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八章 暗自窃喜
“送到尚书台的奏谏,陛下有看过吗?或者陛下没看,主公有看过吗? 主公此前大半年都在外征战,有时间处置奏章谏议吗?若是奏谏无用,在此后的五年,可取消大臣们上书的权力。” 曹昂挑出来的这第二个问题,还是十分热辣。 虽然比不上直指曹昂“大权独揽”的第一个问题,但还是关于权力的分配方面。 不得不说这些大浪淘沙的朝臣,虽然这几年在曹昂的威压下表现平平,但内心一直还是不甘寂寞的,逮着机会就会以各种花样索取权力。 “诸位不必担心,所有的奏谏,只要是你职权范围之内的,言之有物,都会有人查看、处置或回复。 至于哪些应该交给陛下,哪些应该由主公负责,自有尚书台负责甄别,同时也有人监督以免尚书台渎职。” “若是诸位发现这两者都失灵了,还可以直接向主公提出申议;若是主公也失职了。 可由御史台发起弹劾,三公牵头举行朝议,由全体大臣参加,决定此事的最终结果,乃至决定主公的任免。” 尚书令陈纪出面解答了这个问题。 “可以决定主公的任免?”赵彪忍不住提问道。 “是的。”陈纪看了曹昂一眼,点头道。 赵彪不禁开始浮想联翩。 “杨司空……”光禄大夫张喜小声叫道。 赵彪这才从幻想中回过神来,看了看四周,露出了一丝苦笑。 现在谁特么敢弹劾曹昂啊? 他赵彪都不敢,还能指望别人? 就算找个不怕死的御史发起弹劾,谁又敢附和?谁又能赢? 如今朝堂之上,曹昂的“自己人”,可比他单枪匹马围困长安时,多了不知几十上百了。 曹昂既然敢打开这个“后门”,显然就不担心众大臣拿来对付他自己。 第三个议题。 “如今朝廷实控之地虽然不多,但也横跨司隶、凉州、益州、豫州,朝中官员却多有空缺。主公应尽快招纳贤才,至少在两年内补足大半;五年内要让百官齐至,恢复大汉荣光。” 还是涉及该死的官职、权力。 曹昂亲自作答道:“我早已说过,如今的百官职权许多都是重复的,还有些已经失去了存在的必要,多有冗余。 当然,我会命尚书台整理现有官职,稍后会进行一些人员升迁、变动,请大家同样等待三天以后的通报。” 第四个议题。 “察举制已经不适用如今国家朝廷的形势了,官员任命应该参考大汉综合学校的做法,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 这个谏议就有点意思了。 表面上看来,这是一种相对察举制更为进步的做法。让人很难相信这是汉代时,充分享受了查举推荐制度好处的大臣能提出来的建议。 但结合实际情况来看,现在真正能享受察举制好处的,可以说只有曹昂一个人。 放眼朝中官员,还有几个敢于站在反对曹昂立场的? 种拂、赵温、赵道、刘艾、杨琦、赵岐……起码一大半的官员,都站在了曹昂一侧;剩下的即使不支持曹昂,也不敢再发出声音。 这种局面,如果说不是曹昂有意为之,那么再看看他为朝廷准备的预备官员,几乎九成都是来自于他的大学。 因为察举制的存在,曹昂杜绝了其他人做官的机会,可以直接通过尚书台选择自己想要的“人才”。 可以预料的是,随着老一代的官员逐渐至仕或者落马,以后从京城到地方,不敢说全是曹昂的人,至少大多会是来自于曹昂一手建立的大学。 再这样下去,现在的“贵族阶级”,也就是那些世族豪门,还能有什么优势? 因此终于有清醒的大臣,提出了通过考试来筛选官吏,试图用“智力优势”来留住权力,因为他们认为他们从血脉上就比平民优秀,对自己的智力还是有信心的。 “这也是我正在考虑的问题。原则上,我是同意通过考试来初步筛选国家公务人员的。 不过在具体的执行方式上,比如采用什么模式,考核哪些内容等,还需要做进一步的商讨。”曹昂点头道。 这时候,一些心思灵敏的官员,就忍不住暗自窃喜起来。 饶你曹昂奸似鬼,最终还不是落入了这不起眼的算计中? 赵彪和几个跟自己走得近的官员,默默地相视一笑。 此后连续两天,都一直在举行大规模的协商会议。 对于大臣、民众提出的许多倡议或者问题,都有相关官员做出解答。 当然,一些一看就毫无价值的建议,比如官职血统继承制、商人专营权、减轻对大地主的压迫等等,根本就没有拿出来讨论的必要,曹昂也不会傻到浪费时间来解答这种问题。 盛东和潘六奚的议题,则专门安排了官方、军方的人进行了询问、了解,并向他们承诺朝廷会做进一步的考虑,不排除有加入正式“五年计划”实施的可能。 这让盛东一下子兴奋了起来,对于后面的大小事情,也增加了关注。 只是这漫长的会议,让不少年老的大臣都感到吃不消了。 比如尚书令陈纪,已经是七十多岁的老人,同时因为职务特殊,需要解答回复大量问题,以至于曾当场累晕过去。 所以曹昂宣布休息一天,原定三天后正式公布的“五年计划”,也延期了一天。 同时这延长的一天时间,也是为了把一部分经过讨论,决定新加入“五年计划”的项目,进行整理和添加。 兴平五年二月初一,第一次五年计划协商大会举行的第十三天,皇帝刘协、主公曹昂一起,在长乐宫公布了一篇震动天下的条约: 还有一份附录,详细解释了这七章的具体含义。 比如第一章,规定了目前国家明确的名字“大汉帝国”,所处之地称为“中国”;还定义了大汉所属之地,皆为中国; 凡是大汉占据,乃至有大汉人民长期生存的地方,都属于这个国家的主权范围;汉民不以种族论,不管是匈奴还是羌人,只要在大汉统治之下,都属于汉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