体系进一步靠近。并形成强大的共生引力场,这种共生引力场所产生的空间涡旋,就有可能引发出超强的引力,以至于产生连光线都无法逃脱的强大引力,这种产生强大引力的天体就被叫做黑洞。黑洞将四周在其强大的引力圈附近的一切都扯碎,并吸入涡旋之中。这些物质以及一些小天体的碎片,沿着其涡旋的中轴线被吸入黑洞以后,沿着黑洞涡旋的中轴线向黑洞的内部深处延伸。并顺着中轴线的方向从黑洞的后面,也就是黑洞的另一端被喷射出去。这个喷射中的天体现象,这就是所谓的“白洞”。“白洞”是“黑洞”同一天体的两面。他们是相辅相成的。黑洞中吸引的物质越多,白洞中喷发的物质就越多。黑洞的引力越大。白洞的喷发也就越强烈。它喷发的“射程”也就会越远。“黑洞”就是这样一种天体:它的引力场是如此之强,就连光子也无法逃脱。而白洞却又正是能够把黑洞吞噬的任何物质,都以远远超过光速的速度喷吐出来的黑洞的另一面。而这种高速喷射物质的通道,就是被人们称之为虫洞的,一种使得物质以超越光速跨越空间的高速通道。这个虫洞所指向的方向取决于黑洞-白洞涡旋中轴线的延伸方向。虫洞所能跨越宇宙空间的距离,正是由白洞喷射的“射程”所决定的。” “而宇宙大爆炸理论正是由于无法解释黑洞吸入的物质去了哪里,于是就编造出一个所谓的奇点。用这个无所不容的奇点来容纳那些被黑洞吞噬的包括光子在内的一切物质。于是宇宙就再一次被全部清零,所有的一切都被某个无所不能的奇点所吞噬。时间和空间都没有了。直至下一次的大爆炸开始。这种奇怪的理论就是:宇宙始于爆炸,又归结于黑洞,不是吗?宇宙中的一切,都是建立在重复不断的Reset(复位)之上。以前的一切都可以都不算数。一切都从必须这一次的Reset开始,可是宇宙空间不仅仅只有一个黑洞,那么请教一下,到底是以哪个黑洞为标准开始算起呢?你们不是说大爆炸之前。所有的宇宙万物都归于一个奇点吗?假如有两个黑洞同时爆发,如果请你来审判,请问,你该判决是那一个黑洞算是真正具有真实的效力?假如你做出了有效的判决,那么另一个被判为无效的黑洞会不会有什么意见?” “有两种黑洞形成的理论曾经被人们普遍接受。由于无法被证实,这种所谓的理论也只能算是一种推测。对于这两种推测,我认为是值得商榷的。其中有一种假设是这样的:根据广义相对论,引力场将使时空弯曲。当恒星的体积很大时,它的引力场对时空几乎没什么影响,从恒星表面上某一点发出的光可以朝任何方向沿直线发射而出。(这是为什么呢?如果恒星的引力远远大于光子的逃逸速度也是如此吗?)而恒星的半径越小,它对周围的时空弯曲作用就越大,朝某些角度发出的光就将沿弯曲空间返回恒星表面。”请注意,在这个表述中并没有说明这个恒星引力的大小量值。而是假设了一种理想的情况:假设恒星在其体积缩小时其产生的引力仍然足以吸引逃逸的光子。而且这颗理想的恒星并没有因为其体积缩小,而产生的引力没有随之相应而变小。这只是一种仅仅存在于假设之中的理论推导,并不具备实际意义。如果只是简单不加分析的拿来作为大家实际工作中的指导,那是会出大问题的。因为在实际的现实中。当恒星的半径被缩小到“史瓦西半径”之时,恒星的引力也会随着恒星的质量减小而变小。当一颗恒星的引力小于光子的逃逸速度时,这样的推论是无法成立的。我们都知道,谁的拳头大就是真理。恒星的半径越大,恒星的质量也就越大,质量大的恒星所产生的引力也就越大。反之亦然。如果说较小半径的恒星用它那微弱的引力场,能够形成黑洞这样的超强引力。起码这样的结论我是不敢认同的。” “另一种塌陷生成黑洞的理论,我也觉得不是很靠谱的样子。当一颗恒星耗尽了所有的燃料,其剩余的物质产生了塌陷。最终变成了白矮星,甚至是中子星这一点是可以认同的。但是对于这种塌陷产生黑洞,我觉得就很值得商榷了。难道大质量的中子星在形成前都要经历变成黑洞再变回来这一过程吗?一颗恒星的塌陷竟然能有这么大的能量?竟然能够产生连光线都无法逃脱的引力?那么它生前为什么不这么做?却要在它的能量都已经完全丧失,余烬燃尽之后的消亡之时,才能爆发出这么大的威力?就如同这样一个假设:你家里的煤球炉熄灭了,你可千万要当心啦,因为煤球炉里的煤灰落下来将会产生塌陷。这种塌陷将会产生一个足以吞噬光子的黑洞。当然据说他们的恒星炉子要比我们家里的煤球炉要大上许多。而且这个由于塌陷而产生的黑洞将会产生一个引起宇宙大爆炸的奇点。宇宙将因此而被重置,一切将从零开始。这是不是有些太扯了?不是解释过:通过宇宙大爆炸,才产生了时间和空间吗?那么请教一下,这个大质量中子星的塌陷过程又算怎么回事?这又是在不存在的时间和空间里长出来的吗?这就是我们听到过的最为荒唐的宇宙起源:宇宙是被炸出来的。” “每次当我听到某些天文学家在那里高谈阔论什么宇宙大爆炸的理论时,就感觉像是在听一个神话故事。就好像过去在听那些老人家在说古时讲到:“上古时期,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一样有意思。就那么一斧子劈下去,什么都有了。多好的事啊!什么都不用再研究了。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区别?研究科学理论走进了死胡同。研究不下去了,又怕惹人笑话,怎么办?于是就搞一个大爆炸。呯,什么都解释清楚了,什么都有了依据,而且还是好有道理的样子。你看看,多省事啊!这和盘古同学那一斧头是多么的相似啊?这种盲人摸象式的解释,挂一漏万的道理,我是不敢认同的。说到底吗,这种所谓的大爆炸理论只是一种改头换面的宇宙神创论而已。当你的认知未能达到某种高度之前,就急于否认你所无法认知的客观存在,是极不负责任的。也是不科学的。希望我们的同学们也要有自己的立场,当然,我的个人观点虽然也不一定就是正确的。但是确实是比较符合客观实际的。既然都没有经过证实,你可以有猜想,我也可以不认同你的猜想。要想说服我,请拿出你的真凭实据来。” “我们谁也没有真正见过黑洞,更没有见过白洞和虫洞,我们对于这一存在于宇宙的现象,只能是建立在推理之上的猜想。没有被验证过的任何理论都只能是猜想。对于宇宙空间,我们的认知还很匮乏。我们对宇宙空间里发生的种种、对时空中所发生的事情的理解还很欠缺。既然如此,就不应该用我们匮乏的认知,来胡乱解释这个我们并不了解,复杂多变的空间体系。我们不要编造一些连我们自己都无法相信的可笑故事,来误导我们的新生代后辈们。我们要倡导独立思考的方法,要学会用自己掌握的现代理论知识独立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要被某些优秀的科学家曾经所说过的什么所禁锢。不要因为某个有杰出贡献的人曾经做出过什么贡献,就把他说过的全部话语都奉为至理名言。容不得有半点的质疑。在不同时代,每一个人都会有认知的局限。阿基米德、伽利律、牛顿、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史蒂芬.霍金、杨振宁、李政道、基普索恩、丽莎.兰道尔等,这些著名的科学家曾经为人类的未来贡献自己的心血。但是难道说他们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是真理?他的全部认知都是正确的?现在我们可以发现牛顿的三大定律是有所不足的。我们也发现爱因斯坦的侠义相对论在描述某些宇宙运动时是有局限性的。甚至我们还发现了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和现代量子力学在某些方面是不相容甚至是互相排斥的。我们不能因此就说牛顿、爱因斯坦的理论过时了,不能因此就说他们的理论不正确了。我们只能说他们在相对早期的科学发现,是有着其局限性的。就算现代的量子力学,也不一定就能够完善解释宇宙空间里发生的一切。否则,也不会被有人借此,弄出一个耸人听闻的,毫无道理的,轰隆一声天地响,来了救星大爆炸。于是宇宙诞生了,一切美好又重新开始了。这之前又干嘛去了? 时间和空间的定义是什么?时间是表达事物的发生与消失的排列。所表示的是无尽永前,其具体描述的是一切事件过程长短和发生顺序的度量。“无尽”是指时间没有起始和终结,“永前”是指时间的增量总是正数。而空间是表达事物的生灭范围。其内涵是没有边界和永远存在,其具体描述的是一切物件占位大小和相对位置的度量。“没有边界”是指空间里任一点都居中,“永远存在”是指空间永现于当前时刻。但是在这个可笑的大爆炸理论中,却用了个悖论来回避这一点。为了回避需要解释的问题,于是编造一个令人奇怪的:“大爆炸以前一切都是不存在的。”来耍赖皮。用他们在这个所谓的大爆炸之前是没有时间和空间这样的否定一切,来回避应该回答的问题?多么可笑的上帝视角。恐怕连提出这种理论的人自己都不会相信吧?由于任何人的认知只能是建立在他所能达到的所及、所思的范围之内,所以在人类还没有达到某种认知高度之前们都会有局限性的,霍金曾经再三警告我们,不要去月球的背面。而事实又是如何呢?你让牛顿、爱因斯坦、霍金来到我们这个时代,或许他们的一些观点也会改变。所以说,我可以尊敬他们,但是我从不迷信他们!你们不能期望每一位科学家都如同我这般的睿智。” 听到黄秋铭这样不要脸的话时,在场听课的老师和同学们都爆发出一阵哄笑。在哄笑中,有人喊道:“我们确实不能指望这些科学家们,都会如你那般的不要脸才对。”听到这样的评价,黄秋铭假装无奈的耸耸肩,又接着说: “与别的天体相比,黑洞是显得太特殊了。例如:黑洞有“隐身术”。人们无法直接观察到它,连真正的科学家都只能对它内部结构提出种种猜想。那么,黑洞是怎么把自己隐藏起来的呢?答案就是——弯曲的时空。在这里需要明确一点,这里所说的“时空”仅仅是指的光子在这个具有重引力场的空间里运动的轨迹。而不是弯曲时间和空间。因为时间和空间只是一个相对概念,只是一个尺度,如果改变了作为基准的尺度,改变了最基本的标准,那么一切的解释都将没有任何意义?既然你把标尺都改变了,你又凭什么说什么扭曲?相对于什么基准扭曲了?往往有一些自诩为很懂得科学的人,常常故意的混淆这些概念,并以此来误导他人。并借此来宣扬他们种种不科学的论调。比如说什么扭曲的空间、扭曲的时间等等诸如此类的可笑论点,我们都知道,光是沿直线传播的。这是一个最基本的常识.可是根据广义相对论,光子的运行轨迹会在引力场作用下弯曲。这时候,光子似乎仍然沿任意两点间的最短距离传播,但实际上它所走的已经不是直线,而是曲线。形象地讲,好像光本来要走的是直线,只不过强大的引力把它拉得偏离了原来的方向,使它在实际运动的轨迹走了一个曲线。所以走了曲线路径的是光子这种基本粒子。也就是说扭曲的是光子的运动轨迹。而不是容纳它的空间,和计算它运行过程长短的时间。” “在黑洞的周围,线的扭曲会变得非常大。即使在黑洞身后的恒星发出的光线,除了部分被黑洞吞噬之外,其余部分的光线仍然可以绕过黑洞,出现在黑洞的前面。使得我们可以观察到黑洞背面的星空,就像黑洞不存在一样,这就是黑洞的隐身术。在我们半人马座α星系中A、B星双恒星体系里,双恒星的引力场同样也具有改变光线移动轨迹的能力。特别是在双恒星的引力场交叉重叠的区域,由于叠加引力场的作用,会使得通过此处的光线呈较大程度的弯曲。既然光线是会受到引力场的影响绕开某些区域,那么我们就会在实际的观察中看不到这些被光线绕开的区域。人们通常就会把这种看不见的区域当做是不存在的。这就是现在我们要去找到或者通过改变一些外部条件,来实现这种区域的存在,这一任务目标。实现并达成这一目标,也许将会有许多困难,但是通过我们不断的努力,我们终究会达成实现这一目标任务的。而这种使得光线弯曲所形成的看不见区域,正是我们所要寻找的,隐藏北京星整颗星球的藏身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