册封日本国王和日本国神道教大真人的圣旨传到京都,皇居禁里内的一众公卿和天皇懵了。不是说德川家光是去请封日本国王的嘛,这劳什子的神道教大真人是个什么鬼东西? 可还没有让他们商议出个什么对策,幕府京都所司代板仓重宗便进入禁里,向公家宣告。大明圣天子已经颁赐圣旨,要求天皇去尊号,赶到江户接受圣命,提举日本神道教宫观诸事。 如果不来,畿内十万雄师便将亲自护送天皇上路! 大明这会子在日本的招牌非常的硬,毕竟几十年前在朝鲜把丰臣军打的丢盔弃甲,亡死在朝鲜的军队何止十万之众。你就是把决定天下大势的关原合战损失人数乘以一个十,你也死不了这么多人。 要是触怒了大明圣天子,保不齐再发天兵过来,那可不就是简单的杀你几万兵马的事啦。保不齐就是要把你们这帮蛀虫,全部大卸八块,分成几十段。 参加过文禄庆长之役的武士确实基本都死完了,但是听说过这件事的人活着的还有不少。李如松在战场上的凛然英姿,还到处都有人记得。或许那个年代,用来止日本小儿夜哭的名字,便叫做李如松是也。 怎么办?怎么办?怎么办? 公卿们的脖子惯来都是很软的,硬一点的基本已经死绝了。虽然天皇也确实就是日本神道教的首领,世俗的权力几乎为零。可不代表我心甘情愿的公开放弃这一切啊。而且原本征夷大将军理论上还是天皇的臣子,现在凭什么和天皇平起平坐。 什么神道的归神道,幕府的归幕府?我听不懂! 听不懂?松平信纲早就知道有傻批会听不懂,不知道时代变了的道理。除了号令西国护卫大明册封使团的数万大军在京都扎下大营外,还用船把那门四千多斤重的红夷大炮,通过淀川的水运,给载到了京都附近。 能是什么意思呢?当然是召集畿内诸德川亲藩和外样来瞧瞧,现在幕府今时不同往日了。彦根藩的井伊直孝率先赶到,带着尚未完全废物的井伊赤备队,护卫着大炮驾临京都。 包括松平信纲在内的好几名日本武士,都在南京接受了短暂的火炮使用训练,正常开个炮什么的只是轻易。 老子我也不邀请什么天皇和公家出来看西洋景,你们听个响就完事了! 名义上是为了护卫以张煌言和王公略为首的明朝使臣,实际上就是要给京都那帮不识时务的公卿一点颜色看看。 十来万大军会操,松平信纲指挥着古坟山下的大军,也希望让张煌言和王公略瞧瞧幕府的实力。虽然我是接受了大明的册封,但我德川幕府实力也是不容小觑的。大明如果不对日本有什么意思,那么就是简单地操练。大明要是对幕府有意思了,这就算是露肌肉咯。 张煌言眯着眼看着坡下的十几万大军,这时候日军还能做到所有参演的武士人手一领甲。别管这个所谓的“一领具足”是不是只有一层铁皮,十几万“甲兵”看起来却是真有几分气势。难怪当年敢于渡海攻打朝鲜,果真有几分力气的。 “王将军以为如何?”张煌言虽然在军事上也挺有天赋的,但总归经验上还不如跟着朱由桦已经打了好几年仗,还是武举人出身的王公略。 “只观其型,倒也不错。”王公略点了点头,光看幕府的这个东洋景,还真有点实力的。 “难怪陛下希募数万倭兵,纵掠虏中,以图虏之侧翼。”张煌言沿途也观察了松平信纲一行人的成色。 柳生宗矩就不用说了吧,那可是大剑豪,个人战斗力相当高。他带在身边的徒子徒孙,战斗力肯定也不错。而松平信纲带的是幕府直属的御书院番人马,这都是保护德川家光长大的武士,水平太次的早就淘汰了。 结合了一下各种观察到的情况,张煌言和王公略都觉得这年头的日本武士还是有几分可取之处的,果然适合做炮灰。 “不过这倭兵之甲,似乎薄弱,唯有鸟枪果真堪用。”王公略眼睛毒,士兵要是披着重甲这样操演,要不了半小时就需要换人的,可幕府军这边还在排兵布阵。 那就说明这甲连十几斤都没有,恐怕就是个几斤重的铁皮壳子罢了。至于头盔,所谓的阵笠更是不入王公略的眼。也就是轮番射击的鸟枪,射的相当熟练,一点儿也不输明军。 “轰!” 一声巨响,红夷大炮的轰鸣惊天动地,远胜于漏气的佛郎机和轮射的鸟枪。山下操演的大军微微一乱,但因为提前通知有大炮,心里有了准备,所以一众士兵主要还是觉得吃惊。 西南诸藩的外样大名纷纷在心内评估自己的本城要是被这玩意儿轰一炮,会是什么结果。而京都禁里内的天皇和公卿们更是觉得天崩地陷,只以为是地震了,纷纷走避。 约莫过了三五分钟,又是一声惊天巨响,红夷大炮再度开火,殿阁的屋瓦都被震的乱颤。花园中的鸟雀嘶鸣乱飞,宫中的侍女更是尖叫连连。 很好,之前多牛批,现在多怂批! 数百名公卿跟着天皇就这么上路了,什么操场演习,炮弹弹道 歪了直接砸进皇宫禁里的废话都不需要说。这帮人就是欠的,打疼了才肯动一动,也不知道哪里来的心气。 得知松平信纲不辱使命,把天皇等人给“邀请”到了江户,德川家光很是高兴。他虽然心里厌恶蛀虫一般的官家和公卿,但是面上的东西大概还是会装一装的。先是把张煌言一行人安置在芝上邸,然后又将官家和公卿安置在东叡山,盛情招待起来。 对于明朝要求支付两千匹战马的技术转让费,以及头期二十门大炮的八百匹战马买价,德川家光毫不犹豫的就答应了。剩下的东西都是细枝末节,根本无有什么好反对的,一桩大事就这么轻易的在幕府内部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