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那种反复小人,有什么好招抚的?况且这厮在满清做着平西郡王,现在又占据了汉中和川北保宁等地,形同半割据的地方势力,快活得很。 他乐意跳反到明朝来? 要咱是吴三桂,肯定也不会答应明朝的招抚。毕竟明朝很难拿出比满清更好的条件来。须知吴三桂在满清这里,可是占了一个“投诚第一”呢! 这是满清给广大汉族军头士绅树立的一个典型,你们看,吴三桂不过是一个兵马三万多的军头而已,就得以受封平西郡王。官高爵显,位在众满洲大将之上。不仅军队没有打散重编,连所部人员都优容照顾,升官进爵。 只要吴三桂不是真的扯旗造反,满清会对吴三桂施以最大的宽容,当然这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明朝尚未灭亡,南北仍需统一。 在南北统一之前,吴三桂就算再嚣张跋扈,满清也会供着他,让全天下的汉族士绅和军阀看着。赶紧来投我带清啊,我带清的待遇好啊,我带清满汉一家亲啊。只要来了我带清,金票大大滴,官位高高滴。 “韩师傅为何想招抚那厮?”朱由桦心下不是很确定韩道浚的想法,觉得韩道浚应该有什么自己没想到的理由。 “吴镇在东虏,乃是招抚地方之典范,前番江北诸将相次投鞑,未必不是见吴镇在东虏颇受重用。若是吴镇受抚,则东虏之绿营,必定大为动摇!”韩道浚则显然知道朱由桦在想什么,直接就把朱由桦的意思给说了出来。 “那厮在东虏爵封郡王,开幕立府,形同割据,恐怕看不上我每那点东西。”朱由桦摇了摇头,表示这事有点悬。 “正是因为彼等在东虏极受亲重,招抚而来,才能重挫东虏之锐气啊。” 话说的很好,入关后的“投清第一人”吴三桂要是突然反正,那北方那些汉族的军头和士绅,心里面肯定要打鼓了。他们肯定会猜测为什么连受满清这样亲信重用的吴三桂都跳反了,肯定是满清表面一套,背地一套,根本没把吴三桂当人看啊。 要是吴三桂没有在满清那里受委屈,凭啥放着好好地王爷不干,又跳反去了明朝啊! 可理是这个理,但事情不是这么一个事情,这事情办不成的。吴三桂这人比谁都精明,最是会算计的人。不符合他自身利益的事情,他绝对不会做。 假设他同意跳反,回到了明朝这边,明朝一不可能给他增兵,二不可能为他加饷。那他凭什么要放弃对他还没有什么为难和强迫的满清,再度投靠明朝呢? 为了什么家国大义?狗屁!吴三桂要是信这玩意儿,他就不是什么吴三桂了,他是大圣人了。将来史书上写的抗清名臣就不是什么御赐国姓郑成功,而是他擎天保驾吴三桂咯。 “陛下为何一定要招抚吴镇呢?”一直听着韩道浚发言的周延儒慢悠悠的开口说了一句。 “什么?”朱由桦一住,没听明白周延儒的话。 这不是韩道浚要招抚吴三桂嘛,咱根本就没想过吴三桂能跳反回到明朝这边。而且就算他跳反过来,朱由桦肯定也要高赏以官爵,厚赐以金币,但剥夺他的兵权,打散他的辽兵,甚至驱辽兵为前锋,往攻满清。 “想来韩阁部并非一定要招抚吴镇吧。”周延儒微微一笑,看向韩道浚。 “阁老果真神算……”韩道浚朝周延儒点了点头,捧了周延儒一句。 “吴镇反复小人,然而其拥巴蜀牢城,仗兼并精锐。虽东虏亦施恩笼络而未全信,陛下只需放出招抚消息,则其必受虏中猜忌。” “啊……原来如此!” 朱由桦一下子就明白了,招抚吴三桂只是一个明朝方面抛出的试探。如果吴三桂真的跳反明朝,那对明朝而言,基本上全都是赚的。不仅全川可能就此恢复明帜,连汉中都要姓朱。明军可以直接窥视陕西三边,从侧翼威胁满清对北方的统治。 至于对满清军心和人心的动摇就更不要说了,上面已经反复提及。只说最直接的好处,白捡五万兵马,还是五万比较有战斗力的兵马,不是那种临时拉来的民夫杂役。其中还有不少明军亟需的骑兵队伍。 就算是听调不听宣的队伍,只要他愿意配合明朝的军事行动,那就是好事一桩。即使最后不配合明军行动,只是蹲在那儿,凭他五万有战斗力大军的牌面,满清怎么着也要放上几千八旗加二三万绿营防御,才能放心吧。 能拖住这些个清军,那就是胜利! 此消彼长的道理,不外如是! 若是吴三桂对于明朝抛出来的试探完全不搭理,可这个试探已经大张旗鼓的被放了出来。满清的统治者最后一定会知道,就算为了稳定局面,不惩罚吴三桂,那必然也会设法赏赐吴三桂更高的官爵,更多的钱财,但又让吴三桂没有片刻的喘息,永远在打仗的路上。 总而言之一句话,对明朝没坏处! 仔细这么一想,好像还真是这么一个道理,不管吴三桂愿不愿意接受明朝的招抚劝降,对明朝都没有什么坏处,甚至可以说都是好处,简直白饶。 “ 陛下当速遣舌辩才捷之士,携册印金宝往说吴镇,勿至拖延!”韩道浚向朱由桦建议道。 “合该如此!”周延儒也表示最好快去办这事。 “那余当以何爵拉拢呢?”朱由桦被说服了,愉快的接受了这一建议。 满清除了封吴三桂为平西郡王之外,为了体现自己的诚意,还将吴三桂之子吴应熊留在京师,许以黄台吉之女和硕恪纯长公主(时年六岁)。直接让今年不过十二岁的吴应熊成为满清的驸马爷,做自己人。 当初多尔衮给吴三桂的条件还真不算低,可能也是因为没想到真的能一举打入关内,坐拥整个北方吧。 “陛下当不吝爵赏,厚给封藩,许以永镇四川如云南沐氏之例,诰为蜀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