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章 旷古烁今的赋税改革
相比较而言,各朝的皇帝对军机处更为感兴趣。 毕竟军机处号称君主集权的顶峰,这是每一个皇帝无法抗拒的诱惑。 但就各朝的普通老百姓来说,他们最为关心的是摊丁入亩。 清朝雍正皇帝的摊丁入亩之前有提及过,但并没有涉及很深。 尽管这样,各朝的老百姓对摊丁入亩可谓是记忆犹新,一直惦记到现在。 毕竟摊丁入亩取消了人头税,仅此一点就让各朝老百姓心动不已。 他们希望主播可以详细说一下摊丁入亩的相关内容,这样当今皇上听完之后,说不定可以体恤他们,从而紧跟雍正的摊丁入亩政策。 同样的,各朝一些有远大抱负的皇帝也同样期待主播讲述摊丁入亩。 因为他们深深的明白,摊丁入亩对于国家而言意义重大,可以彻底解决土地兼并的顽疾。 从主播那里得知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后,他痛定思痛,制定了更适合当前环境的一系列变法政策。 众多的变法政策中,解决大宋当前困境最关键的就是青苗法。 “而穷苦的老百姓,甚至连住的地方都是借来的,可是徭役却相对要多。” 苏晨介绍完军机处的情况后,接下来又讲述其雍正另一个名垂千古的政策——摊丁入亩。 “可对富人来说,却丝毫没有半点影响。” 王安石:变法政策目前推进良好,我也有信心让变法大获成功。 大明朝各个时期的官员脸色有些不太好看,暗暗在心中责怪主播多管闲事。 “这么一来,就造成了一个非常极端的现象。” 这是他补上了之前青苗法的政策漏洞,再加上借鉴了张居正的一条鞭法而重新改进的。 各方面的政策中,其中就有最重要的青苗法优化版。 只要青苗法可以大获成功,那他的一系列变法就成功了一大半,大宋也可以起死回生。 “毕竟活就那么多,你不干了,其他人均摊的自然要多。” “比如雍正力推的多项改革政策都取得了不世之功,以一己之力夯实了大清根基。” “其中大名鼎鼎的摊丁入亩政策,更是彻底改变了古代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赋税体系,堪称旷古烁今。” “丁银制度的实行,本身就存在很大的问题。” “还有一個致命的缺陷,那就是可操作性太大了。” “所有的丁银都是归地方官来收缴和使用,这就会滋生出一系列的贪污行为。” “明朝时期的地方官员,其实还是非常幸福的。” “可是明朝朝廷却把这一重要的收入,当成了一笔糊涂账,任意地划拨给了地方官。” “无论是青苗法,还是一条鞭法,都是利国利民的治世良策。” “而富足的人家,其实那点丁税对他们来说是九牛一毛的事情。” “可惜这些政策的推行遭遇了士绅阶级的极大反对,不可避免地走向了人亡政息的结局,令无数人惋惜。” “说到封建时代的改革家,很多人 “所谓丁银,也就是按照人口来收取的赋税。” 他说不定也能从中借鉴一二,让青苗法更完善,这样变法成功的把握就更大了。 “也就是说有钱人手里的田多地多,却在丁差方面比较少。” “由此可见,自上而下的改革若想取得成绩,必须有来自强权的保障,故而封建时代的成功改革多由帝王亲自执行。” “地方官员和富人之间达成勾结协议,最终受苦受难的,还是普通的穷苦人民,这便是造成社会矛盾激化的一件大事。” “因为是按照人口来交税,那些穷苦人家要是多生了几个孩子,那身上的负担可就大了去了。” “可是长年累月下来,穷苦人压根就活不下去。” “首先丁银肯定是要贪污的,毕竟是不用交给朝廷的。” “因为他们可支配的税收是比较多的,比如丁银,明朝的地方官就不需要上交给朝廷。” 现在又来了雍正的摊丁入亩政策,号称彻底改变延续两千多年的赋税体系。 “丁银做为一项重要的财政收入,地方官员是非常看中的。” 就目前全国推行的青苗法优化版,一切都在像好的地方进行。 “简单来说,谁家的人口多,那所要缴纳的人头税也就相对要多。” “如此大的贫富差距,只会造成一种现象,那就是穷人活不下去了,去造富人的反。” “其次就是富人们可以通过关系,使得自家的丁差减少甚至免除,而穷人的徭役则相对就要增加了。” 想到这里,他集中注意力,更加认真的倾听主播接下来的话。 “一时之间,是很难看出这件事的弊端的。” “在了解摊丁入亩政策之前,需要了解一下老百姓当时面对的赋税情况。” 要不是怕主播把他们拉黑了,他们真想发送狂轰乱炸的弹幕问候一下主播。 征收人头税是他们这些官员心照不宣的秘密,现在主播当众抖了出来,这完全就是给他们找麻烦。 要是万一当今皇上注意到了人头税,强行把人头税收归朝廷国库,那他们的好日子也到头了。 大明朝官员的俸禄低得令人发指,朝廷下方的俸禄也只够一家老小温饱而已。 好不容易征收的人头税可以补贴家用,要是当今皇上听了主播的话要求他们上缴人头税,那他们真的要去喝西北风了。 “这件事在整个大明王朝时期都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一直到大明朝灭亡了,在地方上的官员们依旧还是在征收人头税。” “清朝建国初期,立刻意识到了这件事的严重性。” “不过顺治皇帝当时还没有一统天下,只是在部分地区做出了一定的改革政策。” “尤其是多尔衮看到了丁银的数量可观,认为这是朝廷的一项重要收入。” “所以多尔衮以顺治皇帝的名义,颁布了一项命令,将人头税收归朝廷所有。” “康熙皇帝也早就意识到了这件事的严重性,他知道人头税这种东西,本身就是不合理的。” “可是人头税这笔钱,所涉及到的利益群体实在是太强大了。” “尤其是康熙当时正在跟吴三桂打仗,八年的战争,胜负难料。” “即使康熙有心要做出改革,也必须要在打赢了这一战以后再说。” “有两方面原因需要考虑, “ “等到八年以后,康熙彻底将吴三桂击败了,他终于再次想起了这件事。” 康熙:人头税的改革不是那么容易的,不过好在老四帮助朕完成了夙愿。 他清楚的知道官员征收人头税的危害,这也是大明灭亡的原因之一。 这种不合理的人头税,大明官员把老百姓逼上绝路,最终才引得全国老百姓纷纷起义。 不过他尽管想要解决人头税的危害,但实在是困难重重,让他无从下手。 毕竟太多人盯着人头税这块肥肉,大清刚刚立国还不稳定,他要是大动干戈冒险,很可能让大清的大好局势付诸东流。 也正因如此,尽管知道人头税对大清不利,他也不得不小心谨慎。 人头税的顽疾由来已久,绝不是一时半会就可以解决了,这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才可以。 不过让他欣慰的是,他一直看好的老四最终成功解决了人头税的危机,让大清朝得以安稳如山。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头税的弊端再次暴露。” “康熙统治的后期,土地兼并,隐瞒户口和逃荒流民的问题再次出现。” “吸取了大明灭亡的命运后,康熙对于土地兼并问题非常敏感。” “但是他一时间也没找到去除人头税的办法,只能采取缓冲之策。” “在康熙五十一年的时候,康熙喊出了一个惊天地的口号,永不加赋。” “不是说永不加税的意思,而是说在人头税这一块,征收的人口数量,永远都按照康熙五十年的标准来征收。” “在康熙五十年以后出生的孩子,不管生多少,都不会再增加任何人头税。” “这下子可把老百姓给乐坏了,虽然还是要交人头税,不过相对来说宽松了许多,不少老百姓都愿意生二胎了。” “不过需要面对一个很严峻的问题,那就是永不加赋并没有彻底解决人头税的事情,而且在执行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 “因为有利益在里面,就连康熙都不敢轻易去动。” “康熙五十二年,御史翻阅了明朝典籍后,找到了张居正提出的摊丁入亩之策,将其献给了康熙。” “后者看了龙颜大悦,认为是拯救时局的良策。” “不过老年的康熙治国喜欢稳妥起见,只是下令在广东和四川试行摊丁入亩政策,以观后效。” 各朝的老百姓听到永不加赋四个字,心猛的一跳,纷纷露出羡慕的神情。 尽管不是永不加税的意思,但永不增加人头税,依旧让各朝老百姓心生羡慕。 他们老百姓身上的赋税有两个重担,一个是粮食税,一个就是人头税了。 粮食税还要好说一些,毕竟和土地收成挂钩,收成少粮食税也少。 但人头税是强制征收的,可没有减少一说,家里有多少男丁就要征税多少人头税。 遇上粮食收成不好的时候,强制征收的人头税就成了压垮他们的最后一根稻草。 要是他们当今皇上也能颁布永不加赋的政策,他们恐怕做梦都要笑醒。 可他们也不知道当今皇上会不会有所改变,此刻也只能羡慕清朝老百姓的赋税负担少一些。 对于当今皇上是一代明君的各朝老百姓来说,他们相信当今皇上肯定不会无动于衷的。 “人头税依旧存在,这就是压在老百姓身上永远的负担。” “雍正在做皇子的时候,其实就已经看出了事情的端倪。” “但是他当时没有权力,为了争夺皇位,他甚至都不敢随便提这件事。” “因为改革这件事,那是要得罪很多人的,连康熙都不敢得罪的人,当时身为皇子的雍正选择明哲保身自然是最合适的。” “康熙虽然是一代雄主,可是他也有自己的弱点,那就是对手下人太好了,这么一来这帮手下人在地方上便成了作威作福的贪官。” “他们的关系网络千丝万缕,这就造成了他们跟各地的地方官员之间,有着扯不清楚的关系。” “而地方官员们手里,直接掌握着人头税的征收标准。” “雍正皇帝上台以后,可不管那些人情世故。” “丁银制度必须要废除,摊丁入亩的改革必须要实行到全国,这是谁都无法阻挡的。” “所谓的摊丁入亩用最简单的话来说,就是把人头税平摊到田地中。” “从此朝廷征税只看田地数量的多少,本质就是变相地废除了人头税。” “在封建时代,农民是缴税的主力军。” “从汉朝开始,朝廷对农民的征税就主要分为两个大类,分别是地税和人头税。” “所谓的地税很容易理解,它根据一户家庭的土地收成来征收。” “考虑到土地收成是农民财富的唯一来源,因此地税类似于后世的所得税。” “而所谓的人头税是按照一户家庭中成年男子的数量来征收,与家庭的收入完全无关。” “比如汉代的人头税是每人每年缴纳一百二十钱,穷人和富人一视同仁,总数多少只看家中男丁数量。” “摊丁入亩的好处显而易见,过去是按照人头和田产分别收税,现在是统一按照田产来收税了。” “这家人拥有多少田产,就配多少人头税,人口再多,也只有相应田产的人口需要交税。” “而没有田产或者田产很少的家庭,基本上就不需要交税了,这对全国百姓来说,那是破天荒的大喜事。” “这就好比按照房产多少来收税,你的头上有多少套房产,那就征收多少套的税。” “没有房产或者只有一套的,那就不用交税一样。” 刘彻:这么一看的话,摊丁入亩的政策的确极大减轻了老百姓的负担。 把老百姓的人头税平摊到土地税中,土地越多的人交的税也就越多。 他不得不佩服想出这个政策的雍正,更为钦佩的雍正执行此政策的决心。 摊丁入亩的政策看起来简单,只是取消了人头税,但想要实际执行可谓是难上加难。 原因也很简单,全天下土地最多的人就是地主豪强。 要是他在大汉推行摊丁入亩政策的话,的确可以获得老百姓的欢迎,但必然会招致全天下地主豪强的反击。 要是一个两个豪强地主,那他还不担心,很容易就能解决。 但要是对抗整个地主豪强集团,哪怕是他,也不得不三思而后行。 从国家的角度,从老百姓的角度,推行摊丁入亩政策自然是好处多多,连他都心动不已。 但现在大汉面临外部敌人,首要的任务就是消灭匈奴。 只有先把匈奴消灭,拥有滔天威势的他才能腾出手来推动摊丁入亩在全国施行。 “雍正改动税制的初心是为了降低老百姓的负担,同时给国家带来更多的收入。” “雍正之所以选择推行摊丁入亩的政策,是因为人头税非常不公平,甚至还破坏了国家发展。” “国家税收的本质是财富的转移,它应该和收入、家产挂钩,财富多的人理应承担更多的税收,这样社会才能稳定运转。” “而人头税明显违背了这个宗旨,因此逐渐成了社会的痼疾。” “古代王朝的覆灭大多是因为财富分配不均、土地兼并严重。” “之所以这些问题很难彻底解决,人头税绝对是核心原因。” “按理说,土地是农民的根基,只要有一分可能,他们都不会卖地。” “但是农民是看天吃饭的,遇到大灾之年,很容易出现颗粒无收的情况。” “在收入近乎断绝的情况下,赋税就是压垮他们的关键。” “地税是和收入挂钩的,所以遇到灾年,它可以忽略不计。” “但是人头税每年都必须交,而且是朝廷强制征收的。” “很多农民交不起人头税,只能卖掉赖以生存的土地,最后导致彻底破产,甚至冻饿而死。” “早年间,雍正曾经被康熙委派到全国各地去巡察,对于民间疾苦有着深入了解。” “废除丁税的想法早就根植于心,所以他继位称帝后, 雍正: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正因为朕当初亲眼目睹老百姓的疾苦,才会一登基就强行推行摊丁入亩。 当初父皇委派他到全国各地巡察灾情,看到那惨不忍睹的一幕幕让他痛心。 也是那个时候,他深刻的明白老百姓被沉重的赋税折磨得不成样子。 同时他也见到了愤怒的一幕,在老百姓灾情严重的时候,那些士绅大族的日子当真是奢侈浪费。 贫富差距如此之大令他警醒,要是再不解决,恐怕大清朝也会步大明朝的后尘。 所以那时起,他就暗下决心,等他掌权后,必然会强势全国推行摊丁入亩,减轻老百姓的负担。 “摊丁入亩这个政策是雍正朝推广天下的,因此很多人以为它是后者首创,其实并非如此。” “这个惠及民生的政策来自于另一个大名鼎鼎的改革家,那就是大明首辅张居正。” “后者在执行一条鞭法的时候推出了很多辅助政策,其中就包含了摊丁入亩。” “可惜的是,伴随着张居正的去世,他的所有改革都很快消亡,摊丁入亩这样阻力极大的政策自然无法保留。” “雍正即位以后,面向全国颁布诏令,宣布从今往后,各省都将实施摊丁入亩制度,不得有误。” “至此,困扰了中国农民两千多年的人头税终于彻底被埋葬。” “摊丁入亩的推行遇到了很多阻力,哪怕有雍正的铁腕决断保驾护航,也用了将近五十年才彻底搞定。” “可以说,摊丁入亩制度的实施,凝聚着清朝三代人的心血。” “虽然康熙和乾隆也出了一点力,但是后世的史学家还是把摊丁入亩的实施归功于雍正。” “因为在这项政策的推广和落地过程中,雍正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付出了远超其父与其子的努力。” “摊丁入亩刚被提出就在朝廷遭遇了很多阻力,这些问题基本都是雍正解决的。” “它在全国推行的 “直隶的士绅地主都颇有权势,一直在明里暗里对抗。” “为此,雍正派出了自己的心腹去开展工作。” “在后者的兢兢业业和雍正的铁腕护航下,摊丁入亩政策在这里成功落地。” “摊丁入亩在直隶大获成功后,朝中反对的声音逐渐平息,雍正这才将它在全国一一推行。” 张居正:真是令人讽刺,我的一条鞭法原本是为了应对大明朝遇到的危机,没想到最后却被大清皇帝发扬光大。 这事想一想就有些讽刺,大明朝危机四伏,他在小皇帝的支持下,推行一条鞭法,而其中就有摊丁入亩。 可最终还是阻力太大,他在世时还好说,一旦他去世也会落得一个人亡政息的结局。 而覆灭大明朝的大清朝,也有遇上土地兼并的危机。 但雍正皇帝用强硬手段扫除一切障碍,最终让摊丁入亩在大清朝落地生根,彻底解决了土地兼并的亡国危机。 他现在主要的精力全在一条鞭法上面,至于摊丁入亩则不能顾及到太多。 现在一条鞭法在全国推进很顺利,他要重点考虑的是怎么避免人亡政息的悲剧。 不过好在现阶段他和小皇帝相处得不错,用温情不断的感化小皇帝。 他有信心在自己去世后,长大的小皇帝可以继承他的衣钵,继续推动一条鞭法。 “改革从来就不是能轻松完成的,它必然伴随着既得利益者的损失,后者会拼了命的反对。” “雍正推行的摊丁入亩对平民百姓来说,确实是难得的良策,能大大降低他们的负担。” “但是对于士绅地主来说,这却是一个糟糕的消息。” “过去的人头税是按成年男丁来收的,大头基本上都是老百姓负担了。” “但是在制度改之后,人头税的征收和土地面积挂钩了。” “大清八成以上的土地都在贵族士绅手中,他们需要承担更多的税赋,相当于是富户帮穷人缴税了,他们自然非常不满。” “而且雍正在推行摊丁入亩政策的同时,还附加了士绅一体纳粮和火耗归公的新政。” “士绅一体纳粮取消了千年以来读书人赖以生存的特权,让他们陷入崩溃。” “而火耗归公则消灭了衙门的灰色收入,减少了官吏对百姓的盘剥。” “这些旧的利益集团很快就联合在一起,他们决定阻碍新政的推广,让雍正的改革彻底消亡。” “问题集中爆发在江浙一带,一方面是因为这里是士绅集团的大本营,操作空间巨大。” “另一方面,江浙地区毕竟远离京城,很多人想着天高皇帝远,胆子自然大了几分。” “摊丁入亩政策开始在江浙地区推行后,多地都出现了民众抗议的情况。” “面对汹涌而来的舆情风暴,浙江巡抚吓坏了,他甚至奏请朝廷,希望可以暂缓这项制度。” “然而,雍正这样的铁腕之人又怎么会退缩,他果断派了自己的得力干将李卫去浙江掌控局面。” “有了雍正亲自授予的便宜之权,李卫到了浙江后大刀阔斧地开始了摊丁入亩的推广。” “士绅们不断组织抗议集会却效果寥寥,只因李卫不留一丝情面,遇到抗议就直接武力镇压。” “这些不可一世的旧势力面对强势的李卫没有一丝办法,只能眼睁睁看着他在江浙地区全面推广了摊丁入亩制度。” “为什么雍正的口碑很差呢?因为他得罪的人太多太多,而他得罪的偏偏是掌握社会资源最多的那帮人。” “为了发泄心中的怨气,士绅地主们想尽办法去抹黑雍正,为其编纂了很多不实传言。” “这些人甚至把雍正塑造成一个弑母弑弟的形象,不断把这些丑闻散播到民间。” “然而他们的小丑伎俩仅愚弄了世人很短的时间,如今在大部分人心中,都认可雍正是大清最优秀的君主。” 大清朝的老百姓内心很是惭愧,觉得对不起雍正皇帝。 由于受到那些读书人的影响,他们也相信了雍正皇帝的那些丑闻。 毕竟那些谣言是读书人大老爷所说的,他们也分辨不出其中的真伪,于是就只能跟着那些读书老爷的节奏走。 现在听了主播所说的,他们才发现那些读书人老爷的用心险恶。 明明雍正皇帝给他们老百姓减轻了负担,却被那些读书人肆意抹黑,害得他们老百姓也跟着是非不分。 他们对那些读书人鄙夷的同时,内心对雍正皇帝升起一股浓浓的崇敬之情。 “雍正连续推出了摊丁入亩、士绅一体纳粮和火耗归公三项政策后,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效果。” “在他的努力下,康熙末年大清摇摇欲坠的局面被彻底改变,牢牢夯实了统治根基。” “摊丁入亩政策的实施有效降低了民众的负担,对大清的人口恢复起到了非常明显的促进作用。” “大清的社会人口从公元1661年的1913万,迅速增加了1790年的3亿之巨。” “这期间虽然也有其他政策的功劳,但是摊丁入亩的实施是最关键的一环。” “因为丁税被彻底取消了,民众才能放心的孕育后代,隐瞒户口的情况也大为改善。” “试想一下,这回不管生多少儿子,他们家只要不增加田地,那所要交的税一直都是固定的,那谁家还不愿意多生几个孩子呢?” “这些孩子长大了都可以去做工,挣到钱以后,购买田产,就算是到时候增加了田产税收增加了,也没关系了。” “摊丁入亩的政策实施以后,的确是一件天大的喜事。” “与此同时,因为摊丁入亩的实施,大清的土地兼并问题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得到了有效控制。” “士绅阶级购买土地的热情大大降低,毕竟买的越多,征税也会相应提升。” “而且摊丁入亩政策推广后并没有出现大臣们担心的赋税下降的情况,相反,大清的国库收入成倍暴涨。” “在雍正即位之初,大清的国库里只有存银800余万两,朝廷做事备受掣肘。” “等到雍正统治的末期,不到十来年的时间,国库的存银就已经飙升到6000多万两,改革的成效出乎了所有人预料。” “可以这么说,正是因为雍正积攒了如此丰厚的身家,大清才会有所谓的康乾盛世。” “否则,按照乾隆大兴土木、奢靡浪费的败家子风格,清朝可能都撑不到十九世纪。” 各朝的皇帝听到两个关键的数字,不由得浑身一震,内心震惊不已。 他们知道摊丁入亩可以极大的减轻老百姓的负担,也能给朝廷带来不小的好处。 可万万没想到,他们还是低估了摊丁入亩的威力。 正是因为摊丁入亩政策的实施,才让清朝人口暴增到三亿之多,也让朝廷国库的存银飙升到六千万两白银。 这两个数字是一个什么概念,他们身为皇帝最是清楚不过。 一个王朝实力是不是强盛,看的就是人口和财政这两点。 现在雍正已经证明了摊丁入亩的威力,他们身为皇帝,自然也不甘落后。 此时此刻,各朝的皇帝已经在心中酝酿全国推行摊丁入亩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