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桦很清楚在满清入关的初期,想要把他打跑尚且还比较容易。等他把北方的头都剃完了,整个北方只剩下顺民,那么想要再恢复中原就难咯。 现在不趁机会拼一把,以后未必还能有这样好的机会! 所以就算是已经大规模改稻种桑的江南地区,也要为大明尽一份力。虽然荆本彻未必不想帮朱由桦多征一点粮食,可是江南近年来本就依靠湖广的粮食补充,甚至以往京运的四百万石粮食都靠从湖广买入之后补足。 但现在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湖广解了二百万石粮食来京,朱由桦也不要江南能出原来旧有的三四百万了,打个对折一百七十万总也是要的。 平素朱由桦也少有说这等重话的时候,现在话一出口,在座的诸位大臣就知道朱由桦把这次机会看的极重。几位阁部大臣立刻起身表示遵行,江南改稻为桑的范围虽然越来越大,可到底还是有不少良田在的。 尤其像是崇明沙这种泥沙冲击出来的江心岛,以及长江和各大湖泊中的圩田,一般都是种植的粮食作物。长江中下游地区本身就是平原地形,自河姆渡先民开发以来,先后经历东晋南渡,以及宋室南渡两次大规模的北方人口南迁。 充足的人力改造了江南的土壤,发展了水利系统,使得江南真正做到了几乎“四野无闲田”,说句夸张的话,江南一县所产出的粮食,有时比陕西一府所产出的还要多。稻麦两季轮种之后,更是把江南的粮食产量推上了一个新高峰。 说江南缺粮,那是因为江南的人口繁衍实在稠密,而粮田又逐步减少,这才会有缺粮之忧。现在朱由桦接二连三的迁移江南解放的奴婢充实淮南军州,本身就已经缓解了一定的人口压力,秋后征粮,不会有那么大的难处。 “陛下,虽说此番机会难得,但是国家未有半岁之积,倾尽全力北上,若是有所灾旱,便得闹饥荒……”到是韩道浚敢说,他是帝师,与朱由桦格外亲近,有些话别人不能说,他却尽可以说得。 “唔……”听到韩道浚这句话,朱由桦微微一叹。 也是没办法的事情,现在战事要紧,朱由桦虽然一再告诫自己不要急不要急,可真的事到临头,又有几个人保证自己能镇定自若呢?而且现在朱由桦已经下了决心要北上,这时候再犹豫反而是国家和军队之灾。 或许历史上有些君王一条道走到黑,也未必是全部出于本意吧…… “这样吧,尽先管照江北,留五十万石于太仓,缓急也能有个后手。”韩道浚说的不错,朱由桦不是听不进的人。 南明的底子有些薄,做了一桩事,就很难在同时做第二桩事。道理就是这么一个道理,君臣同心还能勉强趟过去,这要是过不去,历史上的南明就是结局。 “另有一事,春后大军北上,须得走三路乃至四路,诸路将帅陛下可有成算?”韩道浚继续询问道。 “淮南兵分三路,另以湖广佯攻襄阳,再命川北遥攻陇右。”朱由桦已经有了一个全盘的计划。 淮南地方主力约十万马步官军出动,十万民夫,号称三十万或者五十万,分作三路。徐州一路的阎尔梅配合在沂蒙地区的山东巡抚陈潜夫,兵马约一万五千众,袭扰山东。 王旭一路出颍水,约二万人,现在颍亳之间已经大致被明朝收复,建立了十几个屯堡,算是有了立脚之处。可以以此为出发基地,进入河南陈州,从侧翼威胁开封地区。 孙传庭的主力七万人,则沿着黄河走。既方便漕运船只随军,也能够得到水师的支援。主力夺取归德地方,从正面威胁开封。并且和王旭在开封南部的交通要隘朱仙镇汇合,一道攻去开封城。 湖广那边不用说,佯攻已经确定了。唯一不能够确定的就是川北和汉中的吴三桂,这厮拥兵七八万,在川中自成一国,虽然表面上接受了大明的委署,实际上别说听宣了,连听调都不能够保证。 而且现在川中的官员都是吴三桂札委,甚至不经过南京这边同意。固然有路途遥远,消息不便的缘故在,可吴三桂除了隔两个月送一份名单过来,连个表示都没有。南京这边为了稳住他,暂时也只能捏着鼻子承认。 弄的四川地方的官绅当官都称“蜀选”,因为这是蜀王吴三桂选的嘛。而且吴三桂是把四川当基业来经营的,所以比那些川中的军阀更爱护百姓。地方上的士绅没有那么大的抱负,觉得能够守土安民的吴三桂还真不错,纷纷投靠到他的幕府。 现在连成都都被吴三桂恢复了,虽然二十万人的大城只剩下了数千人,可吴三桂的势力也确实基本触及了除川南以外的所有四川郡县,俨然就是货真价实的蜀王。 指望他能为大明出兵出力,攻打陇右,确实有些难。但是劝说他出兵的努力还是要做的,朱由桦已经让受命监理吴三桂一镇的四川巡按文逢吉督促吴三桂整备军马,兴师北上,为了让文逢吉说话有人听,朱由桦还拨给了文逢吉二十万两银子,以及五万石粮食。 听说文逢吉已经募练了七八百川兵作为自己的标兵,勉强在吴三桂营中站住了跟 脚,不再怕被吴三桂直接捆了囚禁。加上银弹攻势,就算吴三桂不大举北上,只是在汉中作出佯攻陕西的姿态,也能让陕西的孟乔芳多捏一把汗了吧。 陕西三边的八旗和绿营要是也能被钉在原地,那么河南的援兵便更少了,完全就只能指望京师八旗出兵。 到时京师需要大同和河南两面出兵,十万出头的旗丁以及同等数量的老包衣,看似庞大的军力,也会有支应不开的可能。只要京师空虚,那便是一个巨大的机会。 多铎啊,你小子一定要好好把握我朱三给你创造的机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