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重庆城内的何刚,一天之内连续得到了两个好消息! 第一个好消息关于遵义,攻克了遵义的大西军因为张献忠身亡,所以暂时便屯驻在了遵义,似乎是商量下一步的去留。 原本何刚以为大西军会在遵义屠城泄愤之后,就挥师北上攻打重庆,结果大西军不仅没有对遵义发动屠城,连预料中的北攻重庆都没有发生。 在裹挟走了遵义城内外的部分青壮之后,大西军就这样随意的放弃了遵义。当然放弃的只有城池和不堪行军的老弱病残,城内的物资,包括所有的车辆骡马,以及粮食布匹、财物,但凡是个能吃能用的,基本都被大西军给裹挟走了。 这到没有出乎何刚的预料,大西军来打遵义,不就是为了打破大城镇,获得补给辎重,好养活十几万部众嘛。 他立刻派遣了选锋哨探进入遵义,张榜安民,接管城防。然后又运来了几百石粮食,暂且救急,把遵义的情形给安定了下来。 总督官署已经在大火和爆炸中消失,王应熊的遗体肯定也不存在了。何刚在原地找到了一块官服的破布,应该是王应熊的遗物,便准备带回去交给家属,立一个衣冠冢啥的。好赖是个念想,总比空棺材强。 对于大西军的去向,何刚也很好奇,可回报的哨探都说大西军正在往南边赶,因为大西军势大,不敢靠的太近,也抓不到什么舌头。 “往南去?去云贵?”何刚一时没有猜透大西军的想法,只能放弃。 作为只能实际管控重庆一府的四川巡抚,何刚对于能将遵义纳入管辖,感情上还是挺复杂的,但总得来说,能管更多的地盘,才能养更多的兵,才有办法实现朱由桦稳定上游,收复全川的战略目标。 当然有人说哪来的兵呢? 这就要说第二个好消息了! 带着秦王朱存釜一路逃命进入四川的贺珍和孙守法诸将历经千辛万苦,终于赶到了重庆,投奔到了何刚的麾下。 按理说他们比张献忠跑得早,应该先到重庆的。可是那个时候重庆不是被曾英占据嘛,他们想的是投靠四川招讨大使秦良玉,手握秦王这个宝货,以秦良玉的性格,肯定会接济他们一二。 可曾英就不好说啦,曾英保不齐就想要兼并他们的部众,什么鸟秦王,一刀砍了都嫌磕碰了自己的刀。 所以贺珍和孙守法没敢直接往重庆跑,准备绕路去石柱土司。这一绕也没碰着什么好,撞上了在川东肆虐的摇黄十三家。 虽说历史上有部分摇黄十三家的人马,投靠了明军,坚决的抵抗了满清的侵略。可还是掩盖不了他们身为流寇的事实。这帮人把川东都给打烂了,屠城杀人,抢掠钱粮的事情一点儿没有少干,军纪比大西军还烂,和满清的鞑子一路货色,干的坏事太多太多了。 见了贺珍和孙守法的残兵败将,这帮人一点也没含糊,立刻发兵来攻。既要贺珍军中携带的几万石粮食,也要兼并贺珍的部队人马。 我全要! 贺珍和孙守法能答应?这自然就干了起来。秦军战斗力相对高一些,还有随军的钱粮补给。而摇黄十三家地理熟悉,有地利之便。 打了好两个月,双方精疲力尽,秦军也没能绕去石柱土司,摇黄十三家也没能吞并了秦军。但输得其实还是秦军,因为秦军携带的粮食快吃完了,部队减员也非常严重,连续遭受摇黄十三家的袭击,队伍也人心惶惶的。 没办法,贺珍和孙守法,最终带着仅存的两万余众,开到重庆城下,向何刚求援。表面上则是奉秦王朱存釜殿下暂避重庆,实际上就是要托庇于何刚的羽翼之下了。 不然这支两万多人的队伍,再隔三天就要开始人吃人! 久闻陕西边军善战之名的何刚自然大喜,一方面恭请秦王殿下入城安歇,另一方面也收容并整编这支秦军。老弱病残什么的,全都都打发去川南州县屯田,最后又得了一万青壮,打散了和原本自己麾下的部队混编。 队伍仍旧交给贺珍和孙守法带,可是中下层军官里被何刚安插了不少自己人。算是把这支队伍勉强的控制到了自己的麾下。 原本在四川统治已经完全崩溃的明朝廷,因为接二连三的变故和乱局,反而导致势力相对较大的两股军阀曾英和王祥部,一死一逃。现在何刚不仅实际管制了重庆和遵义两府,还因为大西军一路杀掠泸州、叙州等府,击败了当地军阀,使得明朝廷的政令也伴随着何刚的兵马抵达这些势力真空区。 川南地区自此大致回到明朝廷的管控之下,使明朝廷在四川部分地区恢复了统治,获得了未来进取的基地。 ………………………… 贵阳城下,大西军士兵垒土附城,三鼓便攻克了这座贵州省的省城。 总督王应熊早先在遵义已经自杀殉国,城内的贵州按察使张耀被孙可望擒获,一刀劈了。分守道参议曾益等自杀殉国,都指挥使陈瑞征逃亡到定番州(今贵州省惠水县)。 没想到云贵地方实力真的这般虚弱的孙可望、李定国等人大喜过望, 一方面入城张榜安民。在孙可望的主持之下,大西军入城严禁杀人,只是取官府和豪富之家的财货钱粮充军。同时还派遣随军的部分文吏,收集田土簿册,做长久打算。 同时又由刘文秀分兵去攻定番州和永宁州,消灭贵州地区尚且抵抗的残余势力,基本建立在贵州西部的统治。 对于遵义大会中提及的云南,孙可望和李自成也十分关心,果然此前收到的沙定洲叛乱的消息是确凿无疑的。沐天波已经被沙定洲给打的无有存身之处,现在甚至谣传说沐天波已经被沙定洲的叛军杀害。 总之云南一片混乱,塘子里水都被沙定洲这条泥鳅给搅混了。可沙定洲又没有克定全滇的实力,正好方便大西军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