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雪下了一夜,积雪还不到一指。 天气越来越不正常,冬天是一年比一年冷,可雪却越来越少,对于农民来说,这不是什么好事情,尤其对于基本靠天吃饭的大明百姓来说,雪少就意味着干旱。 明军在紧锣密鼓的准备战争。 鞑子军同样没闲着。 但岳托却不是忙着战争,他们的目的是抢钱粮奴隶,如果明军不堪一战,他们不介意顺手砍几颗头颅,但若遇上硬骨头,也不会脑子一热拼个你死我活。 大明破虏侯已到了明军大营。 鞑子军的消息要比明军灵通的多,已经得知明国皇帝命破虏侯督军想要决战,岳托已经试探过了,两天前的那支明军骑兵就是破虏侯,传言也无误。 那厮非人,单骑断后杀了大金一百多勇士。 岳托才不想跟明军拼命,反正都抢的差不多了。 也该回盛京了。 可惜两天前没将其围杀。 都怪萨哈廉那混蛋,怕明军出营突袭,没敢尽全力,担心折损麾下兵马,还不是想保存实力,父汗继位后,好多东西都变了,兄弟之间也变的有些陌生。 岳托感慨一番,又皱起眉头。 下令加派哨骑,遍索方圆数十里,把明军盯死。 此番撤离怕是不会顺利,如果只是关宁军,压根就不用担心撤离的问题,明国的边军是什么德行,没有谁比大金更清楚,关宁军不会在这里跟大金军队拼命的。 可问题是,明国破虏侯到了军中。 那厮可不是个善茬,不会眼睁睁看着自己撤离。 莽古尔泰的下场让大家都很谨慎。 为免步了莽古尔泰后尘,被奇兵偷袭,必须要多派探马。 明军大营。 “侯爷,连环马打好了。” 周启正在批阅公文,曹大进来了。 “这么快?” “工匠多啊侯爷,这军营里好几百工匠呢!” 周启弃笔起身:“走,去看看!” 曹大连忙出去,牵来了战马。 到了一处骑兵营地,却见一众边将也到了。 周启懒的废话,先看连环马。 只见二十匹马皆披上了重甲,且用铁链将战马锁成一排。 这些战马都是挑出来的精良战马,不但个头大,而且养的膘肥体壮,披上五六十斤的铁甲冲锋完全没问题,就是成本有点高,一波冲锋后这些战马估计得废掉大半。 铁甲连环马当然不是周启的发明。 这玩意宋朝就有了。 金兀术的铁浮图更有着赫赫威名。 之所以现在不见了,是因为这玩意不但成本高,而且缺陷也很明显,时代在发展,战争的方式同样在改变,战国时期的战车因为骑兵的发展被淘汰掉了。 而铁甲骑兵也因为不适应战争的发展淡出战场。 在城堡遍地的大明,这玩意的作用实在是有限。 总不能用铁甲连环骑兵去冲击大明的城堡或者营寨? 那和自杀也没什么区别。 可老话说兵无常形,水无常势,战争的方式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因时因地因人而作出最为有利的调整,世上没有一劳永逸的战法,更没有无用之兵,就看你怎么用。 周启觉的,具体到将要到来的战争,铁甲连环骑兵还是有些用处的。 冲击鞑子营寨那是找死。 但鞑子军迟早要走,他的目标是鞑子的骑兵队,只要动起来,铁甲连环骑兵总能派上用场的,不指望两百铁甲连环骑兵能一举击溃鞑子的骑兵,那个不太现实。 但只要能冲乱敌阵,给他创造一次发起突袭的机会就足够了。 对于周启来说,击溃鞑子的骑兵只缺一个机会。 打仗是一门技术活。 兵法大家总结了几千年,来来回回无外乎也就那些东西。 周启站在前辈的肩膀上,总结出一点心得,就是要充分挥出自己的长处,将锋利的钢刀刺进敌人的薄弱处,从而实现最大的杀伤,取得最好的战果。 这是他在击破莽古尔泰大营后最大的体会。 自己的优势在哪里? 当然是这一身勇力,只要给他创造机会和敌将照面,战争就会结束。 对于别人来说,这无异天方夜谭。 可对周启来说,斩首战术却是最犀利最有效的战术。 围绕这个战术目标,制定具体的战术也就成了必然。 空旷的场地上,摆放了大量的稻草人。 二十名挑选出来的精壮骑兵骑在披挂铁甲,被铁链锁成了一排的战马上,在冲锋的号角声中缓缓提速,然后将马速提到极限,冲过了那一片稻草人。 铁蹄过后,稻草人被冲击的七零八落。 看上去威力挺不错。 真正上了战场如何,那就只能等实战来检验了。 为了切身体验铁甲连环马的威力,周启还亲自试了一次。 二十匹战马被锁成一体,排成一排向前冲,和单人单骑又不相同,首先是约束感,单人纵骑,想往哪边冲都由骑士控制,可铁甲连环马却不由骑士控制。 只能被动的坐在马背上不停的往前冲。 人不自由,马更不自由。 就算有一两匹战马不受控制乱跑,也会被牢牢的钳制住,只能被挟裹着往前奔跑,并且越跑越快,想偷懒都没办法,因为跑的快的马会拉着跑的慢的马,不停的加速再加速。 就算马失前蹄,也会被集起力量拖着继续冲锋。 直到最终倒下。 连环马的数量越多,越难以困制。 二十匹马勉强还能控制,可以停下来。 两百匹马锁在一起冲锋,没有人敢试。 周启也不敢试,万一控制不住战马是会死人的。 一干边将看的脸皮抽搐,心疼的不行。 这铁甲连环马成本实在太大,几乎等于消耗品。 而且消耗的还是最好的战马。 如果不是可以预见的巨大的收益,没有人愿意负担如此高昂的成本。 还好,目前看起来效果不错! 只要突袭成功,将岳托斩了,一切就都值得了。 一干边将也不怕周启耍花样,战事失利的后果大家都清楚。 打赢了周启得头功,吃了败仗周启同样担主责。 目标一致,有了共同的利益,一干边将总算积极主动起来。 唯有赞画刘应泰有点不舒服,觉的存在感被削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