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6章 北伐战争
第256章 北伐战争 冯玉祥面临着吴佩孚和张作霖的联手绞杀,在这种千钧一发之际,北伐战争的爆发又让冯玉祥逃过一劫。 很多人不由得感慨,这个冯玉祥的运气也太好了吧! 一而再再而三的从绝境中逃离出来,引得众人羡慕不已,感叹冯玉祥的运气爆棚。 但即将爆发的北伐战争让北洋时期的万千民众脸色凝重,一副心事重重的担忧模样。 原本年年战乱就已经够让他们受的,现在再过不久又将上演规模更大的北伐战争,这让他们如何能不担忧未来的处境。 况且光是听主播的描述,就知道北伐战争的规模不小,足可以称得上席卷全国。 尽管很多人担忧北伐战争对他们带来更大的灾难,但依旧有不少人期盼着北伐战争的到来。 原因也非常简单,因为北伐战争也就意味着北洋时代即将结束,很快就会迎来一个全新的和平时期。 北洋时代过后就是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这代表着军阀混战的北洋时代得以终结。 身处乱世,他们最期盼的就是和平稳定,不愿意再遭受战乱之苦。 “吴佩孚走后,湖南顿时乱成了一锅粥。” 吴佩孚:好小子,我就知道你会图谋不轨,果真被我说中了。 “当月,唐部完成改编。” “挨了一痛揍,唐生智心想谁还没個后台,便与白崇禧取得了联系。” 却不曾想唐生智铤而走险,直接发动兵变,不仅驱逐了高官赵恒惕,就连叶开鑫也被一并罢免。 “1926年3月初,为报背刺之仇,吴佩孚带着十万大军北上与张作霖一起夹击冯玉祥去了。” 可他之所以没有出手对付这些军阀,主要是没有那个精力。 “既然要先打吴佩孚,北伐军就必须从湖南走。” “5月,国民政府召开军事会议,确定了先打吴佩孚、联络孙传芳,不理张作霖的策略。” 他原本还以为自己有些筹码的,哪里知道吴佩孚派来的大军那么能打,直接把他打懵逼了。 “于是蒋介石便做了个顺水人情,派出第四军的叶挺独立团和第七军第八旅为北伐先遣队,入湘援唐。” 不想他这前脚刚走,后脚就有人按耐不住了,公然发动兵变,简直岂有此理。 “当时的湖南,军阀林立,湘军第四师师长唐生智兼任湘南善后督办,第三师师长叶开鑫兼任湘西善后督办。” 还是他原先的心腹悍然发动兵变,架空了萧耀南的权力,才使得他重新掌握实权。 “但不想,就在赵恒惕裁军期间,吴佩孚带着大军走了。” “唐生智是保定军校一期生,白崇禧是三期生,两人很早就认识了。” “虽然北伐军7月9日才正式出动,然而北伐的先头战斗却早在5月份就打响了。” “不久后,唐生智领兵进入长沙,就任代理长。” “1926年6月4日,国民党中央临时全体会议决议出师北伐。” 也正是这个原因,他才没有处理湖南林立的军阀,这才让唐生智抓住机会兵变自立。 重掌兵权后,他的当务之急就是找冯玉祥报仇雪恨,根本就没有多余的精力顾及其他的。 “先遣队虽然兵力不多,实际也就是两个团4000余人。” 那个时候,他就明白必须要找靠山了,要不然迟早被吴佩孚清算。 不过即便没有时间处理,他还是在临出发前做了安排。 唐生智:我这是识时务者为俊杰,北伐军的胜算更大,我自然要加入了。 “为了改变这一尾大不掉的形势,赵恒惕仗着吴佩孚支持,准备大举裁军。” 湖南的军阀众多,大都有自立之心,他是非常清楚的。 “7月9日,国民革命军誓师出征,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由此拉开序幕。” 那就是让第三师师长叶开鑫盯着唐生智的一举一动,一旦发现什么异动就要当机立断处理掉唐生智。 “但这4000人战斗力爆棚,瞬间就把叶开鑫打的是叫苦不迭。” “别眼睁睁地看我受欺负,赶紧的,过来帮学长报仇!” 他之前虽说是反冯玉祥联军的总司令,但手中并没有兵权,没有人听从他的号令。 其实这个时候,他除了加入北伐军,再没有其他办法了。 “唐生智上任后,第一时间下令解除叶开鑫职务,还取消了湘军第三师番号。” “面对吴佩孚派来的大军,唐生智瞬间被打得找不着北,被迫放弃长沙,退守衡阳。” “听闻湖南有变,吴佩孚一面拉拢叶开鑫,任命其为讨贼联军湘军总司令,一面从湖北抽调兵力护送赵恒惕回长沙主持大局。” “没了吴佩孚撑腰,赵恒惕随即被唐生智出兵驱逐,逃至湖北随州。” “6月2日,看到北伐军武德充沛,必能改天换月。” “见唐生智主动求援,白崇禧随即帮忙带话。” “唐生智在衡阳宣誓加入北伐军,就任国民革命军第八军军长。” “这两位各霸一方,形成国内之国,湖南赵恒惕无权过问。” 他一下子就想到了北伐军,其实力不是吴佩孚大军可以比的。 他在北伐军并非没有人脉,白崇禧就是他和北伐军联系的桥梁。 白崇禧刚刚加入广东国民政府,成为北伐军举足轻重的一员大将。 而他是白崇禧的学长,凭借这一层关系,获得北伐军的帮助不是多么困难的事。 事实也正是如此,蒋介石派来了四千人的北伐先遣队。 说实话,一开始看到只有这么点人的时候,他是有些不满的,不认为这区区四千人就可以帮他解围。 可结果却让他大吃一惊,这四千人的战斗力真是生猛,打得叶开鑫丢盔卸甲。 也正是因为见识到了这四千人的北伐先遣队的厉害,他才决定加入北伐军的,成为国民革命军第八军军长。 毕竟仅仅一个北伐先遣队就如此勇猛,可想而知整个北伐军的实力有多么强大,统一全国也不在话下。 “这时的北伐军共八个军,约10万人。” “其中第一军下辖18个步兵团,一个炮兵团,军长何应钦。” “第二军下辖11个步兵团,一个炮兵团,军长谭岩凯。” “第三军下辖8个步兵团,一个炮兵营,军长朱培德。” “第四军下辖13个步兵团,两个炮兵营,军长李济堔。” “第五军下辖8个步兵团,一个炮兵营,军长李福林。” “第六军下辖9个步兵团,两个炮兵营,军长程潜。” “第七军下辖18个步兵团,两个炮兵营,军长李宗仁。” “第八军下辖22个步兵团,一个炮兵团,军长唐生智。” “从各军编制可以看出,别看唐生智入伙晚,但他的实力并不弱。” “所以北伐战争打响后,他不仅是第八军军长,还兼任中路前敌总指挥。” “估计是新官上任三把火的缘故,荣升前敌总指挥的唐生智在接下来的几个月,仿佛就像开挂了一样,出尽风头。” “6月上旬,北伐先遣队首先在衡阳西北金兰寺地区,击退叶开鑫一部的进攻。” “随后又在湖南安仁北面的露田、龙家湾地区,击退吴佩孚军四个团的进攻,稳住了防线,先遣队旋即转守为攻。” “7月初,叶挺独立团、第七军第八旅和第八军在安仁、衡阳地区集结后,分三路向长沙挺进。” “此后几天,娄底、湘乡、宁乡、浏阳、李陵、湘潭陆续被攻克。” “7月11日,也就是广东北伐军主力正式开拔的第三天,先遣队进占长沙,迫使叶开鑫率残部退守汨罗江北岸。” 李世民:这个唐生智之前碌碌无为,没想到加入北伐军之后直接起飞了,转眼间成了战无不胜的名将。 吴佩孚随便派来的人马就把唐生智打得找不着北,他还以为唐生智此人甚是平庸。 不曾想加入北伐军后,仿佛激发了斗志一般,直接崛起了。 短短数天,接二连三的攻克城池,哪里有一点之前庸碌的样子。 照这种情况下去,他觉得唐生智此人的潜力还不止于此,大概率还会取得更高的战绩。 到了那个时候,北伐军内部怕是会出现新一轮的内斗。 毕竟唐生智有反叛自立的前科,就说明此人也是一个野心勃勃的人。 现在要是唐生智取得一系列的战绩,在北伐军中的威望也将急剧攀升,必然会助长唐生智内心深处的野心。 当然了,他非常清楚,唐生智的野心有多大,这要取决于其接下来在北伐战争中的表现。 但是按照唐生智越打越猛的现状来看,他猜测唐生智接下来恐怕会取得更大的战绩,从而为唐生智膨胀的野心增添更多的筹码。 “就在北伐军高歌猛进的时候,吴佩孚还在北方与冯玉祥的国民军死磕。” “面对湖南传来的告急电,吴佩孚不为所动,表示南口一日不下,则本总司令一日不南返。” “对此,曹锟很不能理解,就派人劝说吴佩孚放弃南口军事,早日回武汉部署湘鄂防务。” “但吴佩孚不买老大哥的账,坚持不南下。” “吴佩孚认为国民军已经扛不住了,只要自己再加一把力,定能取得大胜。” “事实上,吴佩孚的判断没错,国民军真的坚持不住了。” “8月,在吴、张、阎三路大军40万人猛攻下,国民军放弃张家口退往绥远。” “然而,吴佩孚忘了一点,国民军控制的地盘战略纵深很大,一时半会儿不可能被围歼。” “而同时期的北伐军已经完成了休整,正在筹划第二阶段战役。” “见自己玩脱了,吴佩孚只好留下一部分兵力与奉军、晋军继续追击国民军。” “然后抽身南下,回武汉部署防务。” “吴佩孚南下期间,给孙传芳拍去电报。” “催促孙传芳动员闽、赣两省军队进攻广东,另派一支精兵由赣入湘,以抚长沙之背。” “在吴佩孚看来,孙传芳是他的小弟,他对孙传芳有知遇之恩。” “要是没他的提拔,孙传芳不会有今天的成就。” “现在他让孙传芳来帮忙,这小子不敢不来。” “然而孙传芳却不这么认为,他觉得吴佩孚虽然重用过自己。” “但如今之成就,是自己打下来的,自己与吴佩孚仅有互相利用的关系,无所谓知遇之恩。” “现在曹锟倒了,吴佩孚又一蹶不振,此后直系便唯他独尊了。” “所以孙传芳收到电报后,便选择了按兵不动,对两湖战场一副坐观成败的态度。” 朱棣:现在越看越觉得反冯玉祥联军是一群乌合之众,不仅身为主帅的吴佩孚看不清战场形势,就连联军盟友孙传芳也是目光短浅。 作为联军主帅,判断战场形势是最基本的。 战略纵深这种问题在一开始就应该重点留意,而不是到了危急关头才想到此事。 都快要陷入敌方的两面夹击之中,还不能看清形势。 如此做派,想要取得最终的胜利根本就不可能。 当然了,相比于吴佩孚,他对孙传芳的短浅目光更为不屑。 双方原本就是盟友,都有同一个敌人,在这种危急关头更应该齐心协力才对。 可偏偏到了如此地步,还要选择坐山观虎斗,按兵不动看着盟友遇难。 如此愚蠢的行为,他都已经可以预料到孙传芳最终的悲惨结局。 北伐军刚刚到来,正是根基不稳的时候。 这时候吴佩孚和孙传芳双方要是通力合作的话,很有可能会扭转乾坤,可偏偏目光短浅的孙传芳错失了绝佳时机。 “这时候的吴佩孚手上还有十余万人,孙传芳约二十万人。” “如果两家联手,趁北伐军立足未稳,是有可能逆转战局的。” “但孙传芳选择做观成败,这对北伐军而言,只能用撞了大运,形势一片大好来形容了。” “8月12日,北伐军总司令部移驻长沙,蒋介石召开军事会议,决定分三路进军。” “第四军、第七军、第八军组成中路军,由唐生智指挥,直取武汉。” “第二军、第三军组成右翼军,在醴陵、攸县集结,由朱培德指挥,负责警戒江西的孙传芳军。” “第六军和第一军第一师、第二师组成左翼军,由蒋介石指挥,为总预备队。” “三天后,战斗打响,中路军突破汨罗江防线,然后一路北上攻克岳阳。” “吴佩孚军溃不成军,纷纷退入湖北。” “8月22日,叶开鑫残部万余人和吴佩孚急调来的一个混成旅。” “在粤汉铁路上的丁四桥要隘布置防线,企图凭险固守。” “8月26日,北伐军第四军集中六个团的兵力向丁四桥发起攻击。” “激战期间,双方互有胜负,丁四桥几度易手。” “吴佩孚担心丁四桥守不住,亲临前线督战,下令退却者杀无赦。” “同一天,第四军第十二师师长张发奎抵达前线,也下达了决一死战的命令。” “8月27日拂晓,张发奎亲率第四军第三十五团从正面奋勇冲杀。” “北伐军视死如归,前仆后继。” 吴佩孚:孙传芳实在是可恨,忘恩负义也就算了,目光也如此短浅,害得我面临如今的窘境。 要不是他的知遇之恩,孙传芳根本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成就。 可这个忘恩负义的小人,丝毫不知道感恩,他当初的提拔都喂了狗了。 再说了,他让孙传芳行动并不仅仅只为了他自己,也同样是为了孙传芳。 可孙传芳这小子丝毫不明白其中的利害关系,就为了独尊直系势力,选择袖手旁观,以至于错失了联手对付北伐军的绝佳时机。 要是他和孙传芳联手,北伐军肯定不会像如今这般顺利推进。 而他也不会遭遇大败,被曾经的小弟打得溃不成军。 一想到曾经的小弟纷纷和自己作对,一个不顾及往日情分选择作壁上观,一个加入敌军往死里攻打他,他就气不打一处来。 “恰在此时,叶挺独立团迂回至吴军侧后,突然发起猛攻。” “吴军腹背受敌,被俘2000多人,余部狼狈退守贺胜桥。” “8月30日,第四军和第七军一部攻打贺胜桥。” “战前,吴佩孚从后方调来两个师增援,并再次下达死命令。” “只许前进,不许后退,军官退缩者,一律在阵前处以极刑。” “吴佩孚打仗没什么技巧,一向靠蛮劲取胜。” “正所谓不怕硬的就怕横的,不怕横的就怕不要命的。” “别人蛮横,他不要命,也正是因为敢玩命,所以他才被称为名将。” “然而,吴佩孚这次却遇到了钢铁般的对手。” “他吴佩孚敢玩命,第四军和第七军也敢玩命,而且比他还更横。” “在这场搏命之战中,北伐军表现出的惊人的英勇气概让吴军胆寒。” “战斗期间,吴军督战队一连砍杀九名团、营长,但无济于事。” “见阵线崩溃,吴佩孚只得长叹一声,率残部退至江夏部署防线。” “1926年9月1日,北伐军向江夏发起进攻。” “江夏距离武昌也就五十里,不能再失,于是吴佩孚再次率督战队到前线乱砍乱杀。” “吴军上下早就恨透了督战队,见战也是死,退也是死。” “溃兵们心一横,拔枪就向督战队射去,打死吴佩孚身边的副官一人,打伤卫士二人。” “吴佩孚看到人心涣散,自己的三板斧不管用了,只得带着溃兵退入武昌城。” 韩信:打仗不怕死固然重要,但行军布阵也同样重要。 在他看来,吴佩孚被称之为名将,有些侮辱名将这个词。 想要成为名将,指挥作战绝非仅靠蛮劲,也并不是要把士兵培养成死士。 在战场上敢玩命固然可以取得一时的胜利,但想要取得一世的胜利根本就不可能。 毕竟你作战不怕死,总会遇到比你更加不怕死的对手。 到了那个时候,战败也就是可以预见的。 吴佩孚一味让督战队到前线乱砍乱杀,更加让他看不起,这是无能将领的表现。 如果打仗只靠督战队逼着将士死战就可以胜利的话,那胜利未免太过容易。 士兵也是人,也同样会害怕,尤其是战场形势不利的情况下。 要是在局势本就接近溃败的情况下,还要采取督战队这种高压方式,那士兵临阵倒戈也就是必然的。 所以吴佩孚手下的士兵临阵造反,他丝毫不感到意外。 就以吴佩孚的统率能力来说,他是极为不看好的,断定此人最后的结局肯定不会好到哪里去。 “退守武昌之初,吴军第八师师长刘玉春哭丧着对吴佩孚直言。” “大帅,一切都不成了,您赶紧走吧,免得将来被俘受辱。” “吴佩孚黯然说道,我绝不放弃武昌,我宁肯死在战场上,也比死在床上好。” “刘玉春见吴佩孚坚守不退,主动表示。” “大帅不能死,您对我有知遇之恩,我刘玉春愿代大帅死守武昌,为大帅战死,死也瞑目。” “也不知道吴佩孚是不是故意的,一通豪言后,他就带着卫队坐火车跑了,留下刘玉春在武昌等死。” “9月3日,第四军向武昌发起进攻,遭到吴军顽强抵抗,伤亡甚重。” “两天后,蒋介石指挥第一军第二师再次对武昌发动进攻,依旧无果。” “见吴军防线稳固,蒋介石只好对武昌采取封锁围困策略。” “第四军和第一军攻打武昌受挫的时候,唐生智指挥第八军渡过长江,拿下汉阳、汉口。” “拿下汉阳、汉口后,唐生智飘了。” “老蒋,你不行啊,一个小小的武昌城都拿不下,我看你那个总司令位置应该让我来坐。” “看到唐生智公开和自己叫板,蒋介石悔得肠子都青了。” “自己当初干嘛要把第四军和第七军交给那厮指挥,这两支劲旅自带攻城拔寨属性,根本不需要另设总指挥。” “这下好了,风头都让唐生智抢了。” 蒋介石:悔不当初,就不应该给唐生智崛起的机会,现在反倒让他成了北伐最大的受益人。 他在苏联的扶持下,接手国民革命军,成为总司令。 他也知道自己资历尚浅,远远不能让众人信服。 于是他想借着北伐立威,让大家知道他蒋介石是有能力领导国民革命军的。 北伐的进展也很顺利,接连取得战场的胜利,打得敌军溃不成军。 他虽然在这个过程中提升了自己的影响力,但无奈的是风头都被唐生智抢走了。 唐生智原本只是一个他毫不在意的小角色,可却在北伐战争中取得一系列战绩,以至于声望有隐隐超过他的迹象,这可不是什么好现象。 他是想在北伐战争中立威,赢得大家的敬重,可不是想给唐生智做嫁衣的。 现在唐生智公然挑衅他的权威,让他下不来台,他都后悔死了。 目前为今之计,就是用战绩提升自己的威望,把唐生智死死压在下面。 “蒋介石吃了亏,一时半会又拿不出成绩压唐生智一头,只好另谋他去,决定找孙传芳出气。” “于是蒋介石便留下第四军继续围困武昌,自己带着第一军和第七军去江西收拾孙传芳去了。” “然而非常尴尬的是,蒋介石刚到江西没几天,武昌就被拿下了。” “10月10日,武昌城内的守军打开城门迎接北伐军入城。” “当日,独立团首先攻占蛇山。” “北伐军占领武昌,两万多守军投降,刘玉春被俘。” “刘玉春这个人虽然是敌人,但作为军人他是合格的。” “所以事后,蒋介石以刘玉春不失为忠勇军人,下令优待,无罪释放。” “两湖之战,吴佩孚的主力基本被消灭。” “而原本只是小角色的唐生智则一飞冲天,成了北伐的最大受益者,其声望竟然隐隐有盖过蒋介石的苗头。” “眼看唐生智有了制衡自己的实力,蒋介石当然不甘心。” “为了提升自己的影响力,蒋介石决定亲自带队打孙传芳。” 对于吴佩孚的主力被消灭,完全退出了争霸天下的战场,北洋时期的老百姓无不欢欣鼓舞。 吴佩孚的大名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们都听说过吴佩孚这个大军阀。 现在这个闻名天下的大军阀被打败了,也就预示着战乱很快将迎来终结。 北洋时期军阀混战,他们老百姓早就受够了,无时无刻不期盼着战乱快一点结束。 他们只希望有一个人能带着大家结束军阀混战的时代,至于是谁就不是他们所关心的。 而以现在的形势来看,国民革命军问鼎天下已经是板上钉钉的。 如今蒋介石带领国民革命军打败了吴佩孚,消灭剩下的军阀也只是时间问题罢了。 此时此刻,大家的心情格外轻松,总算看到了战乱结束的希望。 为了这一天的到来,大家不知道等待了多少年,遭受了多少苦难,好在总算要苦尽甘来了。 战略纵深这种问题在一开始就应该重点留意,而不是到了危急关头才想到此事。 都快要陷入敌方的两面夹击之中,还不能看清形势。 如此做派,想要取得最终的胜利根本就不可能。 当然了,相比于吴佩孚,他对孙传芳的短浅目光更为不屑。 双方原本就是盟友,都有同一个敌人,在这种危急关头更应该齐心协力才对。 可偏偏到了如此地步,还要选择坐山观虎斗,按兵不动看着盟友遇难。 如此愚蠢的行为,他都已经可以预料到孙传芳最终的悲惨结局。 北伐军刚刚到来,正是根基不稳的时候。 这时候吴佩孚和孙传芳双方要是通力合作的话,很有可能会扭转乾坤,可偏偏目光短浅的孙传芳错失了绝佳时机。 “这时候的吴佩孚手上还有十余万人,孙传芳约二十万人。” “如果两家联手,趁北伐军立足未稳,是有可能逆转战局的。” “但孙传芳选择做观成败,这对北伐军而言,只能用撞了大运,形势一片大好来形容了。” “8月12日,北伐军总司令部移驻长沙,蒋介石召开军事会议,决定分三路进军。” “第四军、第七军、第八军组成中路军,由唐生智指挥,直取武汉。” “第二军、第三军组成右翼军,在醴陵、攸县集结,由朱培德指挥,负责警戒江西的孙传芳军。” “第六军和第一军第一师、第二师组成左翼军,由蒋介石指挥,为总预备队。” “三天后,战斗打响,中路军突破汨罗江防线,然后一路北上攻克岳阳。” “吴佩孚军溃不成军,纷纷退入湖北。” “8月22日,叶开鑫残部万余人和吴佩孚急调来的一个混成旅。” “在粤汉铁路上的丁四桥要隘布置防线,企图凭险固守。” “8月26日,北伐军第四军集中六个团的兵力向丁四桥发起攻击。” “激战期间,双方互有胜负,丁四桥几度易手。” “吴佩孚担心丁四桥守不住,亲临前线督战,下令退却者杀无赦。” “同一天,第四军第十二师师长张发奎抵达前线,也下达了决一死战的命令。” “8月27日拂晓,张发奎亲率第四军第三十五团从正面奋勇冲杀。” “北伐军视死如归,前仆后继。” 吴佩孚:孙传芳实在是可恨,忘恩负义也就算了,目光也如此短浅,害得我面临如今的窘境。 要不是他的知遇之恩,孙传芳根本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成就。 可这个忘恩负义的小人,丝毫不知道感恩,他当初的提拔都喂了狗了。 再说了,他让孙传芳行动并不仅仅只为了他自己,也同样是为了孙传芳。 可孙传芳这小子丝毫不明白其中的利害关系,就为了独尊直系势力,选择袖手旁观,以至于错失了联手对付北伐军的绝佳时机。 要是他和孙传芳联手,北伐军肯定不会像如今这般顺利推进。 而他也不会遭遇大败,被曾经的小弟打得溃不成军。 一想到曾经的小弟纷纷和自己作对,一个不顾及往日情分选择作壁上观,一个加入敌军往死里攻打他,他就气不打一处来。 “恰在此时,叶挺独立团迂回至吴军侧后,突然发起猛攻。” “吴军腹背受敌,被俘2000多人,余部狼狈退守贺胜桥。” “8月30日,第四军和第七军一部攻打贺胜桥。” “战前,吴佩孚从后方调来两个师增援,并再次下达死命令。” “只许前进,不许后退,军官退缩者,一律在阵前处以极刑。” “吴佩孚打仗没什么技巧,一向靠蛮劲取胜。” “正所谓不怕硬的就怕横的,不怕横的就怕不要命的。” “别人蛮横,他不要命,也正是因为敢玩命,所以他才被称为名将。” “然而,吴佩孚这次却遇到了钢铁般的对手。” “他吴佩孚敢玩命,第四军和第七军也敢玩命,而且比他还更横。” “在这场搏命之战中,北伐军表现出的惊人的英勇气概让吴军胆寒。” “战斗期间,吴军督战队一连砍杀九名团、营长,但无济于事。” “见阵线崩溃,吴佩孚只得长叹一声,率残部退至江夏部署防线。” “1926年9月1日,北伐军向江夏发起进攻。” “江夏距离武昌也就五十里,不能再失,于是吴佩孚再次率督战队到前线乱砍乱杀。” “吴军上下早就恨透了督战队,见战也是死,退也是死。” “溃兵们心一横,拔枪就向督战队射去,打死吴佩孚身边的副官一人,打伤卫士二人。” “吴佩孚看到人心涣散,自己的三板斧不管用了,只得带着溃兵退入武昌城。” 韩信:打仗不怕死固然重要,但行军布阵也同样重要。 在他看来,吴佩孚被称之为名将,有些侮辱名将这个词。 想要成为名将,指挥作战绝非仅靠蛮劲,也并不是要把士兵培养成死士。 在战场上敢玩命固然可以取得一时的胜利,但想要取得一世的胜利根本就不可能。 毕竟你作战不怕死,总会遇到比你更加不怕死的对手。 到了那个时候,战败也就是可以预见的。 吴佩孚一味让督战队到前线乱砍乱杀,更加让他看不起,这是无能将领的表现。 如果打仗只靠督战队逼着将士死战就可以胜利的话,那胜利未免太过容易。 士兵也是人,也同样会害怕,尤其是战场形势不利的情况下。 要是在局势本就接近溃败的情况下,还要采取督战队这种高压方式,那士兵临阵倒戈也就是必然的。 所以吴佩孚手下的士兵临阵造反,他丝毫不感到意外。 就以吴佩孚的统率能力来说,他是极为不看好的,断定此人最后的结局肯定不会好到哪里去。 “退守武昌之初,吴军第八师师长刘玉春哭丧着对吴佩孚直言。” “大帅,一切都不成了,您赶紧走吧,免得将来被俘受辱。” “吴佩孚黯然说道,我绝不放弃武昌,我宁肯死在战场上,也比死在床上好。” “刘玉春见吴佩孚坚守不退,主动表示。” “大帅不能死,您对我有知遇之恩,我刘玉春愿代大帅死守武昌,为大帅战死,死也瞑目。” “也不知道吴佩孚是不是故意的,一通豪言后,他就带着卫队坐火车跑了,留下刘玉春在武昌等死。” “9月3日,第四军向武昌发起进攻,遭到吴军顽强抵抗,伤亡甚重。” “两天后,蒋介石指挥第一军第二师再次对武昌发动进攻,依旧无果。” “见吴军防线稳固,蒋介石只好对武昌采取封锁围困策略。” “第四军和第一军攻打武昌受挫的时候,唐生智指挥第八军渡过长江,拿下汉阳、汉口。” “拿下汉阳、汉口后,唐生智飘了。” “老蒋,你不行啊,一个小小的武昌城都拿不下,我看你那个总司令位置应该让我来坐。” “看到唐生智公开和自己叫板,蒋介石悔得肠子都青了。” “自己当初干嘛要把第四军和第七军交给那厮指挥,这两支劲旅自带攻城拔寨属性,根本不需要另设总指挥。” “这下好了,风头都让唐生智抢了。” 蒋介石:悔不当初,就不应该给唐生智崛起的机会,现在反倒让他成了北伐最大的受益人。 他在苏联的扶持下,接手国民革命军,成为总司令。 他也知道自己资历尚浅,远远不能让众人信服。 于是他想借着北伐立威,让大家知道他蒋介石是有能力领导国民革命军的。 北伐的进展也很顺利,接连取得战场的胜利,打得敌军溃不成军。 他虽然在这个过程中提升了自己的影响力,但无奈的是风头都被唐生智抢走了。 唐生智原本只是一个他毫不在意的小角色,可却在北伐战争中取得一系列战绩,以至于声望有隐隐超过他的迹象,这可不是什么好现象。 他是想在北伐战争中立威,赢得大家的敬重,可不是想给唐生智做嫁衣的。 现在唐生智公然挑衅他的权威,让他下不来台,他都后悔死了。 目前为今之计,就是用战绩提升自己的威望,把唐生智死死压在下面。 “蒋介石吃了亏,一时半会又拿不出成绩压唐生智一头,只好另谋他去,决定找孙传芳出气。” “于是蒋介石便留下第四军继续围困武昌,自己带着第一军和第七军去江西收拾孙传芳去了。” “然而非常尴尬的是,蒋介石刚到江西没几天,武昌就被拿下了。” “10月10日,武昌城内的守军打开城门迎接北伐军入城。” “当日,独立团首先攻占蛇山。” “北伐军占领武昌,两万多守军投降,刘玉春被俘。” “刘玉春这个人虽然是敌人,但作为军人他是合格的。” “所以事后,蒋介石以刘玉春不失为忠勇军人,下令优待,无罪释放。” “两湖之战,吴佩孚的主力基本被消灭。” “而原本只是小角色的唐生智则一飞冲天,成了北伐的最大受益者,其声望竟然隐隐有盖过蒋介石的苗头。” “眼看唐生智有了制衡自己的实力,蒋介石当然不甘心。” “为了提升自己的影响力,蒋介石决定亲自带队打孙传芳。” 对于吴佩孚的主力被消灭,完全退出了争霸天下的战场,北洋时期的老百姓无不欢欣鼓舞。 吴佩孚的大名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们都听说过吴佩孚这个大军阀。 现在这个闻名天下的大军阀被打败了,也就预示着战乱很快将迎来终结。 北洋时期军阀混战,他们老百姓早就受够了,无时无刻不期盼着战乱快一点结束。 他们只希望有一个人能带着大家结束军阀混战的时代,至于是谁就不是他们所关心的。 而以现在的形势来看,国民革命军问鼎天下已经是板上钉钉的。 如今蒋介石带领国民革命军打败了吴佩孚,消灭剩下的军阀也只是时间问题罢了。 此时此刻,大家的心情格外轻松,总算看到了战乱结束的希望。 为了这一天的到来,大家不知道等待了多少年,遭受了多少苦难,好在总算要苦尽甘来了。 战略纵深这种问题在一开始就应该重点留意,而不是到了危急关头才想到此事。 都快要陷入敌方的两面夹击之中,还不能看清形势。 如此做派,想要取得最终的胜利根本就不可能。 当然了,相比于吴佩孚,他对孙传芳的短浅目光更为不屑。 双方原本就是盟友,都有同一个敌人,在这种危急关头更应该齐心协力才对。 可偏偏到了如此地步,还要选择坐山观虎斗,按兵不动看着盟友遇难。 如此愚蠢的行为,他都已经可以预料到孙传芳最终的悲惨结局。 北伐军刚刚到来,正是根基不稳的时候。 这时候吴佩孚和孙传芳双方要是通力合作的话,很有可能会扭转乾坤,可偏偏目光短浅的孙传芳错失了绝佳时机。 “这时候的吴佩孚手上还有十余万人,孙传芳约二十万人。” “如果两家联手,趁北伐军立足未稳,是有可能逆转战局的。” “但孙传芳选择做观成败,这对北伐军而言,只能用撞了大运,形势一片大好来形容了。” “8月12日,北伐军总司令部移驻长沙,蒋介石召开军事会议,决定分三路进军。” “第四军、第七军、第八军组成中路军,由唐生智指挥,直取武汉。” “第二军、第三军组成右翼军,在醴陵、攸县集结,由朱培德指挥,负责警戒江西的孙传芳军。” “第六军和第一军第一师、第二师组成左翼军,由蒋介石指挥,为总预备队。” “三天后,战斗打响,中路军突破汨罗江防线,然后一路北上攻克岳阳。” “吴佩孚军溃不成军,纷纷退入湖北。” “8月22日,叶开鑫残部万余人和吴佩孚急调来的一个混成旅。” “在粤汉铁路上的丁四桥要隘布置防线,企图凭险固守。” “8月26日,北伐军第四军集中六个团的兵力向丁四桥发起攻击。” “激战期间,双方互有胜负,丁四桥几度易手。” “吴佩孚担心丁四桥守不住,亲临前线督战,下令退却者杀无赦。” “同一天,第四军第十二师师长张发奎抵达前线,也下达了决一死战的命令。” “8月27日拂晓,张发奎亲率第四军第三十五团从正面奋勇冲杀。” “北伐军视死如归,前仆后继。” 吴佩孚:孙传芳实在是可恨,忘恩负义也就算了,目光也如此短浅,害得我面临如今的窘境。 要不是他的知遇之恩,孙传芳根本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成就。 可这个忘恩负义的小人,丝毫不知道感恩,他当初的提拔都喂了狗了。 再说了,他让孙传芳行动并不仅仅只为了他自己,也同样是为了孙传芳。 可孙传芳这小子丝毫不明白其中的利害关系,就为了独尊直系势力,选择袖手旁观,以至于错失了联手对付北伐军的绝佳时机。 要是他和孙传芳联手,北伐军肯定不会像如今这般顺利推进。 而他也不会遭遇大败,被曾经的小弟打得溃不成军。 一想到曾经的小弟纷纷和自己作对,一个不顾及往日情分选择作壁上观,一个加入敌军往死里攻打他,他就气不打一处来。 “恰在此时,叶挺独立团迂回至吴军侧后,突然发起猛攻。” “吴军腹背受敌,被俘2000多人,余部狼狈退守贺胜桥。” “8月30日,第四军和第七军一部攻打贺胜桥。” “战前,吴佩孚从后方调来两个师增援,并再次下达死命令。” “只许前进,不许后退,军官退缩者,一律在阵前处以极刑。” “吴佩孚打仗没什么技巧,一向靠蛮劲取胜。” “正所谓不怕硬的就怕横的,不怕横的就怕不要命的。” “别人蛮横,他不要命,也正是因为敢玩命,所以他才被称为名将。” “然而,吴佩孚这次却遇到了钢铁般的对手。” “他吴佩孚敢玩命,第四军和第七军也敢玩命,而且比他还更横。” “在这场搏命之战中,北伐军表现出的惊人的英勇气概让吴军胆寒。” “战斗期间,吴军督战队一连砍杀九名团、营长,但无济于事。” “见阵线崩溃,吴佩孚只得长叹一声,率残部退至江夏部署防线。” “1926年9月1日,北伐军向江夏发起进攻。” “江夏距离武昌也就五十里,不能再失,于是吴佩孚再次率督战队到前线乱砍乱杀。” “吴军上下早就恨透了督战队,见战也是死,退也是死。” “溃兵们心一横,拔枪就向督战队射去,打死吴佩孚身边的副官一人,打伤卫士二人。” “吴佩孚看到人心涣散,自己的三板斧不管用了,只得带着溃兵退入武昌城。” 韩信:打仗不怕死固然重要,但行军布阵也同样重要。 在他看来,吴佩孚被称之为名将,有些侮辱名将这个词。 想要成为名将,指挥作战绝非仅靠蛮劲,也并不是要把士兵培养成死士。 在战场上敢玩命固然可以取得一时的胜利,但想要取得一世的胜利根本就不可能。 毕竟你作战不怕死,总会遇到比你更加不怕死的对手。 到了那个时候,战败也就是可以预见的。 吴佩孚一味让督战队到前线乱砍乱杀,更加让他看不起,这是无能将领的表现。 如果打仗只靠督战队逼着将士死战就可以胜利的话,那胜利未免太过容易。 士兵也是人,也同样会害怕,尤其是战场形势不利的情况下。 要是在局势本就接近溃败的情况下,还要采取督战队这种高压方式,那士兵临阵倒戈也就是必然的。 所以吴佩孚手下的士兵临阵造反,他丝毫不感到意外。 就以吴佩孚的统率能力来说,他是极为不看好的,断定此人最后的结局肯定不会好到哪里去。 “退守武昌之初,吴军第八师师长刘玉春哭丧着对吴佩孚直言。” “大帅,一切都不成了,您赶紧走吧,免得将来被俘受辱。” “吴佩孚黯然说道,我绝不放弃武昌,我宁肯死在战场上,也比死在床上好。” “刘玉春见吴佩孚坚守不退,主动表示。” “大帅不能死,您对我有知遇之恩,我刘玉春愿代大帅死守武昌,为大帅战死,死也瞑目。” “也不知道吴佩孚是不是故意的,一通豪言后,他就带着卫队坐火车跑了,留下刘玉春在武昌等死。” “9月3日,第四军向武昌发起进攻,遭到吴军顽强抵抗,伤亡甚重。” “两天后,蒋介石指挥第一军第二师再次对武昌发动进攻,依旧无果。” “见吴军防线稳固,蒋介石只好对武昌采取封锁围困策略。” “第四军和第一军攻打武昌受挫的时候,唐生智指挥第八军渡过长江,拿下汉阳、汉口。” “拿下汉阳、汉口后,唐生智飘了。” “老蒋,你不行啊,一个小小的武昌城都拿不下,我看你那个总司令位置应该让我来坐。” “看到唐生智公开和自己叫板,蒋介石悔得肠子都青了。” “自己当初干嘛要把第四军和第七军交给那厮指挥,这两支劲旅自带攻城拔寨属性,根本不需要另设总指挥。” “这下好了,风头都让唐生智抢了。” 蒋介石:悔不当初,就不应该给唐生智崛起的机会,现在反倒让他成了北伐最大的受益人。 他在苏联的扶持下,接手国民革命军,成为总司令。 他也知道自己资历尚浅,远远不能让众人信服。 于是他想借着北伐立威,让大家知道他蒋介石是有能力领导国民革命军的。 北伐的进展也很顺利,接连取得战场的胜利,打得敌军溃不成军。 他虽然在这个过程中提升了自己的影响力,但无奈的是风头都被唐生智抢走了。 唐生智原本只是一个他毫不在意的小角色,可却在北伐战争中取得一系列战绩,以至于声望有隐隐超过他的迹象,这可不是什么好现象。 他是想在北伐战争中立威,赢得大家的敬重,可不是想给唐生智做嫁衣的。 现在唐生智公然挑衅他的权威,让他下不来台,他都后悔死了。 目前为今之计,就是用战绩提升自己的威望,把唐生智死死压在下面。 “蒋介石吃了亏,一时半会又拿不出成绩压唐生智一头,只好另谋他去,决定找孙传芳出气。” “于是蒋介石便留下第四军继续围困武昌,自己带着第一军和第七军去江西收拾孙传芳去了。” “然而非常尴尬的是,蒋介石刚到江西没几天,武昌就被拿下了。” “10月10日,武昌城内的守军打开城门迎接北伐军入城。” “当日,独立团首先攻占蛇山。” “北伐军占领武昌,两万多守军投降,刘玉春被俘。” “刘玉春这个人虽然是敌人,但作为军人他是合格的。” “所以事后,蒋介石以刘玉春不失为忠勇军人,下令优待,无罪释放。” “两湖之战,吴佩孚的主力基本被消灭。” “而原本只是小角色的唐生智则一飞冲天,成了北伐的最大受益者,其声望竟然隐隐有盖过蒋介石的苗头。” “眼看唐生智有了制衡自己的实力,蒋介石当然不甘心。” “为了提升自己的影响力,蒋介石决定亲自带队打孙传芳。” 对于吴佩孚的主力被消灭,完全退出了争霸天下的战场,北洋时期的老百姓无不欢欣鼓舞。 吴佩孚的大名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们都听说过吴佩孚这个大军阀。 现在这个闻名天下的大军阀被打败了,也就预示着战乱很快将迎来终结。 北洋时期军阀混战,他们老百姓早就受够了,无时无刻不期盼着战乱快一点结束。 他们只希望有一个人能带着大家结束军阀混战的时代,至于是谁就不是他们所关心的。 而以现在的形势来看,国民革命军问鼎天下已经是板上钉钉的。 如今蒋介石带领国民革命军打败了吴佩孚,消灭剩下的军阀也只是时间问题罢了。 此时此刻,大家的心情格外轻松,总算看到了战乱结束的希望。 为了这一天的到来,大家不知道等待了多少年,遭受了多少苦难,好在总算要苦尽甘来了。 战略纵深这种问题在一开始就应该重点留意,而不是到了危急关头才想到此事。 都快要陷入敌方的两面夹击之中,还不能看清形势。 如此做派,想要取得最终的胜利根本就不可能。 当然了,相比于吴佩孚,他对孙传芳的短浅目光更为不屑。 双方原本就是盟友,都有同一个敌人,在这种危急关头更应该齐心协力才对。 可偏偏到了如此地步,还要选择坐山观虎斗,按兵不动看着盟友遇难。 如此愚蠢的行为,他都已经可以预料到孙传芳最终的悲惨结局。 北伐军刚刚到来,正是根基不稳的时候。 这时候吴佩孚和孙传芳双方要是通力合作的话,很有可能会扭转乾坤,可偏偏目光短浅的孙传芳错失了绝佳时机。 “这时候的吴佩孚手上还有十余万人,孙传芳约二十万人。” “如果两家联手,趁北伐军立足未稳,是有可能逆转战局的。” “但孙传芳选择做观成败,这对北伐军而言,只能用撞了大运,形势一片大好来形容了。” “8月12日,北伐军总司令部移驻长沙,蒋介石召开军事会议,决定分三路进军。” “第四军、第七军、第八军组成中路军,由唐生智指挥,直取武汉。” “第二军、第三军组成右翼军,在醴陵、攸县集结,由朱培德指挥,负责警戒江西的孙传芳军。” “第六军和第一军第一师、第二师组成左翼军,由蒋介石指挥,为总预备队。” “三天后,战斗打响,中路军突破汨罗江防线,然后一路北上攻克岳阳。” “吴佩孚军溃不成军,纷纷退入湖北。” “8月22日,叶开鑫残部万余人和吴佩孚急调来的一个混成旅。” “在粤汉铁路上的丁四桥要隘布置防线,企图凭险固守。” “8月26日,北伐军第四军集中六个团的兵力向丁四桥发起攻击。” “激战期间,双方互有胜负,丁四桥几度易手。” “吴佩孚担心丁四桥守不住,亲临前线督战,下令退却者杀无赦。” “同一天,第四军第十二师师长张发奎抵达前线,也下达了决一死战的命令。” “8月27日拂晓,张发奎亲率第四军第三十五团从正面奋勇冲杀。” “北伐军视死如归,前仆后继。” 吴佩孚:孙传芳实在是可恨,忘恩负义也就算了,目光也如此短浅,害得我面临如今的窘境。 要不是他的知遇之恩,孙传芳根本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成就。 可这个忘恩负义的小人,丝毫不知道感恩,他当初的提拔都喂了狗了。 再说了,他让孙传芳行动并不仅仅只为了他自己,也同样是为了孙传芳。 可孙传芳这小子丝毫不明白其中的利害关系,就为了独尊直系势力,选择袖手旁观,以至于错失了联手对付北伐军的绝佳时机。 要是他和孙传芳联手,北伐军肯定不会像如今这般顺利推进。 而他也不会遭遇大败,被曾经的小弟打得溃不成军。 一想到曾经的小弟纷纷和自己作对,一个不顾及往日情分选择作壁上观,一个加入敌军往死里攻打他,他就气不打一处来。 “恰在此时,叶挺独立团迂回至吴军侧后,突然发起猛攻。” “吴军腹背受敌,被俘2000多人,余部狼狈退守贺胜桥。” “8月30日,第四军和第七军一部攻打贺胜桥。” “战前,吴佩孚从后方调来两个师增援,并再次下达死命令。” “只许前进,不许后退,军官退缩者,一律在阵前处以极刑。” “吴佩孚打仗没什么技巧,一向靠蛮劲取胜。” “正所谓不怕硬的就怕横的,不怕横的就怕不要命的。” “别人蛮横,他不要命,也正是因为敢玩命,所以他才被称为名将。” “然而,吴佩孚这次却遇到了钢铁般的对手。” “他吴佩孚敢玩命,第四军和第七军也敢玩命,而且比他还更横。” “在这场搏命之战中,北伐军表现出的惊人的英勇气概让吴军胆寒。” “战斗期间,吴军督战队一连砍杀九名团、营长,但无济于事。” “见阵线崩溃,吴佩孚只得长叹一声,率残部退至江夏部署防线。” “1926年9月1日,北伐军向江夏发起进攻。” “江夏距离武昌也就五十里,不能再失,于是吴佩孚再次率督战队到前线乱砍乱杀。” “吴军上下早就恨透了督战队,见战也是死,退也是死。” “溃兵们心一横,拔枪就向督战队射去,打死吴佩孚身边的副官一人,打伤卫士二人。” “吴佩孚看到人心涣散,自己的三板斧不管用了,只得带着溃兵退入武昌城。” 韩信:打仗不怕死固然重要,但行军布阵也同样重要。 在他看来,吴佩孚被称之为名将,有些侮辱名将这个词。 想要成为名将,指挥作战绝非仅靠蛮劲,也并不是要把士兵培养成死士。 在战场上敢玩命固然可以取得一时的胜利,但想要取得一世的胜利根本就不可能。 毕竟你作战不怕死,总会遇到比你更加不怕死的对手。 到了那个时候,战败也就是可以预见的。 吴佩孚一味让督战队到前线乱砍乱杀,更加让他看不起,这是无能将领的表现。 如果打仗只靠督战队逼着将士死战就可以胜利的话,那胜利未免太过容易。 士兵也是人,也同样会害怕,尤其是战场形势不利的情况下。 要是在局势本就接近溃败的情况下,还要采取督战队这种高压方式,那士兵临阵倒戈也就是必然的。 所以吴佩孚手下的士兵临阵造反,他丝毫不感到意外。 就以吴佩孚的统率能力来说,他是极为不看好的,断定此人最后的结局肯定不会好到哪里去。 “退守武昌之初,吴军第八师师长刘玉春哭丧着对吴佩孚直言。” “大帅,一切都不成了,您赶紧走吧,免得将来被俘受辱。” “吴佩孚黯然说道,我绝不放弃武昌,我宁肯死在战场上,也比死在床上好。” “刘玉春见吴佩孚坚守不退,主动表示。” “大帅不能死,您对我有知遇之恩,我刘玉春愿代大帅死守武昌,为大帅战死,死也瞑目。” “也不知道吴佩孚是不是故意的,一通豪言后,他就带着卫队坐火车跑了,留下刘玉春在武昌等死。” “9月3日,第四军向武昌发起进攻,遭到吴军顽强抵抗,伤亡甚重。” “两天后,蒋介石指挥第一军第二师再次对武昌发动进攻,依旧无果。” “见吴军防线稳固,蒋介石只好对武昌采取封锁围困策略。” “第四军和第一军攻打武昌受挫的时候,唐生智指挥第八军渡过长江,拿下汉阳、汉口。” “拿下汉阳、汉口后,唐生智飘了。” “老蒋,你不行啊,一个小小的武昌城都拿不下,我看你那个总司令位置应该让我来坐。” “看到唐生智公开和自己叫板,蒋介石悔得肠子都青了。” “自己当初干嘛要把第四军和第七军交给那厮指挥,这两支劲旅自带攻城拔寨属性,根本不需要另设总指挥。” “这下好了,风头都让唐生智抢了。” 蒋介石:悔不当初,就不应该给唐生智崛起的机会,现在反倒让他成了北伐最大的受益人。 他在苏联的扶持下,接手国民革命军,成为总司令。 他也知道自己资历尚浅,远远不能让众人信服。 于是他想借着北伐立威,让大家知道他蒋介石是有能力领导国民革命军的。 北伐的进展也很顺利,接连取得战场的胜利,打得敌军溃不成军。 他虽然在这个过程中提升了自己的影响力,但无奈的是风头都被唐生智抢走了。 唐生智原本只是一个他毫不在意的小角色,可却在北伐战争中取得一系列战绩,以至于声望有隐隐超过他的迹象,这可不是什么好现象。 他是想在北伐战争中立威,赢得大家的敬重,可不是想给唐生智做嫁衣的。 现在唐生智公然挑衅他的权威,让他下不来台,他都后悔死了。 目前为今之计,就是用战绩提升自己的威望,把唐生智死死压在下面。 “蒋介石吃了亏,一时半会又拿不出成绩压唐生智一头,只好另谋他去,决定找孙传芳出气。” “于是蒋介石便留下第四军继续围困武昌,自己带着第一军和第七军去江西收拾孙传芳去了。” “然而非常尴尬的是,蒋介石刚到江西没几天,武昌就被拿下了。” “10月10日,武昌城内的守军打开城门迎接北伐军入城。” “当日,独立团首先攻占蛇山。” “北伐军占领武昌,两万多守军投降,刘玉春被俘。” “刘玉春这个人虽然是敌人,但作为军人他是合格的。” “所以事后,蒋介石以刘玉春不失为忠勇军人,下令优待,无罪释放。” “两湖之战,吴佩孚的主力基本被消灭。” “而原本只是小角色的唐生智则一飞冲天,成了北伐的最大受益者,其声望竟然隐隐有盖过蒋介石的苗头。” “眼看唐生智有了制衡自己的实力,蒋介石当然不甘心。” “为了提升自己的影响力,蒋介石决定亲自带队打孙传芳。” 对于吴佩孚的主力被消灭,完全退出了争霸天下的战场,北洋时期的老百姓无不欢欣鼓舞。 吴佩孚的大名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们都听说过吴佩孚这个大军阀。 现在这个闻名天下的大军阀被打败了,也就预示着战乱很快将迎来终结。 北洋时期军阀混战,他们老百姓早就受够了,无时无刻不期盼着战乱快一点结束。 他们只希望有一个人能带着大家结束军阀混战的时代,至于是谁就不是他们所关心的。 而以现在的形势来看,国民革命军问鼎天下已经是板上钉钉的。 如今蒋介石带领国民革命军打败了吴佩孚,消灭剩下的军阀也只是时间问题罢了。 此时此刻,大家的心情格外轻松,总算看到了战乱结束的希望。 为了这一天的到来,大家不知道等待了多少年,遭受了多少苦难,好在总算要苦尽甘来了。 战略纵深这种问题在一开始就应该重点留意,而不是到了危急关头才想到此事。 都快要陷入敌方的两面夹击之中,还不能看清形势。 如此做派,想要取得最终的胜利根本就不可能。 当然了,相比于吴佩孚,他对孙传芳的短浅目光更为不屑。 双方原本就是盟友,都有同一个敌人,在这种危急关头更应该齐心协力才对。 可偏偏到了如此地步,还要选择坐山观虎斗,按兵不动看着盟友遇难。 如此愚蠢的行为,他都已经可以预料到孙传芳最终的悲惨结局。 北伐军刚刚到来,正是根基不稳的时候。 这时候吴佩孚和孙传芳双方要是通力合作的话,很有可能会扭转乾坤,可偏偏目光短浅的孙传芳错失了绝佳时机。 “这时候的吴佩孚手上还有十余万人,孙传芳约二十万人。” “如果两家联手,趁北伐军立足未稳,是有可能逆转战局的。” “但孙传芳选择做观成败,这对北伐军而言,只能用撞了大运,形势一片大好来形容了。” “8月12日,北伐军总司令部移驻长沙,蒋介石召开军事会议,决定分三路进军。” “第四军、第七军、第八军组成中路军,由唐生智指挥,直取武汉。” “第二军、第三军组成右翼军,在醴陵、攸县集结,由朱培德指挥,负责警戒江西的孙传芳军。” “第六军和第一军第一师、第二师组成左翼军,由蒋介石指挥,为总预备队。” “三天后,战斗打响,中路军突破汨罗江防线,然后一路北上攻克岳阳。” “吴佩孚军溃不成军,纷纷退入湖北。” “8月22日,叶开鑫残部万余人和吴佩孚急调来的一个混成旅。” “在粤汉铁路上的丁四桥要隘布置防线,企图凭险固守。” “8月26日,北伐军第四军集中六个团的兵力向丁四桥发起攻击。” “激战期间,双方互有胜负,丁四桥几度易手。” “吴佩孚担心丁四桥守不住,亲临前线督战,下令退却者杀无赦。” “同一天,第四军第十二师师长张发奎抵达前线,也下达了决一死战的命令。” “8月27日拂晓,张发奎亲率第四军第三十五团从正面奋勇冲杀。” “北伐军视死如归,前仆后继。” 吴佩孚:孙传芳实在是可恨,忘恩负义也就算了,目光也如此短浅,害得我面临如今的窘境。 要不是他的知遇之恩,孙传芳根本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成就。 可这个忘恩负义的小人,丝毫不知道感恩,他当初的提拔都喂了狗了。 再说了,他让孙传芳行动并不仅仅只为了他自己,也同样是为了孙传芳。 可孙传芳这小子丝毫不明白其中的利害关系,就为了独尊直系势力,选择袖手旁观,以至于错失了联手对付北伐军的绝佳时机。 要是他和孙传芳联手,北伐军肯定不会像如今这般顺利推进。 而他也不会遭遇大败,被曾经的小弟打得溃不成军。 一想到曾经的小弟纷纷和自己作对,一个不顾及往日情分选择作壁上观,一个加入敌军往死里攻打他,他就气不打一处来。 “恰在此时,叶挺独立团迂回至吴军侧后,突然发起猛攻。” “吴军腹背受敌,被俘2000多人,余部狼狈退守贺胜桥。” “8月30日,第四军和第七军一部攻打贺胜桥。” “战前,吴佩孚从后方调来两个师增援,并再次下达死命令。” “只许前进,不许后退,军官退缩者,一律在阵前处以极刑。” “吴佩孚打仗没什么技巧,一向靠蛮劲取胜。” “正所谓不怕硬的就怕横的,不怕横的就怕不要命的。” “别人蛮横,他不要命,也正是因为敢玩命,所以他才被称为名将。” “然而,吴佩孚这次却遇到了钢铁般的对手。” “他吴佩孚敢玩命,第四军和第七军也敢玩命,而且比他还更横。” “在这场搏命之战中,北伐军表现出的惊人的英勇气概让吴军胆寒。” “战斗期间,吴军督战队一连砍杀九名团、营长,但无济于事。” “见阵线崩溃,吴佩孚只得长叹一声,率残部退至江夏部署防线。” “1926年9月1日,北伐军向江夏发起进攻。” “江夏距离武昌也就五十里,不能再失,于是吴佩孚再次率督战队到前线乱砍乱杀。” “吴军上下早就恨透了督战队,见战也是死,退也是死。” “溃兵们心一横,拔枪就向督战队射去,打死吴佩孚身边的副官一人,打伤卫士二人。” “吴佩孚看到人心涣散,自己的三板斧不管用了,只得带着溃兵退入武昌城。” 韩信:打仗不怕死固然重要,但行军布阵也同样重要。 在他看来,吴佩孚被称之为名将,有些侮辱名将这个词。 想要成为名将,指挥作战绝非仅靠蛮劲,也并不是要把士兵培养成死士。 在战场上敢玩命固然可以取得一时的胜利,但想要取得一世的胜利根本就不可能。 毕竟你作战不怕死,总会遇到比你更加不怕死的对手。 到了那个时候,战败也就是可以预见的。 吴佩孚一味让督战队到前线乱砍乱杀,更加让他看不起,这是无能将领的表现。 如果打仗只靠督战队逼着将士死战就可以胜利的话,那胜利未免太过容易。 士兵也是人,也同样会害怕,尤其是战场形势不利的情况下。 要是在局势本就接近溃败的情况下,还要采取督战队这种高压方式,那士兵临阵倒戈也就是必然的。 所以吴佩孚手下的士兵临阵造反,他丝毫不感到意外。 就以吴佩孚的统率能力来说,他是极为不看好的,断定此人最后的结局肯定不会好到哪里去。 “退守武昌之初,吴军第八师师长刘玉春哭丧着对吴佩孚直言。” “大帅,一切都不成了,您赶紧走吧,免得将来被俘受辱。” “吴佩孚黯然说道,我绝不放弃武昌,我宁肯死在战场上,也比死在床上好。” “刘玉春见吴佩孚坚守不退,主动表示。” “大帅不能死,您对我有知遇之恩,我刘玉春愿代大帅死守武昌,为大帅战死,死也瞑目。” “也不知道吴佩孚是不是故意的,一通豪言后,他就带着卫队坐火车跑了,留下刘玉春在武昌等死。” “9月3日,第四军向武昌发起进攻,遭到吴军顽强抵抗,伤亡甚重。” “两天后,蒋介石指挥第一军第二师再次对武昌发动进攻,依旧无果。” “见吴军防线稳固,蒋介石只好对武昌采取封锁围困策略。” “第四军和第一军攻打武昌受挫的时候,唐生智指挥第八军渡过长江,拿下汉阳、汉口。” “拿下汉阳、汉口后,唐生智飘了。” “老蒋,你不行啊,一个小小的武昌城都拿不下,我看你那个总司令位置应该让我来坐。” “看到唐生智公开和自己叫板,蒋介石悔得肠子都青了。” “自己当初干嘛要把第四军和第七军交给那厮指挥,这两支劲旅自带攻城拔寨属性,根本不需要另设总指挥。” “这下好了,风头都让唐生智抢了。” 蒋介石:悔不当初,就不应该给唐生智崛起的机会,现在反倒让他成了北伐最大的受益人。 他在苏联的扶持下,接手国民革命军,成为总司令。 他也知道自己资历尚浅,远远不能让众人信服。 于是他想借着北伐立威,让大家知道他蒋介石是有能力领导国民革命军的。 北伐的进展也很顺利,接连取得战场的胜利,打得敌军溃不成军。 他虽然在这个过程中提升了自己的影响力,但无奈的是风头都被唐生智抢走了。 唐生智原本只是一个他毫不在意的小角色,可却在北伐战争中取得一系列战绩,以至于声望有隐隐超过他的迹象,这可不是什么好现象。 他是想在北伐战争中立威,赢得大家的敬重,可不是想给唐生智做嫁衣的。 现在唐生智公然挑衅他的权威,让他下不来台,他都后悔死了。 目前为今之计,就是用战绩提升自己的威望,把唐生智死死压在下面。 “蒋介石吃了亏,一时半会又拿不出成绩压唐生智一头,只好另谋他去,决定找孙传芳出气。” “于是蒋介石便留下第四军继续围困武昌,自己带着第一军和第七军去江西收拾孙传芳去了。” “然而非常尴尬的是,蒋介石刚到江西没几天,武昌就被拿下了。” “10月10日,武昌城内的守军打开城门迎接北伐军入城。” “当日,独立团首先攻占蛇山。” “北伐军占领武昌,两万多守军投降,刘玉春被俘。” “刘玉春这个人虽然是敌人,但作为军人他是合格的。” “所以事后,蒋介石以刘玉春不失为忠勇军人,下令优待,无罪释放。” “两湖之战,吴佩孚的主力基本被消灭。” “而原本只是小角色的唐生智则一飞冲天,成了北伐的最大受益者,其声望竟然隐隐有盖过蒋介石的苗头。” “眼看唐生智有了制衡自己的实力,蒋介石当然不甘心。” “为了提升自己的影响力,蒋介石决定亲自带队打孙传芳。” 对于吴佩孚的主力被消灭,完全退出了争霸天下的战场,北洋时期的老百姓无不欢欣鼓舞。 吴佩孚的大名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们都听说过吴佩孚这个大军阀。 现在这个闻名天下的大军阀被打败了,也就预示着战乱很快将迎来终结。 北洋时期军阀混战,他们老百姓早就受够了,无时无刻不期盼着战乱快一点结束。 他们只希望有一个人能带着大家结束军阀混战的时代,至于是谁就不是他们所关心的。 而以现在的形势来看,国民革命军问鼎天下已经是板上钉钉的。 如今蒋介石带领国民革命军打败了吴佩孚,消灭剩下的军阀也只是时间问题罢了。 此时此刻,大家的心情格外轻松,总算看到了战乱结束的希望。 为了这一天的到来,大家不知道等待了多少年,遭受了多少苦难,好在总算要苦尽甘来了。 战略纵深这种问题在一开始就应该重点留意,而不是到了危急关头才想到此事。 都快要陷入敌方的两面夹击之中,还不能看清形势。 如此做派,想要取得最终的胜利根本就不可能。 当然了,相比于吴佩孚,他对孙传芳的短浅目光更为不屑。 双方原本就是盟友,都有同一个敌人,在这种危急关头更应该齐心协力才对。 可偏偏到了如此地步,还要选择坐山观虎斗,按兵不动看着盟友遇难。 如此愚蠢的行为,他都已经可以预料到孙传芳最终的悲惨结局。 北伐军刚刚到来,正是根基不稳的时候。 这时候吴佩孚和孙传芳双方要是通力合作的话,很有可能会扭转乾坤,可偏偏目光短浅的孙传芳错失了绝佳时机。 “这时候的吴佩孚手上还有十余万人,孙传芳约二十万人。” “如果两家联手,趁北伐军立足未稳,是有可能逆转战局的。” “但孙传芳选择做观成败,这对北伐军而言,只能用撞了大运,形势一片大好来形容了。” “8月12日,北伐军总司令部移驻长沙,蒋介石召开军事会议,决定分三路进军。” “第四军、第七军、第八军组成中路军,由唐生智指挥,直取武汉。” “第二军、第三军组成右翼军,在醴陵、攸县集结,由朱培德指挥,负责警戒江西的孙传芳军。” “第六军和第一军第一师、第二师组成左翼军,由蒋介石指挥,为总预备队。” “三天后,战斗打响,中路军突破汨罗江防线,然后一路北上攻克岳阳。” “吴佩孚军溃不成军,纷纷退入湖北。” “8月22日,叶开鑫残部万余人和吴佩孚急调来的一个混成旅。” “在粤汉铁路上的丁四桥要隘布置防线,企图凭险固守。” “8月26日,北伐军第四军集中六个团的兵力向丁四桥发起攻击。” “激战期间,双方互有胜负,丁四桥几度易手。” “吴佩孚担心丁四桥守不住,亲临前线督战,下令退却者杀无赦。” “同一天,第四军第十二师师长张发奎抵达前线,也下达了决一死战的命令。” “8月27日拂晓,张发奎亲率第四军第三十五团从正面奋勇冲杀。” “北伐军视死如归,前仆后继。” 吴佩孚:孙传芳实在是可恨,忘恩负义也就算了,目光也如此短浅,害得我面临如今的窘境。 要不是他的知遇之恩,孙传芳根本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成就。 可这个忘恩负义的小人,丝毫不知道感恩,他当初的提拔都喂了狗了。 再说了,他让孙传芳行动并不仅仅只为了他自己,也同样是为了孙传芳。 可孙传芳这小子丝毫不明白其中的利害关系,就为了独尊直系势力,选择袖手旁观,以至于错失了联手对付北伐军的绝佳时机。 要是他和孙传芳联手,北伐军肯定不会像如今这般顺利推进。 而他也不会遭遇大败,被曾经的小弟打得溃不成军。 一想到曾经的小弟纷纷和自己作对,一个不顾及往日情分选择作壁上观,一个加入敌军往死里攻打他,他就气不打一处来。 “恰在此时,叶挺独立团迂回至吴军侧后,突然发起猛攻。” “吴军腹背受敌,被俘2000多人,余部狼狈退守贺胜桥。” “8月30日,第四军和第七军一部攻打贺胜桥。” “战前,吴佩孚从后方调来两个师增援,并再次下达死命令。” “只许前进,不许后退,军官退缩者,一律在阵前处以极刑。” “吴佩孚打仗没什么技巧,一向靠蛮劲取胜。” “正所谓不怕硬的就怕横的,不怕横的就怕不要命的。” “别人蛮横,他不要命,也正是因为敢玩命,所以他才被称为名将。” “然而,吴佩孚这次却遇到了钢铁般的对手。” “他吴佩孚敢玩命,第四军和第七军也敢玩命,而且比他还更横。” “在这场搏命之战中,北伐军表现出的惊人的英勇气概让吴军胆寒。” “战斗期间,吴军督战队一连砍杀九名团、营长,但无济于事。” “见阵线崩溃,吴佩孚只得长叹一声,率残部退至江夏部署防线。” “1926年9月1日,北伐军向江夏发起进攻。” “江夏距离武昌也就五十里,不能再失,于是吴佩孚再次率督战队到前线乱砍乱杀。” “吴军上下早就恨透了督战队,见战也是死,退也是死。” “溃兵们心一横,拔枪就向督战队射去,打死吴佩孚身边的副官一人,打伤卫士二人。” “吴佩孚看到人心涣散,自己的三板斧不管用了,只得带着溃兵退入武昌城。” 韩信:打仗不怕死固然重要,但行军布阵也同样重要。 在他看来,吴佩孚被称之为名将,有些侮辱名将这个词。 想要成为名将,指挥作战绝非仅靠蛮劲,也并不是要把士兵培养成死士。 在战场上敢玩命固然可以取得一时的胜利,但想要取得一世的胜利根本就不可能。 毕竟你作战不怕死,总会遇到比你更加不怕死的对手。 到了那个时候,战败也就是可以预见的。 吴佩孚一味让督战队到前线乱砍乱杀,更加让他看不起,这是无能将领的表现。 如果打仗只靠督战队逼着将士死战就可以胜利的话,那胜利未免太过容易。 士兵也是人,也同样会害怕,尤其是战场形势不利的情况下。 要是在局势本就接近溃败的情况下,还要采取督战队这种高压方式,那士兵临阵倒戈也就是必然的。 所以吴佩孚手下的士兵临阵造反,他丝毫不感到意外。 就以吴佩孚的统率能力来说,他是极为不看好的,断定此人最后的结局肯定不会好到哪里去。 “退守武昌之初,吴军第八师师长刘玉春哭丧着对吴佩孚直言。” “大帅,一切都不成了,您赶紧走吧,免得将来被俘受辱。” “吴佩孚黯然说道,我绝不放弃武昌,我宁肯死在战场上,也比死在床上好。” “刘玉春见吴佩孚坚守不退,主动表示。” “大帅不能死,您对我有知遇之恩,我刘玉春愿代大帅死守武昌,为大帅战死,死也瞑目。” “也不知道吴佩孚是不是故意的,一通豪言后,他就带着卫队坐火车跑了,留下刘玉春在武昌等死。” “9月3日,第四军向武昌发起进攻,遭到吴军顽强抵抗,伤亡甚重。” “两天后,蒋介石指挥第一军第二师再次对武昌发动进攻,依旧无果。” “见吴军防线稳固,蒋介石只好对武昌采取封锁围困策略。” “第四军和第一军攻打武昌受挫的时候,唐生智指挥第八军渡过长江,拿下汉阳、汉口。” “拿下汉阳、汉口后,唐生智飘了。” “老蒋,你不行啊,一个小小的武昌城都拿不下,我看你那个总司令位置应该让我来坐。” “看到唐生智公开和自己叫板,蒋介石悔得肠子都青了。” “自己当初干嘛要把第四军和第七军交给那厮指挥,这两支劲旅自带攻城拔寨属性,根本不需要另设总指挥。” “这下好了,风头都让唐生智抢了。” 蒋介石:悔不当初,就不应该给唐生智崛起的机会,现在反倒让他成了北伐最大的受益人。 他在苏联的扶持下,接手国民革命军,成为总司令。 他也知道自己资历尚浅,远远不能让众人信服。 于是他想借着北伐立威,让大家知道他蒋介石是有能力领导国民革命军的。 北伐的进展也很顺利,接连取得战场的胜利,打得敌军溃不成军。 他虽然在这个过程中提升了自己的影响力,但无奈的是风头都被唐生智抢走了。 唐生智原本只是一个他毫不在意的小角色,可却在北伐战争中取得一系列战绩,以至于声望有隐隐超过他的迹象,这可不是什么好现象。 他是想在北伐战争中立威,赢得大家的敬重,可不是想给唐生智做嫁衣的。 现在唐生智公然挑衅他的权威,让他下不来台,他都后悔死了。 目前为今之计,就是用战绩提升自己的威望,把唐生智死死压在下面。 “蒋介石吃了亏,一时半会又拿不出成绩压唐生智一头,只好另谋他去,决定找孙传芳出气。” “于是蒋介石便留下第四军继续围困武昌,自己带着第一军和第七军去江西收拾孙传芳去了。” “然而非常尴尬的是,蒋介石刚到江西没几天,武昌就被拿下了。” “10月10日,武昌城内的守军打开城门迎接北伐军入城。” “当日,独立团首先攻占蛇山。” “北伐军占领武昌,两万多守军投降,刘玉春被俘。” “刘玉春这个人虽然是敌人,但作为军人他是合格的。” “所以事后,蒋介石以刘玉春不失为忠勇军人,下令优待,无罪释放。” “两湖之战,吴佩孚的主力基本被消灭。” “而原本只是小角色的唐生智则一飞冲天,成了北伐的最大受益者,其声望竟然隐隐有盖过蒋介石的苗头。” “眼看唐生智有了制衡自己的实力,蒋介石当然不甘心。” “为了提升自己的影响力,蒋介石决定亲自带队打孙传芳。” 对于吴佩孚的主力被消灭,完全退出了争霸天下的战场,北洋时期的老百姓无不欢欣鼓舞。 吴佩孚的大名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们都听说过吴佩孚这个大军阀。 现在这个闻名天下的大军阀被打败了,也就预示着战乱很快将迎来终结。 北洋时期军阀混战,他们老百姓早就受够了,无时无刻不期盼着战乱快一点结束。 他们只希望有一个人能带着大家结束军阀混战的时代,至于是谁就不是他们所关心的。 而以现在的形势来看,国民革命军问鼎天下已经是板上钉钉的。 如今蒋介石带领国民革命军打败了吴佩孚,消灭剩下的军阀也只是时间问题罢了。 此时此刻,大家的心情格外轻松,总算看到了战乱结束的希望。 为了这一天的到来,大家不知道等待了多少年,遭受了多少苦难,好在总算要苦尽甘来了。 战略纵深这种问题在一开始就应该重点留意,而不是到了危急关头才想到此事。 都快要陷入敌方的两面夹击之中,还不能看清形势。 如此做派,想要取得最终的胜利根本就不可能。 当然了,相比于吴佩孚,他对孙传芳的短浅目光更为不屑。 双方原本就是盟友,都有同一个敌人,在这种危急关头更应该齐心协力才对。 可偏偏到了如此地步,还要选择坐山观虎斗,按兵不动看着盟友遇难。 如此愚蠢的行为,他都已经可以预料到孙传芳最终的悲惨结局。 北伐军刚刚到来,正是根基不稳的时候。 这时候吴佩孚和孙传芳双方要是通力合作的话,很有可能会扭转乾坤,可偏偏目光短浅的孙传芳错失了绝佳时机。 “这时候的吴佩孚手上还有十余万人,孙传芳约二十万人。” “如果两家联手,趁北伐军立足未稳,是有可能逆转战局的。” “但孙传芳选择做观成败,这对北伐军而言,只能用撞了大运,形势一片大好来形容了。” “8月12日,北伐军总司令部移驻长沙,蒋介石召开军事会议,决定分三路进军。” “第四军、第七军、第八军组成中路军,由唐生智指挥,直取武汉。” “第二军、第三军组成右翼军,在醴陵、攸县集结,由朱培德指挥,负责警戒江西的孙传芳军。” “第六军和第一军第一师、第二师组成左翼军,由蒋介石指挥,为总预备队。” “三天后,战斗打响,中路军突破汨罗江防线,然后一路北上攻克岳阳。” “吴佩孚军溃不成军,纷纷退入湖北。” “8月22日,叶开鑫残部万余人和吴佩孚急调来的一个混成旅。” “在粤汉铁路上的丁四桥要隘布置防线,企图凭险固守。” “8月26日,北伐军第四军集中六个团的兵力向丁四桥发起攻击。” “激战期间,双方互有胜负,丁四桥几度易手。” “吴佩孚担心丁四桥守不住,亲临前线督战,下令退却者杀无赦。” “同一天,第四军第十二师师长张发奎抵达前线,也下达了决一死战的命令。” “8月27日拂晓,张发奎亲率第四军第三十五团从正面奋勇冲杀。” “北伐军视死如归,前仆后继。” 吴佩孚:孙传芳实在是可恨,忘恩负义也就算了,目光也如此短浅,害得我面临如今的窘境。 要不是他的知遇之恩,孙传芳根本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成就。 可这个忘恩负义的小人,丝毫不知道感恩,他当初的提拔都喂了狗了。 再说了,他让孙传芳行动并不仅仅只为了他自己,也同样是为了孙传芳。 可孙传芳这小子丝毫不明白其中的利害关系,就为了独尊直系势力,选择袖手旁观,以至于错失了联手对付北伐军的绝佳时机。 要是他和孙传芳联手,北伐军肯定不会像如今这般顺利推进。 而他也不会遭遇大败,被曾经的小弟打得溃不成军。 一想到曾经的小弟纷纷和自己作对,一个不顾及往日情分选择作壁上观,一个加入敌军往死里攻打他,他就气不打一处来。 “恰在此时,叶挺独立团迂回至吴军侧后,突然发起猛攻。” “吴军腹背受敌,被俘2000多人,余部狼狈退守贺胜桥。” “8月30日,第四军和第七军一部攻打贺胜桥。” “战前,吴佩孚从后方调来两个师增援,并再次下达死命令。” “只许前进,不许后退,军官退缩者,一律在阵前处以极刑。” “吴佩孚打仗没什么技巧,一向靠蛮劲取胜。” “正所谓不怕硬的就怕横的,不怕横的就怕不要命的。” “别人蛮横,他不要命,也正是因为敢玩命,所以他才被称为名将。” “然而,吴佩孚这次却遇到了钢铁般的对手。” “他吴佩孚敢玩命,第四军和第七军也敢玩命,而且比他还更横。” “在这场搏命之战中,北伐军表现出的惊人的英勇气概让吴军胆寒。” “战斗期间,吴军督战队一连砍杀九名团、营长,但无济于事。” “见阵线崩溃,吴佩孚只得长叹一声,率残部退至江夏部署防线。” “1926年9月1日,北伐军向江夏发起进攻。” “江夏距离武昌也就五十里,不能再失,于是吴佩孚再次率督战队到前线乱砍乱杀。” “吴军上下早就恨透了督战队,见战也是死,退也是死。” “溃兵们心一横,拔枪就向督战队射去,打死吴佩孚身边的副官一人,打伤卫士二人。” “吴佩孚看到人心涣散,自己的三板斧不管用了,只得带着溃兵退入武昌城。” 韩信:打仗不怕死固然重要,但行军布阵也同样重要。 在他看来,吴佩孚被称之为名将,有些侮辱名将这个词。 想要成为名将,指挥作战绝非仅靠蛮劲,也并不是要把士兵培养成死士。 在战场上敢玩命固然可以取得一时的胜利,但想要取得一世的胜利根本就不可能。 毕竟你作战不怕死,总会遇到比你更加不怕死的对手。 到了那个时候,战败也就是可以预见的。 吴佩孚一味让督战队到前线乱砍乱杀,更加让他看不起,这是无能将领的表现。 如果打仗只靠督战队逼着将士死战就可以胜利的话,那胜利未免太过容易。 士兵也是人,也同样会害怕,尤其是战场形势不利的情况下。 要是在局势本就接近溃败的情况下,还要采取督战队这种高压方式,那士兵临阵倒戈也就是必然的。 所以吴佩孚手下的士兵临阵造反,他丝毫不感到意外。 就以吴佩孚的统率能力来说,他是极为不看好的,断定此人最后的结局肯定不会好到哪里去。 “退守武昌之初,吴军第八师师长刘玉春哭丧着对吴佩孚直言。” “大帅,一切都不成了,您赶紧走吧,免得将来被俘受辱。” “吴佩孚黯然说道,我绝不放弃武昌,我宁肯死在战场上,也比死在床上好。” “刘玉春见吴佩孚坚守不退,主动表示。” “大帅不能死,您对我有知遇之恩,我刘玉春愿代大帅死守武昌,为大帅战死,死也瞑目。” “也不知道吴佩孚是不是故意的,一通豪言后,他就带着卫队坐火车跑了,留下刘玉春在武昌等死。” “9月3日,第四军向武昌发起进攻,遭到吴军顽强抵抗,伤亡甚重。” “两天后,蒋介石指挥第一军第二师再次对武昌发动进攻,依旧无果。” “见吴军防线稳固,蒋介石只好对武昌采取封锁围困策略。” “第四军和第一军攻打武昌受挫的时候,唐生智指挥第八军渡过长江,拿下汉阳、汉口。” “拿下汉阳、汉口后,唐生智飘了。” “老蒋,你不行啊,一个小小的武昌城都拿不下,我看你那个总司令位置应该让我来坐。” “看到唐生智公开和自己叫板,蒋介石悔得肠子都青了。” “自己当初干嘛要把第四军和第七军交给那厮指挥,这两支劲旅自带攻城拔寨属性,根本不需要另设总指挥。” “这下好了,风头都让唐生智抢了。” 蒋介石:悔不当初,就不应该给唐生智崛起的机会,现在反倒让他成了北伐最大的受益人。 他在苏联的扶持下,接手国民革命军,成为总司令。 他也知道自己资历尚浅,远远不能让众人信服。 于是他想借着北伐立威,让大家知道他蒋介石是有能力领导国民革命军的。 北伐的进展也很顺利,接连取得战场的胜利,打得敌军溃不成军。 他虽然在这个过程中提升了自己的影响力,但无奈的是风头都被唐生智抢走了。 唐生智原本只是一个他毫不在意的小角色,可却在北伐战争中取得一系列战绩,以至于声望有隐隐超过他的迹象,这可不是什么好现象。 他是想在北伐战争中立威,赢得大家的敬重,可不是想给唐生智做嫁衣的。 现在唐生智公然挑衅他的权威,让他下不来台,他都后悔死了。 目前为今之计,就是用战绩提升自己的威望,把唐生智死死压在下面。 “蒋介石吃了亏,一时半会又拿不出成绩压唐生智一头,只好另谋他去,决定找孙传芳出气。” “于是蒋介石便留下第四军继续围困武昌,自己带着第一军和第七军去江西收拾孙传芳去了。” “然而非常尴尬的是,蒋介石刚到江西没几天,武昌就被拿下了。” “10月10日,武昌城内的守军打开城门迎接北伐军入城。” “当日,独立团首先攻占蛇山。” “北伐军占领武昌,两万多守军投降,刘玉春被俘。” “刘玉春这个人虽然是敌人,但作为军人他是合格的。” “所以事后,蒋介石以刘玉春不失为忠勇军人,下令优待,无罪释放。” “两湖之战,吴佩孚的主力基本被消灭。” “而原本只是小角色的唐生智则一飞冲天,成了北伐的最大受益者,其声望竟然隐隐有盖过蒋介石的苗头。” “眼看唐生智有了制衡自己的实力,蒋介石当然不甘心。” “为了提升自己的影响力,蒋介石决定亲自带队打孙传芳。” 对于吴佩孚的主力被消灭,完全退出了争霸天下的战场,北洋时期的老百姓无不欢欣鼓舞。 吴佩孚的大名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们都听说过吴佩孚这个大军阀。 现在这个闻名天下的大军阀被打败了,也就预示着战乱很快将迎来终结。 北洋时期军阀混战,他们老百姓早就受够了,无时无刻不期盼着战乱快一点结束。 他们只希望有一个人能带着大家结束军阀混战的时代,至于是谁就不是他们所关心的。 而以现在的形势来看,国民革命军问鼎天下已经是板上钉钉的。 如今蒋介石带领国民革命军打败了吴佩孚,消灭剩下的军阀也只是时间问题罢了。 此时此刻,大家的心情格外轻松,总算看到了战乱结束的希望。 为了这一天的到来,大家不知道等待了多少年,遭受了多少苦难,好在总算要苦尽甘来了。 战略纵深这种问题在一开始就应该重点留意,而不是到了危急关头才想到此事。 都快要陷入敌方的两面夹击之中,还不能看清形势。 如此做派,想要取得最终的胜利根本就不可能。 当然了,相比于吴佩孚,他对孙传芳的短浅目光更为不屑。 双方原本就是盟友,都有同一个敌人,在这种危急关头更应该齐心协力才对。 可偏偏到了如此地步,还要选择坐山观虎斗,按兵不动看着盟友遇难。 如此愚蠢的行为,他都已经可以预料到孙传芳最终的悲惨结局。 北伐军刚刚到来,正是根基不稳的时候。 这时候吴佩孚和孙传芳双方要是通力合作的话,很有可能会扭转乾坤,可偏偏目光短浅的孙传芳错失了绝佳时机。 “这时候的吴佩孚手上还有十余万人,孙传芳约二十万人。” “如果两家联手,趁北伐军立足未稳,是有可能逆转战局的。” “但孙传芳选择做观成败,这对北伐军而言,只能用撞了大运,形势一片大好来形容了。” “8月12日,北伐军总司令部移驻长沙,蒋介石召开军事会议,决定分三路进军。” “第四军、第七军、第八军组成中路军,由唐生智指挥,直取武汉。” “第二军、第三军组成右翼军,在醴陵、攸县集结,由朱培德指挥,负责警戒江西的孙传芳军。” “第六军和第一军第一师、第二师组成左翼军,由蒋介石指挥,为总预备队。” “三天后,战斗打响,中路军突破汨罗江防线,然后一路北上攻克岳阳。” “吴佩孚军溃不成军,纷纷退入湖北。” “8月22日,叶开鑫残部万余人和吴佩孚急调来的一个混成旅。” “在粤汉铁路上的丁四桥要隘布置防线,企图凭险固守。” “8月26日,北伐军第四军集中六个团的兵力向丁四桥发起攻击。” “激战期间,双方互有胜负,丁四桥几度易手。” “吴佩孚担心丁四桥守不住,亲临前线督战,下令退却者杀无赦。” “同一天,第四军第十二师师长张发奎抵达前线,也下达了决一死战的命令。” “8月27日拂晓,张发奎亲率第四军第三十五团从正面奋勇冲杀。” “北伐军视死如归,前仆后继。” 吴佩孚:孙传芳实在是可恨,忘恩负义也就算了,目光也如此短浅,害得我面临如今的窘境。 要不是他的知遇之恩,孙传芳根本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成就。 可这个忘恩负义的小人,丝毫不知道感恩,他当初的提拔都喂了狗了。 再说了,他让孙传芳行动并不仅仅只为了他自己,也同样是为了孙传芳。 可孙传芳这小子丝毫不明白其中的利害关系,就为了独尊直系势力,选择袖手旁观,以至于错失了联手对付北伐军的绝佳时机。 要是他和孙传芳联手,北伐军肯定不会像如今这般顺利推进。 而他也不会遭遇大败,被曾经的小弟打得溃不成军。 一想到曾经的小弟纷纷和自己作对,一个不顾及往日情分选择作壁上观,一个加入敌军往死里攻打他,他就气不打一处来。 “恰在此时,叶挺独立团迂回至吴军侧后,突然发起猛攻。” “吴军腹背受敌,被俘2000多人,余部狼狈退守贺胜桥。” “8月30日,第四军和第七军一部攻打贺胜桥。” “战前,吴佩孚从后方调来两个师增援,并再次下达死命令。” “只许前进,不许后退,军官退缩者,一律在阵前处以极刑。” “吴佩孚打仗没什么技巧,一向靠蛮劲取胜。” “正所谓不怕硬的就怕横的,不怕横的就怕不要命的。” “别人蛮横,他不要命,也正是因为敢玩命,所以他才被称为名将。” “然而,吴佩孚这次却遇到了钢铁般的对手。” “他吴佩孚敢玩命,第四军和第七军也敢玩命,而且比他还更横。” “在这场搏命之战中,北伐军表现出的惊人的英勇气概让吴军胆寒。” “战斗期间,吴军督战队一连砍杀九名团、营长,但无济于事。” “见阵线崩溃,吴佩孚只得长叹一声,率残部退至江夏部署防线。” “1926年9月1日,北伐军向江夏发起进攻。” “江夏距离武昌也就五十里,不能再失,于是吴佩孚再次率督战队到前线乱砍乱杀。” “吴军上下早就恨透了督战队,见战也是死,退也是死。” “溃兵们心一横,拔枪就向督战队射去,打死吴佩孚身边的副官一人,打伤卫士二人。” “吴佩孚看到人心涣散,自己的三板斧不管用了,只得带着溃兵退入武昌城。” 韩信:打仗不怕死固然重要,但行军布阵也同样重要。 在他看来,吴佩孚被称之为名将,有些侮辱名将这个词。 想要成为名将,指挥作战绝非仅靠蛮劲,也并不是要把士兵培养成死士。 在战场上敢玩命固然可以取得一时的胜利,但想要取得一世的胜利根本就不可能。 毕竟你作战不怕死,总会遇到比你更加不怕死的对手。 到了那个时候,战败也就是可以预见的。 吴佩孚一味让督战队到前线乱砍乱杀,更加让他看不起,这是无能将领的表现。 如果打仗只靠督战队逼着将士死战就可以胜利的话,那胜利未免太过容易。 士兵也是人,也同样会害怕,尤其是战场形势不利的情况下。 要是在局势本就接近溃败的情况下,还要采取督战队这种高压方式,那士兵临阵倒戈也就是必然的。 所以吴佩孚手下的士兵临阵造反,他丝毫不感到意外。 就以吴佩孚的统率能力来说,他是极为不看好的,断定此人最后的结局肯定不会好到哪里去。 “退守武昌之初,吴军第八师师长刘玉春哭丧着对吴佩孚直言。” “大帅,一切都不成了,您赶紧走吧,免得将来被俘受辱。” “吴佩孚黯然说道,我绝不放弃武昌,我宁肯死在战场上,也比死在床上好。” “刘玉春见吴佩孚坚守不退,主动表示。” “大帅不能死,您对我有知遇之恩,我刘玉春愿代大帅死守武昌,为大帅战死,死也瞑目。” “也不知道吴佩孚是不是故意的,一通豪言后,他就带着卫队坐火车跑了,留下刘玉春在武昌等死。” “9月3日,第四军向武昌发起进攻,遭到吴军顽强抵抗,伤亡甚重。” “两天后,蒋介石指挥第一军第二师再次对武昌发动进攻,依旧无果。” “见吴军防线稳固,蒋介石只好对武昌采取封锁围困策略。” “第四军和第一军攻打武昌受挫的时候,唐生智指挥第八军渡过长江,拿下汉阳、汉口。” “拿下汉阳、汉口后,唐生智飘了。” “老蒋,你不行啊,一个小小的武昌城都拿不下,我看你那个总司令位置应该让我来坐。” “看到唐生智公开和自己叫板,蒋介石悔得肠子都青了。” “自己当初干嘛要把第四军和第七军交给那厮指挥,这两支劲旅自带攻城拔寨属性,根本不需要另设总指挥。” “这下好了,风头都让唐生智抢了。” 蒋介石:悔不当初,就不应该给唐生智崛起的机会,现在反倒让他成了北伐最大的受益人。 他在苏联的扶持下,接手国民革命军,成为总司令。 他也知道自己资历尚浅,远远不能让众人信服。 于是他想借着北伐立威,让大家知道他蒋介石是有能力领导国民革命军的。 北伐的进展也很顺利,接连取得战场的胜利,打得敌军溃不成军。 他虽然在这个过程中提升了自己的影响力,但无奈的是风头都被唐生智抢走了。 唐生智原本只是一个他毫不在意的小角色,可却在北伐战争中取得一系列战绩,以至于声望有隐隐超过他的迹象,这可不是什么好现象。 他是想在北伐战争中立威,赢得大家的敬重,可不是想给唐生智做嫁衣的。 现在唐生智公然挑衅他的权威,让他下不来台,他都后悔死了。 目前为今之计,就是用战绩提升自己的威望,把唐生智死死压在下面。 “蒋介石吃了亏,一时半会又拿不出成绩压唐生智一头,只好另谋他去,决定找孙传芳出气。” “于是蒋介石便留下第四军继续围困武昌,自己带着第一军和第七军去江西收拾孙传芳去了。” “然而非常尴尬的是,蒋介石刚到江西没几天,武昌就被拿下了。” “10月10日,武昌城内的守军打开城门迎接北伐军入城。” “当日,独立团首先攻占蛇山。” “北伐军占领武昌,两万多守军投降,刘玉春被俘。” “刘玉春这个人虽然是敌人,但作为军人他是合格的。” “所以事后,蒋介石以刘玉春不失为忠勇军人,下令优待,无罪释放。” “两湖之战,吴佩孚的主力基本被消灭。” “而原本只是小角色的唐生智则一飞冲天,成了北伐的最大受益者,其声望竟然隐隐有盖过蒋介石的苗头。” “眼看唐生智有了制衡自己的实力,蒋介石当然不甘心。” “为了提升自己的影响力,蒋介石决定亲自带队打孙传芳。” 对于吴佩孚的主力被消灭,完全退出了争霸天下的战场,北洋时期的老百姓无不欢欣鼓舞。 吴佩孚的大名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们都听说过吴佩孚这个大军阀。 现在这个闻名天下的大军阀被打败了,也就预示着战乱很快将迎来终结。 北洋时期军阀混战,他们老百姓早就受够了,无时无刻不期盼着战乱快一点结束。 他们只希望有一个人能带着大家结束军阀混战的时代,至于是谁就不是他们所关心的。 而以现在的形势来看,国民革命军问鼎天下已经是板上钉钉的。 如今蒋介石带领国民革命军打败了吴佩孚,消灭剩下的军阀也只是时间问题罢了。 此时此刻,大家的心情格外轻松,总算看到了战乱结束的希望。 为了这一天的到来,大家不知道等待了多少年,遭受了多少苦难,好在总算要苦尽甘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