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微微一笑,道:“使者大人远道而来,辛苦了。淮阴城之事,我亦有所耳闻。然我军刚经历数场大战,兵力疲惫,粮草不济,此时出兵,恐非良策。” 使者闻言,心中一紧,但随即镇定下来,道:“国公大人,我家主公愿提供粮草军械之资,以助国公大人出兵。” 朱元璋摇头道:“非是我不愿出兵,实乃时机未到。淮阴城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若我军仓促出兵,恐难有胜算。再者,我亦需考虑我军将士之安危。” 使者见朱元璋态度坚决,心中焦急,却又无可奈何,只得道:“既如此,在下便静候国公大人佳音。” 朱元璋点头道:“使者大人请放心,我朱元璋虽非圣贤,但也知唇亡齿寒之理。我会仔细考虑此事,三日后定给使者大人一个满意的答复。” 使者见朱元璋态度诚恳,心中稍安,便不再多言。 三日后,使者再次来到朱元璋府邸。朱元璋已召集了朱重九等一众嫡系将领,以及李善长和朱升等文臣,共商此事。 书房内,气氛肃穆。朱元璋首先开口,道:“诸位,韩宋使者已来三日,其意已明。淮阴城之事,关乎我们高邮在内的边境城市的安危,不可轻忽。然我军连连征战兵力疲惫,粮草不济,出兵之事,需慎重考虑。” 朱重九等人闻言,纷纷点头称是。李善长道:“上位所言极是。我军连年征战,将士疲惫,粮草亦是不敷使用。若此时出兵,恐难有胜算。” 朱升亦道:“且淮阴城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我军若仓促出兵,恐难有建树。不若暂且按兵不动,待时机成熟,再行出兵。” 朱元璋点头,道:“我亦有此意。然韩宋使者在此,我亦需给他一个明确的答复。” 朱重九道:“大哥,我军虽疲惫,但士气犹在。若大哥下令,我等愿拼死一战,收复淮阴城!” 众将闻言,纷纷附和。朱元璋见状,心中感动,但仍摇头道:“我知诸位忠勇,然此战非比寻常,需从长计议。” 最终,经过一番商议,朱元璋决定先派使者回复韩宋国主,表明自己愿意出兵收复淮阴城的决心,但请求韩宋能提供更多粮草军械之资,并请韩宋协助我军做好战前准备。同时,朱元璋也下令加强边境的防守,以备不时之需。 使者听完朱元璋的答复,心中虽有些失望,但也知此事非一日之功,便也无可奈何地离开了集庆城。而朱元璋则继续与众人商议出兵之策,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大战。 在集庆城的书房内,阳光透过半开的窗户,洒在桌上的文卷上,给这个严肃的氛围增添了一抹温暖。朱元璋坐在主位上,目光坚毅,他深知此次说服李善长和朱升的重要性。 朱元璋首先看向了“后勤大管家”李善长,缓缓开口:“李先生,你是我军的后勤支柱,深知粮草军械之重要性。此次出兵淮阴,虽是我军的责任,但亦需有充足的准备。你如何看待此事?” 李善长沉吟片刻,回答道:“上位,我深知淮阴城之重要,亦明白出兵之必要。然我军连年征战,粮草储备已是大不如前。若此时出兵,恐难以为继。不过,若韩宋能提供足够的粮草军械,我亦愿尽我所能,保障大军所需。” 朱元璋听后,微微点头,目光转向了谋士朱升:枫林先生,你素以智谋著称,对此事有何看法?” 朱升思索片刻,回答道:“回禀上位,出兵淮阴,事关重大。我虽非武将,但也知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若我军准备不足,仓促出兵,恐难有胜算。然而,若我们能在战前做好充分准备,利用智谋和策略,或许能扭转战局。” 朱元璋听后,心中大喜,他知道李善长和朱升已经明白了他的意思。他站起身,走到两人面前,语气坚定地说:“李先生、枫林先生,我知你们二人都是国之栋梁,此次出兵淮阴,非比寻常。我需要你们的全力支持。我会与韩宋使者再次协商,确保我军得到充足的粮草军械。同时,我也会亲自制定战略,确保我军能够一举收复淮阴。” 李善长听后,立即表态:“回上位的话,我必竭尽全力,保障大军所需,不负所托。” 朱升也拱手道:“上位,我也愿为您出谋划策,助您一臂之力。” 朱元璋看着两人坚定的眼神,心中充满了信心。他知道,有了李善长和朱升的支持,此次出兵淮阴,必将取得胜利。他再次坐下,与两人详细商议了出兵淮阴的具体事宜,为即将到来的大战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李善长和朱升离开了书房,步履虽稳,但内心却各有沉思。李善长思索着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后勤资源,确保大军出征无忧;朱升则在脑海中勾勒着进攻淮阴的种种可能策略。 书房内,朱元璋独自静坐片刻,随后唤来侍从:“去,请朱重九将军速来见我。” 不一会儿,朱重九大步流星地走进书房,行礼后站在一旁,等待着朱元璋的指示。朱元璋示意他坐下,沉声道:“重九,淮阴之战,非同小可。我欲与你商讨进攻之策。” 朱重九肃然回答:“大哥,淮阴之事事关重大,我也有些想法与你详谈。” 朱元璋详细阐述了他的战略计划,从兵力部署到攻城策略,再到战后的巩固措施,无一不细致入微。朱重九听得连连点头,但眼中却闪过一丝疑虑。 待朱元璋说完,朱重九深吸一口气,开口道:“大哥,您的战略深谋远虑,我佩服至极。但我有一事不明,若我们举全力进攻淮阴,恰好此时南边的陈友谅派大军趁机进攻我们刚打下来的城县,我们又该如何应对?” 此言一出,书房内的气氛顿时凝重起来。朱元璋猛然一惊,他之前的确没有考虑到这一点。他站起身,走到窗前,凝视着远方的天际,心中思索着对策。 片刻后,朱元璋转身,对朱重九道:“重九之言,一语惊醒梦中人。我即刻召回善长和朱升,共同商讨此事。” 侍从闻令,迅速前往传召。不久,李善长和朱升再次回到书房。他们一进门,便看到朱元璋和朱重九正神色凝重地讨论着什么。 朱元璋见二人到来,立即将朱重九的担忧告诉了他们。李善长沉吟道:“陈友谅的确是个威胁,我们不可不防。或许我们可以分出一部分兵力,驻守南边的城县,以防陈友谅偷袭。” 朱升则摇头道:“分兵驻守虽可保一时平安,但若是陈友谅大军来袭,我们分出的兵力恐怕难以抵挡。依我之见,我们应该在进攻淮阴的同时,派出使者与陈友谅交涉,尽量稳住他,让他不要轻举妄动。” 朱元璋听后,觉得两人所言皆有道理。他思索片刻,最终拍板决定:“好,就依你们所言。重九,你即刻挑选精兵强将,驻守南边城县,务必确保万无一失。善长,你负责调度粮草军械,确保大军出征无忧。朱升,你亲自撰写书信,派使者前往陈友谅处,与他交涉。” 但朱重九却突然道:“大哥!我有一个计策,不知当讲不当讲?” “哦?重九你但说无妨。” 因为质疑的人是朱重九,因此朱元璋并没有不满,他对朱重九的军事能力还是很认可的,而且他们的关系也十分亲密。 书房内的气氛随着朱重九的话而再次紧绷起来。朱重九站起身来,目光坚定,他的声音在房间内回荡:“大哥,李先生,枫林先生,我有一计,或可一举解决陈友谅的威胁。” 众人皆望向朱重九,只见他深吸一口气,缓缓道:“我们可以表面上派使者前去与陈友谅交涉,假意缓和关系,实则暗中调遣大军,趁其防备松懈之时,全力进攻其驻守的铅山戈阳二县。如此一来,陈友谅必将措手不及,我们可一举重创其大军,令其元气大伤。待其反应过来时,我们再转头攻打北边的淮阴,届时淮阴便是我们囊中之物。” 此言一出,书房内一片寂静。李善长首先打破了沉默,他眉头紧锁,质疑道:“重九将军此计虽妙,但风险亦是不小。若陈友谅识破我们的计策,提前有所准备,那我们将陷入腹背受敌的境地,后果不堪设想。” 朱重九闻言,微微一笑,他早已料到李善长会有此一问,于是胸有成竹地回答道:“李先生所言极是,但我已细细考虑过此事。我们可以先行放出一些风声,让陈友谅误以为我们真的在与他交涉,从而放松警惕。同时,我们可以利用夜间行动,出其不意地发动进攻,使其措手不及。” 朱升此时也开口了,他赞许地点点头:“重九将军此计甚妙,但还需考虑一个细节。若我们在进攻铅山戈阳时,陈友谅的大军真的倾巢而出,我们如何应对?” 朱重九微微一笑,道:“枫林先生问得好。我们可以在进攻之前,先派出少量精锐部队,埋伏在陈友谅大军的必经之路上。待其大军出动时,我们便可前后夹击,使其陷入混乱之中。” 李善长听后,脸上露出了赞许之色,但他仍有些担忧:“此计虽好,但实施起来却需极为谨慎。若稍有差池,便会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朱元璋此时也开口了,他目光坚定地看着众人:“重九的计策确实大胆而巧妙,但正如善长所言,风险亦是不小。不过,咱朱元璋从不惧怕风险,只要有一丝胜算,便值得一试。” 他转向朱重九,继续道:“重九,你的计策需要精心筹划,每一个细节都不能有任何疏漏。你需与李善长、朱升等人详细商讨,制定出详细的计划。” 朱重九拱手道:“末将遵命!” 接下来,众人便开始了紧张的商讨。李善长负责筹措粮草军械,确保大军出征无忧;朱升则负责策划具体的进攻路线和埋伏地点;朱重九则负责挑选精锐部队,准备发动进攻。 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和策划,众人的计划逐渐完善起来。他们决定先派出使者前往陈友谅处,假意交涉,同时暗中调遣大军准备进攻。在进攻之前,他们会先派出少量精锐部队埋伏在陈友谅大军的必经之路上,待其大军出动时,便前后夹击,使其陷入混乱之中。 最终,众人一致决定实施这个计划。他们相信,只要计划周密、执行得力,便一定能够成功重创陈友谅大军,为攻打淮阴扫清障碍。 于是朱元璋给了韩宋使者一个他们可以出兵,但是需要等韩宋方面的粮食到位之后才行。 韩宋使者大喜,立马就告别了朱元璋,返回了濠州禀报韩林儿。 随着夜幕的降临,集庆城内一片寂静。然而,在这寂静之下,却涌动着一股汹涌的力量。朱元璋和他的将士们已经做好了准备,他们将迎接即将到来的大战。 清晨,阳光洒在铅山的古道上,朱家军的使者带着朱元璋的密信,来到了陈友谅的营帐前。使者被恭敬地引入营内,陈友谅正坐在主位上,神情严肃地审视着眼前的使者。 使者恭敬地呈上信件,陈友谅接过信件,仔细地阅读起来。他的目光在信纸上跳跃,脸上的表情时而凝重,时而放松。信件中,朱元璋言辞恳切,表达了与陈友谅和解的意愿,并提出双方可以共同抵御外敌,共同繁荣的愿景。 陈友谅放下信件,目光在营帐中扫视了一圈。他的部下们早已围坐在周围,目光中充满了期待和好奇。陈友谅轻咳一声,打破了营帐中的沉默:“诸位,朱元璋的信件我已经看过了,他提出与我们和解,你们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