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摇旗和刘体仁就这样轻易的受了章旷的招抚,消息传至岳州,上下惊喜莫名,连堵胤锡都没有想到事情的进展会这么顺利。 要是当初也这么容易招降农民军就好了! 不管怎么说吧,也是一支暂时可以驱用的兵马。裁汰其中的老弱,将其安置在后方,青壮则跟随着堵胤锡驻扎岳州,随时准备北上夺取武昌,计划通。 郝摇旗也不是虚的,因为章旷真的给他解来了五万两银子,让他每人一两发放赏功银。岳州的堵胤锡则给他送来了牛酒犒劳,一瞬间让郝摇旗觉得这官军是不是都转了性了,当初这样多好呢。 既然你好我好大家好,郝摇旗想着那些还没有下处着落的老兄弟们,便主动请缨,说可以招抚其他的大顺军余部前来投诚。这样的好事堵胤锡和章旷自然没有不允的道理,只管让郝摇旗劝说那些大顺军来投。 未几袁宗第、蔺养成、王进才、牛有勇等原大顺军的部将,先后赶到岳州和湘阴向堵胤锡和章旷投降,部众多达十余万,一下子便壮大了明官军在湖广的兵力。 堵胤锡也没有歧视这些人本属于流寇,善意招抚。除开给予一定的钱粮补助之外,只是命各部将老弱集中安置在部分被清军和左良玉杀掠一空的州县,只留下精锐敢战的老兵听用。同时也不打散他们的编制,分别授予总兵副将的职衔,以安定人心。 原本聚集在岳州的兵马只有区区的四万而已,一下子补充进了三万多大顺军余部,兵力超过了湖广清军,使得堵胤锡信心大增。 可万万令他没有想到的美事来的如此迅速! 在得知了郝摇旗、袁宗第等一众将校投降明军之后,受到了良好的对待,家属老弱都妥善安置之后,实际上继承了李自成衣钵的李过也动心了。 原本屯集在湖北通城进退失据的李过居然也派人前往岳州,向堵胤锡输诚,愿意带领大顺军的部众向明军投诚。 其部众不下四十万! 按理说,堵胤锡加上那些降兵也不过七万多人,怎么敢接受四十多万大顺军余部的投降?可是堵胤锡一来是发现大顺军真的群龙无首,这次的投诚多少带着几分真诚。其次是此前成功的招降十几万大顺军的经验给了他信心。 这回他便学习章旷的操作,亲自赶到李过的军营中,与李过、高一功、李来亨诸将会饮盟誓,表示双方绝不背叛,赤诚以待。 随即李过便带领大顺军部众四十余万人向明朝廷正式投降,接受明军的招抚,按照各部的意见,堵胤锡将他们安置在荆门、公安等处,并成为岳州的侧翼,威胁湖北荆州等处。 四十多万人堵胤锡当然养不活,所以其中的三十余万全部被安置为屯户,只留下了马兵三万,步兵七万。就这十万大军其实堵胤锡也根本养不活,所以稍作思量之后,堵胤锡立刻下了一个决定。 趁着诸军新降,尚可驱用之时,兼着马上就要秋收,湖南能够供应上来一笔钱粮,湖北虽然已经是一片白地了,但是打过去总能弄到点清军的缴获,用以养活手下的十七万大军。 他把这个想法和章旷以及何刚叙述之后,两人也表示同意。与其等到后面这些招抚来的大顺军乏粮作乱,不如打到湖北去。赢了能恢复疆土,夺敌辎重。输了的话,有些话没必要说的太明白,只要诸位大人逃出来就不亏。 说干就干,堵胤锡和章旷随即召集诸将,明白投了新东家就要纳投名状的李过等人也没什么好反对的。堵胤锡管了他们一口热饭吃,这年头吃了别人的热饭就要给人家卖命。说到底大顺军起兵造反的主要原因还不是在陕西老家没有饭吃了。 决议已下,堵胤锡随即和章旷联名上书,将招抚大顺军余部的事情向南京朝廷禀报,并请求南京朝廷尽量再补充一部分军械辎重来。湖广虽然被乱,但是秋收之后应该不至于太缺乏粮食,缺的是火药铅子,武器盔甲。 事情发生在六月中间,消息传回南京时,正是朱由桦点选高名衡为本届恩科主考官的七月中。湖广的奏报关乎上江战局,朱由桦命令只要有信到,即使半夜也要立刻送来的。 在见到堵胤锡和章旷的联合奏报之后,朱由桦不由得喜出望外,得了大顺军余部的支持,湖广地区在局部兵力上便占据了极大地优势。也如同朱由桦预料的那般,堵胤锡和章旷决定快速向武昌、荆州发起进攻。 把消息给召集来的阁臣们遍观,一众阁臣到是没有怎么开口,先是瞧了瞧朱由桦的脸色。毕竟大顺军是逼杀朱由检,攻杀朱常洵的罪魁祸首。是朱由桦实际上的杀父仇人,以常理度之,朱由桦应该对大顺军恨之入骨,不杀不足以泄心头之愤的。 可朱由桦脸上居然只是平淡,眼神中居然还带着些激动。何腾蛟最先反应过来,他认为自己猜到了朱由桦的心思。 好一个驱虎吞狼之策啊! 或者驱狼攻虎之策也行,让大顺军余部这群饿狼,去攻打满清这头猛虎,赢了皆大欢喜,输了大明反应也没损失。还能暗中把君父之仇给报了,这一招高明啊。 “当恩 示此番诸将,给以官爵,激以忠义,命彼等速速北上攻打武昌!”何腾蛟立刻起身说道。 “何阁部认为该如何?”朱由桦到是没有想到那么多,只是觉得这是好事。 “不妨由殿下恩赐姓名,各给侯伯之爵,另给一二十万赏军银,以促诸军北上。”何腾蛟似乎已经有了预案。 “怎么说?” “譬如郝摇旗可赐名永忠,李过赐名赤心,高一功赐名必正等等,再视彼等兵马众寡,给以侯伯便可。” 原来这些名字还真是你鼓捣出来的啊!朱由桦当然知道历史上这些投降的大顺军将领被赐名的事情,没想到还真是何腾蛟的手笔。 “合该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