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一朝成了大宋皇帝

第6章 使团归来

一朝成了大宋皇帝 扬羽惟乡 4990 2024-07-10 00:41
   汪大猷拱手道:“将军言重了,我等既为同袍,自当共御外敌。物资已经带来,还请将军派人接收,尽快送到营地中去。”   黄忠点头,立刻吩咐手下前去接收物资。汪大猷则转身对族人们说道:“大家辛苦了,先将物资卸下,然后好好休息一番。明日重回琉球。”   族人们闻言,纷纷应诺。   迅速卸下物资,整齐地码放在营地的一角。   随后,他们便找了一处空地,席地而坐,开始休息。   黄忠刚想出言提醒,汪家的族人已经坐了下来。   黄忠只得作罢。   对着汪直说道:“别让你的兄弟们坐地上了,直接进入营帐之中歇息吧。”   汪大猷笑了笑,没有说话。   和族人们一起,席地而坐,直到天明。   临安城,这座南宋的都城,历来繁华喧嚣,此时却笼罩着一层肃穆与沉重。   日头已沉,天边最后一抹余晖洒向大地,映照着城墙上的斑驳光影。   一群不速之客,满脸疲惫,步履沉重地朝着临安城的方向走去。   他们的身影在暮色中显得愈发孤寂,每个人都带着深深的疲倦和难以言喻的悲痛。   为首之人,正是辛弃疾和陈亮。   两人并肩而行,驱赶着载有沉重货物的马车,马车的轮子在石板路上缓缓滚动,发出沉闷的声响……   马车里,是一盒盒阵亡将士的骨灰。这些曾经鲜活的生命,如今却只能以这样的方式回归故土。   马车缓缓驶入奉天军的军营。   军营中,灯火通明,但气氛却异常沉重。   辛弃疾驱车进入营中,只见一辆辆马车整齐地排列着,每一辆车上都载着同样沉重的骨灰盒。他抬头望去,只见夜色中,军营的旗帜在风中猎猎作响。   辛弃疾走到一处空地,停下马车。他缓缓走下车,目光扫过那一排排骨灰盒,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悲痛。   仰天长叹,眼角滑落一行清泪。   喃喃说道:“去时万人,归来之时只剩三千余人……兄弟们,咱们回家了。”   声音虽轻,却充满了无尽的悲痛和哀思。周围的将士们闻言,也纷纷低下了头,默默流泪。   陈亮也走下车来,站在辛弃疾的身旁。   两人站在夜色中,任由冷风吹拂着他们的衣角。   空气中弥漫着一种难以言说的压抑。   四周静得只能听见偶尔传来的微弱虫鸣。   远处的山峦在月光下显得朦胧,隐藏着无尽的哀愁。   近处的树木摇曳着枝叶,发出沙沙的声响,像是在低语,又像是在叹息。   一阵急促的马蹄声和车轮滚动的声音打破了这宁静的夜色,仿佛一把石子划破了宁静的湖面,激起层层涟漪。这声音在空旷的夜色中回荡,显得格外清晰,能穿透人的心灵。   营门的守卫们原本正在巡逻,被这突如其来的声响惊得一个激灵。立刻警觉起来,嗅到了几分危险的气息。手中的兵刃紧握,迅速向声音传来的方向望去。   只见远处,一盏灯笼的微弱光芒在黑暗中摇曳,伴随着马蹄声和车轮滚动声越来越近。   不一会儿,一辆马车缓缓驶入守卫们的视线。   马车在夜色中显得有些破旧,但车身上的雕花和装饰仍透露出一种不凡的气质。   马车在营门前停下,车门缓缓打开。   一位太监从车上走下,他身着华丽的服饰,衣摆随着夜风轻轻飘动。   太监的脸上带着几分讨好的笑容,那笑容在夜色中显得有些僵硬和不自然。   守卫们见状,心中不禁生出几分疑惑。这位太监他们并不陌生,先前在明州港时,他曾亲自前来传旨,将黎泽接走。   那时,他脸上的张狂和傲慢还历历在目,如今却换了一副谦卑的模样,着实让人费解。   太监走上前来,对着守卫们一笑,说道:“各位辛苦了,我是奉官家之命前来传达旨意的。”声音阴柔却带有几分沙哑。   守卫们闻言,连忙行礼道:“见过公公。”   他们心中虽然仍有疑惑,但也不敢多问,只得按照规矩行事。   太监点了点头,继续说道:“官家急召辛都统制入宫商议要事,还请各位通融一下。”说着,他从袖中掏出一块金牌,递给守卫们查看。   守卫们接过金牌,仔细辨认了一番,确认无误后,才放行让太监进入军营。   这位太监手中的金牌是宫中的信物,代表着官家的意志,他们不敢有丝毫怠慢。   太监进入军营后,守卫们依然保持着警惕,继续巡逻着。   辛弃疾正端坐在营帐之中,烛光映照着他坚毅的脸庞。案几上堆满了各式各样的军务文书,他的右手紧握着一支毛笔,左手则时而翻阅着文书,时而轻敲桌面,显得极为专注。夜色已深,但营帐内的灯火通明,映衬着他忙碌的身影。   突然,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打破了营帐内的宁静。一名守卫匆匆进入,躬身禀报道:“辛都统制,营门外有位太监前来传旨,说是官家急召。”   辛弃疾闻言,心中不禁一阵疑惑。他放下手中的笔,抬头看向守卫,眉头微皱道:“官家此时召见,所为何事?”   守卫摇了摇头,答道:“回都统制,那太监并未明说,只是催促得紧。”   辛弃疾沉吟片刻,心中虽感疑惑,但也知道官家召见必有要事。他站起身来,整理了一下衣袍,对守卫说道:“好,我这就去。”   说完,他转身看向一旁正翻阅着军报的陈亮,说道:“官家召见,我们同去。”   陈亮抬起头,脸上露出疑惑的神色,但也没有多问,只是点了点头,跟随辛弃疾走出了营帐。   两人来到营门外,只见一辆马车停在那里,一位太监正站在车旁等候。辛弃疾和陈亮走上前去,太监转过身来,脸上带着几分讨好的笑容。   辛弃疾拱手行礼道:“公公深夜前来,辛苦了。”   太监微微一笑,说道:“辛都统制客气了,官家急召,还请两位随我入宫。”   辛弃疾点了点头,转身对陈亮说道:“我们走吧。”   两人跟随着太监来到了马车旁,太监看向陈亮之时,脸上的笑容突然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几分高傲和轻蔑。他撇了撇嘴,说道:“这位,这位谁来着,你也去。”   陈亮闻言,心中一阵怒火涌起。本想掏出银两来孝敬这位太监,但想到辛弃疾就在身边,便强行按捺住了怒火。   他深吸一口气,正想开口反驳,却被辛弃疾抓住了手腕。   太监哼了一声,没有再说什么,转身上了马车。辛弃疾和陈亮紧随其后,上了马车。马车缓缓驶动,穿过夜色中的临安城,朝着皇宫的方向驶去。   车内,太监闭目养神,对辛弃疾和陈亮两人不屑一顾。   辛弃疾和陈亮也没有多说什么,只是静静地坐在车上,心中各自想着心事。   辛弃疾心中疑惑不已,不知道官家深夜召见究竟所为何事;而陈亮则心中愤愤不平,对太监的态度感到十分不满。   马车行驶了许久,终于来到了皇宫门前。   太监率先下车,领着辛弃疾和陈亮两人走进了宫殿。宫殿内灯火通明,金碧辉煌,令人目不暇接。   两人跟随着太监穿过一道道长廊,来到了一座大殿前。   刘备端坐在案几后方,如同一座巍峨的山岳,静静地注视着下方的三人。   营帐内的灯光映照在他的脸上,为他那沉稳的气质增添了几分威严。   沉声说道:“你们三个留下,剩下的人退去罢。”   声音虽不高亢,但却充满了不容置疑的力量。   众人闻言,纷纷躬身退下,只留下辛弃疾、陈亮以及那位太监站在原地。   太监见状,心中不禁一阵忐忑。   他捏着嗓子,小心翼翼地问道:“官家,叫奴婢留下来做什么?”   声音中带着几分讨好和不安。   刘备闻言,眉头微皱,狠狠地瞪了他一眼。   这位太监顿时感觉一股寒意袭来,心中一颤,立刻闭上了嘴巴,不敢再言。   刘备收回目光,转向辛弃疾和陈亮。他的脸色缓和了许多,微笑着说道:“两位卿家辛苦了,说说大理的情况吧。毕竟你们刚从大理回来,应该比其他人更了解那边的情况。”   辛弃疾稍述其事。   言及当日赴宴之际,恰逢吐蕃使者亦在座中。使者仪态威严,言语间颇露锋芒,似有深意。席间觥筹交错,笑语盈盈,然则暗流涌动,难以觉察。   忽闻一声惨叫,众人惊愕抬头,只见吐蕃使者面色骤变,双手紧捂胸口,痛苦倒地。众目睽睽之下,使者口中竟流出黑血,显然是中了剧毒。一时之间,宴厅内哗然,惊恐之声不绝于耳。   大理国主段正淳见状,眼中闪过一丝狡黠之色。   他佯装惊愕,暗地里却已下令围杀辛弃疾所在之使团。   一时间,刀光剑影四起,喊杀声震天。辛弃疾与众人身处险境,四面楚歌,生死未卜。   正当此时,忽闻一阵马蹄声疾驰而来,犹如天籁之音,振奋人心。   辛弃疾抬眼望去,只见一员大将身披铠甲,手持长枪,率领一队精兵杀入宫中。此人正是董平将军。   董平英勇无比,枪法如神。他率领精兵奋勇杀敌,势如破竹。   大理宫中顿时血流成河,哀号遍野。   段正淳见势不妙,慌忙下令撤退。然则董平将军已率兵杀至,岂容他轻易逃脱?   经过一番激战,董平将军终于杀出一条血路,将辛弃疾等人接应出来。   众人死里逃生,对董平自然感激涕零。   刘备平和地说道:“此事吾已得知,卿可曾收到一封信?且细细回想。”   辛弃疾闻言,心中一动,脑海中迅速回溯过往的种种。   仔细回想,终于想起了那封神秘的书信。   他连忙拱手回答道:“陛下明鉴,臣确曾收到一封书信,这就呈交官家。”   刘备说道:“那便是了。此信上所绘之标志,乃是鸦神教之标识。如今这鸦神教势力庞大,已不亚于皇城司。若卿日后得其所传之消息,可大胆使用,无需顾虑。”   随即沉声问道:“为何奉天军只剩三千人?此中缘由,务必详实道来。”   陈亮闻言,心中一凛。   缓缓道出缘由:“陛下,奉天军之所以人数大减,实乃为保护我等书生而浴血奋战。自大理返回临安途中,我等遭遇了大理国叛军之伏击。那些叛军首领姓高,声称要为死去的段氏报仇,气势汹汹,势不可挡。”   “奉天军将士誓死捍卫我等安全。他们奋勇杀敌,浴血奋战,最终虽成功击退叛军,但自身也付出了惨重代价。许多英勇的将士,为了保卫我等,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正因如此,奉天军人数锐减,仅余三千余人。”   陈亮说到此处,已是热泪盈眶,声音哽咽。   刘备听罢,亦是默然良久。   长叹一声,道:“奉天军将士忠勇可嘉,为国为民,不惜牺牲生命。朕定当铭记他们的功勋,厚加抚恤,以慰英灵。”   辛弃疾慷慨陈词,激昂地说道:“此时,大理已与吐蕃打得如火如荼,两国交战正酣,已无暇对我朝北伐形成牵制。大理国内乱纷纷,自顾不暇,而吐蕃则在一旁虎视眈眈,垂涎大理国土。此乃我朝北伐之绝佳时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言罢,辛弃疾躬身一拜,说道:“臣请陛下,发兵北伐!臣愿领兵出征,誓死捍卫国家疆土,为陛下开疆拓土,建立不世之功!”   刘备闻言,眼中闪过一丝赞赏之色。   他看着眼前这位英姿勃发的将领,心中不禁泛起一丝疑惑。   一时之间,竟有些分不清眼前这位慷慨陈词、请缨北伐的将领,到底是那位以词赋闻名的辛弃疾,还是那位历史上以智勇双全著称的姜维。   刘备深处一口气,缓缓说道:“卿之言,甚合朕意。北伐之事,朕已筹谋多时。今既逢此良机,朕定当发兵北伐,一举收复失地,扬我国威!”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