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7章 袁世凯的崛起之路
第247章 袁世凯的崛起之路 对于清政府的灭亡,不仅各朝的统治者心有所感,就连晚清时期的老百姓也有同样的预感。 要说谁最清楚清政府命不久矣,自然要数他们这些晚清时期的老百姓了。 毕竟他们老百姓身处这个时代,可以非常清楚的感受到清政府就快支撑不住了。 况且这并不是他们老百姓危言耸听,而是全天下中华儿女都这么说。 要说讨论得最激烈的,对于清政府灭亡的消息言之凿凿的,就属整个社会上的知识分子了。 自从清政府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战败签订《马关条约》之后,社会上的知识分子纷纷扬言清政府距离倒台不远了。 而他们老百姓自然乐意听到这样的话,早就受够了的他们期盼着清政府快一点灭亡,这样他们老百姓也能摆脱目前悲惨的境遇。 晚清时期的很多知识分子向主播询问后面的事,清政府最后是否灭亡了? 他们虽然认为到了如今地步,清政府的灭亡已经不可挽回,但还是希望从主播那里听到确切的答案。 苏晨感受到大家急迫的心情,轻轻点了点头,给了大家一个放心的眼神。 “由于日本陆军师承德国,而淮军中又有许多德国军事顾问。” “不过,即便士兵们平时高喊吃袁大帅的饭,穿袁大帅的衣这样的口号,也不意味着袁世凯就能操控北洋六镇。” “因为晚清的团练武装都是这么练兵的,曾国藩训练湘军时是这么操练的,李鸿章训练淮军时也是这么操练的。” 一想到清政府灭亡后,他们老百姓的日子也能慢慢好起来,无数人喜极而泣。 他们老百姓虽然不知道清政府灭亡后,自己的命运会如何,但想来总不会比现在还差。 “后来袁世凯能权倾朝野,甚至逼迫清帝退位,凭借的就是他一手培养出来的北洋新军。” 以至于主播后面说的话都没有听到,大家此刻陷入惊天好消息的疯狂欢喜中。 “这样的事情,应该确有其事,是晚清时期确确实实发生的。” 慈禧:一步错,步步错,到底还是让袁世凯拥兵自重了。 “这点只要看看当时的《大帅练兵歌》就知道了。” “甲午战争期间,淮军、湘军以及各地练军糟糕的表现,让清朝统治者意识到,传统的团练武装在近代化的新式陆军面前根本就不堪一击。” 可千防万防,还是没有防住袁世凯,让这个逆臣钻了空子。 “那么具体怎么改?参照哪国军队改革呢?” “很明显,报效君主排在报效长官的前面。” “如果袁世凯当时敢把自己放在朝廷的前面,想必无论他有几颗脑袋都不够砍的。” “而要说到这支北洋新军是怎么来的,我们就要从甲午战争说起了。” 期盼了数十年,这一天终于被他们等到了。 “练兵歌的第一段就是,朝廷欲将太平大局保,大帅统领遵旨练新操。” “定武军诞生之初,训练采用西法,装备也进行了革新。” 整个中华大地陷入一片欢乐的海洋,全国各地洋溢着节日般的喜庆氛围。 从那时起,他们老百姓就时刻盼望着无能的清政府快点灭亡,有人能够带领他们老百姓奔向希望的未来。 “在历史现实中,士兵们高喊吃袁大帅的饭,穿袁大帅的衣。” “袁世凯的新建陆军在这种环境下自然也是一样的。” “所以没过多久,不大熟谙军事的长芦盐运使便被调离岗位,定武军改由袁世凯接管。” “主播之所以介绍袁世凯,只因为袁世凯是清末到北洋时期最为重要的人物,也是清朝灭亡过程中的关键性人物。” “但编制仍然是旧式的,也就是仍然以营为平时最高编制单位。” “这种半拉子练兵成果,显然不能让人满意。” “第一立志要把君恩报,第二功课要靠官长教。” 自从第一次鸦片战争战败开始,他们老百姓的就没有过一天好日子。 尽管大家已经知道清政府命不久矣,但不敢百分百确定清政府会灭亡。 袁世凯编练北洋新军后,她就时刻担心袁世凯拥兵自重,正想办法削弱袁世凯的军权。 “1894年年底,长芦盐运使在天津马场用西法编练新军,称定武军。” “也就是说,北洋军平时灌输的思想首先是忠君,其次才是报效袁世凯。” 晚清时期的老百姓听到清政府灭亡的准确消息,无不欢呼雀跃,恨不得载歌载舞表达内心的喜悦。 “于是还没等战争结束,聘请洋人教习,完全使用西式军制训练以及装备,进行全方位军事改革的计划,便被清政府提上了日程,确定了军改的目标。” 如今主播给了他们准确的答案,彻底打消了他们的后顾之忧,此刻他们内心的喜悦溢于言表。 “朝廷知道这么练兵才有战斗力,所以没意见。” “在电视剧《走向共和》中有一个非常经典的场景,袁世凯操练北洋新军时,士兵齐声呐喊吃袁大帅的饭、穿袁大帅的衣。” “因而清政府便接受了德国军事顾问汉纳根的建议,参照德国陆军编练新军。” “想必有人疑惑北洋新军究竟是怎样的一個存在呢?也会好奇这支北洋新军是如何产生的呢?” 听到主播说袁世凯后来权倾朝野,甚至逼迫清帝退位,使得大清国灭亡,她的脸色彻底阴沉下来。 不过最糟糕的事情还没有发生,一切都来得及阻止。 只要及时除掉袁世凯这个祸害,大清帝国就还可以延续,不至于断送在她的手里。 想到这里,她当机立断给李鸿章下达旨意。 慈禧:李中堂,哀家要你即刻赶赴山东捉拿袁世凯。 李鸿章面色犹豫,但面对暴怒的太后,他尽管不愿意,还是硬着头皮接旨了。 他倒不是想要为袁世凯求情,而是此时此刻想要捉拿袁世凯怕是不太可能。 经过八国联军侵华一战,大清现在能用的兵力不多。 而此刻在山东担任督抚的袁世凯手上可是握着重兵的,他现在去山东恐怕也无济于事,一个弄不好怕是要逼反袁世凯。 可太后的懿旨又不能不执行,他此刻是左右为难。 “袁世凯到任后,首先扩编了规模,增募士兵2250名,将定武军扩充至7000人,并将番号更名为新建陆军。” “随后,袁世凯又完全依照德国营制,大刀阔斧的变革军制。” “在营之上设立左右两翼,每翼1554人,并将马兵、炮兵、工兵等兵种单位混合编入。” “经过改编,新建陆军相当于一个混成旅,下设两个步兵翼,相当于团,另辖炮营、马队营、工程营各一个。” “这种新编制已经具备了合成军队的雏形,较之从前的绿营和湘军、淮军有了明显进步。” “就这样,中国的第一支近代陆军便诞生了。” “袁世凯编练新建陆军的同时,署理两江总督的张之洞也在江南编练了一支2000人的新军,名为自强军。” “自强军的军制、训练和装备与新建陆军差不多,也是近代新式合成陆军。” “另外,当时的直隶提督聂世成聘请德国顾问对其麾下的武翼军也进行了改编。” “改编后的武翼军官兵合计15000人,分为总部机关和五个战斗单位。” “总部机关下设总理营务处、教习处、粮饷局、军械局、军医局等后勤单位。” “另有马队五营、工程队两营,由总部直辖。” “五个战斗单位,其中前、后、左、右四军,每军下辖炮队一营、部队四营。” “中军规模稍大一些,下辖炮队一营、部队六营。” “相比于新建陆军和自强军,武毅军的横向组织结构采用西法,形成了多兵种和各部门相互配合的完整作战体系。” “但纵向组织结构还是淮军旧制,改革不够彻底。” “从确定改革到多支新军编练完成,清政府的效率并不低。” 袁世凯:谁能想到,朝廷当初让我编练新军,却是给了我崛起的机会。 回想起编练新军的时期,他不禁感慨万千,没想到能一步步走到如今大权在握的地步。 在主播说他袁世凯是清朝灭亡的关键性人物时,他不禁愕然,显然还没有想到自己后面能走到这一步。 在此之前,他并没有二心,依旧忠于慈禧太后,忠于大清王朝,更没有想过推翻清政府什么的。 他猜测很有可能是后面局势发生了重大变化,才让他权倾朝野逼迫大清皇帝退位。 至于此时此刻,慈禧太后肯定不会放过他的,说不定这会已经派人捉拿他了。 但他丝毫不惧,既然到了如今地步,那他就反了吧! 原本他从没有想过造反的,但现在却是不得不反,彻底和清政府划清界线。 太后手中的兵力已经全部折损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而他手上握着北洋新军这张王牌,倒是完全不用惧怕太后的报复。 现如今,他要考虑的是接下来该怎么走。 “然而,受到戊戌变法和己亥建储事件的影响,新军建设在1898到1900年期间陷入停滞状态。” “当然,清政府高层间的内斗并没有影响袁世凯扩军的步伐。” “1899年,袁世凯出任山东巡抚。” “在主政山东期间,袁世凯把山东的20营旧式练军约14000人改编为武卫右军先锋队。” “武卫右军先锋队成立之初,袁世凯对这支部队的影响力不大。” “但随着不断掺沙子,先锋队渐渐变成了袁世凯的嫡系。” “1900年5月,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 “大战期间,承担拱卫京师任务的武卫军、甘军、毅军和武卫中军均损失惨重,唯有袁世凯的新建陆军保存了实力。” “因而到了战后,清廷手上唯一有战斗力的部队就只剩下袁世凯的武卫右军了。” “当编练新军的计划又一次被提上日程时,袁世凯便当仁不让地承担起了这个任务。” “1901年,袁世凯接替死去的李鸿章担任北洋大臣。” “上任伊始,袁世凯拟定了新军的番号和营制,并获得朝廷批准。” 李鸿章:老夫的死期快到了吗?想来应该是病逝的吧! 算算时间,他剩下的日子不多了,也就只有几个月而已。 骤然得知自己的死讯,他心中并没有什么太大的波澜。 自己的身体状况怎么样,他再清楚不过,也知道自己时日无多,所以这才能平淡的面对。 如今大清王朝是多难之秋,他还有太多的放不下。 就比如袁世凯这件事,一旦处理不好,很有可能会加速清王朝的灭亡,让原先历史上清王朝灭亡的时间提前到来。 李鸿章:太后,依老臣之见,最好是下道懿旨安抚袁世凯,千万不能把袁世凯逼反了。 他这也是无奈之举,对于袁世凯逼迫清帝退位这件事只能冷处理。 毕竟现在清政府唯一有战斗力的部队就只剩下袁世凯的北洋新军了,唯有安抚袁世凯才是上上之策。 逼反袁世凯的后果,清政府难以承受。 慈禧此刻也冷静下来了,知道李鸿章说的没错,现在朝廷的实力不足以和袁世凯翻脸。 想到此处,她当即让人给袁世凯发送电报进行安。 “根据章程,新建陆军兵力增加,更名为常备军左镇,后又更名为常备军第一镇,常备军第一镇的首任统制为王英楷。” “王英楷是袁世凯组建北洋军的早期骨干,早在1895年就加入了新建陆军。” “由于兵力增加,新建陆军原有的五级指挥体系随之增加至七级。” “即14人为一班,三班为一排,三排为一队,四队为一营,三营为一标,两标为一旅,两旅为一镇,一镇下辖步兵两旅。” “另有直属炮队一标,马队一标,一个锱重营、一个工程营。” “全镇官长及司书人等748名,兵丁10436名,夫役1328名,共计12512人。” “常备军左镇编练期间,清政府从京营八旗中选出三千人交给袁世凯训练,袁世凯以此创练京旗常备军。” “1903年10月,日本和沙俄在东北发生严重冲突,战争一触即发。” “为了确保京师安全,清政府在京师设练兵处,统筹新军编练。” “并令各省成立督练公所,负责训练新军,打算一共在全国编练36镇新军。” “京师练兵处的总理是庆亲王,袁世凯为会办,也就是部门二把手。” “不过庆亲王不懂练兵,也懒得管事,因此北洋的实际练兵大权仍然掌握在袁世凯的手中。” 袁世凯:我的崛起之路如今听起来,依旧让人振奋。 听到主播讲述他当初编练新军的崛起之路,他的脸上露出无比欣慰的笑容。 他如今能成为手握重兵的封疆大吏,在军营的那段时光功不可没。 要不是他在编练新军的过程中,不断的安插自己的人手,哪里能牢牢的掌握北洋新军。 就在他感慨自己的崛起之路时,手下给他带来了太后的懿旨。 看完太后发来的电报,他微微一笑的同时,也不禁松了一口气。 电报的内容说的是朝廷不会追究还没有发生的事,让他不要多想,好好效忠朝廷。 对于这个结果,他也是乐见其成。 虽说凭借手中的北洋新军,他即便和朝廷闹翻也不会惧怕。 但不到万不得已,他也不愿意和朝廷翻脸。 既然朝廷愿意息事宁人,当做没有发生这事,他自然也很乐意。 思考一番后,他也让人给朝廷回了电报,表示依旧会效忠朝廷。 “这个时候,朝廷的政策是允许从原有的旧军,也就是防军、练军、绿营中挑选精兵编入新军。” “于是袁世凯便对保阳马队各营,元字马步等营、淮军、肃毅亲军等部进行裁改归并,编成一协、二标、六营,开赴马场训练。” “待训练结业后,这支新军被冠以常备军右镇之名,后更名为常备军第二镇,常备军第二镇的首任统制是吴长纯。” “吴长纯是袁世凯老上司吴长庆的族弟,早在淮军时期就与袁世凯结识。” “常备军第二镇还在编练期间,日俄战争爆发。” “为了确保京师安全,常备军第一镇和第二镇主力开赴山海关。” “但两支主力北调后,后方又出现空虚。” “为了填补兵力真空,袁世凯从山东、河南、安徽三省征募兵丁11883人,迅速编练出常备军第三镇。” “该镇的首任统制是段祺瑞,绰号北洋之虎。” “之后,袁世凯从武卫右军先锋队和常备军第二镇中各抽掉一部分兵力。” “又从青州、德州、沧州、密云等地抽调驻防八旗军,合编为常备军第五镇,常备军第五镇的首任统制是张怀芝。” “张怀芝与王英楷一样,1895年加入新建陆军,也是袁世凯组建北洋军的早期骨干。” “在编练常备军第五镇的同时,袁世凯如法炮制,从常备军第一、第三镇抽调兵力,又从江南调来南洋自强军,合编为常备军第四镇。” “常备军第四镇的首任统制是王士珍,号称北洋之龙。” 嬴政:也难怪袁世凯能够权倾朝野,逼迫清帝退位,编练新军的时候就疯狂安插自己的人。 他已经见识到了清政府的愚蠢,但没想到愚蠢到连练兵权都全权交给袁世凯了。 自古以来,兵权都是重中之重,必须牢牢掌握在统治者手里。 把所有的新兵交给袁世凯编练,让袁世凯随意安排自己的人手,也只有愚蠢无知的清政府才能做得出来。 这完全就是摆明给袁世凯拥兵自重的机会,最后尾大不掉推翻清政府也就可想而知了。 不过仔细想想清政府派了皇亲国戚压制袁世凯,只是那个清朝王爷自己无能完全不管事,这才给了袁世凯掌控兵权的机会。 这么一看的话,连皇室宗亲都这么无能,清朝灭亡也就不奇怪了。 “随着北洋常备军一、二、三、四、五镇陆续组建,袁世凯的地位扶摇直上。” “由此,慈禧开始担心,北洋新军都是汉人,会动摇国本。” “于是慈禧便要求袁世凯与铁良共同操办,扩充先前组建的京旗常备军。” “1905年6月,京旗常备军经过两轮扩编,由原本的3000人扩编至12494人,达到了一镇编制。” “同一年,清政府调整番号,将北洋新军第一镇番号授予以旗人为主的京旗常备军,汉军旗人凤山为北洋新军第一镇首任统制。” “由于第一镇番号被抢走,所以原常备军第一镇便更名为北洋新军第二镇。” “原常备军第二镇改为北洋新军第四镇,原第四镇改为第六镇,第三镇和第五镇番号不变。” “就这样,北洋六镇全部编练完成。” 刘彻:别人连五镇常备军都组建好了,这会才担心动摇国本,可惜太晚了。 他只能说慈禧有点小聪明,但不多。 袁世凯都已经把五镇常备军的军官都换成了自己人,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他要是所料不错的话,袁世凯最后能够逼迫清帝退位,肯定就是靠的这五镇常备军。 不过话又说回来,他非常好奇另一个时空的慈禧和袁世凯会不会打起来。 毕竟主播已经告知了袁世凯最后灭亡了清王朝,慈禧知道消息八成不会饶了袁世凯。 但袁世凯也不是软柿子,手上有编练新军时留下的人脉,不见得会怕了慈禧。 要是慈禧和袁世凯打起来,那怕是热闹了,让本就动荡不安的清王朝更加混乱。 但他猜测打起来的可能性不大,毕竟两败俱伤也只能便宜了虎视眈眈的列强。 “北洋新军成军的同时,地方各省也在陆续编练新军。” “截至1911年,全国新军共有军官11463人,士兵168544人。” “由于环境不同,地方新军和北洋新军是各有所长。” “地方新军,尤其是南方各省在组建新军期间,注重招收有文化的青年和留学生任军官。” “如云南新军的蔡锷,山西新军的阎锡山,福建新军的许崇智。” “这些知识青年读过书,见识广,敢于持有不同政见。” “不同于旧军官兵,愚昧效忠皇权。” “由于南方新军官兵敢于持有不同政见,因此很多人秘密加入了革命党。” “北洋新军没有这么高的觉悟,但在战斗力方面要强于地方新军。” “而北洋新军第二镇作为袁世凯的老班底,成军时间最早。” “故而战斗力最强,兵员相对较多,装备也是全国最好。” 光绪:南方新军暗中勾结革命党,北洋新军的袁世凯狼子野心,当真是天要亡我大清! 此刻的他万念俱灰,仿佛已经看到了大清朝的末日。 之前主播言明袁世凯逼迫他退位,灭亡了大清朝,就已经够让他绝望了。 一想到大清朝在他的手中灭亡,他就无颜面对大清的列祖列宗。 原本他还想着事情没有到那一步,说不定还会有转机。 毕竟虽说袁世凯手里掌握着北洋新军,但朝廷在地方各省编练的新军未必不能抗衡袁世凯。 但现在得知连地方新军都暗中勾结了革命党,此刻他是彻底的面如死灰,心中最后一丝希望也彻底破灭了。 他哪怕在深宫中,也素有听闻过革命党的事情,知道革命党无时无刻不想着推翻大清王朝。 现在属于朝廷的军事力量少之又少,想要翻盘已经不可能了。 “不过随着另一只新军的组建,第二镇装备最好的头衔很快就旁落了。” “哪只新军呢?这便是禁卫军。” “1909年,见袁世凯拥兵自重,而北洋各镇中高层指挥官又与袁世凯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朝廷看似坐拥北洋六镇,实则根本无法直接指挥部队。” “摄政王载沣便找茬将袁世凯撤职,撤职的理由很扯,足疾。” “你袁世凯腿脚有毛病,已经不能胜任你所担任的职务了,所以你老袁还是回家养病去吧。” “当然,这是明面上的意思。” “其实在中国历史上,如果以足疾的理由来罢免一位重臣。” “其真实的理由就是,我实在是找不出你的毛病了,但我就是要你退休回家,就这么着吧。” “随后,为了加强旗人的军事力量,摄政王载沣从健锐营、圆明园护军营、内外火器营、蒙古骑兵中选拔精锐士卒组建禁卫军。” “禁卫军筹办期间,由于符合新军标准的旗人兵丁不够,因此禁卫军最晚组建的部队第四标是由直隶山东的汉人壮丁组成。” “1911年7月,禁卫军成军,编制与北洋六镇基本一样。” “唯一的差异就是禁卫军没有镇级指挥机构,不设统制,负责人为三个训练大臣和六个军资官。” 朱棣:禁卫军不过也是垂死挣扎罢了,依旧摆脱不了满清灭亡的命运。 得知袁世凯灭亡了清王朝,他就笑得合不拢嘴,有一种大仇得报的快感。 满清灭了他的大明,他和满清有不共戴天的大仇。 只可惜他影响不了满清,不能亲自报仇雪恨,洗刷大明朝的耻辱。 但现在袁世凯是汉人,灭亡了满清王朝,也算是帮他一雪前耻。 袁世凯拥兵自重的那一刻开始,清王朝的灭亡就已经无法避免。 即便清政府忌惮袁世凯,把袁世凯罢免打发会老家,但这并不能阻止袁世凯对北洋六镇的掌控力。 毕竟袁世凯和北洋各镇中高层指挥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就使得袁世凯能够随时获得北洋六镇的指挥权。 “禁卫军的装备有多好呢?北洋六镇都是三个炮兵营,编制54门各种火炮。” “比如第一镇配置18门明治31式75毫米野炮,18门格鲁森57毫米野炮,18门格鲁森57毫米山炮。” “第二镇配置36门明治31式75毫米野炮,18门明治31式75毫米山炮。” “禁卫军也是三个炮营,54门火炮,但却配置了当时全国仅有的18门克虏伯150毫米重炮,另有36门克虏伯伯75毫米野炮。” “此外,禁卫军还装备了一个机枪营,拥有30挺马克沁庆重机枪,这也是全国仅有的。” “然而禁卫军的装备虽然冠绝三军,但军官的素质却很一般。” “尤其是合适优秀的中层军官极度稀缺,旗人无法胜任。” “当时清政府也不是没想过培养旗人军官,只是这些旗人实在没用,愣是培养不出来。” “无奈之下,摄政王载沣只好从第一、第二、第四镇抽调军官调往禁卫军。” “如此一来来,原本用来防汉的禁卫军。” “虽然兵丁大多是旗人,但中高级军官却全是北洋系出身的汉人。” “所以尽管袁世凯被撤了职赋闲在家,尽管北洋军的指挥权落到了摄政王载沣的手上,尽管北洋军中大量的高层军官都换成了旗人。” “但由于北洋军的中坚力量仍以汉人为主,这就为后来袁世凯能重新掌控北洋军埋了个大坑。” 晚清时期的老百姓听到袁世凯能够随时掌控北洋新军,一个个不禁松了口气。 袁世凯最后能够推翻清政府,他们老百姓自然是要拥护袁世凯的。 原本他们还担心慈禧太后会对袁世凯不利,但现在大家丝毫不担心了。 毕竟袁世凯能够牢牢掌控北洋新军的话,朝廷也就不敢对袁世凯怎么样。 哪怕慈禧再怎么想迫害袁世凯,也不得不忌惮袁世凯手中的兵权。 袁世凯的安全得以保障,他们老百姓的希望就不会断。 此时此刻,全天下的老百姓盼望着袁世凯推翻清王朝那一天的到来。 他们老百姓已经受够了屈辱和凄苦的日子,唯有推翻压在他们头上的清政府,他们才能过上好日子。 而如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袁世凯身上。 此刻全天下很多有名的知识分子向着山东赶去,他们要去投奔袁世凯。 一旦袁世凯推翻了清政府,中华大地将迎来共和的时代,他们也有舞台施展心中的抱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