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篇 第267章 算学治国
李世民并不打算对吐蕃玩儿什么徐徐图之。 这种手段需要的时间太长久也太缓慢,不是他的风格。 此前不知道吐蕃故而不加重视使其有对中原呲牙的机会,但如今已知其危,那解决的手段自然就有很多了。 而这些,青海道行军大总管李靖自然也心中有数,李世民放心得很。 故而如今大唐皇帝还是将目光更多的放在眼前: 今年的科举结束了。 规模更大,考试的品类更多,而且最重要的还是依据后辈闻莽所说,加上了糊名制度。 糊名制度的好处显而易见,故而赴长安赶考的寒素子弟皆交口称赞,这个制度所遇到的阻力如李世民所预计的一般,弱到可以忽略不计。 毕竟如今颉利就住在宫城里给大唐天子跳舞呢,此时跳出来反对的不免都要掂量一下自己的分量。 另外就是世家如今聚居齐鲁离关中颇远,不说面刺于李世民,就算将声音传到长安都颇为艰难。 当然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李世民还未对门荫下手,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承袭父亲荫庇入仕是更省力气的一个选择。 而对李世民来说,吏治改革的下一步要如何做已经相当清晰的摆在了他眼前。 就如铁匠锻铁,这些以才取之的寒素子弟便是最好的铁胚。 他要做的便是耐心仔细的锻造这块铁胚,等其百炼成钢,便可为倚仗横扫天下! 不过想到此李世民便想起来房杜二人。 若说寒素子弟是良胚,那房杜可称龙泉太阿。 只不过这龙泉太阿最近似乎挺忙的…… 但这个念头刚浮起来便有内侍过来禀报,称梁国公和蔡国公联袂觐见。 两位重臣同时前来,李世民瞬间便嗅到了有要事的味道,神色也不自觉的郑重起来。 房玄龄和杜如晦皆为国公,且如今担任宰相,觐见天子自不用那般繁琐。 遣黄门通报之后便可直入,随后黄门便也回来禀报,称大家在甘露殿接见。 如今太极宫的修缮早已完成,但让群臣略微不解的是当今天子除非遇到朝会,不然绝大多数时间还是待在甘露殿。 房杜自然都是知道为什么的。 踏入甘露殿后,正对门口最显眼位置的便是一幅装裱好的长卷,其上是李世民誊写的《秦妇吟》。 即使早已能够背诵,但对房杜二人来说每每读之也心如刀割。 陛下将其悬于此以自警的意思也再明显不过。 除此之外,《陆疆图》和《东海绝岛图》以及《地球图》挂在殿内最显眼的位置。 《弩机百制》《破城军械》《不夜长安》《托塔天王像》等等挂在各处。 这也难怪陛下经常驻足于此,览这诸多图像,或能生出百般想法。 而且其中不少内容算得上惊世骇俗,挂在太极殿也不太合适。 左右打量,房玄龄感慨颇多,后世之景常常出现在梦中也令他流连忘返,醒后反而对公务更加信心满满。 杜如晦最感慨——若是没光幕的话,用后世那个字怎么说来着? 哦对,若无光幕,他此刻或已噶了罢。 小小的感怀并没有战局多长时间,房玄龄和杜如晦两人与陛下见礼后便亲手呈递上一个奏折: “吾与克明耗费月余,整理出了户县的清册,请大家过目。” 看着房玄龄郑重的表情,李世民也有点紧张起来,同样郑重的亲手接过。 这封奏折与以往李世民所见的并不相同,一翻开便是一串密密麻麻的数字。 户县乃是南北朝时便有设,位于长安西南方向不过四五十里,因为离京城迫近的缘故,其很多民户编册在长安也都有留存,这些数据在唐代隋后也都被完整保存了下来。 奏折开篇便是以前隋初立的开皇五年为例,详细罗列了户县的耕田亩数,民户编册数,然后通过简单的计算得出了每户约多少亩良田。 紧随其后,奏折中依据此法继续详细罗列了大业三年、武德元年、贞观二年这几个时间点。 四个时期每户约有多少亩良田被写的清清楚楚,不需要知道怎么计算的,李世民也逐渐能看出来问题。 前隋时大业三年堪称盛极一时,但每户所有的良田反倒不如开皇年间多。 而且李世民心中清楚,这只是纸面数据,还没有罗列更复杂的土地兼并问题,但总之大业时前隋盛极一时,但百姓反倒食不果腹? 田地不够,便吃不饱肚子,百姓吃不饱,则民乱自起,李世民隐隐抽了一口凉气。 这是一种全新的视角,让他身体都有点禁不住颤栗,作为一个帝王他更是一眼就看出了这算学于治国亦可称利器! 稍微让李世民松了口气的是,大唐被罗列出来的武德元年和贞观二年对比并没有那么惨烈。 贞观二年相较于武德元年,耕田亩数在增长,户数也在缓慢增长,每户大致所有的良田亩数也在增长。 但李世民同样也心知肚明,开皇元年与大业三年相距足足有二十几年,武德元年至贞观二年,不过也才十一年,与之放在一起比较并不公平。 不过就算如此,李世民也隐隐嗅到了一股不太好的味道。 这户县离长安太近,故而李世民对其地理也清楚得很,虽毗邻涝水土地肥沃,但这个县城所有的良田数目总归是有尽头的。 但百姓户数的增长有尽头吗?答案显而易见。 这便是有限的耕田与无限的民户之间的矛盾!李世民心中犹如黄钟大吕,顿时便想起来了那个马什么陷阱。 房杜二人所罗列的数字并不复杂,甚至这般对比有出现过在其他臣子的奏折当中。 但仅仅是多计算了一步,便如此直观!不愧是科学之王! “玄龄克明,于唐功莫大焉。” 李世民似赞似叹的说了这么一句,惹得两人连连摆手称不敢。 带着这股莫名的心情,李世民翻过这页奏折,入目所及的是更加复杂的数字。 这真是奏折?但朕怎么看不懂? 但上面写的终归是认识的文字,李世民静下心来逐字逐句仔细斟酌意思,看得很是缓慢。 在这个过程中有内侍进来静悄悄掌灯然后默默退了出去。 太子承乾和皇子泰谈话的声音夹杂着皇子治吵嚷的声音由远及近,抵达了甘露殿门外。 但随后与内侍轻声交谈后,这三位皇子便默默退走。 在这个过程中房杜二人一丝不苟站的站着,偶尔抬头看看悬于殿上的《秦妇吟》,这副经过装裱的字帖被烛光映着,仿佛字字泣血。 御膳房送到此处的饭菜也已经取走热了两次,直至内侍打算第三次询问时,大唐天子方才发出一声悠长的叹息: “原来如此。” “国愈富盛,民愈贫苦。” 房玄龄与杜如晦不顾身体劳累一起躬身见礼。 这也是他们对这位年轻帝王佩服的地方。 登基之初虽然没人敢说,但不知多少人心中打算看这位天策上将的笑话。 毕竟谁都知晓,单靠兵锋之利是没法治理天下的。 但几年下来,这位曾经的天策上将自己从马背上从容下来,并开始了有条不紊的文武并重以治天下。 并非生而知之,只不过是勤敏好学罢了。 面对房杜二人的态度,李世民也郑重对这两位肱股之臣行了一礼。 随即将这份不薄的奏折揣到了怀里,此时方觉肚中饥饿,连忙招呼两人一起用膳。 在此处蹉跎半日,用膳后的两位臣子面上的倦色十分明显,李世民也不挽留,命内侍将两位国公送回府上。 随后兴奋难耐的李世民转入后宫,直奔长孙皇后处,迫不及待的和观音婢分享想法。 “国愈富,民愈贫?这是何般道理?” 长孙皇后不解。 “若无战乱,一户民可诞几子?” 李世民反问。 对此长孙皇后还是了解的: “逢遭战乱,百姓家中贫苦,多会选诞子以增劳力,然女婴难活,且多有溺女婴之举,最终一户或有三子。” “若是太平盛世,寻常百姓一户多半会抚三至五子,二至三女。” 李世民点点头,继续反问道: “那……太平盛世的百年之后呢?” (本章完)